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涸辙而犹欢,处迷茫而不忘初心
来源:“风帆”社会实践队 作者/黄静
今天是三下乡活动的第六天,支教活动任然按照计划有序开展。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了沉睡的小鸟,此刻“风帆”社会实践队支教老师早早起床准备今天的课程。在旭日东升时,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学校,洋溢着朝气的面孔为成为校园风景中一抹靓丽的风景线。早早来到办公室的老师热情欢迎提早到校的学生,引导学生到自己的班级等待班主任的到来。在等在班主任的过程,黄老师与3班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兴致勃勃向老师叙述昨天发生的有趣事情。上课铃声响起,在1班的课室发生一片躁动,教授自然科学的顾老师正在进行自我介绍,同学们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颇感兴趣,同学们磨拳擦脚,跃跃欲试,都想开始学习课程内容。顾老师对于学生的反应略显惊讶,有序组织课堂开展。在课堂上,顾老师利用课件,为学生讲解化学知识,学生的眼神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在课堂的中间,顾老师进行一个互动的小游戏,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师生友谊。40分钟的课程很快结束了,同学们依依不舍与顾老师告别。走近2班,还没有看到学生,先听到一阵悦耳的歌唱声,原来是2班正在上音乐课。在班主任潘海琪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同学正在演唱歌曲«母亲的微笑»。进入2班教室,只见潘老师正在指挥学生演唱歌曲,大部分学生全神贯注,认真听从潘老师的安排。在歌词“雨大雨打湿,风大风打湿”一句时,学生的演唱技巧不正确,导致歌曲稍微跑调,潘老师立刻发现了这个问题,及时指出问题并讲解演唱方法,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学生似乎开始有点不耐烦,一部分同学开始不配合老师,他们胡乱地唱或是不唱。潘老师对于这个现象早已准备好应对的措施,她调整了课程安排,运用多媒体播放准备好的音乐视频,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会对与于歌唱练习厌烦。这个解决方案适用于懵懵懂懂的七年级学生,他们对于很多事情可能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因此老师不应该硬性要求学生学习。在歌唱中,2班迎来了大课间,大课间时间有40分钟,在大课间,老师安排学生练习各班准备在文艺汇演上表演的节目。在楼道的大平台,只见3班学生正在排列队伍,整顿队伍,准备开始练习。不一会儿,一首«沁园春•雪»如潺潺流水般传到支教老师的耳朵,在场的老师对于3班的表现表示非常满意。负责排练的谭老师大力表扬学生,同时指出:学生的朗诵还缺少感情。一首诗之所以动人,更多的是它其中倾注的感情,因此谭老师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而模拟诗歌的感情进行朗诵。同时在练习的班级还有1班,他们正在练习手语表演节目«阳光总在风雨后»,他们通过学习手语,了解不一样的语言,学会感恩现在的生活。当风浪阻碍我们的航行,“风帆”不畏惧,不退缩;当重重迷雾限制我们的航行,“风帆”将不忘初心。
练习结束后,新闻组成员到班级对部分学生进行采访,了解学生对于课堂和课程的看法,同时,新闻组也对老师进行采访,针对课堂的开展﹑课堂气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访问。综合学生和老师的意见,本队伍评出最受欢迎课堂:美术﹑自然科学﹑音乐课程及手语课程。最受欢迎的老师有:陈大轩老师﹑顾苏平老师﹑潘海琪老师及陈玉玲老师。以上评比采用抽样调查原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可作为最后教师评比的依据,但不决定教师评比的结果。负责任的老师总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风帆”实践队的每一位成员将不忘初心,做得更好。
调研项目的成员已经在徐闻各小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收集数量足够多的数据,现在的工作主要是整理384份问卷,人工录入问卷填写结果,着手准备后期撰写调研报告的工作。看似无聊的问卷输入,实则需要很细心,这些工作不可以马虎。在输入问卷同时,调研组成员参考优秀调研论文的格式等,为真正撰写调研报告做充足的准备。
支教生活是日复一日的生活,看似重复而无意义,实际上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精彩而不可复制的一天。每一节课都是最新的开始,“风帆”社会实践队支教老师必定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