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adfly》读后感精选
《The Gadfly》是一本由艾•丽•伏尼契 / Ethel Lilan Voynich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416图书,本书定价:0.97元,页数:1981-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Gadfly》精选点评:
●只追情节没看出深刻讽刺的飘过。
●我实在是找不出更加合适的词语来描述这本书是如何贴近我这段时间的心情,宗教与政治和亲情的纠缠不清,直到最后抛弃了世事去追寻虚无,那个红衣主教于是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连同陪伴他成长的爱情,一同葬送。
●病态才是极致啊。这种境遇是该有这种风骨
●感人,最后都哭了。
●截止到现在我还没看过比他更苦逼的艺术形象,这个被爸爸骗被妈妈骗被party骗被恋人抽大嘴巴去跳河都死不成的苦逼革命青年,苦逼到毁容毁身心态失衡,拖着残破的身躯杀回来后,苦逼到一起有着伟大革命理想的同志们都因为他太苦逼而对其敬而远之,逃狱的时候因为病发没逃成,到了刑场上因为周身散发着的苦逼气场吓得士兵们开枪手抖瞄不准,打偏了好几次死不了,疼得这个苦逼直骂街……这些年来每当我经历坎坷忿忿不平时就去看看牛虻,为这个苦逼流下百发百中的泪水,然后合上书感谢我luky的人生……
●所以我吻了你两次,两次都没有得到你的同意。 就这样吧。再见,我亲爱的。
●结尾处的那封信是没办法不感动的感动
●英文原版
●作为一本中学生读物还是不错的。
●中学的时候第一次读这本书。最近这本书在我眼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回忆起来大约只有一个干净少年的影像,亦父亦师亦仇的感情,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灵魂,爱情,革命……忽然想再看一遍。
《The Gadfly》读后感(一):亚瑟——为爱破碎的心
还以为只是从一个噩梦中醒过来
却发现那些十七岁的温柔和天真都消失殆尽
每个人都要长大
却不是每个人都要用失去自尊的方式
有一天突然惊醒
发现整个生命
只剩下空洞的灵魂
系在扭曲又丑陋的身体里
不知道要怎么去承受罪恶的沉重
于是试图着通过刺激来寻求安全和满足感
而那空荡荡的灵魂
鼓荡着的风都能无情地轻易穿过
一颗心只剩下一个空壳
太爱一个人
就会爱得太过决绝
因为被那个最爱的人欺骗了一次
就对整个世界都失望
那些羞辱和激怒都是出于太于强烈的爱意
爱得太多仇恨也太多
上帝的手是沉重的
被最爱的人放弃两次
拥有的
是一颗怎样破碎的心
《The Gadfly》读后感(二):读的时候我竟将自己视作了亚瑟
书里面仿佛是没有女主的,因为我连她的名字都忘记了,似乎是叫琼
主角亚瑟在书的前半部温文聪慧 俊俏机敏 在后半部却变得辛辣尖刻 容貌丑绝
因为他经历了教徒的欺骗 牢狱的严苛 琼的耳光 和数年逃亡流离 辗转异地的生活
但是他在反对教廷的同时却一直深爱着教会至高无上的红衣主教 蒙太尼 同时也是他的父亲
这样近乎荒唐狂热的爱恋一直占据着他的生命
我当时深深地鄙夷着这样的情感 又为亚瑟苦难颠沛的一生而唏嘘
我早前已看惯了美好圆满结局 所以亚瑟的悲剧突突如其来 我不曾设防
对于书中想宣扬额反教廷主义 我只能说蒙太尼在牛虻死去后当中发狂的那番歇斯底里就是对教廷最好的控诉
在书的结尾 我只为那个当年身姿优雅如美洲豹的少年终于彻底陨灭而伤心 还有叹惋亚瑟终究没能亲口说出的爱恋
亚瑟是那个时期最完美的事物 却最终摧毁于现实
那是我那段时间最伤心的事
那段时间 我与亚瑟感同身受
《The Gadfly》读后感(三):谁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
多年过去回忆起《牛虻》,脑子里印象最深的只有一句话“你又一次为了你的上帝放弃了我”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不是生与死
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而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不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Yet cannot be together
却不能在一起
牛虻和教主父子情深,却一次又一次因为自己不同的理想分道扬镳,彼此都在情感与理智,亲情与理智的选择之中纠结徘徊。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彼此最终弃亲情而忠理想。也许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是为理想而牺牲可是身处历史的浩瀚洪流中,有谁能够在当下明确自己的行为是非,谁能知道后世对自己的如何评价?
又如《十面围城》中刺杀孙中山的那个清朝将领,观众对他嗤之以鼻觉得他是是非不分的清廷走狗,是企图破坏革命的反动派。可是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清廷是当时的合法政府,他的忠心是为了维护政府的利益是对国家的忠诚,身在当时又有谁真正的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是错?主教固然迂腐固然可悲,可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谁能明辨是非呢?是非功过只能留待后人评说
《The Gadfly》读后感(四):不灭
走来走去走不到家了,我发现出来久了,离家似乎越来越远了。这次回家没有订到票,只能被动的等顺风车把我带回去。那种不确定性让我很不安。昨晚做梦哭了两次,梦里的一切陌生熟悉,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哭的,只是无助的哭的,有点荒唐。
这段时间把牛虻看了。十分好看,犀利的笔锋分毫都看不出是个女作家所著。当一种坚信的信仰一夜之间崩塌会是怎样的震动,对于亚瑟来说是一个重生,是从从前那个懵懂无知的青年,蜕变为一个轰轰烈烈的反宗教主义者。可是这种蜕变是残酷的,付出的代价比较大。失去了很多。可是但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想不到的事很多,变的人或事很多。还好,在他回来后,所爱的人依然美好。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他对蒙太尼里感情即是如此。在最后的时刻还是因为那份爱,走向了死亡。我没有信仰,不知道信仰的崩塌会是怎样,是不是例如现在告诉我我的父母不是我的亲生父母,而我的出生其实是政治争夺的利用品?不不不,我想我是体会不到的~可想而知,那时的他会有多么多么痛苦,肉体的精神的。可是他又是强大的,强大到可以把自己从头到心包裹成一个刺猬。为了不让自己受伤,以攻代防!其实这是不是也是脆弱的一种体现?我想也许信仰从未从他的心中消逝,因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他仍选择了祈祷,让上帝去帮他一把。这里我就看糊涂了,到底他只是反对教士而已?当然人不能将自己连根拔起,做不到,太难了。
感情能在人的一生中占多大的空间呢?我想普通人的话,感情会和生活对半分的吧。其实感情就像海绵,挤一挤总是会有的。蒙泰里尼最后的发疯兴许就是因为自己的心已经承载不了信仰的崩塌,感情倾泻而出,冲垮了金玉其外的一切。真正做到人神分家的很少吧。毕竟人之初性本恶。哈哈,有点邪恶。该是怎样的对自己的厌恶才能使自己抗拒一切自己的欲望和习惯,或者说是怎样的自制力?哎~我独缺,或者说我最缺这样的能力,可能我就是一普通人,强迫去获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容易累。
《The Gadfly》读后感(五):日出之时你还会怅然若失吗
我整整花了两个星期时间来读这本书
前半部分的时候真的觉得就快读不下去了
每次都是在教室里趴着睡觉 然后睡醒之后发现还是不想听课
才拿出来很吃力的继续读下去
看到后来 发现这竟是这几年来唯一一本让我流泪满面的书
几乎已经是到了痛哭流涕的状态
“不管是不是敌人,你都爱他,爱他甚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看着我的脸,如果你敢的话,你就说这不是真的!”
他调过头去,望着花园。她偷偷地看着他,有点害怕她所做的事情。他的沉默有点让人感到恐惧。最后她偷偷走到他跟前,就像是一个受惊的小孩,羞答答地扯着他的袖子。他转过身来。
“是真的。”他说。
看到这段的时候 我发现自己早已深深爱上了牛虻这个人物
你到底是有多爱蒙泰尼里呢
即使死过一次 即使经历了那么多琼玛觉得你为什么不抹脖子自杀呢 的事 而他却丝毫不知 你还是爱他
到底你是什么样的人 到底你是有多勇敢 你是有多让人心碎
亲爱的 你的任务并不是去死
“反正事已如此,”马尔蒂尼说道,“浪费时间讨论发生了什么与事无补。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安排他越狱。我想你们甘愿冒险吧?”
米歇尔甚至不屑回答这个多余的问题,那位私贩子只是笑着说道:“如果我的兄弟不愿干的话,我会杀死他。”
亚瑟他们都爱你 你知道 所以你即使快病死失去了最后的自尊 乞求拥有一片鸦片的时候 你还是不会出卖你的组织 你的伙伴 你的主教
这就是你 让所有人深爱着即便是枪击手都不愿开枪杀死的牛虻。
“一个行将死去的人有权憧憬他的一个幻想,我的幻想就是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我对你总是那么粗暴,为何久久忘却不掉旧日的怨恨。你当然明白是为什么,我告诉你只是因为我乐意写信给你。在你还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时,琼玛,我就爱你。那时,你穿着方格花布连衣裙,系着一块皱巴巴的围脖,扎着一根辫子拖在身后。我仍旧爱你。”
琼玛看到这封信的时候 会是什么心情 我想连她自己也解释不了吧
多希望能遇见牛虻这样的人 即使是天蝎座 我也愿意甘愿奉献我的一生
不管我活着还是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