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读后感摘抄
《女神》是一本由渡邊淳一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神》精选点评:
●写作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渡边两性观中的女性,依旧处于”被窥视“地位。很多观点是从自己本身的经历出发,甚至把个体当作整体到进行论证。太过于强调男女有别,反对波伏娃第二性理论。在他眼中,男女生而有趣味,爱好,感受性差异,这种差异已经超越了个人性格和成长方式的影响。
●大男子主义渡边的这本文集名字叫《女神》,看似是对女性的恭维,但是完完全全只是从男性角度的封神,完全不可爱了……一星给作者的坦白和真实
●论男女的不同。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待两性的差异,观点过于片面,读来对女性有蔑视之感!
●看的很瞌睡 似乎很想进入却了然无趣
●看了前面一部分,观点太过片面,以一个个体的事例推测整体的特点,完全是个人的意淫,男尊女卑的观念很重,典型的传统保守派
●很多观点不能接受 可能是日本男性观一贯如此吧
●看着真的觉得渡边超级可爱啊 不要杠什么男权女权了,互相尊重保持可爱不也挺好吗(偶尔放弃了 理想)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从此拉黑渡边淳一全部书目。
●女神 わたしの女神たち 渡边淳ー,日本情爱大师,1976年出版 わたなべ じゅんいち 翻译:时卫国 在日本社会,80年代为背景,写的女人和男人在一些事情上的态度,感觉,等等 有关于疼痛,忍耐,歇斯里底等各个方面,很好笑。感觉收获不大,但以后扯皮也许能用上。 歇斯里底由希腊语歇斯底拉演变来的,子宫的意思,有子宫的女人更容易歇斯里底,也许是子宫本身在闹事。 “为何这么辛苦呢?进入技艺世界的人们,理解并享受这种专心致志,在严厉中得到一种受虐般的享受”
《女神》读后感(一):女神
打发时间读读还是挺有趣的,才100多页,有兴趣的话一下子就读完了,给生活加一些“没有用”的思考和新视角
因为是随笔所以有很大的主观性,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有一过而笑的地方,也有完全不能同意的地方,特别是后面的有些部分,让人无语 也如作者处处强调的“一半学问,一半空想的专断”
《女神》读后感(二):闲暇之余可以看一看
70年代写的书,纵使时代变化了,有些内容还是依旧值得被讨论
通篇是站立的老爷子男性视角和当时日本历史环境以及生活家庭背景条件下,抒发的对女性和男性在各方面差异的一个深入的,仔细和耐心的思考()
有些观点比较认可,纵使是现在也不过时,佩服渡边观察的仔细,可能和当医生有关(但是这也可能会带来偏差);
有些观点,不能认同,可能社会环境不一样,文化和传统有区别吧,比较年代差了很久,用现在的认识和观点去看其他国家(如果不了解该国历史和文化背后的话),也是有失偏颇;
有些观点,直呼脑洞清奇,还是蛮好玩的。
闲暇之余可以看一看,思考思考
《女神》读后感(三):姑妄言之
在《文娱缔造者》中第一次听说了渡边淳一的名字,顺带了解了一下竟发现是日本有名的情爱大师。和鲁迅一样弃医从文,不由得惊呼莫非弃医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比较容易取得较大的成就?这样的话似乎我当初应该去学个中医什么的。
一开始以为《女神》会是一本言情小说,阅读后发现是一部剖析两性之间性格、心理、行为特点差别的理论性书籍。权当两性心理学看了。在网上搜索了一段时间,关于这本书的资料似乎比较少,只搜到说成书的时间比较早,——对,这点我觉得比较重要——书中大体上的论点我还是比较同意,但是因为时代的改变,有一部分内容在我看来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需要我们自己去分析其中的差别了,同时也可以合理的考虑日本本身的文化习俗和我们就有很大的不一样,尤其是在我的印象中日本男强女弱的社会习惯相比较中国更是比较严重,那么关于社会折射的思考方式或者说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男女差别是不是又会有一些列的蝴蝶效应产生呢?再不过换个角度考虑,渡边淳一本身是男性,所以在分析的过程中是否已经带上了日本男子常用的思维方式,那么其实中的论点和论据是否还可以当做是一个中立的观点来看待呢?总觉得有些人内容上还是比较嘲讽女性的。P.S.在山难章节中似乎表达了女性对比于男性优势的地方,怎么说,我竟然不知道为什么莫名的认同。
现在网络发达了很多看起来很有道理的理论也都相继出现在了微博、贴吧、论坛各种平台,其实关于男女之间差别的各种论调也是见得很多,一边看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发现原来好多网上的理论在这本书早就有出现了。想着如果当初早点读完这本书,我是不是人际交往中会取得更多的优势呢?P.S.还要一些论据似乎在什么把妹学或者撩妹学上有看到过有人应用过。所以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做人还是要多读书啊。
.S.渡边淳一因为是弃医从文,在这本书中出现了很多他早年的行医经历借以论证书中的理论。恰好我在看书的时候学医的迪迪也在旁边,于是果断一边看书,一边就书里面的一些医学内容直接询问迪迪。等看完后,迪迪则嘱咐了我一句说:除了那些失血量达到1/3会失血性休克这类数据性的内容你稍微浏览一下以外,其他怎么做手术怎么使用工具这类的你可以直接跳过。我们在做手术的过程中也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既往病史做不一样的应对方式,看这些对你没什么意义。很多作者都也是直接网上复制粘贴的。——所以果然是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来解释给我们听比我们自己摸索简单且准确了很多。
书中有一章阐述男女之间因为血液流失而导致的休克上,女性因为休克而导致的死亡就小于男性。关于这一点渡边淳一也表明了这似乎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是却没有还没有任何的科学解释,只能说一句:因为她是一个女人。那么同理,也有人提出来,渡边淳一的理论很多看上去都很有道理的样子,但是却绝大部分属于个人的臆想没有什么科学理论作为支持。不过这个就不属于我考虑的范围了,反正看起来有道理就可以了。
《女神》读后感(四):女神”并不是一种夸奖也说不定
我曾听过一个很有趣的童话故事,大概情节是这样的:
一个国王的女儿生了重病,只有回答出“世界上,女人最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拯救她。
国王和他的丞相寻访很多人都没有找到正确答案。美丽,珠宝还有爱情,这些都不是答案。有人说,只有森林里的女巫知道答案。女巫邋遢又丑陋,救公主的条件竟然是要和年轻英俊的丞相结婚。
年轻的丞相答应了。女巫说出答案:女人最想要的,是自己做自己的决定。大婚之日,新娘女巫也脏兮兮,邋遢遢,来的宾客都暗自幸灾乐祸,国王也为臣子的遭遇赧然。
到了晚上,丞相却发现,房间里丑陋的女巫变成了一个美女。女巫说,我有两个样子,一个是丑陋的模样,一个是美丽的模样。你希望我,白天是丑陋的,晚上是美丽的,还是相反?
丞相说,既然女人最想要的是自己做自己的决定。那么你自己做选择吧。女巫说,那我选择无论白天夜晚,都保持美丽的样子。
阅读渡边淳一《女神》这本书的时候,这个童话总是在我脑海里蹦出来。
渡边淳一的小说,我读过几篇。
不过,仅仅读完过大名鼎鼎以“阿部定事件”为原型的《失乐园》,其他如《爱的流放地》《化身》等等,翻翻就释卷了。总体感觉渡边笔下的男女主角程式化太严重,男性多是比女性稍微年长一些的中老年,生活大体体面并且有一定品味;笔下的女性少妇居多,三十多岁体态良好,而且多具备矜持、柔软等“女性魅力”,小说中传达出来的一种观念和《女神》到真是相差不大。
这本《女神》是他的随笔集,写作背景是上世界70年代,书中秉持的男女两性不同的行为模式观点多来自于渡边自身的观察总结,不乏臆想;不存在科学性基础。
距离近50年的时差看过去,一些观点令人莞尔,作者坦诚自己是在说女性“坏话”的态度也觉得有点俏皮。但是,这本书的总体观点却令人很不舒服。
渡边的两性观中的女性,依旧处于”被窥视“的地位。他总结的某些女性向行为,到底是建立在一个自认为“更理性,更有判断力”的男性视角上,很多观点是从自己本身的经历出发,甚至把个体当作整体到进行论证,可以说是相当不客观了。
渡边在书中太过于强调男女有别。
也许因为两性生理差异,在一些情绪反应,忍耐力和感受性上,男女却是有一些差异。
但是每个人,都是生而为人之后,再是男人和女人。不论男女,每一个人格都是期盼被尊重,能够自由生长,并且实现自我价值的。
渡边对波伏娃著名的第二性理论十分不以为然。
波伏娃认为“女性自受接受有关于“女性”的教化约束,才会成长为“女人”,如果置之不顾,女性会和男性呈现出近似的性格特质。
而渡边觉得,女孩子自两三岁就开始用漂亮衣服打扮自己,对汽车什么不感兴趣,性情也比较温和。幼儿期就已经呈现出了女性特质。在他眼中,男女生而有趣味,爱好感受性差异,这种差异已经超越了个人性格和成长方式的影响。
这有点匪夷所思。
之所以称女性是被塑造的“第二性”,是社会规范对女性的规训是比男性更加严格,甚至更具有剥夺性的。
比如,教师这个行业,在以往是被认为成女性不能胜任的;而现在却变成了女性的职业首选;现在很多人认为计算机这种强逻辑的行业不适合女性,但被称为无线电之母的却是一位美丽和智慧与一身的女演员海蒂·拉玛。
女性被塑造的同时,男性其实也在被塑造。
很多男性在成长过程中都被呵斥为“不要像一个女孩子一样”——不要害羞,不要扭捏;疼痛难过要忍住哭。对于男性来说“像一个女孩子”,某些意味上竟然是个贬义词。这里有意思的是,女性在这方便竟然获得了豁免权,允许害羞,允许因疼痛哭泣。
说到底,女性和男生在后期能表现出多少的人格特质,可能并不如渡边所说是先天的性格差异,反而和后天的教养息息相关。
不过,在男女差异方面,社会的看法越来越来多元,越来越允许女性去选择,也允许男性去选择。
你决定你的人生,是因为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不附加任何性别色彩。大家都可以自由地决定,去做一个硬核的女生,也可以做一个爱粉色感情丰沛的男生。
虽然我觉得,把这一切当作是人格差异,而不是两性差异,估计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渡边的这本文集名字叫《女神》,看似是对女性的恭维,但是只是从男性角度的封神,这就有点不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