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精选
《月光下的旅人》是一本由[匈] 瑟尔伯·昂托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一):记录
读完以后觉得和月亮与六便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讲中产阶级去寻找自己的过程,不过这本书带有一丝魔幻,故事结构也很独特!最喜欢的是大学同学讲死亡的部分,死亡是迷人的,死亡是性行为,对死亡有多惧怕就有多渴望死亡。是否很多人都在接近死亡,去寻求快感呢?
另外总感觉作者有同性恋情愫。。
人活着,总要发生些什么。所以抬起头去追月亮吧!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二):荒诞中透着死生奥义
晚上把这本书也收个尾。这是个剧情很荒诞,但是内里却又讨论了很多严肃问题的故事。 我是在凤凰网读书或者类似的公众号里看到推荐,然后找来看的。主角是个成功上位的第三者,和新婚妻子在意大利度蜜月,旅途中又抛弃了妻子,一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人世继续做二十几年来从未成功过的那件事,即“从众”,也就是去改变自己适应这个世界。而他的妻子也回到了前任身边。一番波折后,放佛一切都回到正轨,尽管大家心境已完全不同。 后记里,这本书被归类为情爱小说,情爱虽是故事主线,但这本书之所以超脱普通情爱小说的等级是因为它一直在借主人公米哈伊在意大利这个古老国家的寻寻觅觅探讨了爱情、宗教、死亡、精神、癫狂、往昔、文明、自省。它还是一本不错的意大利旅行日记,书里的意大利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 米哈伊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自我省视的过程。他最终为自己的寻觅做了终结,放弃了对遗世独立的孤独和死亡的热爱,选择回到俗世里,做一个与别人一样的人。大概是因为在他一度以为死亡要来临时,他发现自己是恐惧的。死后的未知领域曾经吸引了他,但生活的未知也不是完全没有魅力,毕竟就像书里最后一句话说的,“只要人活着,总还有可能发生点什么。”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三):月光下的旅人
#阅读打卡# 《月光下的旅人》 瑟尔伯·昂托 计划阅读330min,实际阅读250min,完成100%
摘录:
父亲睡着了,米哈伊看着窗外,想在月光下分辨出托斯卡纳群山的轮廓。他得继续活着。他得活下去。他也会活得像废墟里的耗子。但毕竟是活着。只要人活着,总还有可能发生点什么。
分享:
这本书是匈牙利文学里的大热之作,另一位匈牙利作家这样评论这本书:这本书在匈牙利如此受欢迎,无论是对人类有爱的人,对自己有爱的人,对存在有爱的人,还是对学术有爱的人。当然还有对生活有爱的人。对爱情,对死亡,对精神,对疯癫,对往昔,对文明。一部伟大的情爱小说。
它不仅仅讲死亡、讲爱情,更在讲寻找。寻找什么?貌似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又貌似只是流动的生活。
直接由匈牙利语翻译而来,明显少了一种“英语的味道”,是那种简单而清新的文字香味。作者1930年代创作的这部作品,如今看来一点都不过时,其中意大利的一些风景想必现在都值得游玩一番。这是属于纯文学的力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封印,直击人类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四):不能追溯的过往
前前后后几次弃读,从一开始感受到疯癫、悲戚以及没来由的亢奋,到恐惧逃避,再到嗤之以鼻,然后冷静思考,但总是觉得颓然。阅读书中对情爱、死欲的描述,始终不解其中缘由。虽然也曾将之视为热爱生活的源动力。也曾认为自己就是那位迷失在阴郁颓废气氛中的小人物——在月光下孤独行走的旅人。也曾相信人生在某一个阶段之后,会拥有一个完全崭新的灵魂,过往的事情大多会变得淡化,过往的许多人和物会真的全部遗忘,虽然也偶尔会有一些细节经过大脑的加工变得虚假而深刻。 书中的一切显得荒诞滑稽。但不可否认,我也是荒诞的一员,只是有时候更愚蠢也更理智,或者可以说更臣服于秩序,我曾以为秩序只是特指上层阶级制定的法律和历史以来人类社会延续的道德。现在我明白,这就是“文明”。 心里的癔症从“父亲”的突然出现开始有所好转——“或许有不精确之处,但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父亲已完全是个老人。和这些相比,艾娃,他寻死的计划,甚至意大利本身,全都显得无足轻重。”我能理解其中蕴藏的含义,这不仅仅只是亲情带来的慰藉,而是某种意义,是的,超越现实却又不是虚无主义的意义,心灵的依靠,或者可以称其为心安之所(……随便吧)。 在一个很深的夜里,我曾去找过你,但我迷了路,找不到你的住所,又或者是你不在家?更甚至你根本就不存在?过去已不能追溯。但毕竟只要人活着,总还有可能发生点什么。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瑟尔伯·昂托:1901年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皈依天主教的犹太家庭,1945年被纳粹杀害。
第一部分 蜜月
米哈伊和爱尔琦意大利度蜜月:威尼斯,米哈伊夜游→在拉文纳遇见老同学瑟佩特内奇·亚诺西→米哈伊讲述乌尔皮厄西·托马西和艾娃兄妹以及埃尔文的故事→佛罗伦萨,爱尔琦前夫波托基·佐尔丹写给米哈伊的一封信→米哈尔坐错车去了佩鲁贾。
我很快适应了酒精,它消融情绪、松弛自律的作用很快对我的存在变得不可或缺;然而,每次宿醉后第二天,我又在家里悔恨不已,总是发誓从今往后滴酒不沾。但之后我又会接着喝,而且越来越清楚自己很软弱,我有了一种毁灭感。P39.
我受不了各种责任,也历来厌恶那些对我有所期待的人。P65.
第二部分 潜逃者
福利尼奥→锡耶纳→福利尼奥→在古比奥见埃尔文(思伟神父)→爱尔琦在巴黎,遇见瑟佩特内奇·亚诺西。
第三部分 罗马
在罗马瞧见艾娃→在罗马与大学同学瓦尔德海姆·鲁迪相见→和鲁迪谈论死亡→美国考古学院的聚会,艾娃的线索→前夫去巴黎见爱尔琦。
文明的普遍本质是将人从死亡的现实里转移开去,以缩减生命原始欲望的方式去抵消死亡之欲。P186.
第四部分 地狱之门
瑟佩特内奇·亚诺西去罗马找到米哈伊,希望他向爱尔琦提出离婚→瑟佩特内奇·亚诺西和米哈伊达成交易→旧情的终结→艾娃讲述托马西之死,米哈伊准备自杀→艾尔琦的打算→米哈伊酒醉→父亲来罗马见米哈伊。
只要人活着,总还有可能发生点什么。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六):写不出结尾的书评
关于译者:
目前我仍不确定我读到的瑟尔伯当中有多少王勤伯。之所以要特别提到译者,大概是这就是我有阅读这本书的愿望的主要原因。初次读到王的文章是在《体坛周报》,但一扫而过,并没有特别印象。后来又在《足球周刊》的专栏上读到,这次觉得颇有趣味,又顺带“学习”了他的随笔集。我不懂匈牙利语(兴许以后会懂?),更没读过原著,但我认为这本书的翻译十分出色。于我而言,能让我畅快读完而不觉艰涩的翻译就很好。这大概不算个很高的标准,但客观地讲,也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特别是推广到所有非受迫性阅读的读者的时候。
关于阅读体验:
我很难克制自己的代入欲望。这当然不够合理,因为米哈伊36岁,性别男,是匈牙利人。而我,生在中国,距高考还有114天。你,当然也逃不掉这个114天,我猜你现在应当在睡觉,早上兴许写了几套理科试卷,又或者现在在看单板滑雪U型池……差不多就是如此。你并不与艾娃或是爱尔琦相似,不仅是在性别上。事实上我觉得定义这两个角色有一定难度,那你或许还是更像这个爱尔琦,毕竟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更少。
只不过有一点是相似的,我应当已经失去了你,不是在蜜月旅行时失去另一半,这还太早太早;只是失去了一个朋友,尽管真正称得上友谊的时间顶多半年。
上述内容是我昨天写的。今天距高考就只有113天了。
问题不是始于威尼斯,而是始于抒情诗。
问题的终点不是罗马,而是不知道姓甚名谁的心理医师处。
你当然可以说,你的一切都是出于无奈。你病了,我也是。现在你被治好了,可我只是佯装接受治疗。
至于角色扮演,这点也许不是完全不像。你应当还记得戏剧节,记得你眼前的一片模糊,一片模糊之中还感受到我的眼神。
至于意大利,将永远是一个遥远的梦境。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七):月光下的旅人
三十六岁这年,米哈伊第一次来意大利,他的蜜月旅行。
漫长的游学年月里,他足迹甚广,曾在英国和法国待过几年。但意大利,米哈伊却总绕道而行,他感觉时机未到,自己还不够成熟。对他来说,意大利像生儿育女一样是成年人的事情,他对此暗自恐慌,好比遭遇强烈的阳光、花香、美艳绝伦的女人时的恐慌。
这部小说的作者
是匈牙利作家瑟尔伯.昂托,翻译王勤伯。它和《夜神科尔内尔》像姐妹篇一样,题目浪漫内容有趣,它和作者的关系更像《围城》之于钱钟书,作者都是大学者出身,写小说都出自兴趣却成为经典之作。瑟尔伯编著的《匈牙利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至今仍是匈牙利学院经典,1937年出版《月光下的旅人》,在匈牙利引发轰动,作为犹太人的他于1945年被纳粹杀害。 三十六岁这年,
三十六岁这年,米哈伊第一次来意大利,他的蜜月旅行。
漫长的游学年月里,他足迹甚广,曾在英国和法国待过几年。但意大利,米哈伊却总绕道而行,他感觉时机未到,自己还不够成熟。对他来说,意大利像生儿育女一样是成年人的事情,他对此暗自恐慌,好比遭遇强烈的阳光、花香、美艳绝伦的女人时的恐慌。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匈牙利作家瑟尔伯.昂托,翻译王勤伯。它和《夜神科尔内尔》像姐妹篇一样,题目浪漫内容有趣,它和作者的关系更像《围城》之于钱钟书,作者都是大学者出身,写小说都出自兴趣却成为经典之作。瑟尔伯编著的《匈牙利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至今仍是匈牙利学院经典,1937年出版《月光下的旅人》,在匈牙利引发轰动,作为犹太人的他于1945年被纳粹杀害。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八):一生痴绝处,寻梦南欧洲
今日读完匈牙利作家瑟尔伯的《月光下的旅人》,这本书1937年就在匈牙利出版了,今日读起来似乎没有多少年代隔阂,想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种跨越世代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因而虽经时间淘洗,而通感犹存。
故事从米哈伊和他的新婚妻子爱尔琦的意大利蜜月之旅开始,踏上意大利的土地米哈伊怀旧情绪大爆发,少年时代的种种回忆和经历激发出一种逃离现实寻找旧梦的心病,有意无意间他离开妻子爱尔琦,独自一人踏上了自我探寻的旅程。
此后,从佛罗伦萨到佩鲁贾到福利尼奥到锡耶纳再到罗马,每一个地方都让米哈伊想起过去,他先后遇见了年轻时期认识的伙伴亚诺西、艾尔文、艾娃,一种阴郁颓废的怀旧气息让他深陷其中迷失自我,作者给出的一个意象——一个拄着手杖走在月光下的旅人,那正是米哈伊。
米哈伊以为寻找到艾娃,就能找回青春年华里的爱恋,找到生命的意义。可是见到艾娃,他才明白,他一直寻找的不过是告别过去的理由,换言之,艾娃不过是春梦的幻象,那些青春的戏码无法见容于成人的世界,要活在成人世界,就必须无可选择地“从众”。不妥协的托马西死去了,米哈伊无法复制托马西的超凡脱俗,艾娃算是托马西留存于世间的肉身,似乎也与这世界存在某种疏离,埃尔文在宗教修行中找到归宿,米哈伊和爱尔琦先后回归到他们的庸俗现世,那曾经召唤心灵前去探寻的世界是有边界的。
《月光下的旅人》是一部很有趣的作品,作者营造的氛围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其中。怀旧大概是每个成年人都会有的一种思绪,人生是一个旅程,青春的最后一站,我们把一些重要的东西遗落于站台,但火车前行,无法回头。
把青春和失落留给梦境,我们自己要“从众”地适应成人世界。正是“今吾痛饮美酒,明将不复得之。”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九):追尋合乎天性的人生
上班、下班、消遣、休息,再上班、下班、消遣、休息,日復一日重復單調乏味的生活。當有一日你發現你的人生幾乎不需思考、不由自主地按既定流程而行,你便會反問自己,這就是我的人生嗎?這是我想過的人生嗎?
上班、下班、消遣、休息,再上班、下班、消遣、休息,日復一日重復單調乏味的生活。當有一日你發現你的人生幾乎不需思考、不由自主地按既定流程而行,你便會反問自己,這就是我的人生嗎?這是我想過的人生嗎?
書中主角米哈伊一直清楚自己無法適應作為企業合伙人的中產階層身份,而他散發出來的獨特不群氣質亦吸引了愛爾琦,一個同樣出身良好、從少就知道未來命運必是嫁作人婦、過上流社會少奶奶生活但內心隱藏着叛逆渴望的貴婦。他們兩者皆是有叛逆的心卻無真正叛逆的膽。
而故事中讓米哈伊逃離正常生活的契機是上錯火車,讓愛爾琦逃離的契機正是米哈伊的逃離,兩人都因此度過了一段有別於往常的夢幻時光,但又最終選擇回歸正常軌道。作者花整本書的篇幅去講兩人脫離軌道過程中遇到的人和經歷,而最後兩人的選擇到底表示作者認為"詩和遠方只是一時的迷茫幻想,按其身份、教養、社會階層去生活才是正道",還是"儘管你的天性並非如此,但你的人生會因後天的社會身份所牢牢限制,一切逃離只是作無用之功"?我忽然想到宋徽宗,他本是一名精通多藝的藝術大家,並無將相之才,但可惜生在帝王之家,要肩負的是萬民百姓之命,終成亡國之君背負駡名,是天性和現實身份的矛盾招致悲劇。
中庸「 通天人」:天命之謂性:外在環境之種種宏觀因素(氣候、地理、歷史文化等)即為「天命」 ,作用於人身上成其「性」。 率性之謂道:跟隨天性,就是人生之道。書中的角色大都作出合乎天性的行為:
托馬西天性自由不受拘束,因無法忍受辦公室坐班生活而選擇自殺;
米哈伊那熱愛宗教史的朋友追求精神勝於物質,醉心於學術研究,在吃喝住等物質享受上毫無所謂,剛好他的追求受社會認同,因此他幸運地同時獲得外部成就和內心的滿足感。
阿諾西是最愛做偷雞摸狗犯法之事,天性反叛無道德感,就算不符合社會規範也毫不在意,也算活得逍遙自在。
幾位皆是率性之人..........未完待續
《月光下的旅人》读后感(十):只要人活着,总还有可能发生些什么!
《月光下的旅人》——只要人活着,总还有可能发生些什么!
不是随遇而安绝望过活,心安理得顺应内心,学着安然生活!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日子,那些酸甜苦辣,好的坏的我们全都收下,泪水欢笑思考辩驳,那些种种不会徒然。
负重前行的宝贝,我们一起加油!我们都还有各种可能,还有一起的各种各种可能。宝贝,加油!月光下的旅人8.5[匈] 瑟尔伯·昂托 / 2018 / 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