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祭岁月读后感锦集
《牙祭岁月》是一本由王道著作,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牙祭岁月》精选点评:
●喜欢王道的一生充和,坚强温婉随性自在,波澜不惊怡然风趣。今看到王道新作牙祭岁月,想看宋氏姐妹的面条记忆,张家姐妹的零食温情,梅贻琦的抗日食单,俞平伯的家传菜谱,过云楼的家宴礼仪,以及沈从文的甜食,汪曾祺的酒风等等…
●写尽苏州饮食的唯美与香糯,谈尽旧式风月掌故中的凄美与清香。期待王道兄有更多更好的大作!
●美食 文化 名人 艰苦
●前三章是名人饮食往事,最后一章是作者自己的个人体验。得益于早年写张家四姐妹,做记者时候的积累,前三章写的很顺畅,最后一章意不在吃反倒在情啊。
●谈美食的书 和着文人历史 最终落到了自身的岁月
●哇!王道老师新作!名人谈吃,意趣无穷~~
《牙祭岁月》读后感(一):食物承载记忆
《牙祭岁月》堪称“食史”,以食记史,以史蕴食。书中主角皆为政经文教等领域的名人,他们与吃食,或成样范,或堪证例,但不管宋氏姐妹的一碗蕈面,张家姐妹的童年记忆,还是梅校长的抗战饮食,沈从文的无甜不欢,都成了大时代的一味注脚。即使作者本人的觅食尝味,烟火气里氤氲的,也是岁月酿就的世道人心。—— 杨早
《牙祭岁月》读后感(二):吃可是个讲究事儿~
王道老师新作《牙祭岁月》可谓一解吃货心中之馋~~~
谈美食的书不止是勾起对食物的欲望,而应该唤起对文化的尊重。把美食写下来只是第一步,很浅层次,因为语言和写作技巧可以渲染,但未必是最真实的,书写就是要寻找真实还有深度,谈其背后的文化精髓,所以《牙祭岁月》还原历史场景通过一个个人物来说美食,很不错。
《牙祭岁月》读后感(三):传承美食
“让食物承载记忆”--《牙祭岁月》 如果曾经的食物是温饱的必需品,此刻我相信食物一定是情感的延续物。汪曾祺先生竟是离不开酒的文人,好时为酒仙差时做酒鬼,但下酒菜确是缺不得的,拌菠菜,炒包谷,干丝毛豆茶叶蛋,麻酱腰片拌里脊这些竟都是拿手好菜;谁有可曾想沈从文先生嗜甜竟是到了饭后必有冰淇淋的地步,如是没有还要有点儿小孩子的意味;梅贻琦先生更是在节俭中处处透露着对美食的无上追求与向往,张爱玲女士更是在些许的字里行间中以食物烘托情怀,宋氏姐妹与一碗面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纵观中国饮食文化,不管技艺的改良还是传承,都无法泯灭人们心中对饮食的挂念,游学在外的学子,他乡的工作者,还有更多无法尽享记忆味觉的人们,在某一个瞬间一定一定会特别想吃一顿或是一口那些记忆中的味道吧!时间有时候让人难以琢磨,它带给我们了新鲜的事物,可总把记忆中的很多东西悄悄记下,等待着一个触发点,然后倾泻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牙祭岁月》读后感(四):“幻灭”与“怀念”——我读《牙祭岁月》
《牙祭岁月》这本书算是王道老师研究工作之余的副产品吧。王老师说书中诸多篇章作于自己抱恙之时,而是书的序言是自己病愈后所写的第一篇文章,所以这本书也算得上是一本“病中集”了。王老师在创作《一生充和》的时候也辛苦得病了一场,他在《后记》中说:“说实话,这本书写得很不轻松,我大病了一场。在病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张充和女士一家在病中煎熬时的场景,感同身受。欣慰的是,病是会好的。只是对于故去的人,却总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绪。”
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美食”的书呢?对于一个我心目中唯一的一位研究张充和研究张家的专家学者,这似乎是“不务正业”了。王老师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上说自己从小就想写一些关于美食的文章,后来又深受陆文夫、汪曾祺等先辈的影响,着迷于“吃的文化”。其实,《牙祭岁月》的副题“追寻美食里的历史意蕴”便是最佳的答案,书里还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文人吃饭,总会有一种‘职业习惯’,喜欢探究渊源,茶余饭后顺手做一番考据,娱人娱己,不亦乐乎?”这也算是夫子自道吧。
很难把这本书分类,只能归于目前涵义仍然不太明确的“散文”之内吧。全书分为“四餐”,这是作者的“狡黠”之处,为了辉映“美食”之主题,将四个篇章称之为“四餐”。“四餐”分别为:味道历史、食趣风雅、点心江南、个人滋味。私以为,除了第四餐“个人滋味”中诸文和其他三餐中的个别篇目之外,是不能算“饮食散文”的,作者往往不过是借美食引发或穿插来叙述某个历史人物、故事,“追寻历史意蕴”罢了。
我认为这本书有两大主题:一是“幻灭”,一是“怀念”。
《宋氏二姐妹与一碗面》颠覆了我们一般人对宋庆龄和宋美龄之间关系的看法,原来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异化了姐妹之间真实情感,一碗美味的蕈油面却见证了浓浓的血脉亲情;《张爱玲的“画饼充饥”》将一代才女张爱玲“人生幻灭”道尽,张爱玲总给人以睥睨众生的高傲之感,谁曾想她的人生之路却又如此凄凉,“画饼”又何曾真能“充饥”,只能令人为之三叹;人称“文坛孟尝君”的邵洵美在狱中“吃光、刮光”难以下咽的食物,令人唏嘘不已,昔日在“一品香”中一掷千金的潇洒日子恍如隔世般遥远虚幻了……“幻灭”的是什么呢,是时代?是人生?是情感?抑或是信念和追求?当我们在读这些名人关于美食的故事时,我感觉到更多的并不是陈子善先生所言的“有趣的细节”(当然陈先生所言并没错,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而是白云苍狗的无常感,是人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的无力感。
“怀念”,陆文夫、逯耀东等人对老苏州美食的怀想,但终不可得记忆中的滋味,陆文夫的一句“没什么可吃的了”,真的令人心酸。俞楼、拙政园、过云楼中的美食,现在听来似乎近于传说了,只能留给今人一点咂摸的份儿了。王老师自己对皖北老家美食的怀念,让人体会到家的温馨。怀念美食,其实是在怀念故土,怀念故人。王老师所作诸文其实不也是对逝去的某个年代的一种怀念,对离去的名人们的一种缅怀吗?“是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绪”。
以我观之,这二者也是当下一个文人的一种“世道人心”吧。
杨早先生评论说:“《牙祭岁月》勘称‘食史’,以食记史,以史蕴食……都成了大时代的一味注脚。”陈子善先生说:“许多生动的故事,有趣的细节,展现了现代文人的个性、吃的品味和吃的情趣,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味。”二先生所言真实不虚,但我更喜欢的是每一篇中所蕴含的“人情世故”。
这本书的序中,王老师最后这样说:“让食物承载记忆,且许多食物就如同记忆一样,历久弥新,鲜活而生动,时间越久,味道越醇。”“荆芥”之于王老师便是如此吧,我呢?你呢?
最后赘言几句。王老师是贯于“滥用职权”的,凡文中能涉及张充和先生之处必细言之。书中插画乃王夫人杜洋女史所绘,夫唱妇随,亦是佳话。最后遥祝王老师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