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读后感锦集

2021-05-17 03:38: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读后感锦集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是一本由(美)G. 理查德谢尔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39.9,页数:2015-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读后感(一):《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G.Richard Shell 著

  通往成功第一步:平衡成功的两个层面(外在世俗的成就和内心满足);

  通往成功第二步:定义你自己的幸福;

  通往成功第三步:正确判断来自家庭和所处文化背景的成功理念;

  通往成功第四步:寻找有意义的工作;

  通往成功第五步:审视内心,寻找独特的才华能力;

  通往成功第六步:结合内心满足和外部报酬两大激励机制为自己加油;

  通往成功第七步:培养自信;

  通往成功第八步:集中运用思维力量(激情、想象力、直觉、理智)实现长期目标;

  通往成功第九步:拥有影响力。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读后感(二):生命短暂,你没有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有人看到天上有一个金球,他为此攀爬。终于触及,然而却是泥尘,这真是奇怪。当那人回到地上,再细看,瞧,天上有个金球。这真是奇怪,球是金色的,在天上,球是金色的。”这本书一开篇引用了斯蒂芬•克莱恩的这首诗。用此诗来开启这样一本探讨成功主题的书,确实会让人引发思考。你所为之仰望、攀爬的东西,究竟是泥尘,还是金球呢?

  作者理查德•谢尔从未停止过关于成功这一主题的思考与探寻,在他37岁执起教鞭之前,他也经历过迷失方向的时期,从20岁到30岁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曾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对于自我价值以及人生目标感到茫然无解。尽管现在看来,那10年是他人生中最弥足珍贵的一段时光。社会学家将个体从20岁至30岁之间的10年(大致而言从上大学到结婚的这段时间)称为奥德赛时期,这是人的一生中崭新而鲜明的一个阶段,无论男女一般都在这段时期内寻找自身价值和人生目标。这么看来,似乎所有人都无法避免奥德赛时期。

  此书并不是讲述作者的奥德赛故事,而是基于他在沃顿商学院为学生开设的“成功学文献”一课而成,这门课是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程,课程结束也就意味着他们即将毕业,踏入社会。他当初开设成功课堂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在课堂上师生直抒胸臆地探讨人生的目标和成功的要义,去发掘那些埋在地表之下的真谛。

  你眼中的成功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在年迈时数算自己过往年月不会觉得遗憾,作者认为,我们常常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家庭、媒体、文化背景……而并没有去仔细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正如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其著作《沉思录》写道:“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在每个人都爱自己胜过爱其他所有人的情况下,却将建立自身价值观的权利拱手相让,任由别人的想法观念来左右自己的思想?”比起对于内在成功的追求,对于“外在”的、更公众化的追求更能主宰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决定,而这就是对于成就、社会认可和获得他人尊重的向往。而事实是,生命如此短暂,你根本没有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什么是成功,作者给出的第一个答案就是:选择你自己的人生。随后作者从幸福、名利地位、职业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成功这一问题。本书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如何获得成功,作者以坦诚互动地方式,介绍了一系列在和学生、企业高管的互动中创设的练习和评估方法,帮助你剖析过去、展望未来,评估现有的能力,寻找自身的优势。这些练习都建立在经过反复研究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宗教、文学和哲学领域权威人士的真知灼见之上。这部分探讨的主题包括发现自己与大多数人做得更好的事情(能力)、动力、自信、思维力量与影响力。

  因为本书形成于“成功学文献”的课程,为准备这一课程,作者整理搜集了几百本关于成功的哲学著作、传记、心理学研究论文,时间跨度从古代一直延伸至当代。所以书中随处可见古代、当代的哲人与其著作的引言与观点,亚里士多德、托马斯•艾略特、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蒙田、让•卢梭、保罗•柯艾略……同时,这本课程也得到了他的同事——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及其高徒安吉拉•达克沃什的支持,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让作者更容易看到关于成功这一主题的全貌,探寻到成功的本质,并使本书具有类似于一门课程的系统性。同时,书中振奋人心的真实故事比比皆是,使本书增强了可读性,故事的主人公都在寻找成功真义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走的人生道路。不过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记录别人的成功案例,而是帮助你精心规划自己的目标,并且依照你的技能与个性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成功方案。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认为: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登峰造极的表现通常都源自可遇不可求的运气、与生俱来的天赋、上帝眷顾的基因、社会地位的优势、恰逢其时的时机和无比投入的工作态度。而这本书则让你相信:对于处于塔尖之下、资质平平的芸芸众生,他们依旧有希望,本书能带领你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读后感(三):读书笔记: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是第二次):读书笔记的方式

  * 1. 回想。阅读商业书籍一般不会一口气看完,第二次拿起书时,至少要用15min时间回想上次阅读的内容。严格训练自己一定要回想,坚持50次,会逐渐形成这个习惯。

  * 2. 做笔记。不要试图让笔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不需要有深刻的见解和思想。只要是文字,就是对大脑的训练,在空白处多画,随笔,符号,涂色,书签,便签,折页,甚至拆书都可以。

  * 3. 读后感和PPT。坚持写读后感可以大幅度提高阅读力能力,做PPT可以调逻辑分析能力。从写读后感开始,写上5篇以上,再尝试做PPT。连续做上5个PPT,再重复写三次读后感。如此坚持,阅读能力会大幅度提高。

  * 4. 思想的超越。要养成上述阅读习惯,通常需要6个月的严格训练,至少完成四本书的阅读。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思想开始跳脱出来,开始有了超越作者的感觉。比拟作者,超越作者,试图凌驾与作者之上思考问题,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所以现在我先不按照逻辑做第一部分的笔记了。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我们一生追求的?我们在判断成功的一生/让自己满意的一生时,会有几个方面的考量因素,而不仅仅只是金钱,事业,或者感情需求单一的标准。选择你自己的人生,你要能定义自己的幸福。而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否又等于你想要的成功呢?

  作者觉得,幸福代表三样东西:健康,有意义地工作,还有爱。如果拥有他们,你就拥有了幸福。

  而幸福究竟是什么?作者给出了3种不同层面的感受

  * 1. 片刻幸福:有时候,你很可能在急功近利地奔向成功的途中措施许多片刻的小幸福。只有当你放慢脚步,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你才能体会到片刻幸福。想要快乐,其实很简单。你所留心关注的点点滴滴汇集起来便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体验。

  * 2. 整体幸福:并不只是快乐正面的情绪。它源于实现长期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竭尽全力,有时候甚至要做出牺牲。提升整体幸福的过程不见得是那么有趣,但是你所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它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

  * 1.)健康是前提

  * 2.)实现长期目标

  * 3.)珍视人际关系

  * 4.)赚取足够多的钱

  * 3. 意义/负面情绪的价值:快乐和整体幸福并不等于所有。很多时候,更高的成就,更现实的认识,顿悟和更拼搏的努力,都是经历一些负面的情绪和处境得到的。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收集片刻幸福带来的好心情或者是忙着为整体幸福的种子快乐回忆浇水施肥,你是无法从中找到有意义的人生的。你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充实且有意义的人生呢?你需要尽可能地去建立你自身,和他人,工作以及比你自身更重要的事物之间的正确关系。《美妙新世界》为例子,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当面对生活中的内在要素,比如勇气,诚实,独立,谦逊以及同情和幸福快乐无法宾存时,你会如何排列它们的优先顺序?想一想文中提到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她们首先舍弃的就是幸福。。。

  幸福涵盖了很多东西,你必须自己决定那种幸福才是你认为值得作为成功定义的组成部分来努力追求的。

  自己的话:其实看这些感触很多的,因为最初的自己似乎就在追寻成功的路上奔跑,根本不知道停下来去看看脚下的落叶。然后变得很困惑,这样的成功,这样追逐成功的生活,究竟又有什么意思?

  然后,我开始寻求生活中片刻的快乐。当然还有被物质和外界驱动的奔跑。也并不足够。快乐,似乎像放纵,只是这样,人生有什么意义?

  然后,开始试着为整体幸福而努力。今年,大概是我27年来最最有幸福感和稳定感的几个月了,4个月不到,可能,也就2-3个月吧。就是上述的3条哦,结合起来,就是你能拥有的稳定的内心的满足感。好难得。

  又从一本看似没营养的成功学畅销书里得到了好赞的想法。这也是一种运气哦。坚持读书,坚持读书,坚持读书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