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贞洁的厄运》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贞洁的厄运》读后感100字

2020-11-10 02:49: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贞洁的厄运》读后感100字

  《贞洁的厄运》是一本由萨德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贞洁的厄运》精选点评:

  ●深刻的、太深刻的,初二就读过,当时就被Justine所感动然而也陷入深深的困惑,至今如此。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这个世界上“德”与“福”是完全脱钩的,而萨德之牛逼就在于把事情推向极端——这一康德式好人居然最后被天打雷劈,不得好死。如果写成《我唾弃你的坟墓》那样就很没意思了,那样倒是纯粹发泄libido,而萨德没有这样安排,可见是有很深的追求的。

  ●萨德,不评论 忍不住,说一句,想做妓女的成了贵妇,想做圣女的却是妓女。

  ●看到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大段大段的说教不断重复的情节跟这个几乎无文采可言的翻译……图书馆。

  ●太重口了。。。

  ●反复在梦魇"

  ●侯爵会撩人

  ●如果美德只是带来厄运,你还会坚持美德吗?

  ●痛苦是如此真实,它从不欺骗,不像快乐。从小说里面女性神奇的恢复能力来看,萨德似乎并不是全然的以摧毁为乐的——他想要的实际上一种他无法真正伤害的对象。虐方面最好的idea是砍头玩那一个。

  ● 晦涩 森林好可怕 欲望森林 不,是人性森林。

  ●本来想打四星的但某些不靠谱书评实在是点燃了我的怒火……就算是给这几天读萨德留个纪念。因为加缪的推崇再加上120天[]名远扬于是慕名而来,真没辜负我的期望,结局因为没被剧透过,看到的瞬间实实在在被震撼到了,介乎于“他怎么敢”和“他就是敢”之间的复杂感情让我对整部的好感又往上拔了一截。虐的部分被删得零零散散,但还能管中窥豹略见其荡漾,第三版真如脚注所说的话那肯定更赞,在这方面我觉得译者很有爱,不单是译文方面(托腮。从长篇累牍的思想碰撞中我简直钦佩得五体投地,他能如同卫道士一般侃侃而谈,更能像疯子一样宣泄出赤裸裸毫不掩饰的恶,讥笑着美德的软弱,将一切纯洁践踏于足底,阅读的时候既会感到荒谬,却又能感到字里行间难以言喻的冲击。萨德的文字淌着不可逆的毒性,可这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如此剖析,晾晒,放肆地狂笑呢

  《贞洁的厄运》读后感(一):萨德是被忽略的哲学家

  看的是99年的版本。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书。删节在书前后都有提到,删减没有那么不重要,不影响它牛逼。这不是一个低俗的黄色小说,这是一个哲学故事。萨德的性描写也不低俗,读起来有味道。被人所诟病的色情因素只是关于男同性恋、虐恋、恋尸癖等等,在当时,同性恋是会被抓起来的,虽然在如今,也会被很多人视为变态,但它们都是自然的,对于个人欲望而言。萨德的牛逼之处在于他揭露了人类的本性,最纯粹也是最深邃的那个东西,以及男女关系。萨德是被忽略的哲学家。

  然后再找到萨德的《卧室里的哲学》,比这本更好看!

  《贞洁的厄运》读后感(二):看完还想看姊妹篇

  其实我看得是柳鸣九先生主编的撒旦文丛那个版本,据说这部作品以后还有一部讲述女孩姐姐进修道院生活的故事,邪恶的姐姐继续发挥她恶的本质,可惜国内还是没有出版,把wiki上的一点内容发上来给大家看看吧。茱丽叶在一个女修道院长大,但是13岁时她被一个女人骗走。那个女人对她说,道德、宗教和其他类似的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生活里最好的目标就是“好好享受,不惜伤害别人”。茱丽叶于是误入歧途,杀死了很多人。

  这本小说记述了茱丽叶13岁到30岁之间的事情,茱丽叶这个女流氓参与了各种各样的不道德的活动,并且结识了很多和她类似的人,比如热爱谋杀年轻人的Clairwil,还有Saint Fond,一个和他自己女儿乱伦的50岁的百万富翁,这个人还杀了他的父亲,甚至还要策划一场大饥荒来杀死法国的一半人口。

  小说中描写的最详细的场景之一是茱丽叶和教皇庇护六世的会面。女主人公告诉了教皇他的前任教皇所做的一系列不道德的事情。谈话结束后,两个人进行了一次狂欢……

  《贞洁的厄运》读后感(三):翻译和删节!!!

  关于萨德作品的译本,这个出版社出了三本。一本是《贞洁的厄运》,长篇;一本是《伪贞洁的女人》,短篇集;还有一本《孽之缘)。冲着”全球唯一中文版本,连英语都尚未上市(据20世纪早期日本寥寥无几的译本译出)“,我买了《伪贞洁的女人》,结果是看了一遍就送人了。

  很差劲,真的很差劲。

  翻译得支离破碎也就算了,那个前言里提到的”删节和润色“——润色就算了,删节倒做的很到位!大段的省略号,整本书看得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这么糟糕的译本,还这么贵,给一星已经算客气了。

  鉴于原文里大量色情暴力内容,删节并不是不可以被原谅的。以前看过柳鸣九主编的一套书,里面同样有《贞洁的厄运》以及一些短篇。说实在,当时已经觉得文章被删的很生硬,但是读懂还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说句实话,萨德的小说,其价值很大程度上不就是归于那些外国译者们千方百计地想删除的内容吗?在这个方面上,翻译遇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希望尽力为读者传达原文所能够表达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处心积虑地设法把除了”思想“之外的”不重要的“情节拿掉。而事实上,上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任何情节的匮乏都会对原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对萨德,我一开始是有兴趣,再是感到恶心,最后是厌恶。这个名字也许在心理学里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文学史上却不尽然。除了他怪诞的癖好和冗长的、不厌其烦的SM描写,我再也发现不出其迷人之处。

  波德莱尔”重新“发现了萨德,因此这位路易十六时代放荡不堪的侯爵、巴士底狱的囚犯,大革命时期的红帽子、死刑犯和帝政时期的疯子才经半个世纪的遗忘后,从潮湿的、黏糊糊的墓地里穿着尸衣爬上来,在唯美主义的庇护下重见天日。

  波德莱尔似乎对丑恶的东西怀有天生的兴趣。《恶之花》里的许多诗篇都令人震惊,那种令人厌恶的、不同寻常的美。你不能否认在他的诗里这些都是美的,丑恶的美丽,但那毕竟令人难以承受。那些经过演绎的美。而萨德,或萨德主义,一定是其中一例。

  “我最初觉得恐怖,后来就麻木了,最后就觉得好奇”。不知道多少人会像基督山伯爵一样,会对这些不同寻常的“恶”产生同样的感觉。大仲马用他的科学研究般的冷漠和兴趣来反衬阿尔贝惨白的脸色和摇摇欲坠的身躯。他对面前的锤刑是反感的,他想转过脸去;然而他的内心被眼前的那个人打败了,或者不如说,是被蛊惑了,尽管他实际上是不认同他的。等他清醒以后,他会感到害怕和难以抑制的厌恶。

  伯爵有那种令人着迷的魔力,阿尔贝先开始被他迷住,接着不由自主地被他控制。

  《恶之花》,或者波德莱尔,对萨德侯爵的称许是否对于人们就如同伯爵的魔力?

  看《基督山伯爵》时,我不止一次地希望阿尔贝可以好好地想一想,听从他明智朋友的劝告,琢磨琢磨伯爵的言语和行为。只要用心,就可以发现之前每一次的怪异的事件,唐突的介绍以及种种疑团并不是全无线索。

  但他没有。阿尔贝,在作者的设定下,一向(除了最后)都不是一个深沉的、善于思考的青年。

  或者更糟糕,他害怕他的质疑会显得自己愚蠢,或者没有勇气?

  任何权威都不会不值得挑战,任何主流论调都可能不是真理。

  一时激动,居然写了这么多(⊙_⊙)。总之,要买就买别的版本吧(虽然中国现在也没什么好译本)。

  《贞洁的厄运》读后感(四):锁链与灯塔

  严格意义上讲,这不能算是一本小说——更别提一本色情小说。之前一直看到萨德被定义为一个“伟大杰出的色情小说作家(和哲学家)”,大概这是比较容易的一种定性方式。这本书没有传统小说的任何特征,除却它确实讲了一个故事。情节乏味,人物缺乏变化,所有的角色差不多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连语气都懒得改一下。很显然,萨德并没有把它当做一本小说来写的意思,只是想借不同人之口,反复不断地把他那些无懈可击的罪恶堕落哲学说了又说,达到一种类似洗脑的目的罢了。要把这些东西撑到三百多页的篇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大部分的话讲到最后几乎都成了陈词滥调,听得人耳朵生茧,情节里偶尔出现的一些场面描写又骇人听闻,搞得毛骨悚然,总之这是一本不大讨人喜欢的书。——但是这些反道德反社会的论调却又吸引着人忍不住地看下去,那些看似荒唐的理论,令人不忍卒读的罪恶和残忍,仿佛并不是一个先被关进巴士底狱后被扔进疯人院的癫狂之人的谵妄。相反,它如同一颗从诞生之日起就埋在灵魂深处的种子一样,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身体里,依照人自身的强大与否选择性地生根发芽。萨德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萨德认为,个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一种对性刺激产生反应的"电流"构成的。反应的强度跟人的体质有关。有的人产生的感觉微弱,因此没有太过强烈的欲望,也就不难克制罪恶。有的人却反应强烈,难以克制自身的欲望,忍不住的要去伤害别人来满足自己。社会作为保证大多数人存活的契约,用道德来将前者定义为美德,将后者定义为恶德。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人天生的体质差异罢了。社会保护弱者,谴责强者实现自己的嗜好和欲望,然而这一切却与自然的法则背道而驰。社会是文明延续的基础,也是文明的产物,但与自然无关。在萨德看来,只有生命的延续和演进才是有意义的,所谓道德不过是无能的弱者借以自卫的说辞。

  也许确实如此,也许不是。萨德所在的那个时代,贫穷和罪恶永恒绑定,富贵与美德形影不离,普适的价值观认为贫穷都是源于懒惰,因此要把穷人和罪犯都关在一起。在19世纪资本主义逐渐完备以后,统治阶级便不这么想了——穷人成为了支撑经济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倘若没有这些穷人,谁去做资本积累最下端的柱础呢?因此贫穷便解除了本有的道德枷锁。由此可见,道德本身也只是服务于强者的工具罢了,更不必说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道德的标准都不尽相同。既然如此,放弃这浑水摸鱼的所谓文明的标准,杀死这含糊其辞的所谓神圣的上帝,让自然的法则去判定一切,似乎是非常合理的。

  而萨德本人,正是提出这种观念的不二人选。——只有一个身体上的强者才能懂得什么是自然赋予的强大。一个被关在监狱里依然平均每天手淫九次的男人,若没有这么一颗健壮的肾脏,怕是看再多的书、吃再多的苦,也不会写出这样的哲学来。弱者呼喊道德,强者捍卫自然,各执一端,各自逻辑圆满,都不过是为自身利益而找些冠冕堂皇的借口罢。

  在萨德构建的故事里,善良柔弱的要被反复摧残,恶毒淫荡的却有富贵荣华。这大概是他最希望看到的——人性的真正的自由。这样他才可以不用四十年忍受牢狱之苦,才可以高高兴兴地作奸犯科、夜夜笙歌。不得不说,无论这种哲学观是否真的那样站得住脚,它都非常的诱人。越是堕落和罪恶,越是令人欲罢不能,不管教育和道德如何时刻提醒着我们体制之内的是非观,本性深处的欲望都是不可改变的——我们终将输给我们自己,我们终究是自然的人。

  大自然让人类享受性行为,就像享受饕餮之乐一样。食色性也,然而对于别的多数动物来说,性并不像食那么愉快。发情本身已经是相当痛苦难耐的过程,交配也毫无乐趣可言,怀孕生育还时常有可能危及生命,一些物种还注定会在繁衍的前后死亡。大自然冷酷地调度着一切,个体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命的延续。然而人类却可以享受性,甚至是最高的肉体享受(之一?)。文明保证这种享受不会造成可怕的景观——试想假如动物也享受这一过程,那么漫山遍野岂不全是时刻交配的动物?漫山遍野岂不全是过度繁殖的物种?大自然把性快感赋予人类,是因为我们可以驾驭它,不会造成自然的崩塌。然而“驾驭”本身即是要求理性的,在理性之外,人人都幻想放纵,人人都渴望罪恶。

  若非如此,那么这个人不是伪君子,就是体质机能不足以让他堕落。我倒觉得这是相当可怜的一件事。尼采说,我宁愿做萨德,也不愿做上帝。——相比于肉体的极乐以至于思想的放纵,精神上的强大确实算不得什么。若非如此,那么这个人不是伪君子,就是体质机能不足以让他懂得。

  只有萨德把人类缄默不语的话说了出来。他是如此的诱人,以至于不得不被处死才能让人心安。但他的思想还是流传了下来,他不需要被分析和理解,只需要被发现——因为这是无需分析和理解的东西,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而羞于承认的东西。

  萨德侯爵变成了传奇,变成了主义。他的小说搬上银幕,他本身也成为了电影故事里的主角。他的名字与虐恋永远的联系在了一起,当我们说到SM的时候,代表施虐方S的SADISM(萨德主义)便永恒伴随着我们。

  在《西方哲学史》第五卷《启蒙时期的法国》里,萨德身居启蒙思想家之列。一个淫乱无度的纵欲者,一个恶贯满盈的阶下囚,一个不见天日的疯子,终究在历史的洪流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谓的道德锁不住真正的自由,在锁链之外,他永远如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指引着狂热的反叛者逆文明而上的方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