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真正优秀的人,大多读无用的书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真正优秀的人,大多读无用的书

2018-06-20 21:35:46 来源:Kindle电子书库 阅读:载入中…

真正优秀的人,大多读无用的书

  Kindle 电子书库 ?全国最大的 Kindler 聚集地提供正版书籍推送服务白岩松:“做个有趣的人,做些无用的事。”这句话听起来匪夷所思,其实想想不无道理。我们从小到大都被规则束缚行为处事的出发点都在“有用”,久而久之丢失了创想力,生命也随之慢慢变得单调起来。

  ——库管

  ✎文/国馆

  来源/(guoguan5000)

  1

   白岩松:多去做点看似无用的事情 

  有一次白岩松去法国旅行,八月份发现巴黎街头几乎空无一人,见着的中国人比法国人还多。他们干嘛去了?

  他们度假去了。

  在法国,每个人全年都有一个月的度假期,离开待久了的城市,去一个陌生地方,海边散步,星空下独处,或是去山顶上看雪。

  中国人常常觉得法国人懒,到夏天,钱都不挣了,去度假。但事实上,法国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国家,没有之一。

  法国是浪漫创意之都,每年的时尚潮流,都从这个国家兴起风靡世界;法国人最具有文学情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多如牛毛;法国戛纳电影节是国际最顶尖的电影盛会。

  法国人认为,自己创造力和艺术感,和这每年一个月假期紧密相关。

  因为每年他们有一个月去保证安静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经常有发呆的时间,让他们了解生命。每年都要休息一个月,宁可少挣点钱,去做些和工作无关的事情,甚至完全不搭边。

  把美好的假期用来虚度,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

  也许在我们看来,这很无聊,但在这背后是一种对生命更透彻理解。很多醒悟,都是从这一时刻获得的。

  所以白岩松说:“做个有趣的人,做些无用的事。”

  2

   懂得无用,才能懂得独处 

  辞任彭泽县令之后,陶渊明找了一个小山村隐居了起来。

  陶渊明喜欢音乐,但不懂琴理。他家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琴上没有弦,也没有作为音阶标记的徽。

  一日,太阳落山,繁星满空,陶渊明坐在破屋庭院梧桐树下。凉风有信,夜月无边,陶渊明突然来了兴致,拿出无弦琴,摇头晃脑地弹了起来,用双手节奏地拍打琴板。

  他是如此沉醉,以至于丝毫感受不到外界,仿佛醉酒音乐家,沉浸在他无声的音乐中。

  朋友大惑不解,问他:“一把无弦琴,没有声音,也没有音律,怎能如此沉醉?”

  陶渊明回答:“虽然没有琴声,但这曲子却如庭院里芳草一般芬芳,节奏如屋后的小溪潺潺流过。”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你看,一把无弦琴,看起来多么滑稽东西,既不能帮你掌握一门乐器,也不能让你自拍发朋友圈,可以说该扔掉了。

  但陶渊明却如此痴迷它,茶余饭后,每当一个人的时候,心中兀然有所发,便拿出该琴,自顾自地弹奏一曲,沉醉其中,体味独处的美好。

  如今,很多人未必能安安静静地独处,每当无聊时,刷微博,刷朋友圈,刷抖音,用各类信息塞满我们的大脑

  人们企图用这种方式来消除“无聊”,但“无聊”被消除时,无聊的美好,也一样随之消失。

  作家周周说:“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注定要一个人度过。”

  所以,不要去试图消除“无聊”,无聊本身,就是独处本身,这其中,蕴含着生命的原始状态。懂得无用之美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独处。

  3

   懂得无用,才能懂得美好 

  金圣叹写过《不亦快哉三十三则》:

  “冬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不亦快哉!”

  “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推纸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

  “看人风筝断,不亦快哉!”

  饮酒已深,推窗见大雪,爽!

  夏天炎热,得一大西瓜,在盘中切开,吃,爽!

  打开纸窗,放蜂出去,眼见密密麻麻的蜜蜂飞舞,爽!

  公园里看见人风筝线断了,急得直跺脚,幸灾乐祸,爽!

  这都是一些小事情,你压根不会花时间去注意到,注意到了也会觉得是浪费时间。金圣叹觉得有趣,很美,可得生命最纯真趣味儿。

  以前我们也有这种能力小时候,一根棒棒糖,一根辣条,看到同桌小伙伴鞋丢了,看到幼儿园班里漂亮小姐姐看了自己一眼,顿觉思绪飞荡,春暖花开

  那个时候,我们对这种短暂的、不起眼的瞬间,还保持相当的敏感度。如今,红尘滚滚,灯红酒绿,这种“瞬时感受力”,我们丢得一干二净。因为我们都太注重“有用”了,以利益欲望是否得到满足,为衡量事情的唯一标准

  欲望得到满足,是快感;短暂的瞬间被感知,才能得到美感。不懂得无用,无法感知生命的美意。

  4

   懂得无用,才有更强的定力 

  元丰2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

  苏轼被贬黄州,当了一个黄州团联副使。这是一个虚职,没有权力

  从京城炙手可热文人骚客和大理寺评事,沦落为一个小小的,压根不入流的黄州团练副使,这对苏轼的打击很大。

  但苏轼没有消沉,名动天下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那个时候写下的: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金钱权力名望,有则有矣,没有,也都是身外之物。山间清风,阔夜圆月,才真正永恒不散之物。这些被我们忽视的风花雪月,会在生命跌至谷底的时候,把你温暖地托住。

  苏轼活生生把这种“半犯人”式的苦逼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这是一种生命韧性,这种韧性来源于一种定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想要获得这种定力,必须懂得无用。那些风花雪月,看起来无用。在你失意时,也许是你最温暖的陪伴。这些,都是无用之大用。

  唯有懂得了这些无用之美,才能坦然面对人生起起伏伏,接纳无常突变人生,才会变得有定力。

  5

   读诗的孩子,最懂无用之美 

  去年2月份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成功夺冠的才女武亦姝,从容不迫举止优雅举手投足之间,仿若饱读诗书的古代才女,名噪一时

  她虽然是一位00后,才读高中,但痴迷诗词,读的书既有《浮生六记》、《人间词话》、等古代经典,每星期还会交错着读《剑南诗稿》、《小山词》、《放翁词》。

  如今,她虽然才读高一,但据说,已经被保送北大。

  如今,在武亦姝的母校宣传册上,武亦姝被标明为北大2019届,她被保送北大,应该是真的。

  读诗的孩子,最懂得无用之美。

   

  例如,小山村中洗衣做饭的场景,一般人不会在意,在她笔下是这样的:

  “因为是饭点,路上的人不多,时而有男人女人,接了水拿进屋子去。空气中处处氤氲饭菜的甜香。脚下的石板早已没了棱角温和恬静得像固体的阳光。”

  例如,阳光从破屋里照射下来,一般人不会理会,在她笔下是这样的:

  “房屋自然是老式的结构,从屋檐缝隙里微微地穿过一点阳光来,旧了,但不歪斜,就像年长的妇人喜欢拿梳子抿了水儿梳头,再将自己打扮一丝不苟温婉尊严模样。”

  简直是美到极致

   

  腹有诗书的人,最能在这常人看来了无生趣的瞬间,感受到生命的美意,感受到无用之大美。

   

  6

   孩子读诗,才能看到更高级的人生 

  讲一个段子

  一个人走在水边,夕阳西下,几只鸟儿从水尽头腾空飞起。如果不懂诗的人看到,会说:“卧槽,好美啊好美啊。”然后迅速掏出手机拍图,发朋友圈。如果懂诗的人,看到之后,会吟诵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就是懂诗和不懂诗的人的差别

  同样是00后,武亦姝和你在快手上看到刷“老铁666”的00后,肯定不一样,在性情气质格局、生命感知力很多方面,武亦姝的人生,明显更胜一筹

  读诗的人,往往从容,因为懂得无用,也就不急着追求所谓有用的东西;

  读诗的人,往往深思,因为能在细微之处感知美意,于缝隙处感知阳光,也就不会为浅层的欲望捆绑,成为金钱权色的奴隶

  读诗的人,往往旷达,因为一切他人看来没有意义的东西,都能接纳;

  读诗的人,往往知性,腹有诗书气自华。灵魂经常得到对话,就不会沉寂,内心世界就不会乌烟瘴气

  这就是诗词的魔力,诗词无用,但无用本身,即是大美。

  社会变得急躁功利,但我们不能就因此变得世故做事的标准只剩一个,有没有用。

  学点无用的东西吧,至少它会让我们不会变成毛姆笔下的那种人——“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国馆:最中国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

  从点赞开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