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

2022-04-23 03:00:26 作者:讽刺与幽默报 来源:讽刺与幽默报 阅读:载入中…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

  棕子香,

  香厨房。

  艾叶香,

  香满堂。

  端午印象      蔡卫东

  向前冲      巫德华

  胜券在握        侯晓强

  端午乐       邸天行

  学妈妈包粽子      于海林

  又到端午      李向东

  棕香        吴浩然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

  赛龙舟

  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悬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给孩子涂雄黄

  给小孩子涂雄黄,为的是图利,驱病邪。

  编审:肖承森   编辑:韩晓艳    刘明

  ●《讽刺幽默报》,是人民日报漫画增刊,创刊于1979年1月20日,是全国目前唯一以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报纸。华君武、丁聪、方成等著名漫画大师都曾在这里漫画社会,幽默生活,漫画家们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作品在这里与大家见面。《讽刺与幽默报》现为周刊,每周五出版,内容丰富多彩,有社会热点、生活漫画、域外传真、外国幽默、开心部落、智慧画语、众生相等多个知名栏目。《讽刺与幽默报》用讽刺的笔调揭露弊端、剖析社会,用幽默的方式品味生活、思考人生。阅读《讽刺与幽默报》,可以开始轻松快乐的智慧之旅。

  图文来源自讽刺与幽默报

  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讽刺与幽默报(ID:fcyymwx)。

▨ 漫画社会  幽默生活 ▨讽刺与幽默报▲长按二维码关注

  购买《全国中小学生漫画大赛获奖作品集》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