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习俗之“年例” --以电白所在
传统文化习俗之“年例”
--以电白所在地区为例
摘要:“年例”是茂名湛江等粤西地区一重大传统文化习俗,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烟渊以及寄予了许多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探索发现这一文化更多的细节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一文化,不让美好的事物在历史的长流中逝去,保护其原始纯真及美好的意义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侵蚀,而作者家乡电白地区盛行“年例”文化,于是以此为例展开对年例来源,意义,举办时间及具体活动,目前的发展等进行调查及描述报告。
正文:
一. 年例的来源及含义
什么是年例?所谓“年例”,即年年有例,年年都举行,据地方史志记载,年例活动历史悠久,且非粤西地区独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钦州志》和清嘉庆《灵山县志》都记载了当地跳古乡傩闹年例的场面。但是,各地的年例活动中,粤西的年例活动却以其隆重、规模大、范围广、群众参与性强、流派众多等特点而独树一帜。以粤西地区这一带盛行为主,年例是盛行于粤西地区的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是由元宵节,庙会,及湛江茂名地区祖先迁移落脚的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的节日,萌芽于岭南古老的祭祀,以游神拜宗台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文化习俗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年例文化源远流长,有历史,但是缺乏记载。年例文化代表着一种信仰,一种祝福。也有说法称年例文化是以冼夫人文化、雷州文化为主体,以宗亲文化为维系,受高凉文化、潘茂名文化、诸神信仰、祖宗崇拜的影响,由历史上多次南迁带来多元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补充,不断发展演化而成。所谓风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群体性的生活习尚。年例风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记载了当时雷州府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廉江市吉水镇每年农历二月二的“伯公巡游”,据廉江《石城县志》记载,可以追溯至明朝,且明朝清官海瑞的老师梁逵就在吉水镇。直到今天,吉水镇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年例巡游,还能看到《海瑞赴廉谢恩师》的木偶飘色表演。而光绪《茂名府志·风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叫“祭社”。在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热闹的,可在粤西岭南一带,年例却堪比春节,甚至重要程度大于春节,可谓“年例大过年”,外出工作儿女春节迫于交通不方便可以不回,可在自家年例这一天大都都是要回来的。
二. 年例的举办时间及活动过程
1. 各地举办年例时间各不相同,一年之中几乎每个月都有举行年例活动,大部分集中在过完春节后的农历正月,二月份,也有秋收季节举办的,以电白地区为例,电白地区年例大都在正月初一至二十五举行,但也有十,十一月份的,中秋节等。我镇属于电白地区,我镇特大的年例则是在中秋节这一天。而我村则是在正月十四这一天。对大学生调查“年例”一调查报告中显示大多数人是在正月做年例,年初五的占比很大,但是也有少数的在秋收冬至期间。
2. 一般活动有祭祀拜神,村里开几天几夜戏台,请人演戏剧、唱粤剧,及“接炮”,还有最重要的宴请亲朋好友到各自家里做客,吃个“满汉全席”……,若大一点的年例,“大年”,如以一个镇为单位的则有多一点活动,在整个镇中心进行花车游行,接神,游神,子孙辈穿着各式花衣或齐走或坐花车上,一起游行大街小巷等等。另外说法是年例分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
3. 以电白地区我村为例,到年例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大早起床杀鸡宰猪,买菜做菜,首先一起弄好东西去祖庙拜神,放鞭炮烟花,然后等亲戚朋友来齐了以后便摆桌子一起吃饭喝酒,期间会有各种各样的舞狮子,拉二胡的,唱戏的来你家 “讨钱”,然后念叨着一些祝福语,最后你不得不给钱,大的年例家里肯定是图一把兴致高高兴兴给钱,也显得你大方有面子,小的年例你不给钱他们也不会走的,会赖着不走,这些人大都是外省人,这也是由年例文化产生的一些特定“职业”。这时,你观察周围交通也会发现到处都是拥堵塞车,因为出行客人太多了,有时候甚至需要出动交警,所以想要吃“年例”的人最好避开高峰期早点过去亲戚朋友家才能顺利不拥堵到达吃个“好年例”。稀里糊涂热热闹闹一顿饭过后,收拾饭局,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晚上一起到戏台看戏,有“接炮”活动,据说哪户人家接到了,就寓意今年家里就会发大财走大运。还有“走公”活动,也相当于传说中的“送神回庙”,村里年轻小伙子围起来拿着火把按特定动作走几圈,然后大声嚎叫,这时鞭炮烟花也放个不停,好热闹,周围观看人群围个水泄不通,但是也要在一定距离之外观看,因为这些活动有点危险,每年都会有意外被火把,鞭炮等伤害到的人,也每年会因为拥堵人多发生事故,为此基于防范,现在基本年例晚上都出动当地警察在戏台看守,维持秩序。戏台夜夜笙歌,戏剧持续演出好一个星期后才结束,也相当于一个村子当年“年例”的正式结束。当时作为孩子的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这段日子了,可以每天晚上和小伙伴一起去戏台玩,吃想吃的烧烤,买好玩的玩具,这是平常所没有的“待遇”,(戏台开放期间是有很多烧烤摊,小吃摊,玩具摊摆放的,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进行着经济物质流通)。
三.“年例”的意义
①“年例”对家庭的意义
通过采访家里有办年例的亲朋好友及自身经历感悟,参考史书记载,得出做“年例”对家庭的意义。它意味着祈求家里平安健康 ,风调雨顺,发财走运,是一种祈求幸福的方式也是对祖先迁移给与后代安逸生存环境的感恩与铭记,更借此机会探访亲戚,与亲戚好友保持联系,也是家人们,大家族们团聚一堂的好时刻。
②“年例”对传统文化的意义
年例对其产生地区有着很重要的文化意义,是茂名,湛江等一地的特定文化符号,文化标志。在对大学生等人一“年例”问卷调查报告中,数据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熟知年例文化习俗,并且绝大多数表示对自己家乡这一文化感到自豪,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沿袭及继承这文化相当重要,2019年8月31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年例(茂名年例)的项目名称向相关部门提交申报文本,正式将茂名年例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早在2019年2月份,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启动了茂名年例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筹备工作。经过大半年的文字资料收集、挖掘、撰写以及申报视频的拍摄、编辑,于8月份完成了申报材料的整合,并于8月31日进行申报提交。2012年2月21日“年例”(茂名年例)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8月21日“吴川年例”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2016年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故乡》栏目组策划拍摄专题纪录片《茂名年例》,央视2016年4月9日首播。大型纪录片《年例》预告片2019年2月18日在互联网播出。
③年例对社会经济及社会发展影响
年例期间购置商品 ,菜肉,送人礼品等,使得年例的盛行促进了物质交易,经济发展,促进得商品流通,这一意义就相当于逢年过节的意义,对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一定影响。
所谓存在即合理,年例文化能够流传多年,也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年例还有许多意义就不一一介绍。
四.“年例”近年的发展及变化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浮躁,人际之间的相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年例习俗也相应有着一些变化。在“年例”一调查报告显示,约60%的人表示年例味儿有一些变化,约32%的人表示其“味道”变化很大,只有少数表示没有察觉。到底是什么变了呢?
①韵味和意义有些变了
经过近几年观察发现,人们办年例办得越来越大,并以酒席富豪程度进行攀比,显示家里经济程度,攀比之风愈发盛行,但是一般饭菜都吃不完以至于很多食物都浪费掉了,这一行为有背原来的年例文化习俗感恩祖先,祈求幸福的意义,也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理念。吃年例的人也逐渐大多数变为工作伙伴,朋友,反而亲戚朋友少了,我想可能是迫于工作交际与关系维持的原因,以及亲戚之间的纽带越来越弱的原因造成的。
②方式变了
以前是亲人家人一起弄饭菜,做饭菜,如今家庭富裕起来了,也为了图方便,则是雇佣办酒席团队一条龙服务办酒席,这样子方便不少,也多了接待亲朋好友的时间,可是却少了一起忙活的热闹与快乐,少了为“年例”准备的参与感。
五.总结
年例作为茂名,湛江等粤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定的文化习俗,源远流长,对我们当地人有很大的文化影响,其活动方式多种,使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乐趣,同时也是人们表达信仰,祈求幸福的一种方式,是人们促进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