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鹿原》与陈忠实:你什么性格,就什么命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人生感悟 >

《白鹿原》与陈忠实:你什么性格,就什么命运

2020-04-30 04:11:07 作者: 杜登龙 来源:十点读书 阅读:载入中…

  "我要创作一本死了以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垫头作枕的书。"

  1986年,44岁的陈忠实突然觉得,自己写了十几年小说,却没有弄出一部硬气大作品,特别不甘

  也许人到中年,粗砺的生活磨平了曾经棱角,好多人再也无法像少年那样,凭一腔孤勇去闯。

  甚至有的人,前面的路还长哩,就已经选择了在安中混吃等死。

  

《白鹿原》与陈忠实:你什么性格,就什么命运

  不知是受脚下这片白鹿原厚重历史感染,还是关东人天生倔强不屈的性情使然。

  这位将近知天命之年的关中老汉,要用拼命三郎的狠劲,孤注一掷全力一搏,去书写一部“民族秘史”。

  

  没有好的出身,只有发奋学习

  1942年,六月的一个伏天,陈忠实出生于陕西西安市霸陵乡,一个南依白鹿原,北临灞水河,只有三四十户人的西蒋小村。

  村子里头,没有几个能打算盘,也能用毛笔写字的人。

  一户一户庄稼人,就在这片塬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

  父亲陈广禄,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着卖粮和卖树,供孩子读书。

  他对儿子没多大要求,只希望能认几个字,算得了数,不叫人哄了就行。以后在村里,务一辈子庄稼,求得一碗饱饭。

  幼年的陈忠实,家境特别贫寒。

  每到冬天,冷风在塬上呼呼地刮着,雪花在屋外恣意地打转。在昏黑清冷的小屋里,面对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父亲常常发出几声无奈的长叹。

  

  这一切,深深刺痛着幼年陈忠实的心。他暗暗下了决心:

  我这一辈子,千万不能像父辈那样去土里刨食,而要活出个新样子来给人

  没有好的出身,想要跳出农门,有所作为,唯有发奋学习。

  他的祖父、曾祖父都曾做过私塾先生。陈忠实幼年时期,家中木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扔着一堆书。

  于是,陈忠实除了帮父母干点农活以为,其时间,都与他最崇拜的书为伴

  凭着勤奋与刻苦,陈忠实在村子的一所窑洞里,完成小学学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西安一所重点中学

  开学第一天,天尚不明,父亲便陪着他,起身背上馍,步行赶往学校

  路上不见一个早起的村人,当走到流沙沟时,突然便看见我们十来步远的谷子地头,有两只狼。父亲顺手捡起地上的两块石头,接连朝狼扔去,那两只狼才悻悻地朝北边跑去了。

  惊魂未定的陈忠实就想:“要是条件没这么艰苦,能坐车去上学,该多好啊!”

  那个年代,当一个农村娃,第一次走进陌生城市,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充满魔力。他睁大惊奇眼神,打量着这高楼林立,霓虹闪烁都市繁华

  进了校园看看穿着时髦,说话洋气,生活水平更高的城市学生,再看看"老土"的自已,吃着难以下咽的粗粮,穿着破旧的粗布棉衣,甚至吃一点儿杂拌咸菜,也是特别奢侈的事。

  

  13岁的陈忠实,心里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和自卑。

  特别是每次步行回家,几十里的沙石路,把布鞋底都磨透了,把脚后跟也磨烂了。

  疼痛让他失望,也让他警醒:

  人,不能永远穿着没底的破鞋走路,而应该努力去争取更加崭新美好的生活。

  物质上不能与人相比,学习上则可以独占鳌头。

  于是,小小少年陈忠实,愈加发奋学习。

  果在《九三年》中说:我们无法在时间的长河中垂钓,但我们可以将对苦难的诘问,化为觅渡的力量。

  面对残酷的人生,我们需要的,不是得过且过,认命服输的心态,而是那股直面现实,勇于改变的狠劲!

  

  没有特别幸运请先特别努力

  命运,最擅长捉弄人。有时候,你以为抓在手中,可一不留神,又吹落到风中。

  1962年,20岁的陈忠实参加高考。但饥荒经济困难,迫使高等学校大大减少了招生名额

  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二选一:一为“雨中”, 一为“说鬼”。

  陈忠实本来擅长写记叙文"雨中",可他鬼使神差般,竟选择了议论文的题目"说鬼"。到监考老师卷子的时候,他紧张得尿湿了裤子,但仍没有写完。

  结果40分的作文题,他得了0分。一直成绩在班上排前三名的他,名落孙山。幸运之神,与他擦肩而过大学的门,为他紧紧关上。

  造化弄人,高考落第,他满怀憧憬的希望,竟陆续落空。这沉重打击,让他不止一次,于半夜里惊叫着翻跌到床下。

  当他无奈地回到这片令他逼仄疼痛的黄土高原时,当他悬空的心,又落到这鸡鸣狗叫猪哼哼的村巷里时,被当成了塬上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的典型。

  

  很多家长甚至常拿他的经历,给自己孩子说事:"读书有啥用?你看陈家娃,读十几年书,现在还不是一天到晚沟子撅起干活咧!"

  无奈的陈忠实,经历了最痛苦灰暗的青春时光之后,只好当了一位民办教师。

  无数次,他站在鹿原顶极目四眺。在这里,虽可以南望秦岭,北眺骊山,西达西安,东出潼关,但是,他的人生之路,该往哪儿走?

  作为农民的儿子,陈忠实深切的知道,那片黄土地上人民对生活的向往与挣扎,对家乡的爱与恨!

  他不甘心将自己的人生,局限在这小小的白鹿原上,他还想坐着火车,到更广阔的世界去奔跑。

  当捷径都已堵死,他反而把人生的一切侥幸心理排除干净了。于是,在老屋颜色晦暗的墙上,陈忠实写下了他的座右铭——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白天,他给孩子们上课;晚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开始迷醉地阅读和写作。

  甚至头发燎焦了,他也没有察觉;甚至天大亮了,他仍沉浸在美妙的文字中。

  

  他在日后的散文集《好好活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人的一生,就是一长串的生命体验……熬过去了,挣过去了,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人不怕卑微,就怕失去斗志。有所期待,生活就有希望,人就会从卑微中站起来拥抱阳光。

  可以失败,可以伤心,也可以流泪,但绝对不能沉湎于世相中,浑浑噩噩一辈子。

  没有特别幸运,那么请先特别努力。

  

  肯下苦功的人,

  终将与美好相遇

  犹如父亲侍弄庄稼一样,陈忠实精心地侍弄着笔墨,让它们结出自己想要的果实。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终于见到花开,等到结果。

  1965年的春天,他的第一篇散文《夜过流沙河》,发表在《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

  当自信第一次战胜了自卑,当付出终于有了收获,陈忠实显得非常兴奋。

  1968年,26岁的陈忠实结婚了。妻子后来为他生下两女一男。

  可每月三十九元的工资,却要养活五口之家,常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最困难的时候,孩子的尿布都没替换的,也没柴火烧炕,他只好在妻子做饭时,顺带烧热一块光溜溜的大石头,来暖孩子的被窝。

  妻子看到别人在干活,而他在写作,就骂他:"没啥用,挣不了钱。"

  但是,苦难的日子,并没有让蛰伏在陈忠实内心深处的文学梦死掉,他反而越挫越勇。

  

  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

  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怎样的龌龊,不要动摇,也不要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

  凭着永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狠劲,他陆续有散文,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在省内外,乃至全国刊物发表和获奖。

  1982年 11月,陈忠实调入作协西安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昔日的农村娃,凭着不懈的追求,成为了一名自己心之所向的专业作家,也以此得以站上新时期的文学前沿。

  不向命运低头,肯下苦功的人,终在历尽生活的磨练之后,被岁月温柔以待。

  当陈忠实已颇负盛名时,却感到极度的空虚与落寞。他下定决心“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去奋斗,去超越,去冲击文学的峰顶。

  于是,这个出走半生,归来已满脸沧桑的关中汉子,又带着铺盖卷,背着大蒸馍,回到了白鹿原,回到乡下的祖屋。

  他要去书写曾经发生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去重现曾在微不足道的乡村,上演过的人间悲喜剧。

  为了完成这部长篇小说,陈忠实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查阅历史资料;搜集生活素材;研究民族问题和心理学、美学的新著;学习借鉴他人长篇结构的方法。

  陈忠实豁出去了,他义无反顾,放手一搏。并和妻子约定:先写书,如不成,便去养鸡。

  这一写,就是四年。

  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人生就是一场自我拼搏的较量。

  没有过人的天分,唯有老老实实埋头苦干。总有一天,你会高高跃起,一鸣惊人。

  

  所有的成功登顶,

  都来自一步一步的坚持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惊雷一般的开头,展开了这片古塬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烟云……

  1991年腊月25日的傍晚,,当劳累一天的人们早早进入了梦乡,当古塬恢复了往日的寂静。陈忠实为其50万字的长篇家族式小说《白鹿原》,划上了最后一个标点符号。

  

  然后,他平静地起身,抽了根烟,又烧水给自己煮了碗面。

  这是4年来,他吃得最从容的一碗面。

  4年了,靠着冬天一只炉火,夏天一把蒲扇,他在小圆桌上爬行了一千多个日夜。

  4年了,他曾同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同忧喜,共悲欢。

  如今,《白鹿原》上三代人生存的艰难与智慧,生死与悲欢,终于走向了最后的归宿。

  这部沉甸甸的小说,一经面世,就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大江南北。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

  著名学者范曾称这部作品为“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1997年,陈忠实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还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位来自偏僻山村,爱看听秦腔、吃粘面、抽雪茄的朴实汉子,这位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的半百老人,经过一番寒彻苦,终迎梅花扑鼻香。

  所有的声誉鹊起,其实都来自许久无人问津的努力;所有的成功登顶,都来自一步一步的坚持。

  2016年的4月29日,陈忠实因病逝世,享年73岁。

  贾平凹悲痛撰文,称其为“关中的正大人物,文坛的扛鼎角色”。

  陈忠实曾给自己的一首词中写道: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斯人已做古,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却在人间永存。

  这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更没有碰巧的成功。风生水起,全靠自己。

  关中老汉陈忠实,不但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开天辟地的旷世杰作,还为我们树立了:起点再低,只要狠下苦功,总能翻身的优秀典范。

  这个世界不会偏爱任何一个不劳而获的人,当然也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执着奋斗的人。

  只要你能够受得了折磨,守得住底线,敢下狠劲,耐心坚持,你想要的,命运一定舍得给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