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上)读后感锦集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上)》是一本由董志勇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的187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上)》精选点评:
●在图书馆借的,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通读。行文经济学是时髦学问,也是和老百姓最能联系起来的,经济人理性的假设其实有限理性假设更合理。
●例证与阐述都十分精彩,同类书中的佼佼者
●米够时间看完 下回再借
●写的还是挺专业的例子很多说明了一些现象 但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感觉不是很大 可能是只花了一节课时间翻了一下
●闲来无事的消遣读物,分析不够深入,也不过有条理,不痛不痒
●终于看完了,拖拉了好久,发现我越来越懒了
●讲述我们身边的行为经济,实用
●心理账户有很多积极意义,13页的说法怕是有点不负责任吧。财富是没有止境的,而对财富的心理定位却是意义非凡的。22 、23页的实验结果也不符合我个人的决策行为。至此不再想看,有种理论基础不足的不信任感,浪费时间
●普通百姓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上)》读后感(一):不错,把经济学当生活小品来读
这是一本在街区图书馆偶然发现的书,看到标题就被吸引住了。借回去一口气就把它读了大半部分。因为里面说的都是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总算有点明白为啥那么多“月光族”了,也渐渐明白过去自己中了不少消费陷阱。
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它用最亲切、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经济学的故事,也是在讲述我们消费的故事。我想,不管是文科、理科出身的人,都应该读一读,不需要很深厚的经济学基础,不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只要能读懂散文、小说,相信你也一定能理解作者所说的道理。
最后,想说一句,这本书确实对自己的消费观有所改变,懂得如何去消费。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上)》读后感(二):巧用心里账户为自己赚取收益
昨天从书架翻到这本书很兴奋,因为找好久了,3年前就看过,可是没有记录,没有笔记,现在想起来要用里面的知识找不到了,心里一直惦记着,真是应了那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生活中,我们的许多行为看似不经意,实则都是有门道的,只是我们不了解它的命门在哪里,就像这心理账户,商家用它来赚钱,我们用它来赚钱。
作为商家,我会在培训中告诉我们的员工,以后解释价格的时候,不说一年多少钱,而改成一天多少钱,当用户比较价格时,竞品的价格则要反着说:光是上网费用一项,一年最低就要花600,引导用户将看电视作为休闲项目的支出,转移到孝敬父母,教育子女的心理账户上,并且为用户提供超值的价值。
作为妻子,庆幸我在一个多月以前已将随手记下载并使用它来记录我们一家的开支,我的天呐,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光是一个过年发红包送礼,我们家就是上万的开支,如果不记账,我们绝对不会相信回老家简单发个红包我们都要开支这么多钱,控制小额消费。
即将面临的装修,我们家也是一个大考验,不要因为开销了大宗消费而忽视了其中的附加消费,谨防敏感度降低的风险,装修紧靠预算走,不要上了自己的当。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上)》读后感(三):不同心理账户里的钱不同
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各种收入和支出是等同视之的:工作的工资、股票的红利以及买彩票中的奖金,甚至包括赌钱得来的赌金,在人们心理上是完全相同的;在支出上,无论是买衣服、食品还是买车买房,不管用现金买还是刷信用卡,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是基本一致的。但是,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获得收入或进行消费时,总是会把各种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列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去,而不是像现实的会计学那样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统筹管理;相应的,不同账户内收入的价值是不同的,不同账户的支出策略也是不同的。
这与传统经济学中的“金钱观”是完全背离的,所以,心理账户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来自主流经济学家的质疑。为了证实“心理账户”的存在,行为经济学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探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的实验。
2009年暑期,大片《变形金刚2》在全球放映,作为“金刚铁杆”的你自然不会错过。你准备去电影院一饱眼福,可就在看电影的那天,却出了个不大不小的意外:
意外一:你刚到电影院门口准备买票时,发现你之前放在上衣口袋里的70块钱不见了,你还会继续花70块钱买票看电影吗?
意外二:你刚到电影院门口,发现自己几天前花70块钱买的电影票不见了,你还会花70块钱买票看电影吗?
这两种情况其实是一样的:不管丢的是70块现金还是价值70块钱的电影票,我们损失的都是70块钱的价值。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人们在这两种情况下的决策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实验结果显示:在意外一的情景下,大部分人选择了买票看电影;而在意外二的情景下,大部分人选择了打道回府,安心等网上的枪版或者DVD版。
这个实验结果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不能解释的,但用“心理账户”理论则解释得通:意外一下,丢的70块钱和要买电影票的70块钱是分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的,因此,70块钱的丢失并不会对看电影的决策造成影响;但是,在意外二下,丢的电影票和要买电影票的70块钱则是属于同一心理账户的,人们会想,“我为了看这场电影花了140块钱,太不值得了”,因而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回家看小电脑,而不是在电影院看大银幕。
实验结果说明,人们把丢的钱和买电影票的钱归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丢失了的钱不会影响电影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但丢了的电影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就被归入了同一“心理账户”。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人们并不是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放在一起进行统筹管理,而是会划分一些不同的心理账户,将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进行管理。
这个实验证明了心理账户现象的存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建立心理账户呢?如果像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认为,把所有收入和支出放到一个账户里统筹管理,人们获得任何一笔收入、花费任何一笔支出时,都会等同地衡量决策对财富的影响,不是挺好吗?但是,“人不是电脑”,如果按照这种机制对自己的财富进行管理,会耗费大量的心理资源。所以,人们总是倾向于划分不同的心理账户,而将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进行管理,从而简化思维过程。也就是说,心理账户的设置其实是一条心理捷径。
那么,心理账户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从好的方面来讲,心理账户使我们为了实现一些长期目标而攒钱,比如说,几乎每家都有几个小账户—— 即使这些账户没有单列出来:这个账户是为了买房存的钱,那个账户是为了买车存的钱,这个账户是给孩子上学存的钱,这个账户是养老的钱,等等。可以说,心理账户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们在一些大事上有钱花。但是,有些心理账户却并不能给人带来节省,相反,它们的存在却往往使人们花钱大手大脚,比如说赌场上赢来的钱、信用卡上的钱、父母给的零花钱,等等。这些现象我们在后面的分析中还会提到。
心理账户是一种对个人财务进行管理的心理捷径,有时候会使我们趋于理性,比如为了一些长期目标攒钱等有利的经济行为。但有时候,心理账户也会造成认识偏差,让我们不能理性地管理自己的财富。
http://finance.jrj.com.cn/book/book/detail_42203.shtml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上)》读后感(四):书中小结摘抄
1. 钱和钱不一样 ------ 一个人自己有不同的心里账户
所谓心里账户,是指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人们并不是将所有的财富放在一起进行统筹管理,而是会划分一些不同的小的心理账户,将不同德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进行管理。
几条建议: 第一 金钱无贵贱。 不管是彩票中来的钱,或者是工资,只要是跑进账户的钱,都要一视同仁,不能任意挥霍那些认为“不值得”的钱,试想:“我要是只通过工作的话,多久能挣到这么多钱?”
第二 不要把一些钱看得太重,舍不得拿出来投资。只要合理地进行投资,财富增长远比存在银行快。钱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创造价值,存银行只会不断贬值,即便是在重要的应急账户里德钱也是如此。
第三 见林野见树。 在进行一笔大额消费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那些附件的消费,避免犯敏感度递减的错误。 如此才会慢慢趋于理性。
第四 养成存钱的好习惯。 大钱到来的几率是有限的,如果连小钱都存不住的话,那美好财富规划是一句空话。
第五 学会算账和记账。 在习惯花一些小钱的时候,问问自己,照你这样的消费速度,一年你要委这项消费支付多少? 要有初步的记账知识,方便将自己的支出和收益一一对应起来,避免“支付隔离”和“支付贬值”的偏差。
第六 时刻记住“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对于那些需要关闭的心里账户,不要做过多的留恋,快刀斩乱麻才是上策,拖延越久,会让你更纠结痛苦。
2. 保守与冒险 ----- 风险条件下的个人行为
传统经济学决策理论有两种,一是 期望值理论 ,简单讲就是计算各种不同决策选择的期望货币收益;另一个是 期望效用理论,就是计算各种不同决策的期望效用。 这个两个理论有其适用性,随着经济发展,现在又提出了 前景理论 来解释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前景理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叫 “价值”。在价值决定过程中,人们主要有三个特点即:“参照依赖、损失厌恶、和敏感度递减”。另一部分叫“决策权重”,就是人们如何看待一个时间发生的可能性,与客观概率相比,人们倾向于低估高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高估低概率时间发生的可能性。
现实中,人们会综合各种结果的价值和每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来评价一个决策的优劣,并从所有决策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作为自己的最终决策结果。
前景理论基本上对经纪人在面对损失时的风险态度做出了比较好的诠释,但是在面对获得时,人们的风险态度却并非完全符合上面理论的预测:按照厌恶理论,人们应该是“见好就收”,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表现出来却是“得陇望蜀”的贪婪心态。 例如赢钱的赌徒和毒品贩子。 用参照系理论可以部分解释上面的现象,贪婪就是为自己的经济行为设定了一个过高的目标,也就是一个极高的参考系。
另外,影响人们决策的因素还很多,比如上瘾行为、心里账户等,这些都会导致人们这种“吃了馒头、还想蛋糕”的行为。
3. 被营销改变的选择 ----- 行为营销经济理论
作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不要为商品表面的假象所迷惑,人的感觉很多时候非常不可靠。人们在决策时,很多时候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
不要轻易为广告的鼓动而改变决策。广告总是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改变你的决策使用的参照系,进而导致你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发生改变,以致行为和反应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钱包里德钱自觉地哗哗外流。
消费者和厂商,永远是市场里博弈的对手。尽管买者都会自律和自我约束,但商家有办法给买者一些理由去违反自律规则,让你不自觉但是很情愿地上钩。这就是消费者的自控和商家的反自控。 对于商家,他们要做的是:给消费者的自控限额“松松土”。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大致的消费预算,人们应该通过制定严格的预算来解决自控的问题,尤其是对非必需品或者奢侈品的消费。
4. 启发和偏差 ---- 什么影响了你的判断?
人们进行判断的几个重要心理机制分别是可用性启发法、代表性启发法、锚定式启发法和熟悉启发法。 这些四维捷径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都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发生。
禀赋效应的主要思想就是人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有着一种珍惜的感情,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所有品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这就是所谓“现状偏见”,说明人们不习惯轻易改变些什么。
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投资者,当我们需要做出重要判断时,应该冷静理性地检查自己的整个四维过程,同时要参考尽可能多的信息。尤其是当你意识到有些人可能在利用你的思维漏洞时,要应该特别地进行批判性思考,防止别人钻“启发法”的空子。
人们的判断往往会造成各种偏差,而比较典型的就是“自我矫正错觉”和“小数定律”。 为了避免类似偏差,一个理性经济人应该切忌如下几点: 第一,不管生命时候,都要考虑到基准概率的存在;第二,概率是不具有自我矫正功能的,一直生女孩也不意味将来更可能生男孩,一直下跌的股票也不意味着将来更可能上涨;第三,小样本是具有偶然性的,不能拿来作为决策的绝对参考。
人们作出各种判断是依据于记忆中易于使用的信息,也就是信息越容易被记起,人们就越倾向于以此为依据进行判断。
当社会制度变革时,必定会不惜付出很大代价来维持原来的制度,而社会的进步就必要克服这种惰性。
5. 凭什么相信自己? --- 自负理论
造成自负和认知偏差的几种原因是:信息(知识幻觉)、经验、归因错误、控制幻觉和投射心理。人们面对大量信息时,往往缺乏甄别能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将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能力,而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运气不好,这都会导致自负现象的产生。
“难易效应”的原因是被试在把自己的能力与他人相比时,往往没有意识到别人同样会认为任务难或易。
如何避免自负,一下几条建议: 第一,仔细审查自己的决策过程,看自己是否犯了过度自信的典型错误。
第二, 做任何预算,都要多留出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预算空间。 比如装修房子预算5万元,就要至少留出6万元的预算。
第三,三思而后行。 多家思考,多加权衡,不要急着做决策,有可能的话,缓一段时间,让市场来告诉你最初的判断是否正确。
第四,信息越多,反而收益越小。 信息多不一定是好事,所以不要盲目听信砖家的建议,有时候过多建议会误导你的决策。
第五,多听取别人的意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听听周围人意见,尤其是那些不同意见,更有助于你认识到自己决策上的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