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1000字

2021-05-05 03:1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1000字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是一本由汤之上隆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3.80,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一):日本半导体业的衰败

  伴随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衰,穿插了作者个人职业生涯的起伏。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企业追求的合理的成本和收益,而非精益求精,书中描述了能够低成本大规模进行量化生产的三星成功超越日本半导体巨头的过程,还是让人深受启发。书中内容多处涉及描写作者本人的职业生涯及感悟,对部分细节描述过多,多处论述更像是在证明当时作者的先见之明,降低了全文的客观性和高度。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二):一点点笔记

  1.去年一年,国内都在说“工匠精神”,然而最具工匠精神的日本,却深陷其中,丧失了市场。曾经人人皆知的东芝,富士通,NEC,松下,已经慢慢退出了我们的视野。邻国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不是工匠精神,不是创新,而是了解市场。

  2.中国的企业所说的企业文化,大多数都是口号,有时候觉得更像是来哄员工的。如果你问一名中国员工他们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能回答上来的可能都是像小学被课文一样背下来的。

  而日本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就像是一个人的性格,或者说风格一样。就好比美国的篮球运动员和欧洲的篮球运动员打球风格是不一样的。书中日立的文化更偏向于“一点突破”,而NEC的企业文化则更偏向于统一性与成功率。

  3.“新产品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经问世的产品或者技术组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新一代产品。”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来说三星。如果属实,三星对市场的重视程度是文中所提及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比肩的。今天三星的成功,也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三):日本半导体业是怎么完蛋的

  和上个月看的另一本书类似,那本书是讲以德尔福派克为代表的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没落,而这本书讲的是以尔必达为代表的日本半导体业的失败,相比之下,这本书的视野更高,可读性更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学生产管理,要懂制造业,除了要了解丰田、京瓷、华为是怎么成功的,也要了解那些失败的国家的失败的行业的失败的企业因何而败,这如同硬币的两面,只知道一面,不是完整的世界。尽管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风靡全球,方兴未艾,丰田屡创历史利润新高,但同时期日本的大多数知名制造企业却是巨额亏损,举步维艰。索尼、日立、松下、NEC、夏普……一个个曾经在技术和质量上领先全球的日本企业,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日本制造的质量依然无懈可击,技术创新却越来越不合世界潮流,市场营销和成本利润更是失去了竞争力。作者在这本书中证明的就是这一点,他拿日立和NEC与三星做对比,用亲身的经历和详实的资料说明,日本半导体企业犯的是方向性错误,技术方向错了,管理方向错了,创新的方式也错了,这些错误是无法靠产品质量与所谓的技术先进性弥补的。在全书的末尾,作者也试图给日本半导体业开一剂药方,就是“模仿性创新”,但这显然无法支撑起一个国家的一个行业的战略。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四):失去与复兴

  每个城市家庭或多或少都拥有几件日本的家电或数码产品,无论我们同日本的关系怎样,乃至不久前,我们觉得日本的半导体制造业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无论是我出生的地方还是大学所在城市,日本的半导体制造业的工厂都曾是人们口中热门的工作地,但现在却一直处于衰败中。如作者汤之上隆在前言中所言“很多曾屹立于世界之巅、尊享过荣誉的产业和企业也会在顷刻间衰败、陨落、倒闭。

  作者汤之上隆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他有着15年的半导体研发工作经验,从研发岗位”提前退休“后开始了与半导体行业有关的教学、研究和顾问工作。他和日本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衰落一同度过了技术人生,而这之后他对“日本技术实力雄厚”的说法抱有巨大的疑问。他在技术研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之后研究写出了3本与半导体行业衰落相关的书籍,每一本书里都有他见证日本制造业由辉煌走向衰败历程后的反思与探索。

  本书中作者由于从业经验丰富,通过自己技术人生中工作调动的亲身见闻,结合大量的报道研究,用了各种形式的图表分析了相关的情况,在呈现了日本制造业败北的现状后,也总结了日本人具备的优点,探索了日本开辟新市场的一些关键,用创新来复苏半导体产业。此书对中国相关行业来说也是警醒。技术创新之外,寻找新市场也是更大的突破,由于我自己在软件行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工信部对集成电路企业的支持也一直关注,在所有政策优惠补助等项目中,规模和销售额都是重要的指标,本书所列举的一些占领新市场的例子,对中小公司的意义应该是更为突出。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五):失去的制造业

  读本书系缘起于知乎上关于神户制钢篡改数据事件的一个回答中提到本书,本身也对日本制造长期的崇敬,所以想一探究竟。首先要讲封面推荐语“揭露日本it制造业如何错失互联网时代”系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中完全无关宜家一般理解的互联网产业,同学就不要冲这点读本书了。(这样做可能就为了蹭热点吧。)本书一个大优点系作者本身就系半导体行业的技术人员,(不幸因为不景气成了“悲壮的技术人生”),并在顶级企业和联盟中工作,后又从事以社会学研究产业。其认识可以讲既深且宽,对书的质量有保证。避免了宜家很喜欢的从金融经济手段的“高角度”作分析,充斥大量空泛无着的“理论”文章。这点明显提现在第二章。虽然本章主要介绍技术方面的内容,作者也讲如果觉得难可以跳过,(这大概因为日本作者习惯设定低阅读难度,实际并不难,)但只有如此具体地说明生产流程各环节后,本书其余的论述才可以深刻理解。比如为什么精加工技术并不必然保证整个制造过程的先进,过度品质标准问题,单纯投资为何不能立刻产出等等。作者为讲明问题考察了众多企业和联盟,(令人感叹的系,其中的日本企业甚至作为国家队的联盟有悖于往常百年老店的形象,完全系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形象。)而结论就系:日本无愧于匠人的美誉,但也正败在过于匠气上。通俗讲就系理工男性格,一条筋追求技术突破品质提高,完全忽视市场的动态需求。并且日本人只认定从无到有的创新,忽视了现时代技术过剩和市场导向的环境,也就缺少对技术整合适应消费者的创新。从零式战机、大型机内存到液晶电视,日本持续不懈的直线技术改进完败于产品的更新换代。而匠人式的隐性知识优势终于也没拼过欧美的标准化、平台化、模块化和韩国的令人市场调查营销能力。作者最后给出的药方,重拾模仿的力量和优势,以我睇其实就系回到日本的其中一种传统——彻底充分地学习他人的优势。作为一个中国人,读到对这“模仿的力量”的说明其实有点哭笑不得——这不就系我们拿手的“山寨”么……而时下中国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大潮中,完全没有技术突破甚至没使用尖端技术的所谓“模式创新”,可谓走到另一个极端。这倒增强了我长期以黎一个林法,就系中日之间其实存在很多互补的可能。书中唯一一处提到中国企业的地方,虽然唔系咩好事,也有助讲明衣种情况。就系作者批评日本企业因循惯例,引进设备后进行诸多测试近40天才投入生产,使成本高居不下。反观中国企业不进行测试,从引进到生产只需9天。(当然作者认为有点操之过急。)另外日本集中于国内产品持续改进而导致加拉帕戈斯化,即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而中国可讲拥有一个足以自立但缺乏深耕的广阔市场。如此种种,我认为如果双方能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前景可谓无可限量。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六):日本是如何在半导体、液晶电视等制造业中节节败北的?

  说到日本的制造的东西,以我个人有限的使用感觉就是简单易用,性能好,质量顶级地可靠。一方面心里会嘀咕:日本人怎么这么变态,做得这么精细,这么极致?另一方面是恨铁不成钢,国货差得不是几个档次啊。要评论日本货的技术实力,我觉得以前提到的“Japan as number one”虽然听着不舒服,但是不得不服。很多中国人就是一边说着“打日本我捐一条命”,一边屁颠屁颠地跑去日本买电饭煲,买马桶。

  不过,市场瞬息变化,作为企业,一成不变即意味着死亡。一个越来越常见的现象是:很多日本货很快被韩国货、台湾货、国产货代替。比如说,电视机、空调,在中国市场被国货杀的很惨。智能手机行业日本也没赶上趟。反倒韩国棒子(如三星)顺风顺水,对市场适应能力超强。

  很多工业产品,比如我所在行业的变频器,日本货很早就进入中国,掌握着价格主导权,那时富士卖的变频器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天价。在国货的不懈努力下,在日本货的地方必谈进口替代,日本变频器已经不再有那种绝对的滋润了。虽然有些应用如工业机器人,德国日本仍然掌控着技术壁垒,另外如IGBT、cpu等关键器件基本只能进口。但是长远的趋势是国货会逐步赶上并替代。

  日本货的技术站在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他们在这个高度没有突破性的创新(要突破性的创新也很难),如果市场策略并没有比其他国家的厂家好(很多情况是更差),产品成本不是最低(进入高品质的死胡同),其他国家的产品肯定会逐步蚕食。

  本书作者是日本半导体行业一位资深的技术人员,跟着作者的回忆和分析,可以领略到很多日本企业不为人知的细节。

  我很赞同本书的一句话:创新是发明和市场的相结合。创新型模仿者(如三星)现在为什么这么能顺应市场,甚至能超越原创(如Galaxy手机销量曾经超过iphone)?技术型企业和员工需要深思。

  本书很适合技术型企业阅读。本书的最后提到了一个问题作为例子,将对制造业的思考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为什么爱迪生没有发明出 温水冲洗式马桶?读本书之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看看本书作者的观点,你会觉得很有人文气息。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七):日本该如何回归制造业?

  当我们谈论日本经济时,我们往往更愿意谈论这个资源贫乏国家过去在制造业上的优势。上世纪70年代初,在全球石油危机爆发前期,日本以创新和技术领先的优势打开美国市场,继而超越欧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学界对这位外来闯入者充满了担忧和好奇,进而对日本企业文化、经营哲学的研究,提出了享誉全球的“精益生产方式”。

  不过好景不长,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进入平稳期,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甚至出现严重的负增长,用日本经济学家池田信夫的话说,日本开始进入“失去的二十年”的时代,至今还没有从中走出来。昔日引以为豪的制造业面临劳动生产率下降,在形势上也没有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失去了在IT行业的主导地位。日本面临危机重重的局面,导致日本民众的悲观情绪普遍泛滥,进而对当局的失信!

  从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围观日本经济的衰退是一个合适的观察角度。今天,一味模仿美国管理模式的索尼,生于技术,死于技术(见立石泰则《死于技术:索尼衰亡启示》);东芝陷入财务造假丑闻;夏普陷入“高技术低利润”的悖论局面,如此种种不堪,说明日本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日本半导体产业观察者汤之上隆在近期新书《失去的制造业》一书中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回顾日本制造业如何败北,以及提出了一些东山再起的建议。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兴衰的晴雨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奥巴马政府开始提出“制造业回归”计划。而安培在做什么?在该书中,作者严重批评安培政府的错误意识,日本并不是安培所说的“现在正是日本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时机”,即使是提出应该向美国学习“振兴制造业”,但是却没有谈论如何振兴的措施和路径,相反,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做法正在引领美国制造业的回归。

  在本书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回顾自己在半导体从业近30年的经验,分析日本半导体产业是如何从兴旺到衰退。以DRAM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占据80%的市场,到1992年,日本因三星电子的崛起而失去半导体产业的领先地位,继而在2000年被美国镁光科技有限公司超越,除此之外,以日立和NEC的DRAM部门组建的尔必达,由于两者之间的技术文化差异,以及处于劣势的低成本制造技术,导致尔必达最终在2012年破产。同样,以日立、三菱、NEC三者SOC部门合并的瑞莎电子,由于种种不当的措施导致被收购的地步。处于同样困境的还有半导体领先企业英特尔,这家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先者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失去了智能机处理器的领先机会,而PC处理器市场也难以维持独霸天下的局面。

  为何出现这种悲观的局面?作者认为,一个共同的根源在于30多年前形成的技术文化。日本的思想深处存在着“日本的工艺水平是世界第一”的自负心理。日本企业重视技术至上的原则而忽略市场调研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同样的悲剧发生在日本电视产业,索尼、夏普、松下等知名企业,一味追求高画质的电视技术而忽视了市场消费者的响应。作者指出,错误之处在于日本技术人员认为技术革新就是创新,其实不然,以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市场和发明的新结合。实际上,日本制造业陷入哈佛商学院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教授所提出的“创新的窘境”。

  作者认为,“日本半导体要想东山再起,必须充分适应产业模式的更新换代,研发出革命性的新技术,以此来生产制造新产品”。而要实现这些,必须从创新的错觉中醒过来。在本书的末尾,介绍了石家安的在《模仿就是力量》一书中提出创新与模仿的融合是创新型模仿者,并指出模仿是一种力量,大多数企业都是模仿者,如IBM、网景、苹果、任天堂等行业领袖都是模仿者。作者认为半导体属于典型的模仿产业,该产业应该重拾模仿优势,并分析模仿的能力和步骤;对于如何开拓新市场,在三宅秀道的《新市场的开拓方法》一书中指出开拓新市场需要分析文化、技术、经济、社会等四个限制条件,根源在于你想怎样改变世界的信念。最后要想充分发挥创造性模仿能力,推动创新,推进问题的发明,日本经营者和技术者应该亲力亲为、向海外市场调研,而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

  这是日本学者对该国制造业的反省之作,根源于这个国家具有的反思精神。对于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我们是否也需要反思,如何在产业和技术上实现迭代升级?如何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如何避免创新的窘境?怎样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领导力,同时如何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未经允许,请勿非法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