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读后感1000字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是一本由[法] 玛特·富尼耶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方脊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读后感(一):大自然告诉你:成长进化才是自我认知迭代的必经之路。
这个夏天会安庆老家时感觉我把一辈子的莲蓬都吃了,水嫩清香,每次吃的起劲时,我总会不由自主的想为什么莲花总是出淤泥而不染呢?念头一闪过,也没做太多的探索,今天收到《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这本书,忽然在这本书里就找到了答案,感觉就像收到上帝的礼物一般妙不可言。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读后感(二):你们确定9.0分?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这个标题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仿生学的确是科技进步的一大助力,但是全文几乎把所有玩意儿都能扯上仿生学,包括不确定的猜想,比如蜣螂使古埃及人发明轮子,并没有证据,只是假想,也敢往上凑,未免太不严谨了吧。而且通篇也有夸大仿生学作用的嫌疑,乍看挺牛,细看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故事完全经不起推敲!有自圆其说,牵强附会之嫌啊!每一个科学成果都是无数智慧的结晶,此书在这里只提仿生学,太容易让不懂行的人产生误解了!以为一切科学成果都是拖动物的福,而忽视了科学家千百年来积攒的人类智慧。当然了,书就叫这个名字嘛,侧重一点仿生学也无伤大雅,所以呢,用来消遣也是挺好的一本书,毕竟包装精美,印刷细腻,插图简直栩栩如生,字少图多,科普性也有,读来令人成就感十足,朋友圈发得自信满满。
但我是学生物的,所以对这类自然科普读物的要求相对高于普通读物,所以在我看来,这点模糊的仿生学知识还不足以撑起这本书的书名。我对书中文字比较失望,但是对插图非常满意,冲插图给三颗星!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读后感(三):很棒的仿生学科普,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
补:后来又写了一个动图版:戳我!戳我!!!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读后感(四):大开本关于仿生学的标本书
一本很好的介绍仿生学的入门级科普书。
大自然亿万年的演化历程,提供了解决各种问题的更加优化的方案,值得我们学习。越是看到书内提供的优秀案例,更加能体会到自然的奇妙,启发我们去不断探索自然的各种可能。
人类科技的高速发展有些使得人们妄自尊大,认为自己已经凌驾于自然之上。但自然亿万年的历史终究还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像是生物矿化和生命高效催化反应,是人们至今仍难以达到的,甚至在我有生之年我感觉我们的科技再怎么迅猛发展,也还是达不到那种水准。其它方面像流体力学、建筑学、材料学等等都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了。
实际上,我最开始读这本书,是想深入了解仿生学家们怎样从植物动物中找到灵感,然后又是怎么将灵感转化为更加实际的应用的,不过,这本书还是涉及得太浅了。每个案例都是点到为止,一页不到的内容给不了太多信息。
我认为只能将这本书看成简单的仿生学科普书。大开本,带点图案的标本,带点各种植物动物的应用而已。它告诉我们自然能启迪我们解决科技问题的灵感,引导我们深入自然,寻找解决的方案。至于怎么找到,就靠大家各自的能力和机遇了。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读后感(五):向自然学习借鉴
从古至今,人类就不断的从自然中获取灵感,模仿动物、植物的特性,开发技术,改善自已的生活。进入科技时代后,人类更加发现,自然界生物本身具有的生存方式,更加有效率,与环境更为和谐,也更为持久。这本书就是描述了人类向自然汲取灵感的过程。
全书介绍了67种动植物给人类带来的灵感。植物界给人类带来的灵感,主要来自于植物本身叶、茎特性及种子的传播方式。动物界给人类带来的灵感,既有动物本身的特性,如形体,皮肤,羽毛等,更涵盖了动物本身的生物特性,如声呐,血液分布等。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读后感(六):当科学和酷赋予父母灵感,我会毫不犹豫的出手
自从当了父母,对一本书选择就不再完全从自我兴趣出发——我必须承认我个人在这个年龄对科普和百科类书并不是最高兴趣所在,但我现在会选择一些可以和孩子建立共同语言的书——而对这类书的判断也有了当父母职业病——它是否值得他们看。
我的孩子处于中小阶段,正是对科技和生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不再单纯停留在描述科学,而经常会希望寻求这些技术是如何被发明的,人类的创造力来源是什么——这很让我吃惊,因为我无法满足他,我在这方面几乎也是没有研究,仿生学正好就完美的连接了这两个领域,并给与了他答案。这部书讲的就是仿生学。
书里一共介绍了67种生物以及它们所产生的仿生学技术。翻开页面,手边是生物高清大图,辅以及抓人眼球的图纸和图解,左侧则是对仿生技术的科学描述、对生物本身的介绍、动植物策略(主要是被人类发现和利用生物优势)以及该技术的一些实际应用项目和产品。
说实话,我先阅读完这本书后,发现自己对大多数内容一无所知(当然这是我自己学识的原因),比如潜水装备是来源于对水蜘蛛的发现——我一直认为可能来自于是某种鱼类的启发。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读后感(七):大自然背后的秘密
已值仲秋,只要站在夜里21:00的窗口,就能感受到一股清凉、通透、收获的味道。不禁感叹:这定是一个让人难忘的秋天!
告别夏季的闷热,终于可以迎来良眠!然若是半夜突然醒来,或许就不会这么想了,就是那一只蚊子豪情的索血,这个秋天也就不那么美好了。半路杀出个索血蚊,经历过的人都想抓狂,恨不能就其碎尸万段!但是抓又抓不到,想睡又不敢睡。
如果告诉你有这样一种动物,它们能分泌一种覆盖皮肤的物质可以避免蚊虫叮咬。你会相信吗?它就是一类澳大利亚蟾蜍,它所分泌的覆盖皮肤的物质-真正的超级胶水。能封住昆虫的嘴,使昆虫无法对自己造成伤害,还有一个优点是会将昆虫黏在皮肤上,在需要时可以食用它们。
看清楚了吧,人家不仅能防咬,还能防饿呢!不知道比我们人类高明多少了。
当然,澳大利亚的研究者们不像我想的这么庸俗,他们研究开发了一种结合蟾蜍所分泌的胶水的特质的人造物质,用于外科手术。它的多孔结构使它能够在不阻碍营养物质流动的情况下缝合骨头软骨。
这就是《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里所讲述的仿生学,充分证明了大自然的神秘与智慧。是我们通向大自然的一扇门,一旦推开,精彩无限!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读后感(八):仿生学,向大自然学习最优秀的解决方案
绝大多数人都对自然界充满着无穷的好奇心,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神奇的生物和现象,让人叹为观止。虽然各种生物没有发展出人类语言这样复杂的沟通方式,但它们在自然界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着各自应对复杂自然环境、勇敢斗争的生存技能。
自然界的环境千变万化,地球上的生物也丰富多样。在数亿年的进化过程中,顽强的生灵们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不断学习和尝试,形成了各自的“独门绝技”,能够在各种艰苦环境下生存繁衍。
当科学家们专心去研究生物的“生存绝技”时,发现人类面对的许多难题,这些“聪明”的生物们早已经巧妙地解决了。就这样,自然界的生物成了人类的老师,它们为人类提供了许多自然界中最优秀的解决方案,启发人们把这些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去。人类从自然界吸取灵感,向生物学习的学科,就是神奇的仿生学。
仿生学,顾名思义,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学。模仿生命体,模仿自然过程,从中学习一些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工作原理,根据这些原理发展出新的科学技术,制造出新的工具、材料、设备等,解决人们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比如我们从小就知道,蝙蝠通过接收回声来判定周围物体的方位和形状,雷达就是依据蝙蝠的这一特性发明出来的。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读后感(九):小说中的仿生学
在我上初中的那会,电视没有那么多有趣的节目,手机也还没出现,漫漫暑假除了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更多的时间我都用来看各种各样的小说了。在这些小说里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海底两万里》。科幻小说带着无数的奇思妙想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那个故事里的世界是如此精彩,真不知作者是如何想出这许多神奇的创意。然而这些曾经的疑问却在忽然间被揭开,其起源正是《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这本书,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的时候,也同样给作家赋予了创作的灵感。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是一本介绍仿生学的书籍,作者是法国人玛特·富尼耶。在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仿生学的历史与未来,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以及它们带给人类的灵感。作者用那些大自然的神奇造物为我们打开了科技世界的大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同被打开的还有那些让人着迷的科幻小说大门,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们同样可以见到仿生学的身影,见到大自然给予的灵感。
在小说海底两万里中,主人公阿龙纳斯教授在潜水艇鹦鹉螺号上经历一场奇幻般的考察旅行。在创作本书的年代,现代潜水艇还未被制造出来,但作者却以非凡想象力展现了在未来成为现实的事物。也许凡尔纳就是由鹦鹉螺得到的灵感,所以他才会将那艘神奇的潜艇命名为鹦鹉螺号。
在仿生学中,鹦鹉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鹦鹉螺可以生活在水下500米的海洋深处,而它的外壳又是如此纤薄。如今的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复制制造鹦鹉螺外壳这种坚固的生物材料,也许在未来,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材料,轻薄抗压,比如今的陶瓷更坚固,也更美观。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读后感(十):自然是科技最大的导师
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觉得自然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启示?大概是得益于大学所学的专业——地理科学。从高中开始,作为文科生的我,就知道要用地理学思维回答问题。怎么用地理学思维回答问题呢?就是要考虑到地理五大要素——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形。很幸运,我们在大学的时候针对这五大要素,系统地学习了。其中不乏许多自然地理的实习。因此,我认为,地理就是自然。
但是我理解的自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是浪漫的,诗意的,美丽的。是的,我所理解的自然缺少了一种的科技感。自然可以给予诗人和作家许多启示。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们的启示的橄榄枝公平地拋给了芸芸众生。就像本文的主人公——发明家和科技工作者。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人类发明从自然界获得启发的故事。本书讲述的是植物和动物如何启发了发明家、工程师、建筑师、科学家,也讲述了仿生学如何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中最有前景的学科之一。
除前言外,本书一共67节,每一节以一种植物或动物为主题,各节根据物种所属的纲进行排序。在每一个对页里,左页正文介绍一种植物或动物启发一种或多种仿生发明的故事,并给出了这种植物或动物专门的简介;右页则是该植物或动物的标本照片,以及由插画师蒂特瓦内(Titwane)绘制的发明原理图;图中出现的法语或英语注解我们也尽量翻译为中文置于图旁(少数实在难以辨认的注解没有译为中文)。
在前言中,作者不惜笔墨地讲述了仿生学的历史、前景和意义,以及仿生学在航空科学、机器人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工程学、建筑学、生态学等领域所放的“异彩”。
在正文中,除了与标题相关的发明以外,还有一些小模块,向我们展示了植物和动物各种奇特的策略,还有“想象出的发明”,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都能看到。
本书的封面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嫁给自然的人。 玛特·富尼耶(Mat Fournier),毕业于巴黎第八大学,专业为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现为美国伊萨卡学院助理教授。童年和青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梅康图尔山林间度过,学习过动物、植物和景观方面的知识。
我在本书中,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获取灵感,然后让这个灵感大放异彩。让人看到了这个发明,想不到它们的来源。比如,海绵这个动物,被用作家庭清洁这一功能是我们所熟知的,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应该有座叫“小黄瓜”的建筑大楼的设计理念也是来源于海绵。“小黄瓜”完全由三角形的玻璃板建造而成,竣工于2004年,拥有一套零消耗的太阳能采暖系统。它的空气循环系统同样模仿了阿氏偕老同穴:海绵当然不需要让空气流动,不过它能够过滤水,制造出漩涡效果来捕获食物。
从海中生物到家庭清洁再到建筑大楼,海绵的潜力巨大。虽然应用许多,但是我相信人类还可以从智慧的海绵中找到设计的灵感。
除此之外,我也在尝试,尝试去观察像一个导师一样启发你的自然。找寻灵感,找到生命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