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朋友圈那个新娘,离婚了
1
前些天,“朋友圈60元就能环游世界”的话题在微博上沸腾,并一度登上了热搜榜第一。
导语上赫然写道:“50个豪车视频素材6.6元,单条声音植入8元,朋友圈环游世界60元……”
相信很多人和先生最初一样,看到这段话后是一头雾水,但实际上,它和“挨骂收费”、“租情侣”等奇葩服务一样,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没错,就是专门收费帮人在朋友圈打造虚假“人设”那种。
显而易见,他们服务的对象,除了“喜提高铁”的微商,就是那些需要通过“朋友圈装修”来收获虚无赞誉的“精神匮乏者”了。
把马桶盖拍成飞机窗
在最高亮的评论中,先生看到这样一段话,深以为然。
“有这60块钱,买点猪肉吃不香吗?”
2
去年,上映了一部电影《后来的我们》。
见清是一个在北京奋斗的北漂,过年他和女友小晓一同回家。
为了遮掩自己在北京的奋斗的不易和狼狈,他花光了所有的年终奖租了一辆轿车,并且借了些钱给家人朋友都买了烤鸭。
他要向老家那些同学们证明,自己混得很好。
正所谓“越是炫耀什么,内心越是匮乏什么。”
真正成功者,压根不会在意过年回家时他人投来的目光中有没有艳羡,因为自己的地位和成就所带来的那份荣耀,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
“面子是自己凭借实力挣来的,不是装来的。”
那次聚会上,见清在厕所外无意中听到了同学们对他的评价。
“装什么大尾巴狼啊,大家是不好意思说破。”“将来买房看病孩子上学,哪样不得扒他一层皮。”“人就活一张脸,回来多丢脸啊。”
你看,费尽心机想要争取来的面子,却是那么不堪一击。
即使他愿意借钱给同学们买烤鸭,但这份好意也早已同自己在桌上“矫揉造作”给大家带来的不适感相抵消。
有人说,一个人开始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再为了面子装模作样的活着。
那一刻的见清,挺可悲的。
“童话大王”郑渊洁,早年间参加过一次作家笔会。
因为没读过某位作家的书被嘲“无知”后,他发言时瞎编了一个名为“库斯卡亚”的作家,戏称自己受其作品启发,询问大家是否也曾拜读。
对于这些子虚乌有的作品,没想到作家们纷纷趋之如鹜,唯恐显露了自己的无知。
像极了《皇帝的新装》里,街道两旁为赤身裸体皇帝啧啧赞叹的百姓。
“面具”再华丽,也不是真实的自己。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新人要举办婚礼,把时间定在了十一黄金周。大家都知道,每逢节假日,婚车、婚宴各方面的支出都要比平时高好几倍。
男方家境比较普通,但是女方坚持以“一辈子只有一次”为由,要在这天举办一场豪华的婚礼。
“戒指的钻石不能低于1克拉,婚纱一定要高定的,婚车档次最低得是奔驰,酒店必须要高端……”
一座四线小城市,婚礼最后花掉了30多万,这几乎是男方家全部的积蓄。
台上的新人气派风光,背后双方父母吵翻了天,闹得两人刚结婚就要面临离婚的窘境。
这场被虚荣裹挟的婚礼,也脱离了婚姻仪式本身的意义。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的恐怕就是这些被虚无的赞誉支配了生活的人。
3
有人活成了面子,有人则活成了里子。
同样是婚礼,李安的妻子林惠嘉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年轻的李安虽然是高知家庭出身,但是条件算不上富裕。
1983年在他和林惠嘉在纽约结婚时,李安妈妈突然泪流满面,拉着她的手说:“我们李家对不起你,没能给你一场像样的婚礼。”
你们猜林惠佳怎么说?
“我不在意表面东西,只要两人感情好,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她眼中,存于内心的真情远远胜于浮于表面的仪式。
30多年的婚姻,李安没有过任何绯闻,即使成为国际大导演,也依然保持着对妻子的尊重,以及买菜做饭的习惯。
在接受采访时,他还不忘撒些狗粮:我现阶段最大的幸福感,就是太太能对我笑一下。
前段时间,先生看到了一条新闻,讲的是中国第一位女空降兵马旭和丈夫颜学庸,将所有积蓄一千万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的事。
有一丝错愕,但更多的是对这两位耄耋老人的深深敬佩。
1935年,马旭出生在黑龙江木兰县,她参军72年,跳伞140余次,曾与黄继光一个部队,参加过辽沈战役、抗美援朝。
丈夫颜学庸是军医大学高材生,两人既是战友也是夫妻,一起跳伞,一起配合手术。
随着年纪的增长,马旭夫妇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科研中,两人申请4项专利,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撰写多篇专业论文。
捐款如此大方,他们的生活却不富裕。
一处小院,两间平房,沙发多处崩线,飘着棉絮,被褥破旧发黄,每天吃的是蒸南瓜、土豆或青菜面。
一如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真正精致的生活恐怕就是这样:清醒、平和,不乏喜乐。
或许你把“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不是”视作至理名言,超支购买奢侈品;
可能你热衷于追逐“诗和远方”,负债出国旅游;
也许你坚信“成名要趁早”,却悄然陷入网红骗局;
……
空洞的精神世界里,你逐渐遗忘了谁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
杨绛说:“世界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
别在虚伪的精致中迷失自己,别在无用的面子里透支快乐。
真实的你,最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