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如何为 MUJI HOTEL选书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是如何为 MUJI HOTEL选书的?

2018-08-08 12:17:33 作者:谢丫丫 来源:做書 阅读:载入中…

我是如何为 MUJI HOTEL选书的?

  提起无印良品,总是能引发一场热议:有人认为它是一家真正贩售Life Style的店铺;有人说它走性冷淡风;还有人说,MUJI是“设计简约、自然、富质感”产品的代名词;有人说MUJI代表了自己NO LOGO的主张;有人用“打造一个无印良品的家”来彰显自我品味;也有些月光族说,无印良品还是太贵了。

  不论评价如何,各大购物中心的无印良品实体店是永远占据C位的主力店:人头攒动、收银台处总有人排队结账,学生时代的我对MUJI的文具简直膜拜,收纳用品和食器总有人摩挲着赞叹,棉麻质地的衬衫总有人试穿…...它是受欢迎的。

  然而,最早的MUJI品牌在创立之初,却是在走亲民的低价路线。在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东京本屋》中,作者回忆起母亲第一次带她逛无印良品的经历(1980年),“商品以食品、生活用品为主,卖点也很清晰,小学生的我都能理解:选择优质的原料、采取简约包装、价格比同类商品便宜。”

  随着日本低价市场逐渐饱和,无印良品受到优衣库等其他品牌的严峻挑战。2001年,MUJI财务报表显示年亏损38亿日元,高层们遂开始调整商业策略,将商业理念由“simple”转变成“high quality basic”,同时强化商业设计。2002年,原研哉出任无印良品艺术总监,无印良品渐渐变成今天的样子。

  2015年起,无印良品开始卖书。继九州、东京等地MUJI BOOKS开店后,上海店一经亮相,就大排长龙,受欢迎程度直逼网红店;2018年,MUJI HOTEL北京店开业,在酒店大堂,设置了一个小小的阅读区。

  有人曾总结:诚品书店越开越像杂货店,“书+各类文创”,同时进军房地产业;无印良品则越开越像诚品,“食品/杂货+相关书籍”,现在又开起酒店。

  事实真是如此吗?同样是卖书,无印良品的书又有何不同呢?

  最近我们采访了无印良品酒店阅读区的选书人Jason,想知道他是如何为这个酒店里的阅读空间选书的。

  

  以下为完整采访内容 ↓

  丫:你是专职只做“选书”这一件事吗?

  Jason:也不算是,三年前我才注册了“本册选书”,算是开始承接一些专业选书的服务。

  这之前我帮一个开咖啡馆的朋友做过他店里的选书,还做过一个广西的餐饮集团的选书。我一直是在苏州开了一家小书店,专做独立杂志、独立出版物之类的。

  Jason开在苏州的小书店

  丫:买独立杂志的人很少吧?

  Jason:也不会。最早我的书店只有20㎡,新店也就80㎡左右,大概有400多种独立出版物,比常规出版物卖得好得多。店里只有10%的选品是市面上常见的书,其他都是独立出版物、独立杂志和杂志书。

  有时候店里一整天一个人也没有,但经常来一个顾客就买很多本,一买好几百那种,都是些老顾客。有些杂志比较贵,是限量版,是我花大力气收集来的,不是按照售价来卖的,因为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定价。

  丫:大家通过什么渠道知道你这家小书店的?你通过什么宣传?还有你怎么进货?

  Jason:最早是微博吧,在开书店之前,我就一直在微博上分享独立杂志,很多人知道我、知道我的书店都是通过我微博的分享。

  早期Jason在微博分享独立杂志

  开书店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当时我有个设计师朋友,他们开了一家民宿,觉得我在微博上分享的书挺好,就在民宿里开辟出来一小块地方,让我去做一个小书店,也没有租金水电这些东西。我觉得不错,大概花了一年多时间吧,通过邮件和社交平台向国内外的独立出版社和艺术工作室订购,主要以平面影像为主的杂志、摄影、漫画等等。

  最早我自己也做独立出版物,还参加过东京国际艺术书展。

  Jason设计的日历,参加东京国际艺术展

  丫:你是学设计的吗?

  Jason:不是,我一直都是学的文科,大学学的物流。那时候报志愿的时候对大学没概念,我的价值观是进入大学之后形成的。其实我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我从小学开始学琵琶,学了十年,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所以我想上音乐学院,家人不肯,觉得以后没饭吃。不让学音乐,那就随便吧,选了个专业学物流。

  丫:为什么只卖独立出版物?

  Jason:我很早就确定了自己就想开一家这样的书店,想要展现自己的一些价值观,想做一家很有意思、很个性的、很不一样的书店,你一走进来就会感受到它的气场、氛围、和其他书店不同,吸引同样气场的人进入这个空间。

  在我看来,对于书店来说,你的选书没有价值观,那怎么能称之为一个“书店”呢?对不对?书店还是要有自己的价值观的。

  丫:那你怎么看西西弗书店?

  Jason:对西西弗书店,我觉得就像星巴克,它的咖啡不见得有多好喝,但是你不能否认它是个伟大的企业。西西弗书店虽然我不会说它伟大,但它确实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业连锁书店,它是在做一门生意。

  我觉得西西弗挺牛逼的,但也挺可怕的。我一直说,书店的意义在于它的选书,如果都是市面上的畅销书,那你的书店想表达什么呢?

  丫:MUJI Hotel 怎么找到你的?

  Jason:MUJI Hotel 的设计公司叫UDS,他们当时要加急做图书区的筹备,所以想找一个中国的选书人,有设计圈的朋友推荐了我。一开始他们先打来电话咨询,觉得我的想法不错,又有帮别的空间做过选书的经验。后来他们就从北京飞来苏州我的小书店考察,当时我还挺忐忑的,但来就来呗,后来聊得挺好的,从中午一直聊到晚上,晚上又一起吃了个饭,都聊得非常好,之后往返沟通好几次,他们就提报给无印良品总部,由无印良品总部来评估、把控。包括我的企划方案,也是他们总部通过了,就开始正式合作。

  丫:你觉得你的方案是哪一点说服了他们呢?

  Jason:无印良品自己也在开书店,但在酒店直接把 MUJI  BOOKS 放进来不一定适合。我做了一个我觉得可能更适合 MUJI Hotel 这个体系里面的一个书店。主要是针对旅行的消费、旅行的群体、旅行的体验、住客的体验。

  住客是进入 MUJI Hotel 是去体验这个住宿的环境,并不是在MUJI BOOKS 或无印良品的商店里,因为无印良品书店的选书通常都是和产品融合,它的书是围绕着无印良品的商品哲学来的,但你住在酒店里,就是另一种体验,不是在MUJI的大卖场里的那种体验,所以最后他们采纳了我的提案。

  典型的无印良品“食品+饮食类书”陈列法

  丫:也就是说,你是贴合酒店的空间做了考量,那么,具体的分类呢?

  Jason:首先,选品从大体精神上来说,肯定是要贴合无印良品的价值观的,观点太过突出的一些书,即使是好书,但放在这里就不太合适,对吧?大体分类就是:衣、食、住、行、娱、乐。娱就是生活的乐趣,乐就是儿童、童趣。

  其次,很多书店它把电影、艺术等书都是细分摆放的,但在这里,我把电影、音乐,包括养花这些书就定义为“生活的乐趣”,全部放在一起。所以整个的分类和常规书店也不太一样。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人联想到自然的生活,贴近你的生活,而且这个生活品味还不低。

  丫:可以讲下书店具体的陈列吗?

  Jason:因为它整个空间是一个倒U字形的,就是先上楼再下楼,这样子。

  倒U字形的书架

  从左边上楼梯,被定义为衣着、好感、外在。就是很舒服的衣服、如何用衣着打造好的外在形象。接着往上走,是食物的味道,专门就是讲饮食的,比如菜谱、点心、咖啡、酒还有茶,大米、豆腐等等,还有一些和美食相关的小说、文学等等。

  然后到中间的部分,主题是住,住分两部分,一个叫生活智慧,还有生活的乐趣。比如生活智慧有如何收纳、整理,对吧?厨房乱了怎么收拾?用什么锅做什么食物?怎么争取高质量的睡眠?这是无印良品非常重要的体系。如何好好生活?就是养养花,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这就走到楼梯另一侧了,就是生活的乐趣,刚刚说了就是儿童。这块叫“大人与孩子的相遇”,因为我们看绘本,可能一辈子也就两次,一次是自己小时候,第二次就是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这算是两次相遇吧。同时还有一些育儿类的书。

  童书区局部

  再往下走就是旅行了。旅行分三类。一个是散步,一定要把散步这个感觉表达出来,就是针对这个空间的感觉,慢慢走,慢慢逛,慢慢一个环线走下来。这也是我个人最喜欢旅行的一个状态,散步的状态,边走边看。

  我特别想强调一些日常细微的小情感,让你唤醒对生活的一个热忱,就是走吧,去散步,去旅行,是一个轻松的状态。也会挑选一些世界各地的旅行指南,也有旅行文学。比如讲到纽约,可能周围就会有一些与纽约有关的摄影集、小说、文学,或是当地的生活方式、特色店铺之类的。

  我还做了一个小主题展览,叫文学散步地图。有罗马、威尼斯、柏林、纽约、伦敦等等。每个月图书的主题都不是固定的,我每个月都会更换主题。

  丫:从你的角度,你怎么看无印良品开书店?还有在酒店做图书区?

  Jason:它实际是用图书来给自己的企业文化做了一个更加严密的闭环,打通了文化的体验。因为它从书籍的选品的角度来阐释为什么无印良品品质高、让你觉得好?因为它为你选了一种生活,无论是生活用品、衣服、食物,还是书,我都是给你选好了的,你就在我这个范围里选,我的价值观就这样。原来不读书的人,他们只是无印良品产品的死忠粉,现在进来,通过这种书与产品的搭配,他们也会开始买书,因为书可能是无印良品店里最便宜的商品,买个内裤袜子都好几百块这样。

  丫:做专业选书的工作之后还有时间做书店吗?

  Jason:就是因为想做书店。我把开书店当做我的理想,但是我需要赚钱,因为最近书店搬家了,搬去一个稍大点的空间,刚刚说了80㎡左右,租金也是相对比较高的。我是通过选书赚的钱来养书店的。

  现在书店的位置非常好,在金鸡湖旁边,对面就是苏州中心,几个主干道都穿过,但恰恰它是闹中取静。有一次半夜我从一个小区经过,看到小区里面有咖啡馆,旁边有个房子在动工,跑过去一看,是个仓库,感觉是准备要开始装修,第二天我立刻找物业去问怎么回事,他们说这个房子翻新一下准备租出去,我去看的时候他们刚把层隔好,loft那种,空间很高,隔成两层,我爬上去看了下,我当时就想,不管这里租金多贵我都要把它租下来,因为它房顶的结构跟我想要的书店的样子一模一样!它房子的线条都跟我想象中一样,黑白线条、很山水的一种苏式房子的感觉,就是它了。

  丫:为什么这么想开书店?

  

  Jason:和我做选书是一样的。我做选书也是希望能在城市中各个地方去创造一些让人感到舒适的阅读空间。比如一家小书店,不管它很破或是怎样,可以破而不旧,也可以给人感觉很干净,我希望给人传达舒适两个字。

  其实书店的存在不是让人去读书的,你在书店读书不是太低效了吗?你想读书在家里不是更好吗?书店是让你去偶遇书的,阅读空间也是让你去偶遇书的。哪里不能读书?为什么非要在书店里读书。

  这也是我专注于选书的一个原因,你来逛一家书店,如果没有惊喜的话,不是很枯燥无味的吗?如果你能看到很多市面上很难见到的、我花大力气搜集来的独立出版物不会很惊喜吗?

  所以我做书店、做选书的理想都是与书相遇

  每家店都是可以通过选书来选择顾客的,书的选品会把一群什么样的人聚在一起,这些书是针对它的核心消费人群生活方式的,什么样的人会来这里消费、会在这里看书。

  Jason在整理书

  丫:可是,如果这个书店不能自负盈亏的话,你觉得自己能坚持多久?

  Jason:我没想过这件事情,从来没想过坚持这件事情,因为现在可能找到了一个方式,暂时是可以接受的,但还是一直在探索。

  丫:你的书店卖文创和其他的吗?

  Jason:不卖文创,但是在二楼会做一个精品的手冲咖啡馆。

  丫:最后一个问题,你能说下国外杂志和国内杂志的区别吗?

  Jason:在中国有个问题,不管是独立杂志,还是常规发行杂志,它好内容的持续性不高,就是制造与研究深度选题的能力和持续性,我觉得中国杂志在这方面有明显的欠缺,可能某些日本杂志为了研究一个桌子或者一个罐子,能跑到全世界去,这就是一个惊喜感。当你想去了解这个东西的时候,就要从这全世界去了解,这才是做好杂志的态度。很多优秀的日本杂志,都得是提前下订单,每次刊物一发,它社里面一本库存都不剩了,达到这种程度,通过优质内容达到良性循环。

  采访到最后,深深觉得聊天已经跑偏了,但只让Jason讲他选书的故事,似乎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他,他是执着的书店人、有好品味的设计师、可以针对不同空间拿出专业选书方案的“Book Pilot”,有着自己对选书固执的、高标准的要求。

  最后,以Jason自己的话作结吧:

  我给自己职业定义为Book Pilot这个称呼,一直有飞行梦,之前从事葡萄酒事业的终极梦想是成为飞行酿酒师flying winemaker,可惜没有实现。反而因为选书工作,飞往各个地方为别人做图书顾问,才算是接近梦想了。

  做書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做書小酒馆帆布袋火热预售中

  

  ▽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做書店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