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找北大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寻找北大读后感1000字

2020-10-08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北大读后感1000字

  《寻找北大》是一本由钱理群/主编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6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北大》精选点评

  ●初闻钱理群

  ●啊 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北大

  ●“温习一些故事和一种精神”,说得真好

  ●寻找北大,只有失去,才有寻的必要。如果说钱穆先生一生都在为故国招魂的话,那么钱理群先生也在以同样的方式为北大招魂。本书主要通过对以往北大人在校求学中的一些经历感受,借此重温昔日那些无拘无束自由畅游在这片未名湖里的灵魂。“寻找北大”,对象自然也就是大学生。大学生大学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失失去了生活目标与希望。另外,就是大学里出现许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乏真正为学习而学习的人。钱开出的药方承担独立、自由与创造。承担不仅要对社会历史民族的承担,还要对自我生命学术的承担;独立就是要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独立人格;自由要达到即使身体捆绑灵也应该是自由的;创造就是在前辈面前,也不必妄自菲薄,自渐形秽。要有这样的志气前人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

  ●开始的开始,后来的后来。。。北大人的身上貌似都有一种文人气质。。。

  ●最后一篇钱理群教授演讲让我震撼与深思!

  ●“和那些误以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曾误以为我们或能在一个信仰迷失年代里,搅混北大的一潭死水,让一曲异端歌谣自此流传

  ●十年前读过。流年似水。

  ●常常用以给自己精神力量的一本书

  ●吸引我来北大的书不少,这个不算。过都没什么印象了……

  《寻找北大》读后感(一):北大

  我觉得大有时间想想自己,到底要活出个怎样,不能过,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去指引自己得生活。不一定很伟大,也不需要这样分。好多时候大家都会忙碌之中失去了“知觉”,不是变得麻木,而是变得盲目,就像机器一样。多想想,从精神开始,慢慢丰满自己。

  《寻找北大》读后感(二):每个人有自己的北大

  初二暑假参观北大时被北大“美丽的”校园环境吸引,虽然天下午就听到了一清华老师评价:北大算啥?一条直的路都没有……

  之后到了高中,被江南的《此间》再次蒙骗,对这个不大的院子充满了憧憬高三这年以理科学生的身份考试语言类招生跳槽到外院读人文学科,算是半个人来到了燕园,既然文科生了,当然要符合北大之个性

  去面试的时候是冬天,晚上走在安静的校园里,不多的人影在结冰的未名湖上溜冰,感觉到的是从心底产生敬畏。这将是将来四年读书地儿,当然要从心上她。

  然后在不久之后在复旦旁听时读到了这本书,看着还未发出茂盛枝丫的法国梧桐,想到了冬天去过的北大——那个没有太多学生的安静的校园,学长们的故事化成文字:时代不同,他们拥有的北大也不一样,就像不同时代的孩子拥有不一样的童年般。 北大不是以一个实体存在而有她的意义,正是她在无数人心中的记忆——建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群体记忆之上的个人物品,形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精神北大。

  前几天与自己的同学聊天,他提到外院一些很横的学长,对学校满是愤恨。我想,反正我就是个靠运气混进北大的小人物,我装啥子b啊我,等我有自己的北大的时候再说吧……

  《寻找北大》读后感(三):和北大人一起寻找

  这是一本几代人的北大记忆,从“30年代后”到“80年代后”,从各自角度和视角,描绘出大相径庭,各异其趣的北大生活,或怀念不朽的五四精神,或记忆师长同窗的点滴往事,或叹宛那随风而逝的白衣飘飘的理想主义年代,记述他们曾经有过的爱与恨,疼痛与幸福,狂傲与容易受伤的青春,他们的内省与反思。这是北大人曾有过的内心激荡的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岁月,吸引你进入北大这个中国人的精神梦乡,沉醉感叹。

  这是一部北大的往事,对往事的重现总是有些抒情或近乎伤感的,但往事并不如烟,这也是正在继续着的故事。北大那方寸土地上巨大的精神蕴含,不是市声喧嚣可轻易替代或改变的。曾在北大求学的人无疑是幸福的,但北大给他们的不只是通往社会的一块敲门砖,一个标签,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一种精神。

  寻找北大,是寻找一种精神,寻找北大人,乃至中国人曾经有过,正在失去而又极度渴望拥有的精神家园。在金钱成为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巨大的价值标准的时候,在信仰缺失,,多数人选择随泥沙而俱下,人生底线越来越低的时候,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迷茫荒芜失去了作为人的最纯洁的感动的时候,我们知道,曾经有过一些人,“他的生活里面有个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志’。”(费孝通语)这“志”就是精神操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曾经有过那样的人,其实现在也有,只是他们不在媒体制造的虚假狂欢中,他们不沽名钓誉,不哗众取宠。这又不仅是有关北大的往事,而是关于所有人心的事,关于你我的事。

  本书的编写也体现出北大行散而神不散的风貌,如张中行先生说的北大“散漫的一面”和“严正的一面”。看似各自言说,却又殊途同归。在北大这块土地上,随便哪个系哪个学院出来个抒情诗人都不足为怪,海子不曾是法律系的吗?这里的文人中出现几个侠客也是正常,“千古文人侠客梦”,书剑飘零也是很多人的江湖梦想,王政的《侠义北大》一文,让人对北大更多一分认知。但无论书与剑,都清晰地刻着北大的烙印,正像江湖人称王怜花的蔡恒平说的“我和我的朋友们的许多做人道理来自金庸,使我们在大事大节上不亏不乱;在个人生活中重情重义。当这些和北大的精神氛围深深融合在一起后,我明白一个人要以大写的方式走过自己的一生,要独自前行,无论落魄发达,都无改内心的激越情怀和平静修远,像无名高僧那样,走过大地,不留痕迹。”

  洪子诚回忆1966年被学生批判,有学生放声大哭控述他的滑稽场景。这一幕现在来非常荒诞。但他又回忆他的老师王瑶先生对批判过他的学生一如既往,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非常感人。“他是在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历史的拘囿和制约,却可以在可能的条件下,选择应该走的道路。”当各种丑闻屡屡夺人眼球的时候,当与高校有关的丑闻也充斥媒体版面的时候,读这些文字,知道有过这样一些人,就是一种安慰。

  温习一些故事和一种精神,和北大人一起寻找,会明白,有些珍贵的东西,是不会风流云散的。

  《寻找北大》读后感(四):娘的,又是北大

  娘的,又是北大

  文/苏布谷

  朋友推荐一本书,一听书名《寻找北大》我就忍不住了:娘的,又是北大。

  从小学到高一,除了北大清华我还不知道中国还有其他学校,似乎上文科就是为了上北大,说北大是初恋情人再合适不过。可惜的是,我正是那种上不了北大的人,高二分班之后才知道,一个市里一年都未必有一个上得了北大,而我不仅不是那第一名,连第100名都不是。和初恋情人不是失之交臂而是十万八千里。

  工作之后,单位安排宿舍,听说三室的另外一室里住着个北大的,恨不得跑过去看他吐气如兰。第一天晚上我和另外一女生怀着很卑怯的心情问:你是北大的?这哥们不知被谁拉去小酒馆里喝多了,听我一说,把脑袋歪过来,一个饱嗝打出起码一瓶小二:娘的又是北大!

  一次去中关村图书大厦,知道离北大西门不远,走路过去也就十来分钟,莫名其妙想去看看,路上有块草地,草地上有几棵很强壮的杨树,初夏的风呼啦啦地吹着树叶,莎啦啦做响,正想着赞叹发现树底下一小撮人铺着报纸在打扑克。忽然想起那哥们对北大的第一句评价:娘的又是北大。

  北大哥们网名令狐冲,以令狐冲自诩,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到小馆子里喝。一次神经搭错,说带着我们去寻觅美食,从一小巷子里绕行半小时,前面赫然一面砖墙,上面用白粉写着很具冲击力的指路广告:XX食府前方100米,下面附着一个打着弯的箭头。顺着箭头所指走不下150米,一间民房上面挂个旧灯箱:XX食府。生意很好但表情冷漠的服务员兼老板娘围个大围裙,招呼入座。房间里空调调了20分钟不见动静,汗水都吧嗒吧嗒滴筷子上蘸咸水鸭肝里了,老板娘才搬来一个落地扇。哥们侧身坐凳子上,对老板娘喊:老板,来壶女儿红。那架势估计是金庸看多了。那时我看的都是《花花草草》《闲情偶寄》之类,还没怎么看金庸,就因了他,我对令狐冲很茫然。

  哥们后来去一个出版公司做领导,但是侠气不改,坦言读了这本别人出版的《寻找北大》,不禁赞叹“这才是北大”,合上书,眼神幽幽的,估计也喝多了,再带点蓝光就成倩女幽魂了。

  那哥们在报纸杂志上写正经东西;在网络上写不正经的东西,信手拈来,口若悬河,笔下生风,写起北大校园,写到记忆深处,温婉水灵又悠长哀怨,常有女网友,从中学生到少妇年纪不等都给他发信,或者慕名前来一睹芳容。更有小女生一心想考到北京来,即使不能在北大上学,起码周末可以到北大去追寻他的足迹。

  哥们从此表妹不断。据说一次有一少妇表妹到单位找他,进了办公室聊了不到5分钟就哭着出去了,为了要见表哥一面,少妇还跟老公闹翻了。其实这表妹真是够傻的,马克思都说,喝牛奶的时候并不知道奶牛的颜色,看字的时候干嘛去追牛写字的人流的是香汗还是臭汗呢。

  跟北大人相处和看北大人写的书是两种事情,前者就像是过日子,总是柴米油盐,才华在西装革履之间穿着个性的外衣显示为贫嘴或木讷的表象;而北大人码字,却带着隐形的翅膀,眼光和心灵总在繁琐的表象之外挖出最具挑拨心灵的倾诉,让更多人对北大抱有无限幻想和期待,甚至出现幻觉,觉得那就是自由民主充满才华与个性的世外桃源。

  其实哪个更是北大谁也说不清楚。北大是很多人的初恋情人,也是我的。我不只一次梦见少年时喜欢过的人,脸庞那么清晰,心里微微作痛,但是我从来不会想去再见他一眼。不是他变得如何,或者你变得怎样,而是,人还是原来的人,而你未必有当年恋爱的心情和情境。所以有个建议,无论男女,长大之后,千万不要再去找当年的初恋情人,找到之后只有失望。连北大人都在寻找北大,我们也跟着一路寻找北大吧。

  《寻找北大》读后感(五):未名湖上的余波(2001)

  事情往往到了最后,也就是宁愿忘记了再也不肯提起的那一刻,总还能够看见一些微颤着的余波在风中所能够平静着的未名湖面上缓缓地蔓延开来,然而余波往往也只是一瞬即逝,何况已经过了一年,什么事搁过一年,管保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

  这时还会想起邱君,从而也就在尘封的报纸里找到事情过后的另一则消息。据悉,为了对已逝者的深深同情,同时达到抚恤死者家属之必要,北大校方拿出人民币20万愿作为死者的抚恤金并交其家属,但对其家属提出进入北京户籍,并提供一两居室的住房等等无理要求给予合理拒绝。

  并且

  还有一武汉大学的学生义愤填膺更是提出了这样的正论:“我们武汉大学也曾经发生了类似于此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人关心过问呢?”好象是凭什么单为北大女生之死而众说纷纭引起轩然大波呢?似乎象这样的事情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似乎天下的乌鸦都一般黑了,种不满的情绪正淡淡地溢出言表。

  我似乎仍然还觉得悲哀,虽然静静地走在阳光下面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身边似乎少了什么似的;但是注目于这繁华的世间,我根本无须太多的喜极而泣和悲喜交集的,然而这世间少点什么的东西,却又似乎是太多了。

  国人永不枯竭的想象力似乎还在继续,所以在他们的意想一侧这类故事是永远没有结束的。然而有人还会淡忘,往往还会渐渐屈从于事物的表面大脑终于变的一片空白,就象突然窒息于某个梦魇里突然又从梦中醒来,买年对着早晨的清新纯净的空气刚刚伸了一个懒腰,一切都象不认识的。而今天的多晴转阴然而最终又刚刚晴朗,并且

  还有—阳光!?

  这也可以说的上是一种失败,似乎北大也早已不是我梦想中的北大了。作为北大的高才生余杰曾这样感叹而今的北大好象变的已不再是北大了,言语中颇含众多感伤和无奈,而我那时说到底来还是不信,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毕竟还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上留下太多叹为观止的画面。

  自己不信,是因为自己曾经梦想。然而现在的北大似乎不去也罢,带有浓重的商业气息和功利主义的学校,似乎到哪里哪里都是一样的。

  我仍感觉自己的骨子里似乎还缺少什么似的,有时想起也会暗自觉得作痛,然而北大的沦丧看起来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以及还有北大人呢?这些我都不想多说,似乎自己已经全信了哦。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教育的一种失败,我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教育,究竟会把未来的中国带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好象脚下踩着随时都可以爆发的火山,面对着远方,眼睛里还不可捉摸地幻想。

  实际自己很想到曲埠孔庙的杏坛去看看,那里或许什么都变了,但是自己还是想去,有些遗迹至少气息是可以流传的,就象人的精神不可能完全泯灭一样,这些好歹都可以留着。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玩肥皂泡的女孩为了贪看肥皂泡的美丽却宁愿忍受着肥皂泡幻灭的悲哀,这里的肥皂泡不是美丽的,我仍然感到悲哀,却又轻轻地加上一些绝望的分量。

  到了最后事情毫无疑问地会带着一种假想的面目出现,在这里我也无意责难大多数人,要责难的也就只是我自己。因为自己还在若断若续地浪费或者延长我的生命。

  这些都是等到血痕淡了以后的事,待到连这晦涩的血痕都消失了的时候,故事是不缺乏结局的,结局往往又会如人所愿,皆大欢喜。而现在非到了“皆大欢喜”不可的境地。

  然而邱君呢?邱君至少还可以与她拥有的美丽一起逃亡,一起被掩埋在那遥远的黑暗而又冰冷的地底,离开了隐藏太多罪恶的非人间,她也终于可以轻轻地拥着她的美丽长眠了,而我想她也一定是快乐的。

  平静的湖面上掩去了最后的一丝余波,然而所有面无努力的人们都将沉静的如湖岸上的花草树木一样毫无记忆。一切都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