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精选

2021-03-29 04:39: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精选

  《早上九点叫醒我》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一):关于结尾

  这本书是我去年暑假买的,看了几页之后就放在书架上,因为没看过这种写法的小说所以一时间没消化过来。趁着这次时间充足,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大概一个星期吧(本想三天看完的,我错了)看到最后作者就断了,我当时快气死了。我是一个没什么想象力的读者,我希望阿乙能给一个直白的结局,就像他写这本书的文字一样直白。我又把它重新放回书架上,但我还是惦记着结局,不甘心,我拿起笔自作主张地补写了一个结局:人们看到棺材里的宏阳流露着窒息的恐惧。

  活人死了,死了又活了,活了又死了。

  我觉得这样更能表现出宏阳命运的跌宕起伏,令人唏嘘

  《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二):非常阿乙

  《早上九点叫醒我》带有很浓厚的阿乙写作风格,可以说“很阿乙”了。有人曾说他向往的是一种“艰难式”的写作,我很赞成这个说法。这种艰难不仅是对写作者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读者的考验。开始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他对每个字句都力求完美,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情节设定。从这方面说,阿乙的确是个认真的写作者,把写作当作一件神圣的使命去做,就算写到生病还是要继续写。在阅读阿乙的作品时,我几乎看不到温情的部分,而是黑暗、死亡、暴力、背叛、残忍决绝……他想写的是他所熟悉的小镇、小村庄的那些事和人,城市对他而言只是生活的地方,精神上却难以进入。他关注的是人本身,人生活中的那些困境,人性的多个面相。在这部小说中,宏阳作为主人公却从没出场,由旁观者宏梁讲述。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叙述方式。飞眼讲述自己如何成为一名连环杀手并遭受兄弟背叛入狱,这一部分读得很难受,一直在想,一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我相信每个读者在阅读时都会自己的一些困惑,这些困惑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陌生。不过,写作者只是将他的观察和问题抛出来,并不提供解决答案。可能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读懂吧。

  《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三):书中窥阿乙,敬作者真心

  这本书确实是诚意之作,作者应该是对每一句话都斟酌过怎样遣词造句,每一个情节都打磨过怎样谋篇布局,对主角宏阳以及和宏阳打交道的各色人物的描写无不入木三分,对环境的渲染也是无比贴切。宏阳无情无义却依靠自己的强力与精明制霸一方,他和袁启海互相的试探和对峙精彩异常。艾湾村人利益纠结互相算计,宏彬想做好他们的主事人但是却不会平衡好这些关系最后总把事情做得怪诞好笑自己也灰头土脸,总是从这些情节猝不及防地觑见作者的冷幽默。宏阳前妻水枝这个尴尬人在葬礼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也很有意思。当然宏阳死后,从艾湾延至范镇的世道一夕变换。乡村有性格的强人被打压至消退以至于整个的乡村生态的瓦解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最后作者也只好借助魔幻现实主义为这种连抵抗都没有衰退稍微扳回一局,其实看过莫言的故事对此还是比较免疫的。但是故事中飞眼和勾捏这两个人物没有完全立起来,连环杀人背后的动机和他们的行为走向莫名其妙,这个疯子+傻子组合产生的情节看起来很做作,看完他们大篇幅的故事后只觉得自己像是被耍了,很郁闷。所幸,除此以外的人物情节描写,读来还是很酣畅淋漓的。这本书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是还是为作者的诚意致敬。

  《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四):一个半意料之中,很阿乙

  非常喜欢。 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抑或是故事,都算得上我最近三年(至少)看过的最佳“国产”长篇。 字数不多,二十来万而已,以艾宏阳(或杨)从死亡到葬礼的两日一夜为原点。 人物却不少,有名有姓的就三四十,还有没名有姓的有名没姓的没名没姓有事的,从原点出发,穿梭在过去未来不同象限。 大故事里有小故事旁逸斜出,不见得跟大故事有关,但肯定有助于读者了解大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气质。 翻阅时,有一个半意料之中。 一个:我预感小说内必有凶案,结果真的有,这很阿乙。 半个:我预感宏阳会复活,结果真的是,可惜经历了惨烈的过程最终依旧呜呼,这更加阿乙。 P.S. 等待戈多般等待单行本,前些日子才得知,《作家》201701已刊载《中华文学选刊》201706已转载。 没找到前者,只觅得后者。 据译林出版社的编辑说,三月,单行本准备付印前,阿乙几乎重写了一遍,编校印等工作因此延期,现在,应该快好啦。 届时,要跟眼前这版好好比较比较。 P.S. P2-P9,是去年冬天阿乙在接受上海文学报傅小平采访时说过的一些话。 他自己做了“剧透”。 幸亏我昨天刚发现这篇名为《阿乙:写小说就是给人下一场定义》的文章。

  《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五):为什么文学作品里男作家总爱写性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是在地铁上看的,当时静静坐我旁边瞟了几眼,下车的时候她问我,为什么这种文学作品里,总能看到性。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但我突然想到了前几天看了一个杂志,里边正好探讨了作品里有关于性的话题,其中有说到有些人很喜欢写性,但是写的不好,让人看了恶心。

我当时在看这本书里关于性的描写时,下意识的想到了杂志里的话。倒不是说阿乙写的多么差,只是在看过书中的文字之后,突然让我有种不适感。我经常在书中会看到这种场景,但让我厌烦的还是头一次。

阿乙在书中表现出的野蛮、粗暴,仿佛将性当成了一个商品,也不管你需不需要,就狠狠的摔在你面前,强迫着让你使用。这种态度是我所不喜欢的。

其实整本书有关于性的描写只占了一小部分,但由于它出现在了开头,导致接下来的整个观看体验都打了折扣。而且感觉语言不够简练,书中经常出现大段的无用信息,看的非常累。有一种我写了一个短篇,现在想把它改成长篇,但又不想好好改,就想凑字数赶紧写完的感觉。

不过书里的中间部分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如果把这一部分单独剔除出来,或许要比整本书更出彩。

我第一次看阿乙的书还是在十年前,那时候精力旺盛,觉得阿乙的文字还算有趣。现在再看感觉大不如前,或者阿乙还是阿乙,只是我已经不是我了。所以也许这本书放在十年前,我可能会喜欢吧。

  《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六):死人和活人,哪个更真实

  之前一直听说过阿乙,而且此书也无数次被各种号推荐,所以买来一读。但是打开书前几页,我算是有点惊到了。因为直白的描述,完全不符合平时所看小说的感觉。而且这种直白带着一种冲击。对于阿乙的风格我并不熟悉,因为看了一些豆瓣网友的评论才大概了解一点。不过这个小说看着看着觉得作者应该对农村生活比较了解,而且功力也算深厚,在用词、故事编排和整个叙述的把控上非常突出。作者在通过农村一霸的突然离世,将这个死人的故事和活人的世界分别进行了描写,当然,死人世界指的是他还活着的时候的种种事情,而这些活人,为了这个死人或者说为了死人留下的那些名、利变本加厉的表演着各自的戏码。农村社会可能算是5000年文明的基础了,但是也正是这些基础,让看似简单的农民不断上演着能够获得奥斯卡的大戏。死人的葬礼,哭喊、宴席都是给活人看的,每个人心中的算盘打得又快又好,算的清清楚楚。而那个死人活着时候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从一个地皮莽汉,经过劳教所(体制)的锻炼突然成长了,而且变得越发老练而又危险,可惜一命呜呼之后,很快被别人取代,可惜经验却没有传授出去。当然还有飞眼的大量戏份,很多读者不理解,也觉得这部分是多余的。但我觉得,飞眼代表了一类人,一类农村出来的青年,误入歧途,结果在最好的年纪进了监狱,出来以后仍旧找不到出路,于是阴差阳错的走上了不归路。而且飞眼这一路也正是很多人的一种哲学理念,不一定会实践,但总会在脑子里不断闪现,因为理智的作用而未付诸实践。虽然整本书都在用大白话描写,但却把农村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处事方式说的一清二楚。而这些也可以说成是劣根性。这本书里到处都体现了矛盾冲突,而且是强烈的冲突,在这些冲突里爱情、权力、欲望、恩情等都赤裸裸的展现出来,但在现实面前都被赤裸裸的击碎。当然最后的一个点睛之笔却是没有说完的,看有些采访阿乙的记录说,故事最后的结局居然是死人本没死,但被埋了,活了,又死了,这才是最大的讽刺,本来活着的人死了,而死了的人却活不成了,本来活着的人活着,却从来没有在死人的身上看见任何的教训。所以活人和死人,哪个更真实呢?!

  《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七):阴影是有重量的,落下来会扬起灰尘

  在阿乙笔下,LV包是粪色的,搪瓷杯是生锈穿孔的,灯管滴着油污,皮质沙发崩裂露出弹簧,烟头掉在地上被踩成泥条,你甚至可以闻到鼠尸的腐味......这种破败糜烂的描写笼罩着一股强烈的压抑感。让你感觉某种不适,你却紧紧地被其攫住,这是阿乙小说的一贯的底色。正如阿乙所说,光明没什么好写的,这部小说展现了人性的恶。从小人物变成纵横乡间与官场的宏阳,为了利益出卖狱友;多次被抓依然重操旧业的飞眼,逐渐成了杀人恶魔,甚至放了防止被抓杀死共犯兼女友;成长于离异家庭的少女勾捏为了生存置身于赌场,认人轻薄,最后沦为杀人犯;就连读过师范看《左传》和《爱经》的宏梁也多次猥亵女学生,在宏字辈中,他年龄最小文化程度最高,因把宏阳碑文的名字弄错,受到全家族人的仇视,背负着终身的耻辱。许佑生是家族的后辈,与大人物宏阳的女人金燕发生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弑父娶母”的行为,结尾新的势力起来代替了宏阳,甚至收编了他的女人金燕,而许佑生投靠了新的势力,这似乎宣告着宏阳的彻底终结。

  整个故事围绕宏阳的葬礼推进,宏阳起初是一个软蛋,几经周折变成黑白两道的霸王,最终死于一场酒色盛宴。宏阳没有直接出场,故事通过宏梁讲述给自己的外甥许佑生进行。这部小说人物心理描写不得不提,主人公宏阳的发家史很大程度上仰仗心机,说好听一些就是谋略,小说原文也说:宏阳的心机与他的文化程度成反比。他懂得利用筹码去获取利益,才有了日后的地位。此外,派出所在火车上抓人的时候,分析了跨省公安合作以及铁道部的参与势必会分去他们的功劳,为了把功劳完全揽在自己身上他们提前抓人。

  阴影是有重量的,落下来会扬起灰尘。作家不仅能过制造阴影,而且能够看见扬起来的灰尘。阿乙放佛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个又一个生活切片,提取出人性的幽微之处,然后在把它们串联起来。这部小说带有极强的个人风格,明显感觉得到这是一部有野心的作品,难怪作者说这是一部孤注一掷的小说。对于小说家而言,或多多少渴望写出能让自己功成名就的作品,阿乙说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一度住院,导致小说不能正常进行。这段时间阿乙只能阅读不能写作,住院期间的阅读对他的文笔有了改变,他说行文力求极简。我读这部小说前面的章节,也许是因为方言的缘故,读起来不是很顺畅,就像走路的时候鞋底进了沙子;读到杀人的章节,感觉到行文很流畅,像一把锋利的剑:再往后读,故事拉回到艾村,方言再次出现,文字读起来有点颗粒感,放佛那把锋利的剑长了锯齿。我不知道这是否跟作者住院有关,还是作者蓄意为之。

  公众号大鱼评论

  《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八):《早上九点叫醒我》—死人身上的活故事。

心有所感..

  用三天的时间看完阿乙的《早上九点叫醒我》,感受作者用时5年之久的作品。

  很难笼统地形容体会,确是有种难言的情绪。从活着的人的口中得知死去的人的故事,开篇“金艳”出场,却不是整本书的主角,仅是次要中的次要。而作为主人公的“宏阳”早已因酒丧命,他的故事多是以许佑生和宏梁(有血缘的兄弟)的视角展开,从他们口中道出宏阳的风光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感受不到亲人间的情愫及对已故人的多少怀念。

他不过,是一个已死之人..

  在世人之间的情感也不过似入棺没了魂的尸体那般,冰冷。村里人分钱的分钱,吃酒席的吃酒席,无虑地笑着,撒欢着...

人物..

  从人物饱满度来看,书中的“飞眼”较为出彩。

  从一个小偷如何一步步沦为连环杀人凶手。一个从牢里出来的底层人,对生活毫无头绪与思考的人,对所处之世界不感有任何“温度”,但他又非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他对女友的一次次无理且疯狂的要求妥协,最后暴露出自己的控制欲。

  他没有像女友一般,对杀人麻木无感,他有无奈与愧疚。

  对于兄弟“宏阳”,他给予信任,并全盘托出自己糟糕的经历,表达懊悔。

  毋庸置疑,“飞眼”这一人物是复杂的,不能单单以好坏评价,读完他的部分,心中不免涌起难忍之情。

  被贫困、欲望、爱情等束缚着,重压着,他在呐喊,在心底里歇斯底里地呐喊,被这样的情绪越陷越深。他一次次“纠结着”夺走陌生人的生命,满足施加在他身上的其伴侣的欲望......

美中不足..

  对于乡村底层人民的生活,作者描写地非常细且真,但多处的不断句让人读起来有些吃力,有关男女间的描述太过露骨且略显单调。

  如果偏爱这类现实题材的朋友,可以做一番阅读,“宏阳”的故事虽然分布有些杂,但每一部分的讲述还是较为细致生动,如果结合想象,画面感是能够体会的。

  《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九):《早上九点叫醒我》:没有乡土,只有虚无的表演

  在七零后作家中,来自江西的阿乙是个独特的存在,这不仅在于他曾经从事过警察这个行当,比大部分作家见证了人性的复杂维度,还在于他的小说几乎自始至终书写“灰色的人生”,丝毫没有留下光明的尾巴讨好读者。从短篇小说集《灰故事》到《情史失踪者》、《下面,我该干些什么》,再到《早上九点叫醒我》,阿乙的文学世界正像他期盼的那样,变得愈发灰白、惨淡,让人无法直面。

  在接受采访时,阿乙坦言,《早上九点叫醒我》来自博尔赫斯,据说他写过同名小说,但是他在博尔赫斯文集中没有找到,于是赶紧掠美,抢先注册。这个书名扎看来可谓略有诗意,但在阿乙这里,它很少关乎田园生活的悠然节奏,而是一场人性暗面的可怖演出:乡村一霸艾宏阳前一日酒兴大发,次日猝死,因为他没有子女,艾家族人便合作料理他的后事,葬礼前后发生了种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早上九点叫醒我》“浓墨重彩地”叙述了艾宏阳如何成为乡村一霸,甚至与镇公安部门的干部成为兄弟,压制一方。他不像余占鳌那样,凭借自身的力气、勇敢和情义获得众人肯定,成为卡里斯玛型的领导者,相反,他的崛起之路显得可笑,虽然软硬兼施的他看似有谋略,但是,他身上并没有值得人尊重的男性气概:在遭到追捕时,他径直躲进山里,让妻子遭受本该避免的暴力;他没有忠贞的概念,甚至没有遮掩自己的意图,其性生活广泛为人诟病;就连他对个人“小集团”的管理,也是基于畏惧和恐怖,毫无兄弟情义。

  除艾宏阳之外,阿乙还用很大的篇幅塑造了一位残忍的杀手,飞眼,并在讲述此人的故事时动用了各式各样的叙述技巧,营造出了一种众声喧哗的复调效果。相较于艾宏阳,飞眼身上的野蛮和残暴显得更惊人,他不是憎恨一切人,也不是体悟到了“他人即地狱”,而是出于虚无——“下面,我该干些什么”这一出自《发条橙》的灵魂之问——开启了自己那疯狂的杀人模式,生命在他跟前没有任何尊严。尽管飞眼屡次逃脱了制裁,但迟来的正义最终依旧来临。

  小说的高潮就在于葬礼和出殡的过程。作为送走逝者的关键环节,原本应该无比严肃的场合最终出于大家族的内部矛盾显得滑稽可笑,在这里,和许多中国作家一样,阿乙娴熟地把握住了中式葬礼的狂欢节特质。在艾宏阳的葬礼上,相比层出不穷的欢笑声,仪式性的、表演性质的眼泪更让人觉出了乡村的荒诞本质。越是复杂的仪式,越不需要细心思考,只需遵循程式进行表演就可以过关,生与死之间巨大的鸿沟及其带有的意义,因而被逐渐彻底磨平。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每个人都是艾宏阳。

  尽管生在乡村,但是在阿乙的作品中很少能发现乡土情结的流露,他不会像沈从文那样专心建造纯美的凤凰与湘西,也没有像莫言那般着迷地书写充斥着性与暴力的故乡,相反,他的小说刻画的艾湾,甚少会有主人公可以被我们称之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他们卑微、算计、粗鄙,他们野蛮、可恶、丑陋(在道德上尤其如此),很难找到一丝一毫的崇高之处。这些人组成的故乡,怕是没有值得怀念的地方。

  《早上九点叫醒我》读后感(十):用文字的门槛堵住一些口舌

  许多年前,阿乙在北大宣传新书,当时在朋友罗永浩的主持下,完成了一场极为拘谨的演讲。他几乎不看人,低着头,因为过于紧张而显得颇为严肃。声音细小而缓慢地讲述自己的写作经历。他写作里的才华,没有半星半点流露出于这次演讲中。

  当时他的名气还不算大,仅在读书人的圈子里掀起一股小小的波澜。因为受到北岛的鼓励,加上自身对于写作的痴恋,他以每天24小时,用4小时写作,20小时为写作焦虑的代价,换来了写作上的成就以及不可逆转的健康损害。这种像肺癌又不是肺癌,最后被确诊为“慢性进行性免疫系统损伤”的疾病,让他尊严耗尽(提着装满身体流出的秽物的塑料桶如厕以及在医院走廊里散步),并且因此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写作的态度。

  写作的人非常容易把自己感动,常常沉浸在一种悲壮感中,仿佛在从事一项极为惨烈却崇高的工作。然而实际上,“痴迷写作的人和网瘾少年区别不大”,阿乙说。因为无法放下对一件事的执念而去放纵自己,任凭以健康为代价浸淫在其中,即使是写作,也并不高尚。

  在最疯狂的时候,阿乙为了描写一个村霸(《早上九点叫醒我》中的艾宏阳)走路的姿态,独自在窄小的书房里,换了几双不同的鞋子走来走去,研究声音的细小差别以及步态,因为始终找不到恰当的描述方法,为此焦虑整整一下午。他买了几箱法式小面包,在饭点花五分钟完成让身体继续运行下去的措施,接着就继续沉浸在写作中。因为焦虑,他大肆吸烟,日夜被写作囚困与残害。病愈后,他模仿海明威的方式,每天花两个小时写作,写完后再也不去想这件事。“就像你去医院,出来之后,求医这件事就结束了。”阿乙这样比喻。

  《早上九点叫醒我》被阿乙称为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这部小说历时两年,中间近一年的时间在处于病中,于2017年底面世。可以说,这部作品摧毁了他,也让他因此成为一个崭新的阿乙。

  阿乙研究过国内当代作家近乎所有关于写作技巧的书籍,他非常认同的一点是“作家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就是高密之于莫言,西京之于贾平凹,约克纳帕塔法郡之于福克纳。他的根据地一度是江西瑞昌,现在,根据地中所有的经历都已耗尽,“从此不会再写乡村,我的乡村经历就那么几年,17万字已经写尽,”阿乙说,未来想要开拓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以幻想和梦境的形态写作,因为自觉“已经可以在现实和幻觉中自由行走”,“打算像博尔赫斯那样去写作”。

  提起那场改变他人生态度的大病,他承认有许多故事可以写出来,但生病的过程实在“太感人”“全是泪点”,怕是写出来就变成“70后的倪萍”,所以他不打算把将这次人生体验当作素材。“如果我有风格,那也是黑暗,压抑,残酷的风格,我比较抗拒感人的东西。”阿乙说。谈到有一天过身,他扬言要回乡村办葬礼,因为场面宏大,过程繁琐,惊天动地。“我一定要大办一场”。

  阿乙这句话似真非真,如今,他不再是那个羞涩的文学青年。因为年纪,经历以及文学成就的缘故,即使在很多人的场合,他也非常放松,谈笑自如。

  几年前,一个书评人写文章抨击阿乙的作品,阿乙认为这篇评论的某些地方还颇有见地,便在微博转发,没想到读者看了后大批跟风批评,阿乙后悔不迭,转发之举还被朋友认为大度。几年后,该书评人再一次批评阿乙的新作,阿乙果断回复:“滚!”后来,有文学青年颇为不屑地对阿乙说:“你写的又没有怀特好,你牛逼什么?”阿乙怼道:“你又不是怀特,你牛逼什么!去死!”回忆这两件事,阿乙说,我就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如果你的写作不如我,那你没资格批评我。

  阿乙在写作这件事上充满了自信,新书《早上九点叫醒我》文字涩口,读之沉重。每一句话都被精心雕琢过,丧失的是以往作品里畅快的刺激感,他说:“要让文字的门槛去堵上低水平书评人的嘴。”

  曾经,乡村警察阿乙的梦想是进省城,然后突围到首都,最高梦想是抵达纽约。如今,他因为文学成就,完成了去纽约的梦想,并波澜不惊地游走于世界各地的文学圈,受到尊崇,物质也因为勤奋和天赋变得丰厚。今天,在正午酒馆看到放松又愉快的阿乙,为他高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