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象》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万象》读后感1000字

2020-12-10 02:2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象》读后感1000字

  《万象》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象》读后感(一):评论万象

  这套杂志刚出的时候,非常喜欢,头三卷吧,当时买不全还特别打电话到出版社买。但是三卷以后,就日益的失望。经过了一段鸡肋的日子,终于不再读了。

  所以有头三卷的话,还是希望大家买来看,是值得收藏的那种。

  《万象》读后感(二):no one could be better

  自从2001年的暑假偶尔从同学那借来翻看过一次之后,就决定不再关注其他同类的杂志了。

  确实是很好的床头灯下的读物,既没有《读书》的学究式枯燥,也没有《天涯》一类的自命不凡。

  我最喜欢啊,晚睡前,在灯下看几页。

  《万象》读后感(三):生活的小地标

  已经习惯了在静安寺下地铁,出门右转进那家季风书店,然后蹲在木头地板上寻找它,从高中开始读它,一期不落,近乎于收藏。有时它的内容的确让人会感到有点鸡肋,但是每次在房间暖暖的灯光下,看到它扔在床边,会有种满足感。那个书店,这本书,也许成为了我生活的一个小的标志。

  《万象》读后感(四):又一本喜欢的.

  喜欢《万象》,是因为他经得起时间喧嚣吵杂的沉淀。他的文章多是点评琴棋书画,谈论中外电影,回忆民国掌故。行为轻快,叙事老到。没有经世致用的味道。没有酸腐和沉重。不是说教,一切,都是兴趣为主。

  ---引用上海安然的话.

  这些文字极大地俘虏了我的心,不看怎么知道是不是书如其文呢.

  《万象》读后感(五):又见万象

  周一买《三联》时,意外看到8月份的《万象》摆在报亭小小的角落里,我似遇见久违的朋友,欣喜若狂。

  似乎一直有《万象》会停刊的传言。结果终于在今年的2月份后不见他的踪影。当时,我真的以为他因阳春白雪而被市场所淘汰。

  喜欢《万象》,是因为他经得起时间喧嚣吵杂的沉淀。他的文章多是点评琴棋书画,谈论中外电影,回忆民国掌故。行为轻快,叙事老到。没有经世致用的味道。没有酸腐和沉重。不是说教,一切,都是兴趣为主。

  供稿之人,都是高手,真正的大家。李欧梵、林行止、董桥、刘大任、迈克。所以,他的渊博不是没有根基,是另一种沉淀后的喷涌。

  所以,我承认,我的浅薄。读《万象》时,我是每字每句的细看,否则,会迷路。 听闻这次《万象》的消失缘自编辑部资金紧张。所以,此次失而复得,我由衷地再意这位智慧的密友。

  显然,无人不能忽视经济利益。新《万象》比旧人通俗许多。《最好的时光-阅读候孝贤》、《午夜的星尘梦影》非常小资品味。而《村上春树的风景》不是对村上文章的解剖。而是打着村上旗号讲述另一种日本文化。………………

  这样的改变,不是一种退步,至少在我眼里。我自己要吃饭,别人也要吃饭呀。

  希望《万象》能陪我到老。可唯一的问题是:

  愈来愈多的书堆积在家,应该怎么处理?

  《万象》读后感(六):07年5月号的万象

  从粉丝到夫妻的学术老人

  五月号的《万象》上,最感人至深的一篇文章叫《“我们都是看你的文章长大的”》,是学人童元方先生写给其老公陈之藩的。这对香港中文大学的遗老可谓繁花闹尽,能相伴终老,真是令人艳羡艳羡再艳羡,比之杨振宁实现82岁男人的梦想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如采访老徐她所说过的一句还算清醒头的话一样:“晚年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很多人越来越多的是在做跟生命本身无关的事情,越是跟生命无关,做得越起劲,这是物化和消费时代带来的另一种奴役特性,人被自我蒙蔽掉了,且顾现在,为将来或终老做打算反而像是急功近利之举。

  因此,童元方的这篇文章显得犹为珍贵。她能把作为粉丝的情感保持终老,说陈之藩一篇序写了两年,每每要动笔之际,沉浸于与胡适的交往的回忆之中,“头也歪了,眼也直了,坐着发呆”,最后终于写完了《在春风里》一书的序,她说,“我看到他一边流泪,一边写的情况,我自己也心酸,忍不住陪他哭了。”

  我也忍不住心下一酸,同时想起章怡和为胡云发《如焉》写的序,里面追忆了她和故去老伴的点滴故事,令人唏嘘。北京老戏班子的朋友曾经为缓解她的悲痛,连着给她唱了三天三夜的堂会,她是听一出唱一出,哭一出笑一出,尽享哀荣与愁苦。

  什么是贵族?不一定要等三代。老之将至,一切过眼,生命上的追求、品格与生命间的情谊仍在,大约就是了。

  《万象》读后感(七):最后一弦

  钱钟书刻薄老人恋爱,说是像老房子着火,没救。年轻浪子,一腔炙热,然单一个对象不足以把这燎原的野火变成温存的炉火,只能不断变换爱人,挥霍精力,除了家人看不下去,也没人想着去救,怎么见到老人恋爱,便起了救济之心呢?也许老人时日无多,尤其是光鲜一世的,就剩下这一点留白,还被粗大的墨点占了,这是任何有美学追求的人都无法容忍的吧。

  梁实秋在出版怀念老伴的《槐园梦忆》时结识了新妻韩菁清,这段恋爱很不为人看好——当然,恋爱的事,也不需要别人看好,毕竟不是戏子。不过有些不看好的理由恰恰是韩菁清早年在上海曾是海选出来的歌星皇后,宽泛地说,跟戏子也相去无几。据说当选时候曾获两万票,如果当时有短信投票,后面加上一两个零也是可能的。

  这么说梁韩氏过于轻薄,不过韩氏逼着梁答应出版她和梁实秋的情书,倒确实能看出秀出自己想唱就唱的真我风采。梁韩结婚之前的两个月,梁先生的信中说:“情书可以出版,那是将来的事。”由此看来,梁先生似乎在回应韩出版情书的要求。两周之后,梁又说“……我不反对发表,如果你同意,但必须在我去世之后”。这又能看出梁的无奈,相逼之下,以眼不见为净避之。

  蒋梦麟当年续弦,对徐贤乐一见钟情,力排众议,强力迎娶。胡适抱病相劝,蒋愤而把胡信撕碎。徐贤乐嫁给蒋某之年,年方五十有四,按照这位当年的校花、部花、局花当时的状态,当是徐娘半老的形象演绎。蒋徐的婚姻,虽力挺和力劝的都有,从资料上看,似乎还是力劝的人居多,且阵容豪华。连蒋夫人美龄也算在内。

  按道理,梦麟先生年届七旬,智慧和阅历都达到了高峰,自己认为找到真爱,非关他人,偏有这么多人冲上来扫兴,也怪不得蒋先生生气。胡适劝他的信倒是说得体贴:“某女士已开口向你要了二十万元,你只给了八万:其中六万是买订婚戒指,两万是做衣裳。这是某女士自己告诉人的,她觉得很委屈,很不满意。关心你幸福的朋友来向我说,要我出大力劝你‘悬崖勒马’,忍痛牺牲已付出的大款,或可保全剩余的一点积蓄,否则你的余年绝不会有精神上的快乐,也许还有很大的痛苦。”徐娘前夫和后好都因为她过于爱财,虽一时迷恋,最后忍痛断臂,求得残生。这大概是胡适最为反感的徐娘之不诚信纪录。不过蒋先生很不以为然。人到老年,猛然有了青年人一样的强烈的反抗——而且比年轻时候更为倔强,凡是挡在面前的全为路石,非踢开不能舒怀。

  女儿恳求、老友绝交均不能让蒋先生退让,婚事照办。不过年余,蒋先生便向法院诉讼离婚,个中梦麟先生的苦痛,全被胡适言中。诉讼书中写道:……被告乖张之迹,即行暴露:诸如凌辱吾女,侵渎先室;需索敛聚,恶老嫌贫……徐娘的反诉条理清明,软中着力,也不能不算离婚官司中的好文章。尤其对“侵渎先室”的反驳,列举出蒋先生当年婚中恋慕陶女士,与原配夫人分居,后陶女士下嫁原告,“故原告此所谓‘先室’究指何人,已滋异议”。以娓娓道来装傻充愣来揭蒋某的老伤,暗指其早年行止有亏,也算是一招狠棋。蒋在和她分居之前,曾指责她趁着蒋开刀之际把存折、股票、土地过户,她的回答也算工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小儿女撒娇之态:当初你说的,你的东西都归了我,所以我今天做的无非是照着你的意愿做罢了。如果徐娘年方二八,蒋先生正值旺年,一个不懂事也能压过残忍的私心,不要脸得有些理由,对着七十多岁的病人还用这种老天真的口气发嗲,寒凉浸骨。

  蒋先生最终花费了五十万了结了婚姻,和徐娘几位前任男友和老公一样,花了辣价钱摆脱了她。数月之后,病逝于台北。

  当时有人说蒋先生“因财失义”,后人说其实应该说徐娘。其实徐娘本无情,无法有义,财不财的,不过是活着的某种追求——总不能要求她追求高渺的文学吧。

  韩女士相比很守规矩,确实在梁实秋去世之后才出版了情书,当然也包括梁先生的其他作品。她六十多岁中风去世后,梁先生的文物和作品著作权留给了她娘家的一个晚辈。学人追索多次做展览用,都被晚辈婉拒,直到十年之后才告知:遗物已整理好,一皮箱五纸箱。“你们如果要,就派人去拿;如果不要,就当垃圾扔掉。”季季先生转述朋友的说法:“花了十年,整理得这么干净,真不容易啊!”“听说值钱的东西都到古董店去了,有空到那里去找找看吧。”愤怒得含蓄,算是厚道的写法。而蔡登山在文章后面说起蒋先生的最后一弦徐贤乐:“而离婚后的徐贤乐则一直寡居着,活到将近百岁,直到二〇〇六年一月十日,才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一个“才”字,义愤全出,而不失分寸。好。

  黄昏恋不容易整啊,颠簸一世的老人正值刚愎,极度的寂寞加上怦然的心动,就算用全世界的理智也无法扑灭这翩然到来的情火。

  正好记得一首诗,和文中诸人无甚关系,但也似乎有某种勾连,我没想清楚。

  请不要相信我的美丽

  也不要相信我的爱情

  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

  夜重读《梁实秋的遗物与遗事》(季季)、《蒋梦麟的婚变纪事》(蔡登山)

  均刊于《万象》第八卷第二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

【《万象》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