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骗的总是你?逃不掉,躲不过,总有一坑适合你
昨天波叔介绍了一个誓要惩治骗子的印度小哥,他的方法就是在网上公布骗子的行骗手段。
人之所以被骗,唯「贪婪」尔!
上世纪,有一位让人谈之色变的诈骗犯,一年不到的时间,他靠撒谎卷走了两千万美元(按照购买力换算,等于今天的2亿美元),让无数人一辈子的积蓄化为乌有。
后来诞生了一个名词,叫「庞氏骗局」,他就是主导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
1882年,庞齐出生在意大利一个旧日贵族家庭里。虽然后来在《纽约时报》采访中他坚称自己是个富家子,但经追查发现,庞齐从中学起就需要做邮递员的*来补贴家用。他家曾经是贵族,但早就没落了。
18岁,庞齐进入罗马智慧大学,在那里认识了很多猪朋狗友。这些朋友终日泡在酒馆、赌场和剧院,庞齐也跟着他们胡闹。
然而,他的家境终究经不住打肿脸充胖子式的挥霍。很快,他就露了底,成了那帮纨绔子弟的笑柄。
旧日贵族的身份、窘困的家境、矮小的身材造就了虚荣、自卑又非常自大的庞齐。为了洗脱被朋友嘲笑的耻辱,他决定放弃学业,到一个新地方重新开始。
于是,1903年11月15日这天,21岁的庞齐登上了波士顿的海岸。
“我抵达美国的时候,身上只有2.5美元,但我的心里装着一个一百万美元的梦想。”
庞齐的确有几分胆量:他抵达美国这个冒险者的天堂时,连英语都不会说。于是他一边打零工,一边学习语言。他称得上是吃苦耐劳,在当洗碗工时,夜晚就睡在餐厅的地板上。
他努力工作,从洗碗工升到了较为体面的侍应,但好景不长,他因为偷窃食物和少找顾客零钱而被解雇了。
这些小偷小摸的行径看似不起眼,但庞齐的犯罪之路正是从这里开始。
1907年,25岁的庞齐北上跑到加拿大,成为“扎罗西”银行的柜员。庞齐发现,这家银行的经营入不敷出,老板居然用新开账户的存款来为顾客支付利息。
这个手法或许成为了以后庞氏骗局的灵感,但当时的庞齐还没想明白这其中的问题。
就在这个时候,老板携款逃跑了。
身无分文的庞齐走投无路,来到一个熟识顾客的办公室想借点钱。在发现四下无人后,他咬咬牙,拿起笔伪造了一个签字,给自己写了张423.58美元的支票。
然而,他刚把支票花了,就被警察抓住,判了三年。为了不让在意大利老家的妈妈担心,他还写信撒谎说自己在监狱找到了新工作。
1911年,庞齐刑满释放。在加拿大坐牢坐怕了的他决定还是回美国淘金。
但没想到,不幸很快再次找上他。
出狱的17天,他和几个没有证件的意大利老乡一起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在越境要进入美国时,他们被边境警察抓住了。
按理说,庞齐是个有合法证件的,本该能够顺利脱身,但他那几个老乡集体指认庞齐是带着他们偷渡的“蛇头”。
在美国的监狱里,他遇到各色罪犯。其中包括一位名叫查尔斯·摩斯(Charles Morse)的商人。这个人与庞齐以前认识的小混混不同,他是个能“不费吹灰之力就弄来钱”的华尔街精英。庞齐一下子“顿悟”了:
“我之所以没发财,原来是方法不对!”
两年后,再次出狱的庞齐回到了波士顿。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名为罗丝·奈可(Rose Gnecco)的速记员,两人很快相爱了。尽管庞齐有意隐瞒自己的过去,但罗丝的父母还是托人调查了出来。不过,罗丝是个痴心人——她还是毅然答应了庞齐的求婚。
结婚后的庞齐有心要洗心革面,他陆续琢磨了许多种挣钱的小生意,但都以失败告终。
1906年,美国等63个国家在罗马商讨发行了一种全球通用的邮票票据。庞齐发现,一战后,由于意大利货币的贬值,1美元在意大利能买到比美国多几倍的邮票票据。根据这种物价的差异,他可以靠转手卖票据挣钱。
庞齐说干就干,压根没有考虑买了那么多票据之后,他要怎么才能出手换现。1919年12月,庞齐用妻子罗丝的戒指珠宝做了抵押借了些高利贷,托意大利的亲戚将它们全部换成邮票票据。
钱都花出去之后,庞齐才发现,他根本卖不掉那么多的票据。
眼看着还款的日子越来越近,为了赎回妻子的戒指珠宝,庞齐手忙脚乱,只好到处借钱。
他是个吹惯牛皮的,就连借钱的时候也一样。他告诉朋友,票据事业有利可图,只要他们将钱借给他90天,未来就可以得到50%的利息。
虽然庞齐不知道以后要怎么还这些钱,但他的话是传出去了。
很自然的,有人被打动了。
1920年3月,庞齐通过这个弥天大谎从110个投资者那里吸引到了2.5万美元。这时候,第一批投资者的兑换日也到了,用那2.5万美元,庞齐还清了他们的本金利息。最开始的几个人只投资了1250美元,利息就有750美元。
庞齐真的能付超过50%的利息!
这个消息像瘟疫一样飞速扩散。在4月份,又有471个投资者投资了14万美元,到了5月,人数增加到了1500。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将钱塞进庞齐的手里,有些投资者投入了毕生积蓄,有些人甚至将房屋抵押套现;绝大部分人在拿到了本金利息之后,立马又将钱投了回来。
短短几个月内,庞齐从一个一文不值的穷小子成了炙手可热的金融天才。
为了匹配自己企业家的身份,他开了一家公司,每天西装革履地在办公室里数钱。民众间的疯狂仍在蔓延,他不得不雇了好多人专门帮他接受投资。
这么多钱,要怎么处理呢?
庞齐将它们都存进了银行里。他还幻想,有一天,他的钱会多到能将整间银行买下来。忽然的“成功”和财富已经将他砸晕了,他在各地都购置了豪宅,还给妈妈买了一间海岸别墅,吃穿用度奢侈之极。在拜访一个意大利孤儿院时,他随口就承诺会捐出10万美元。
当然,投资者们也一样。到了7月,投资者的数量已经上升到了两万人。从每笔投资的平均数额可以看出,他的支持者并不全是擦皮鞋卖报纸的底层。来自不同种族、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都将庞齐拥为财神。
成千上万的人抢着将一沓沓钞票紧攥在手里伸过来——希望和贪婪,光从他们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波士顿,至少有5位督察级别的高级官员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还有成百上千的普通警察。晚年的庞齐带着报复心理嘲笑着那些将积蓄投给他的警察、检察官,说自己终于也成了他们的噩梦。
当然,骗局迟早是会被人识破的。
庞齐所承诺的高回报率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有人发现他唯一的投资就是将钱存在银行里,银行的利息根本无法支付他宣称的50%的利息。但是投资者们依然执迷不悟,大部分人依然维护着庞齐,甚至还有人想投入更多的钱。
就连政府介入调查,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庞齐没有违法,也一直有在支付承诺的利息。
幸好,多亏一些刚正不阿的审查员和记者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庞齐的命门。
1920年7月末,各大报纸集中进行了一系列对庞齐「黑历史」的报道,将他昔日锒铛入狱的经历公诸于世。这些报道在投资客中引起了恐慌,基于各方的压力,庞齐被迫停止接纳投资,并将所有业务文件公开审计。
惊慌的人们开始向庞齐追讨投资,他们潮水一样涌来,团团围攻他的办公室,而庞齐当然没办法全部兑付;恐慌像当初的贪婪一样震荡着整个社会,人们终日人心惶惶。
1920年8月,庞齐被捕。法院冻结回收了所有资金,但终究资不抵债,投资客们平均只能拿回本金的不到30%。不到一年的工夫,在庞齐手上,两千万美元就这样蒸发了。他被指控犯下86桩邮件诈骗罪,很有可能会在监狱里度过余生,但他的诚恳的认罪态度打动了法官。经过三个月的审讯,他被判了5年有期徒刑。
庞齐是真的感到悔恨了吗?
并没有。他只是以认罪作为减刑的方法罢了。
1925年,庞齐出狱。这一次,他已经没有改邪归正的机会了。很快,他就因为偷盗再次被抓,在法庭上,他再次诚恳地认罪,希望能够得到从轻发落,不过这次法官可没有那么容易糊弄。于是他又坐了两年牢。
后来,他跑到佛罗里达州去,再次玩起了庞氏骗局,对外许诺只要投钱给他,就可以在60天内收到200%的利息。尽管这个骗局比之前那个还要不切实际,但他还真的骗到了钱;不过很快,他又被抓了。
庞齐从来就不是心思缜密的阴谋家,他只是个做事马虎的小毛贼,被抓自然是家常便饭。
他的人生不是在坐牢,就是在去坐牢的路上。
1937年,由于一直没有得到绿卡,庞齐终于被美国政府驱逐出境,罗丝由于不想离开波士顿,终于决定和他离婚(波叔:这时才离啊!这爱情也算是感天动地了)。庞齐回了意大利,后来又去了巴西,找到了一份机场地勤的工作。
年少时候发财的美梦,早就已经被牢狱之灾消磨殆尽,此时,他只想过平静的日子。
然而,厄运依然不肯放过他。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庞齐被贫穷和疾病缠身,最终于1949年1月15日于一家慈善医院去世。
假如有一个「薛定谔的宝箱」,每秒都能让放进去的钞票扩增一倍,但同时箱子里还有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炸弹,你们会选择将积蓄放进去吗?
但真的碰到这个问题时,他们的身体会比嘴巴更加诚实……
庞齐的投资客中,不乏社会精英,他们真的看不到庞齐的投资计划中的问题吗?
也许他们看到了,但认为自己不会是击鼓传花中的最后一棒。
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在计划破灭前抽身离去,贪婪与侥幸心理驱使他们成为愚蠢的赌徒。
2008年,美国史上最大的诈骗案被曝光,麦道夫利用庞氏骗局的手段诈骗了600亿美元。
从庞齐的横空出世算起,接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但投资客们却一点也没有比以前更清醒。
没有贪婪,就没有骗子的戏法。
庞齐临终前,对一位前来采访的美国记者说:
我为世人带来了史上最好的一场表演,我让人们感受到了最可怕的恐惧。
这是错的。
那场让人谈之色变的惊天骗案的主角,从来就不是他这个没头脑、不成器的小混混,而是那些眼冒绿光、蜂拥而来的投资客们。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庞齐的故事,可以阅读他的自传《庞齐先生的崛起(The Rise of Mr. Ponzi)》,点击阅读原文直接在线阅读。(纯英文的哦)
今日心情 戒贪
成功的骗子,不必再以说谎为生,因为被骗的人已经成为他的拥护者。
<更多故事,请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