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勒热夫绞肉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勒热夫绞肉机读后感锦集

2020-10-26 04:44: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勒热夫绞肉机读后感锦集

  《勒热夫绞肉机》是一本由【俄】鲍里斯·戈尔巴乔夫斯基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勒热夫绞肉机》精选点评:

  ●作为私人回忆,作者当然可能对自己做了某些美化,但我更愿意对此表示同情之理解,真正的圣人还能在残酷的战争和政治环境中存活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书中对于基层官兵在战争中与战争结束初期的暴行一直有描述,可以真实地体现为何他们在当时和后世受到那么多的反感。对于苏军巨大的人员损失也有直观的反映,俄罗斯/苏联确实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两度在反抗强敌重建欧洲乃至世界秩序的过程中成为支柱性力量。另外得说,这个中译本的校对实在不怎么样,错字经常出现,好在都比较明显,一看就是拼音输入法造成的。

  ●上。

  ●没时间展开细读只能匆匆翻过,像另一本德国基层军官的回忆录一样,作者熟读莱蒙托夫、普希金,如果钢铁擦身而过一定是文化的滋养救了人一条狗命。作者身为犹太人具有天然的他者属性,点滴细节都能处处用心,在医院里和其他兵种士兵座谈,在阵地上分析士兵的家乡和民族,俨然是个未经训练就能在战壕里自觉开展参与观察的人类学家。作者的回忆能揭露不少历史和宣传资料里不曾披露的材料,比如刻画了中层指挥系统和普通士兵多面形象,以及苏军抢劫平民,开设妓院,内部杯葛,灾难性的指挥不力。前半部分很好,战争的巨大牺牲,后半部分作者平步青云反而没什么太大意义。

  ●看过几本二战士兵回忆录,这本就觉得很一般了。

  ●两星半。可以配合着J.罗伯茨《朱可夫》传记一起读。考虑到这本自传回忆录是在移民美国后完成,与其将此书看作对一场惨烈战役的全面反思,不如将其视为一份极权主义人格的典型样本,因为作为一本自传,它的说服力并没有足够的诚实可言。这种诚实的缺失,可以清晰地看到后苏联时代心理烙印。其特征是,作为毛子极权体制曾经的一份子(不要忘记作者在二战期间,最高职位是师级政委),通过对记忆的精心铺排,作者意在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他曾经在每一个职位上,力所能及地反对斯大林和他的官僚体制每一项不合理的战争政策与错误的军事行动。作为“斯大林的政委们”,一个体制的合谋者乃至受益者,在暗度成仓的回忆中,转身成一位“异见分子”,这种事我们能够想象么?此书价值在于作者对前线战事的回忆,可以知道如果没有英美援助斯大林完全可能输掉战争

  ●战争,残酷,黑暗而无奈

  ●整体读起来还不错,苏联红军自黑从头到尾。就是印刷错误太多,很多低级错字,编辑不负责,应该算生产事故了!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回忆录,以小人物的视角(说作者当了高官的读者显然没有认真看书)来看历史上最惨烈的武装冲突,可让读者了解红军中普通士兵的方方面面和他们对战争的切身感受。翻译的相当流畅。

  ●难得的苏联基层回忆录,以前看德方的回忆录把苏联军队说的凶残而愚昧,现在再看完这本,对苏军的具体情况有更具体的反应。 俄国人有时真的很浪漫,有时真的很野蛮。

  ●士兵视角的苏联卫国战争

  《勒热夫绞肉机》读后感(一):体会战争苦难,反思人类生命价值

  作者作为亲历二战的普通中低层军官,其实无法全景式展现勒热夫血腥攻防战的壮观和残酷,然而作者以相当大的勇气,对苏联士兵和军队生活做了直接描述,甚至不回避丑恶,对于个人的战争类读书体验有很大收获。

  单纯以军事效率看,苏俄在“二战”损失了巨量的人力物力,与它杀伤敌方的成果相比,其统帅和高级将领在专业上肯定是极不合格的,希特勒比斯大林高明得太多,德军军官层面比苏俄军官素质高明得更多,大头兵之间相比,德军士兵的文化素质与军事素质也秒杀苏军士兵。客观的讲,在战争专业角度来看,苏俄军队应该感到羞愧。

  尽管战后举世公认苏俄对“二战”的巨大贡献,但不妨想想这样一支极其差劲的军队坚持到胜利已经非常艰难,它是以怎样的方式做出贡献的。这个贡献主要体现在苏俄人民和军队巨大的牺牲上,同时消耗了法西斯阵营的大量人员和物资,盟国和世界站在生命无价这个普世价值标准上,这个结论是非常恰当的。但从本书和大量其他资料中,我们知道苏俄政权对人的生命是极其轻蔑视如草芥的,完全不同于普世标准,苏俄军队不仅残暴对待交战敌方(根本不遵守国际对战争暴行,如大规模虐杀战俘,动用特别残暴的战争技术),残暴伤害奴役平民,变态掠夺被占领区,甚至为领袖个人声望和面子不惜一切代价牺牲士兵生命,而军队内部军官奴役士兵,男人欺负女人,士兵之间互害,丑行满目皆是,我觉得非常恶心。

  苏军士兵面对绝望的牺牲前景,士气长期低落,需要依靠督战队,军事法庭的强制手段维系战斗力,只有在战争后期胜利不可抗拒时,士兵才感到有了存活的机会。苏联社会普遍对苏维埃政权冷漠,只在乎保护自己及家人能够躲避战争威胁,所谓“为了祖国而战”只是彻头彻尾的谎言,鼓舞士气必须辅以伏特加酒精的麻痹和“不得后退一步”的227号催命命令。事实上,苏联广大的人民是被苏共绑架到战争中去的,当苏军丢失大量领土不能保护人民沦陷时,苏共却要求沦陷区人民做出各种各样的生命财产的牺牲,严厉处罚不反抗占领军的人民,更不要说大量报复与占领军合作的人民。斯大林具有独特邪恶的胜利观,在他的评价体系里,人民永远只是他手上用来争胜的棋子,可以毫不迟疑的牺牲掉。

  战争中的苏军军官阶层极为腐败无能,政治委员制度和特务监军制度惨无人道,与西方国家现代军队完全不同,军营生活暗无天日。

  我们看到在如此艰难的战争中,无论军人还是平民,无论是胜利方还是战败者,真正在意的是能否保全性命,能否尽可能的过上平安的生活,普通对杀死敌人缺乏兴趣,人们早已明白自己亲人的伤亡是无法通过报复敌人得到安慰的。因此,我可以这样讲,热衷于战争的人,不论在那个时代,绝对都是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的狂人和邪恶之徒,用任何理由都不能为热爱战争做辩解。

  《勒热夫绞肉机》读后感(二):穿越漩涡---被遗忘的士兵们

  最初受到微博上推荐“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角度见证了苏军从反攻到胜利的过程,以及首次从细节反映了二战苏军的基层心理状态、编制、官兵关系、政工情况等”而入坑。刚好中间对照读了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回忆录,在这里做个对比:如果说瓦西里的回忆录,是看一个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如何开无双的传奇,那么相对而言,鲍里斯的回忆录,则更多充满了挫败感、迷茫和反思。在瓦西里的字里行间,德军就是他口边的肉,他每扣动一次扳机就会宣判一名德军官兵的死刑,如果不是德粉的话,那么一般而言读他每次的战斗经过,都会感到扣人心弦、热血沸腾。他的出神入化的练级,揭示了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们是如何一步步取得胜利的。

  形成强烈反差的,鲍里斯上战场后的第一场投入实战的进攻,就弥漫着失败和死亡的气息,当场就有两名熟识的袍泽牺牲,自己也一枪未发便狼狈地负伤爬回去接受治疗。此后,在代理连长等期间,基本是和德军阵线形成对峙,在作战方面无所建树,甚至偶尔还会因为德军的冷枪冷炮而折损战士,唯一一次比较有亮点的战斗过程描写,便是在勒热夫森林驻扎期间,协助侦察兵渗透德军阵地捕捉“舌头”,整个行动过程倒是比较顺利,但是最后撤退的过程中,牺牲的战友,以及事后德军的报复性炮火,都让此次行动的价值变得令人怀疑。

  作者作为政工人员,从事的团委工作一方面使他大部分时间远离一线的残酷厮杀,得以一次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另一反面,也使得本书中少有作者亲自参与的战斗的回忆。苏军开始战略反攻后,作者的行文偏向近似于各种战史记载的线性宏观进程,而自己在这些历史性战役中亲自参与了哪些作战、自己所属单位的战斗细节等,对作者似乎都成了无足轻重的版块,基本没有一次完整的过程详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过从全文的基调来看,这样也许是因为,光辉的战果并不是作者主要想要表达的,而失败和牺牲太过令人悲伤,也不愿意每一次都详细地描写出来。

  作为一个苏粉,虽然以前对二战苏军的种种负面记载有所了解,但仍很大程度坚持认为是西方先入为主带有意识形态有色眼镜的偏向性反映。直到读到本书,看到作者作为一名经过战火锤炼的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作家经验的苏军老兵的直言不讳的记载,才算是比较彻底同时也是坦然地正视了苏军中的问题。无论是受教育程度近似文盲、受训程度可以忽略不计,以至于在战争中被毫无价值地悲惨消耗掉的士兵;某些一线部队糟糕的装备更新水平和火力支援力度;侵占集体利益、瞒上欺下的基层各系统的管理者;毫无指挥能力和战术意识,只知道让手下的战士白白送死的冷血指挥者;残酷多疑、弄得人人自危、以举报和告发为荣、让众多有才之人成为私人恩怨牺牲品的畸形体制。。。。所有这些,作者都毫不讳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是什么造成了苏军在战争初期可怕的损失,又是什么让苏军会成为现在网络上所流传的那样一种野蛮的形象。而作者虽然看到了这些阴暗面,却也处于一种痛苦的思想矛盾和困惑之中,他始终在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状况,并不自觉地站在一名红军战士和俄罗斯人的立场去解释和辩护,同时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去面对所有这些明知是不合理的现象。而作者最终的选择,应该说也是无奈和情理之中的----以一己的苍白之力尽量帮助和抚慰弱者,但是面对更强大的恶势力,也只能隐忍;而更可悲的,是作者也随波逐流,参与了战后的“搜刮”之风。只能说,一个坏的体系,是能让好人变成坏人的。

  《勒热夫绞肉机》读后感(三):勒热夫绞肉机——译者序

  作为塑造了今日世界格局的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与意义可谓深远。而作为二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德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也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这场四年的浴血厮杀中,苏联人民为了打败法西斯德国,付出了尸山血海般的民族牺牲,也给他们留下了最为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时至今日也是诸多军史爱好者关注的焦点。

  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的一个老兵的故事。本书的主人公鲍里斯·戈尔巴乔夫斯基从军校走来,以一个列兵的身份走上战场,他不是威名赫赫的飞行员、坦克手、狙击手,没有闪耀夺目的勋章;也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纵横疆场的元帅、将军,未曾指挥大军攻城略地。直到战争结束,戈尔巴乔夫斯基也只是一个大尉。他即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也是幸存者。1942年夏天,戈尔巴乔夫斯基和自己的军校同学一起,在卫国战争最黑暗的时刻卷入勒热夫战役这个绞肉机,苏军在勒热夫地区一次次鲁莽而徒劳的猛攻德军防线,戈尔巴乔夫斯基和他的战友们经历了绝望的流血牺牲,那时候胜利对于普通红军官兵来说仍然遥遥无期,无数将士埋骨沙场。然而在经历了三年的艰苦转战之后,戈尔巴乔夫斯基在波涛汹涌的波罗的海岸边目睹丢盔卸甲的德军是如何狼狈不堪的向自己投降,他终于见证了谁是胜利者,谁又是失败者;戈尔巴乔夫斯基从初登战场的血气方刚、满怀必胜信念,到目睹战争残酷后生出的恐惧、不安、迷茫与困惑,直到最后的成熟与淡定,走过了一段从懵懂无知的青年成长为真正军人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戈尔巴切夫斯基深刻的剖析了东线战场这个巨大绞肉机中的人性,忠诚于背叛,高尚与卑劣,勇敢与怯懦,仁慈与残忍,人性中所有的元素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作者笔下忧郁深沉而又慷慨悲壮的俄罗斯文学风格,犹如西蒙诺夫、邦达尔丘克、巴克兰诺夫、肖洛霍夫等“战壕真实派”作家的作品,将一个个朴素平实外表下的英雄主义灵魂呈现在我们面前。书中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辉煌到夸张的战绩,作者所讲述的,是大时代下一群普通人的故事,他忠实的记录了战争中血腥、丑陋、黑暗与痛苦,记录了普通红军官兵经历的牺牲、流血、饥寒与恐惧。读者将在书中看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个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军中偶像,也不是一串串冷酷枯燥的数字与战役进程。书中记载的不仅有紧张激烈的战斗,同时还有苏军在战场以外的许多内幕,而这些内容往往是不为人所熟知的。由于作者从士兵、排长、连长一路升迁,一直到担任团部和师部的政工军官,书中为读者展现了苏军基层部队到中、上级指挥机关的种种细节,在字里行间中把读者带进了当年的战壕和掩蔽所。同时作者也客观的记述了苏军进入德国本土后的所作所为,在那里,苏联军队既非秋毫无犯,也没有肆意烧杀。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我犹如在文字的战场上拼杀,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同时,在此过程中许多朋友为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首先是和我合作翻译《巨人的碰撞》一书的赵玮,正是通过他的推荐我才得以有幸翻译本书。其次要感谢张一鸣,他为译稿的修改做了很多工作,并且给我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另外还有很多为我提供过帮助的朋友,在此恕不一一列举,我们通过共同的爱好相识,并在学习探讨的过程中成为挚友。同时,我还要感谢连果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努力。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距苏联红军将胜利的红旗插上柏林城头已经七十年了,时至今日,随着对历史的“反思”和“还原”,许多人开始质疑甚至颠覆这场战争的意义,失败者成了自由和正义的捍卫者,胜利者反而成了摧毁文明世界的野蛮人。在此,我想借用俄罗斯电影《我们来自未来》中的一句台词:“永远都会有对和错,正义和邪恶。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

  谨以本书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献给所有曾经为了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的先辈,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无论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

  最后,我愿意以苏联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的一首诗,《我死在勒热夫城下》与读者共勉:

  “我在勒热夫附近被杀,

  在那无名的沼泽地中.

  第5连队的左翼,

  遭遇残酷的空袭,

  我没有听到爆炸的巨响,

  也未曾目睹燃烧的火光,

  我从悬崖坠落,

  无穷无尽的深渊,

  在世界的任何角落,

  直至它覆灭的一刻,

  你都无法寻到,

  我那军装上的领章与肩章。”

  《勒热夫绞肉机》读后感(四):真实的“伊万”、深沉的俄罗斯

  关于二战的回忆录早已汗牛充栋,今年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的年份。中外各界都在为纪念活动奔忙,尤其是作为二战时期主要盟国的俄罗斯与中国都出版了大量关于那场战争的文献,其中不乏各种回忆录。然而,有点遗憾的是中国出版的著作除了大量的文献编撰和目的性很强的应景研究之外,鲜有第一手真实的战争回忆史料。尽管几十年来,国内也出版了不少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但大多只是一些政治人物和知名人士的回忆,且不说中国在出版回忆录要受各种内外条件的制约,单就写作的方式与目的而言,中国人笔下的抗战回忆录大多支离破碎,更不乏自我维护与标榜的论调。不仅没有太多的史料价值,就连阅读价值也聊胜于无。

  此前同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苏联(俄罗斯)却在这几年推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二战研究著作。我近日一直阅读的《勒热夫绞肉机:一个红军士兵的战争(1942-1945)》尤其给我很大的震撼。虽然曾经我一度为出版社为重庆出版社而踌躇不已,也因为曾经与俄国所谓的军史专家的交流不甚满意的缘故而充满揣测。但当我拿到这本书翻开阅读后,立即被书中的描写与阐释深深吸引。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已经阅读过大量二战德军士兵和日军士兵的个人回忆录,对于战争回忆录的书写已经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导向性。这几年对于正史的宏大叙事早已司空见惯,甚至有种老生常谈、了无新意的厌倦感。但对于国内一些不作边际的战争文艺作品更是不屑一顾。唯有这类个体士兵的回忆录能够填补我在二战视野中急缺的微观空间。苏联的回忆录以前看过一些,如什捷缅科的《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朱可夫回忆录》、《巴格拉米扬回忆录》等,但正如我前述,这类回忆录同样也免不了空洞而教条的叙事风格和政治化的有意增减删改。而这一次在戈尔巴乔夫斯基的《勒热夫绞肉机》一书中却读到一种历史与个体碰撞的震撼。对于本书我觉得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优点):

  首先,本书的翻译在国内军事翻译中算是上乘之作。众所周知,阅读一部译注,翻译好坏是首要条件。国内很多引进的外文著作就是毁在了翻译手上,这样的事已举不胜举。以至于我现在已形成一个习惯反应,就是在购买一本译著之前,首先要到网上各个论坛查阅一下对翻译的评价。这本书因为我是在第一时间内购买,所以缺失了这个步骤。好歹译者赵国星先生本身在网上做了一定的推广与注解,多少打消了我的一些疑虑。阅读下来,确实感觉到译者的行家手笔。对于苏军的番号、职务、地名、以及装备,译者都做到了信和达的境界。而对于人物描述与语言对话甚至自我独白的翻译,本书也堪称迈入了雅的门槛。这也是我这十多天来,一放下俗物就爱不释卷的主要动因之一。对历史与军事书籍的翻译之光永远只是属于那么一小群连专家都称不上的军史爱好者而已。

  其次,原作者尽管有着自己无法抹去的意识形态观和民族主义思想。但本书的细腻描写并不掩饰那个时代苏联红军自身的弊端,譬如政治委员制度、大清洗、种族歧视、高级指挥员的腐化与无能、苏军士兵对占领区不检点的行为等等。甚至作者还反复强调苏军士兵惊人的伤亡往往是由于上级的冷血与无能所致,这就与那些将军元帅政客们高大上的回忆录大相径庭了。 作者的诚意我们是可以处处看到的,虽然他本能地也为苏联红军做了一些辩解,但他如实的描述往往使得自己的那些辩解反而显得无力。譬如,作者驻扎在西里西亚的德国居民区时,对他的德国女友家遭到苏军劫掠进行安慰时,借用当年俄国家庭遭到德国占领军洗劫的事来抚慰对方。但最后连作者都自己感概这种辩解的无力。又譬如,作者在对待后方女性朋友的轻率与滥情方面,他也毫不隐讳自己的轻浮与随意。当然,我们从他的成长经历看过来,这更像是一种时代病和战争后遗症。

  此外,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对于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摸索。虽然作者并无意去刻意展示这种思辨艺术,但在他回忆中和战友朋友的对话里,我却感受到了俄罗斯民族的另外一面。在德国人的回忆录中,俄国人是野蛮、粗鲁的代表;在美国人的回忆录中,俄国人是阴险、教条和专横的代表;在英国人的回忆录中,俄国人是残暴、专制、落后的代表;而在中国人的回忆录中,俄国人是面无表情、没有特征的代表。即便是读过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别尔嘉耶夫的作品,人们也只会把俄罗斯文化与沙皇俄国时代联系起来,而不是苏维埃俄国。可是本书中作者那些极富哲理的探讨竟然是发生在未受过多少教育的普通俄国士兵之间,甚至大清洗的阴影还尚未完全褪去。这些内容涉及上帝、命运、民族、文化、甚至政治。就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俄国农夫也能说出极富诗意与哲理的语言。我认为作者没有必要在这里去虚构这样的对话,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或许本身就是一个有信仰民族的本能吧。相比较而言,我们中国人、中国士兵的言谈内容那就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了。孔夫子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君子不器。可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恰恰是最不善于形而上思辨的群体。或许这是儒家的精英教育与社会基层剥离的结果,也是缺失宗教信仰民族的通病吧。我记得自己去探讨这些东西的年纪还是在大学时代和朋友的通信中吧。而作者的探讨对象包括了同龄人,也包括了他的长辈和上级。对于这样的民族文化,我想无论它曾经走到了哪样的歧途,但民族文化自身的净化还是可以在某一天带来救赎与觉悟的。

  最后,本书的结构体例安排得非常合理,尽管其中有不少对白和议论,但读下来一点也不嫌枯燥。相反,作者把战争中的小人物镶嵌进时代的大背景,更充满了一种动态的屏幕感和沧桑感。记得很多年前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时就被这种独白加叙事的俄罗斯风格所吸引。看来,这次读完这本书,我又得去重温一下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思想》了。正是因为战争中的俄国士兵并不只是一个战争机器和发泄机器,所以他的思考、早年的经历、性格特征才成为了这个国家在那个时代最典型与深刻的文化现象。不了解这些,你就只能面具化地去解读俄国士兵与俄国人。所幸的是,鲍里斯.戈尔巴乔夫斯基为我们很好地展示了一个立体的俄罗斯民族。

  总而言之,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少有的佳作,它不仅能够引起我如此强烈的兴趣,也更激发了我对俄罗斯民族的感概与对自己民族的思考。我深深地记得作者在1943年回家探亲返回部队前,父亲感概作者的背包带满了伏特加酒和食品却没有一本书时,我就联想到我们的父母在这种生离死别的场景中会这样去告别吗?实际上作者的父亲不过是一个劳动者出身的工人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

【勒热夫绞肉机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