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色昙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金色昙花》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0 02:43: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色昙花》的读后感大全

  《金色昙花》是一本由高阳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5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色昙花》精选点评:

  ●张勋复辟前后那些事儿,确是昙花一现

  ●不了解这段历史,太繁杂, 读不完

  ●和《玉垒浮云》一样,虽有不少精彩之处夺人眼球,可惜太散了,有些段落大有赚稿费之嫌。

  ●刚开始有些看不懂,后来越看越棒,再后来我成了高阳先生的书迷!

  ●张勋复辟。四面楚歌之际,张勋在坐上荷兰公使的车出逃之前还不忘家暴不忠的姨太太,真是一个反写的霸王别姬版本 23333

  ●这本不错

  ●民国乱象。

  ●叙1916-1924年中国政局,自洪宪帝制失败至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半部集中描写张勋复辟,比较热闹好看;复辟失败后文气便散了,只有溥仪大婚、曹锟贿选几个片段较细腻,其他都是无趣的流水账。

  ●及复辟到北伐,军阀官僚

  ●略枯燥 本来以为是一本好看的历史通俗书

  《金色昙花》读后感(一):高阳的大作

  似乎高阳的不少作品都是这样,看完总觉得好像嘎然而止了,不用悬念就可以判定还有续集。这部《金色昙花》也是这样。

  家人说这本书是他们要留着看的,因为太好了,看完就没有的再看了。我的读书观不是这样,好书就是要赶紧看,因为这个世界上好书太多了,看不过来,看完这本,总有下一本在等着。

  《金色昙花》讲的是袁世凯83天皇帝梦做完到冯玉祥北京政变之间的故事,抛开南方孙中山大总统的故事不讲,单谈北京/北洋政府的故事。张勋,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张作霖,黎元洪,冯国樟,你唱罢来我登场,很有点意思。

  有关这段历史,我的有限了解来自中学教科书,高阳的作品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段历史,也算是另一只眼看历史吧。

  《金色昙花》读后感(二):《金色昙花》在牵丝攀藤卷枝蔓中,看泥沙俱下

  在阅读《金色昙花》此书之前,我对高阳并不知晓。翻开扉页,看到高阳介绍为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巨匠,素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之称,不禁心生敬畏,能与金庸先生相提并论,此人定不简单。

  高阳熟知历史掌故,凡笔记、野史、杂著、诗文及民间传说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很自然地融入小说之中,读来有很浓厚的现场感。他对历史兴亡、政治成败、宦海浮沉、社会万象、商业竞争等洞察幽微,写故事、写人情、写斗争,很少有人堪与比肩。

  《金色昙花》讲述的是从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至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败北,这八年间政权更迭,政客与军阀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故事。

  在书中,高阳细细描述了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直奉战争、北京政变、溥仪离宫等等一次次重大事件的前因与后果,娓娓道来张勋、段祺瑞、张作霖、溥仪、曹锟等等一位位风云人物的浮沉与功过。“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终如金色昙花,只那一瞬灿烂,便萎落了。

  阅览全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高阳“跑野马”,“走岔路”,牵丝攀藤卷枝蔓的写作风格。

  比如他描写溥仪不用功学习。但是笔锋的重点放在溥仪的伴读毓崇和老师陈宝琛上。趋炎附势的陈宝琛不敢责骂不认真学习的溥仪,于是效仿周朝的法子“成王有过,则挞伯禽。”专找毓崇的麻烦。譬如:毓崇好端端地在念书,陈宝琛会突然向他喝一声:“轻佻!”搞得毓崇莫名其妙,细看方才明白原来是溥仪蹦蹦跳跳进了书房。

  比如他描写溥仪想要向西方学习,并且聘请了英国牛津大学出身、做过行政长官的庄士敦来学习英文,实则写溥仪崇洋媚外过了头完全没有自己思想,被庄士敦牵着鼻子走。养心殿铺了地板,置办了洋式家具,溥仪做了英国毛呢的西服,一做几十套,包括打高尔夫球的灯笼裤。还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字叫亨利。只为庄士敦一句“中国人的辫子像猪尾巴”,溥仪就将辫子剪掉了。溥仪刚责备完内务府大臣贪污浪费,转眼又指着外国杂志上的广告,到洋行里去买大钻戒,自己浪费,也给内务府大臣贪污的机会。对于宫中贮藏的书法名画,古玩秘笈,溥仪也是任由太监和内务府明偷暗盗,“每天一大包一大包地携出宫外。

  比如他描写军阀政府的荒唐,给大军阀曹锟修脚的澡堂子的小伙计,因为服侍得曹锟开心,竟然能够参赞密务,升任公府总务处长,新建政府组阁的重要人选都由他物色。

  比如他描写风尘女子小阿凤,“语声未终,门帘一掀,闪出一个丽人,年可二十许,鹅蛋脸上一双眼睛比她袖口上的水钻还要亮。”寥寥数语麻将八大胡同出身的阿凤伶俐、精明的形象勾勒了出来。

  比如他用大幅的篇章描写军阀吴景濂带政敌汤化龙,到京城风尘女子之地八大胡同魏太太处吃饭的经历。在看似讲述无关人物魏太太身世的过程中,拉近与政敌的关系。眼看着主题风筝越飞越远,高阳又轻轻一扯线,收了回来,最后落在了吴景濂和政敌汤化龙的明争暗斗之中。

  高阳“浩浩如江河,携泥沙而俱下”的诸多结构,令人值得细细品味,这也被视为高阳作品对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贡献。

  《金色昙花》读后感(三):看《金色昙花》,领略精彩历史大戏

  高阳常言:“学问乃天下之公器” 原名许儒鸿,字晏骈,出身杭州显赫的许氏家族,家门中悬挂三块御赐牌匾,花亭内的匾额是慈禧太后亲笔,他在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他曾就读与之江大学,由于战争影响,学业中断,渊博知识全靠自修,所谓画鬼易画人难,历史小说的的创作,需要真实的历史框架和虚构的人物情节,互为经纬,高阳对清代的人物风土人情,诗词文集熟烂于心,是写历史人物的最佳人选。

  如果没有家里长辈的自身经历,没有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把历史小说写的真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儿。 而晏骈先生恰恰因为家庭背景而具备了这样的优势。 读晏骈先生清代官场朝廷小说,总让我回到了长辈口中,或者先人笔记中那个真实的清朝,“深入其境”是晏骈先生清代小说的给我最大的震撼。高阳的书适合精读细读。如《慈禧全传》《胡雪岩》三部曲,《红楼梦断》四部曲。

  《金色昙花》是高阳力作,它记录了记录了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开始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败北。这八年之间,中国的政权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各种主义横行。善于钻研的政客,满清遗老遗少,野心勃勃的军阀之间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在高阳先生的笔下,共同组成了这一幅民国时期的人间百态。

  高阳熟知历史掌故,凡笔记、野史、杂著、诗文及民间传说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很自然地融入小说之中,读来有很浓的临场感。在《金色昙花》里,他把正史、名人笔记、野史、杂著等融合在一起,从典章制度、地方风俗、民情世态,全都烂熟于心,而这些都巧妙地融合到了小说中。在他的笔下,一段段风云历史如画卷般展开在读者面前。

从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开始,北洋政府就靠借债度日,一是发公债,民国刚进入九年,公债已发了十次,总计金额不下三万万元之多。  二是借外债,日本方面的路子是不大走得通了。财政总长李思浩另辟蹊径,以烟酒公卖收入作担保,向两家美国银行各借五百五十万美金,合计一千一百万,但除了军费、外债利息这些必不可少的支出以外,所余无几。各学校教职员的薪水无着以外,各机关亦普遍欠薪,因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与“灾民”相对而言的“灾官”。  受“灾”的程度各个不同。交通部是阔衙门,光是虽已停止发行,但仍为“有价证券”,可供抵押担保之用,并且有市价的所谓“京钞”——中国交通在京发行,印有“北京”字样,在民国五年为袁世凯下令停兑的钞票,即积有两千一百万之多。财政部近水楼台,比较方便。陆海两部可在军费中想办法。外交部颜面攸关,政府要尽力维持。农商部管着好些厂矿,别有生财之道。司法部有好些规费收入,不妨截留。“灾情”最重的是内政部与教育部。

  高阳为我们娓娓讲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段祺瑞、张勋、冯玉祥、吴佩孚、张作霖等一个个重要人物轮番登场。在他的笔下写活了。

  “是非成败转头空”,高阳把一位为风云人物的浮沉与功过娓娓道来。所谓功名利禄终如金色昙花,只那一瞬灿烂,便萎落了。

  《金色昙花》读后感(四):张勋复辟是闹剧还是正剧?高阳的《金色昙花》告诉你!

  你知道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谁能与武侠大师金庸齐名吗?说到历史小说,首先想到的就是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大帝》和《乾隆大帝》,贾平凹的《废都》、《秦腔》等,他们都在中国历史小说的创造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要说能与武侠的珠峰金庸先生相比,那还非高阳莫属。

  高阳,原名许晏姘,以笔名高阳写作历史小说而出名。高阳从1962年开始创作历史小说,题材包括从先秦到民国的二千余年历史,再现二十多个朝代的历史风貌,以清史为题材的小说成就最高。《慈禧全传》和《胡雪岩》则是高阳历史小说创作历程中矗立不倒的两座艺术丰碑。他将尔虞我诈的政治风云寓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将重要的历史事件至于看似琐碎的片段化场景之中,还原一个又一个远离我们多年的清代历史场景。而今天的这本《金色昙花》,也是这样的一本历史小说。

  《金色昙花》一书讲述从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政客与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故事,囊括了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如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巴黎和会、曹锟投毒、直奉战争、溥仪婚礼与离宫等。高阳用其丰富的史料知识作为素材库,以对话为主要的表现方式,以揣度人物的心理描写为暗线,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引出一系列的人物和故事,为我们缓缓绽放出一个个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昙花现象。

  说到张勋,第一印象也是唯一的印象就是张勋复辟。1917年7月1日,张勋利用段祺瑞与黎元洪的矛盾,带着5000名辫子兵北上,借着调停之名成功将在辛亥革命之后已经退位的溥仪迎到养心殿进行登基仪式,随着张勋、康有为等人下跪高呼“万岁”,张勋的复辟成功。然而好景不长,甚至都不能用“长”来形容,因为在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讨伐,‘辫子兵’战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

  而让人不解的是,前脚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刚刚破灭,为什么只是一军之长的张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次复辟呢?

“这是为了你自己争一口气?”“不是!”张勋很快地回答,“我受太妃、皇上的付托,不能投降。我已经打算号了,不管怎么样牺牲,忠信两个字是不能牺牲的。总而言之,在我面前只有两句话,不是‘中国帝国’,就是拼命打仗。”

  这话说的多么豪气万丈。相对于徐世昌、王士珍等人的模拟两可,张勋的信仰和目的是明确的。毕竟骨子里还是义气的粗汉子张勋,还是感怀慈禧太后等人的知遇之恩,也是在封建制度的庇佑下走到今天的高位。

张勋的辫子兵

  而是众所周知,最后被段祺瑞打败之后,张勋还是乖乖逃进了荷兰使馆,并没有如他所说的,不管多少牺牲的拼命。

  实际上,张勋复辟的本质不仅仅是封建王朝残存势力对中华民国的反扑,还是封建王朝的“回光返照”。两年多年的封建帝制一朝被消灭,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需要有些“不死心”的人折腾下,才能正视这个封建帝制的灭亡是大势所趋。而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都是这样的“折腾”。而这样注定了结果的折腾,说到底就是一朵朵昙花,开得再绚丽多彩,朝夕即会凋零。

  从袁世凯称帝失败身死,到张勋复辟失败,占据了这本小说一半的篇幅。可见高阳也认为,相比于各路军阀和国民政府的建立,让人们自己从内心深处消除对封建制度残存的“后劲”更为关键。

张勋的影视形象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张勋逃到荷兰公馆之前,与自己的夫人王克琴因为去留问题产生了分歧,夫妻二人不管脸面地撕扯开了,一边扭打在一起,一边互相谩骂,简直一出形象生动的闹剧。而这出闹剧将张勋唯一的保命符给弄丢了。

“……如果段芝泉自作威福,让我下不了台,我没有别的法子,只有把我皮包里的东西都抖出来,看看到底谁是谁非!”吴炳湘这时才知道,张勋何以如此重视他那个皮包,当下试探着问:“绍帅,你皮包里有些什么东西?”“多啰!大家签名统一复辟的誓约、写给我的信。白纸黑字,谁也赖不了。”

  张勋之所以能复辟成功,没有军阀与国民政府的默许是不可能的,而他皮包里面的誓约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证明了,而张勋复辟的失败,其实是民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以张勋的复辟为幌子进行的一场围绕政治力量博弈的一盘大棋。在张勋复辟失败后,本来还尚“斯文”的府院之争逐渐演化为赤裸裸的力量博弈和军事较量。

突然,一声枪响,曹锟、李彦青都是一惊,回头看时,一队缠着“国民军”臂章的军队闯了进来——曹锟被软禁,李彦青北埔了。当然,金色昙花也枯萎了。

  一场场如直皖军阀、直奉军阀的战役,如同一朵朵带血的昙花,在近代史的中国大地遍地绽放,一个个新的人物也如昙花般绽放在近代史轴上,绚烂而短暂。

  民国历史,头绪纷繁,变化莫测,有点“剪不断,理还乱”。可是高阳的这部《金色昙花》却在一个又一个高潮迭起的故事中,将民国的历史面貌自然而全面地显现出来,帮助读者在好奇之中完成对一段史实的熟悉。怪不得高阳的小说成就能与金庸先生相比,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所言非虚也!

  《金色昙花》读后感(五):金色昙花一现,民国烟雨纷纷

  说到民国,第一反应是歌舞平升的大上海,复古刘海的美人海报图,围着披肩优雅坐上黄包车的女士,和短短几十年却有无数灿若星辰的名人。这些印象来自从小看的影视剧,仅仅只是民国一角。

  误解需要现实的照妖镜来矫正,所以我打开高阳先生的《金色昙花》,想要了解轻歌曼舞的民国背后真实的故事。

  高阳是谁?也许你不太清楚,但你应该听过金庸,如果说看武侠小说绕不过金庸,那历史小说就绕不过高阳。在台湾有这么一句话:“有井水处有金庸 ,有村镇处有高阳”。

  高阳是笔名,本命许晏骈【pián】,1922年3月15日出生浙江杭州,后移居台湾,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还一度出任《中央日报》特约主笔。他擅长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成就不仅在于评史述史,更重要的是将其史学知识用于创作历史小说。

  1962年,高阳应邀于联合报副刊连载《李娃》,此部作品不但一鸣惊人,也成了高阳协史小说的滥觞。尔后发表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更确立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

  而这本《金色昙花》,讲述的是从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至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败北这段时期的故事。段祺瑞、张作霖、溥仪、曹锟、徐树铮,一个个在历史书上仅仅是字符的人物,通过高阳执笔写活了,八年间政权更迭,政客与军阀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故事娓娓道来。

  看人物百象: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其人,我看《金色昙花》之前,对他的印象仅仅是:第一个被离婚的皇上,亲眼看着自己王朝大厦倾倒的皇上,被赶出出生地最后要自己买票才能进去的可怜儿。仅仅只是可怜他。

  但《金色昙花》里溥仪却更加形象生动,一个没有自己思想,无法掌握自己人生,被身边官宦掌控的傀儡皇帝,可怜,却也能理解为何他无力回天,因为实在是和八岁登基,十四岁生擒鳌拜的康熙有着天壤之别。

  只说一件事——他对“清人辫子”的不同态度。

  文中多次出现溥仪对清人辫子的看法。

  第一次是清朝复位有望,张勋入宫想先向宫内报一声,抢个头彩。对于完全不了解,从未见过面的张勋,认为他忠心,评判标准是张勋和张勋下属在袁世凯倒台后,依然留着清人辫子,溥仪对此非常感动,他想“梁鼎芬(溥仪老师)虽然口口声声说着忠君爱国,不敢一日或忘大清朝,但还是将辫子剪了,相形之下,就显得张勋心口如一”

  接着是复辟成功,溥仪宣召弟弟溥杰进宫陪伴,要他讲述宫外情形,溥杰提到制作假辫子的店家最近买卖行情很不错,据说存货都卖光光了,还需要加紧补货。

  溥仪很是开心:“这都是兴旺气象”。

  可后来溥仪想向西方学习,聘请牛津大学出身的庄士敦教习英文,却被庄士敦忽悠着,在养心殿铺地板,置办西式家具,制定西式服装。还因为庄士敦说中国人的辫子像猪尾巴,就把他先前认为是忠君爱国表现的清人辫子给剪掉了。

  高阳先生写小说,不会加入自己对某一人物或事件的主观态度,功过是非都在读者自行判断里。在我看来,首先溥仪仅凭是否保留“辫子”就武断一个人的忠诚,又因为外人的说辞将自己最在意的“辫子”剪掉,实在是可笑。

看社会百态:餐桌文化

  高阳先生阅读广博,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脉络都相当熟悉,积累大量的笔记、野史、杂著、诗文素材,因此小说贴合史实,读高阳先生的小说,可以知制度、晓佚闻、观风俗、懂民情。

  《金色昙花》二十几个章节,可以说每一个章节至少有一次聚餐,参与者在饭桌上交流信息,打探态度,判断虚实。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们来看看第一场吃饭“镜头”:百日皇帝袁世凯心生退意,想要取消帝制,因此先要给清朝皇族透点口风,所以梁士诒做东,邀请皇室里说得上话的溥伦和世续组一个席面。

  最先上的是一盘龙井虾仁。

  世续:“。。。龙井虾仁。。。整整二十年没吃过了。。。戊戌以前好是好年头,不许更说乾嘉盛,话到同光已惘然。“

  梁:”安知同光中兴之世,不能复见于今日?事在人为而已。”

  你看,连话题都是顺着客人闲聊的一句话开启的。梁士诒这么一句答话,立马让溥伦和世续停下筷子,眼神催促继续。梁却不紧不慢,先换来跟班,叮嘱有人进来前要通报后,才对两人说起袁世凯不想做皇帝,希望“奉还大政”的真实想法。

  溥伦和世续最初听到很是惊喜,但世续很快反应过来,不愿相信有这等好事,对梁说”你的酒量很好啊“。梁郑重否决这不是开玩笑,绝对不是醉话。恰巧,烤鸭上来了,大家不约而同的结束话题,谈话的节奏被打断,待服务生离开,才开始接着之前被打断的话题继续讨论。

  饭局结束,溥伦和世续赶忙将在餐桌上得到的消息和各个宗室一说,商议要不要真的相信天降好运。

  这让我想起蔡康永说他父亲喜欢打麻将,坚决不用麻将机,为什么呢?因为打牌本来就是一个【不正式】的场合,人工洗牌那一段时间可以把正经事玩笑一般说出来,探探对方的态度,如果对方不太赞同,那么也只是牌局上的戏言,不用当真,如果有戏,那么事后正式上门拜访商谈就是了。用蔡康永的话来说,这是牌桌文化。

  高阳老先生有一则轶事可以解释每个章节为何都有饭桌镜头。他曾经被问及,小说中吃饭喝酒的场景特别多,是为什么?高阳很不开心:“谈事情嘛!不在饭桌上谈,去哪里谈?漫说古人,今人要谈个什么事情,不也要喝杯咖啡?”,好像是这个道理哦。

看权谋勾斗:徐世昌调停黎段

  民国军阀割据,争权夺利,自然少不了阴谋阳谋。这也是《金色昙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位上位者发生争执,哪方都不愿意主动低头,只好请德高望重的第三方出面说情。黎元洪和段祺瑞吵架,请的就是业已归隐的徐世昌出面。

  徐世昌先是电信往来,了解到黎、段两人都觉得下不了台,希望有人在其中周旋的意愿,认为把握较大,才答应出山进京。一入京,主动对在场的记者强调“不受职,也不受任何政治名义,专门调停,一旦成功,立即回乡”,说明自己的主张。

  宴会开始后,徐世昌开始发言:

  “大凡纠纷之起,一定不能归咎于某一方,请黎大总统和段总理,先承认自己不对的地方“

  ”黎大总统左右非人,段总理自信太过。循此不改,必致病国“。

  ”佛言呢?也不可以存成见,以为霸道。凡是有理无理,都采取对抗的态度。佛言,不知道你肯不肯听我的劝?“

  两边都批评,再适当表扬,给一个大棒再给一块糖,非常熟练。

  饭后,徐、黎、段三人密谈,得到一个折中的法子,但徐世昌还是预留余地,说道“事缓则圆,今天虽已有了结论,考虑尚欠周详。咱们各自搁在心里,暂不宣布,发现问题的话,还来得及改正,如果觉得妥当,仍按照商量的来,慎重行事,岂不是更好?”

  黎和段都同意了,但表示不宜拖太久,于是商定24小时为期限,没有意见的话,后天这个正式发布命令。

  就这样,高层利益两方的矛盾争执得以平息。

  这八年民国,犹如一朵的金色昙花,盛大地绽放,短暂地绽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

【《金色昙花》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