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描写纳博科夫的经典句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描写纳博科夫的经典句子

2018-06-14 23: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描写纳博科夫的经典句子

  ●我自知自己并非什么都通晓,故我应该谦虚。这一点足以令我感到自豪。 ----纳博科夫

  ●任何艺术创作都只有一种流派,就是天才派。 ----纳博科夫

  ●如果对当时的文献做些研究,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对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来说,不左不右的道路选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真正中立,除非你甘愿当一个异类。因此,后来到了冷战期间,尼卡表弟被深深卷入文化自由议会(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的组织工作,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略)
什么的尼卡表弟,他和纳博科夫聚在一起的时候,会不会透露他主持的文化自由议会的工作呢?比如,纳博科夫是不是知道,尼卡表弟成功策反了著名波兰诗人米沃什(Czeslaw Milosz),为西方世界塑造了第一名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同政见者呢? ----刘禾《六个字母的解法》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内向,即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以及外向,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 ----纳博科夫

  ●在此要提到的是苏联的集体文学,当初基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文学必须供大于求,这样开始了文学的集体生产。任何不同寻常的,独创的,饱含真相的成分,在它那里都成了社会不稳定甚至破坏颠覆的因素,作家也会因此遭殃(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是很常见的)。欧洲古典文学来自伟大作家狄更斯、托尔斯泰、果戈理他们的钻石一般宝贵和耀眼的文学遗产从此荡然无存。苏联的作家会每隔一周或者一个月开一次作家大会或私下聚会,互相交流,指责,修改那些生硬的作品,使他们变得成熟,更符合主流,更能滋养国家和民族的胃口。那些愚蠢的文学工作者永远不知道,成熟和迎合恰恰是文学书写的大敌,生硬和独立才是文学语言最重要而且必须保留的部分。在那里,作家不厌其烦地变换技巧或语言方式,但是必须符合文学界 ----纳博科夫《给薇拉的信》

  ●这个涵盖肉欲、监禁、性奴、滥交的古堡式的“千惠谷”概念一定启发了近期Louis Vuitton L'invitation au Voyage-威尼斯短片大卫鲍伊的构想,即使是片中用类似化妆舞会的主题作掩盖,淫靡之气的架空幻想(尤其鲍伊的歌词出现了纳博科夫的名字 'brilliant & naked' ),还是让人在读到这段纳氏性幻想般的文字时立刻将二者联系到了一起。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爱达或爱欲》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内向,即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以及外向,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 ----纳博科夫

  ●那里一定有一片湖。在花的火焰中一定有座凉亭。一定有自然的精灵——一只老虎追逐一只天国的鸟儿,令人窒息的蛇缠绕住小猪剥了皮的躯干。一定有一位回教国的君主苏丹,他的脸现出巨大的痛苦(同时又用他做出的抚爱掩饰了),此刻他正帮助一个女奴爬上玛瑙的圆柱。一定有那些光灿灿性腺赤热的珠滴,走上自动点唱机泛乳白光的一边。一定会有作为媒介的所有形式的营地活动,沐浴着阳光划独木舟、跳库兰特舞、梳理卷发。一定有白杨、苹果树、一个郊外的星期天。一定有一个火蛋白石融化在阵阵涟漪的池中,一次最后的震颤,色彩的最后一次涂抹,刺痛的红,剧烈的粉,一声叹息,一个畏缩的孩子。 ----纳博科夫《洛丽塔

  ●我的车已奔跑无力,多洛雷斯·黑兹,最后一段长路又最难行,我将被抛弃在杂草衰败的地方,化作灰尘似星飘散。 ----纳博科夫《洛丽塔》

  ●无时间性的最高乐趣——在一片随意挑选的风景里——是在我置身于罕见的蝴蝶和它们食用的植物中间之际。这是迷醉,而在迷醉背后是什么,难以解释。它们如同一片瞬息即逝的真空,我所爱的一切疾驰而入。一种与太阳和石头浑然为一之感。一种感恩的震颤…… ----纳博科夫《互动百科》

  ●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纳博科夫说:“就像一道短暂的光缝,介于两片永恒的黑暗之间。”又如博尔赫斯所言:“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是我们永远处于焦虑不安之中的原因。”
对意义消散的恐惧,贯穿生命的始终。 ----吕峥

  ●纳博科夫的蝴蝶(杨铁军)
懒佯狂
来自: 懒佯狂 2013-12-12 19:00:56
纳博科夫的蝴蝶
纳博科夫把蝴蝶钉起来
夹在标本簿里。
蝴蝶的痕迹
扩大了,显露一只双头鹰。
蝴蝶也不再是态度,
而是一个季节积攒的粉末的风骨。
时光说不出的变迁
在粗织的漩涡里捕捉自己。

  ●而后就是神秘的、轮廓似桌的山,再后来是染上松树油蓝点的红色峭壁,后进又是一片山界,黄褐色渐趋蓝色,蓝色渐趋幻想色,而后一片沙漠迎接我们,就会用浓烈的风沙,灰色的荆棘丛,以及仿白花似的卫生纸碎片隐理在沿高速公路受风摧残而凋蔽的花基之中; ----纳博科夫《洛丽塔》

  ●菲雅尔塔的春天多云而且晦暗,一切都很沉闷,悬铃木的花斑树干、杜松灌木、栅栏、砾石,远远望去,房槽参差不齐的淡蓝色房屋,从山脊摇摇晃晃地爬铺上斜坡(一棵落羽杉指示着道理)。在这片水汽腾腾的远景里,朦胧的圣乔治山与它在绘画明信片上的样子相距得越发远了;自一九一〇年起,比方说吧,这些明信片(那些草帽,那些年轻的出租马车夫)就一直在它们的旋转售卖支撑架上,以及在表面粗糙的一块块紫晶岩片和美妙的海贝壳壁炉上,招徕着那些旅游者。空气中没有风而且温暖,隐隐约约有一种烧糊了的独特味道。海水中的盐分被雨水消溶了,海水比灰色还浅,是淡灰绿色的,它的波浪真是怠懒怠得不愿碎成泡沫。 ----纳博科夫《菲雅尔塔的春天》

  ●我常常思考,文学究竟如何面对禁忌?通常讲起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我们由于懒惰,或者由于缺乏想象力,都习惯用抽象的语言去概括,但纳博科夫与波兰卡之间的那种隔膜,很难用概念去捕捉。它是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无法穿越的屏障,几乎就是禁忌本身。它可以秘密操纵一个人的表情,潜入人的无意识,当初恋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让人陷入深深的绝望。我反复琢磨这种禁忌背后的神秘力量,忽然得到一个启示,它不正是俄国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吗?纳博科夫一家人流亡异国也肇因于此,可是除了对波兰卡的那点记忆之外,纳博科夫本人对这一切有多少反省呢? ----刘禾《六个字母的解法》

  ●一生中,我喜爱在夜间旅行,有个朋友作伴,谈论分享彼此熟知的对方。这种渴望回到过去的倾向,像维拉内拉诗歌,拒绝以直线发展的方式前进,围绕熟悉、动情的时刻兜兜转转。纳博科夫说,只有反复阅读,才有意义。因此,那座钟楼反复绕向自身的奇特模样,对我而言,并不陌生。我们不断忆起童年,其中的联系和回响,贯穿我们的一生,仿佛万花筒里五彩的玻璃碎片,不断再现新的图案,像歌曲里的叠句和韵脚,组成单一的独白。无论讲什么故事,我们永远活在自己过去的轮回里。 ----迈克尔·翁达杰《遥望》

  ●She could fade and wither - I didn't care. I would still go mad with tenderness at the mere sight of her face.
她会年老色衰,但我不在乎。只要见她一面,万般柔情仍会涌上心头。 ----纳博科夫《洛丽塔》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纳博科夫《洛丽塔》

  ●我正在想到欧洲的野牛和天使,颜料持久的秘密,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这便是我想到的,我能够和你共享的永恒,我的洛丽塔。 ----纳博科夫《洛丽塔》

  ●我就在阳光下融化了,手里那本书成了无花果树叶子。 ----纳博科夫《洛丽塔》

  ●我在想野牛和天使,在想颜料持久的秘密,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
这便是你与我能共享的永恒,我的洛丽塔。 ----纳博科夫《洛丽塔》

  ●我们期望我们的朋友遵循我们为他们所定下的这个或那个合乎逻辑的、传统的模式。我们把这一切都在脑子里安排好了,我们平时见到某个人的机会越少,每次听到说起他的时候检验一下他是多么依头顺脑地与我们对他所抱的看法相符,我们就越是感到满意。任何一点对于我们所规定的命运的偏离都会叫我们觉得不仅反常,而且不道德。 ----纳博科夫《洛丽塔》

  ●多么灿烂的日子,洛丽塔 ----纳博科夫《洛丽塔》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是她,可以肯定,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当日的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叶回乡。苍白,混俗,臃肿,腹中是别人的骨肉。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谢,怎样都可以。但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纳博科夫《洛丽塔》

  ●因为我在世上最讨厌的就是团体活动,那种好似把身上汗毛浓密和身上光溜溜的人以一种数量不断增加的平凡方式混在一起,集体沐浴。 ----纳博科夫《洛丽塔》

  ●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曾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魏小河《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

  ●我只知道当时我十分肯定她永远离开了我。 ----纳博科夫《洛丽塔》

  ●看不见你时,你分外美丽。 ----纳博科夫《洛丽塔》

  ●你可以嘲笑我,可以威胁逐出法庭,但我仍要高喊出我的真理,直到我窒息,将我掐得半死。 ----纳博科夫《洛丽塔》

  ●我爱你,我是个怪物,但我爱你。 ----纳博科夫《洛丽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