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踏进医院的那一天,等待你的都是考验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踏进医院的那一天,等待你的都是考验

2018-09-18 06:30:09 作者:缓缓君 来源:缓缓说 阅读:载入中…

踏进医院的那一天,等待你的都是考验

  文 | 缓缓君

  首发 | 缓缓说

  说说这几天在医院的经历,最大的感触就是:从踏进医院的那一刻起,就是在不断面对考验。

  01

  9月14日凌晨4点左右,蘑菇小姐接到了电话,说我岳父摔倒站不起来了。

  家里打了120,而我们则赶紧开车赶往医院汇合。

  路上,蘑菇小姐和我说,爸爸身体这么好,怎么会大半夜摔倒的?不会是在跑步机上摔的吧?

  我没有说话,但心里有种更不好的预感。

  因为我妈也曾深夜倒下过,原因是脑溢血导致的小中风。

  赶到医院,岳父刚被送到急诊病房,做了基本的处理后就去拍了CT,被诊断为脑内出血,而且出血量已经达到手术指征。

  所谓的手术指征,是指:

  当某种疾病符合诊疗规定的标准,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难以治愈疾病,采用手术方式将有助于疾病的治疗时,所应采用的手术方式。

  脑出血的手术指征主要有两条:

  一是出血量(不同部位标准不一样)

  二是脑中线移位的程度(一侧脑出血后会把脑中线挤到另一边)

  我岳父的出血量已超过手术指征,但脑中线移位还没有达到,正好处于一个临界状态。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怎么选治疗方案?

  02

  值班的脑外科医生一共给我们讲了三种方案:手术、保守治疗和引流。

  由于CT中出血部位的浓度比较高,医生怀疑血块很可能已出现凝固,所以引流首先被排除,主要就是在手术和保守治疗之间进行抉择。

  1.手术

  拿掉大脑侧面的骨头,然后让手术器械从侧面进入到出血的部位,清除掉血块并进行止血。

  手术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出血量继续增大进而影响生命安全,还可以马上解除血块对大脑内部的压迫。

  但手术器械在进入出血部位的过程中,会穿过脑组织,这一定会损伤到一部分大脑,而且还会有不可预测的手术风险(包括麻醉、伤口感染、医疗事故等等)。

  2.保守治疗

  通过药物和挂水等手段控制病情,然后看病人自己的恢复能力。

  保守治疗的好处是可以保全大脑,也不用冒手术风险。

  但保守治疗要面临的风险是,出血量有可能继续增大,到时候可能还是要动手术,而到了那个时候再动手术病人的身体素质肯定已不如刚进医院时了。

  而且即便出血量控制住了,出血部位的周边还会出现水肿。

  短则几天,多则半个月,这个过程中都会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选保守治疗还是手术,对家属而言真的是一个很残酷的抉择。

  因为任何一种选择都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而你无法预知哪一个才是正确的选择。

  选错了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重的心理负担。

  03

  医生第一次让我们选择时,我和蘑菇小姐的弟弟回去找岳父的身份证和病历本去了,蘑菇小姐、岳母以及弟弟的女朋友留在医院。

  蘑菇小姐打电话和我说:“我妈已经完全没办法拿主意了,一直在哭,我本来是倾向于保守治疗的,但一想到不做手术情况可能会恶化,我心里就乱了。”

  等回到医院,那位年轻的脑外科医生再次和我们解释了两种方案的优势和风险,我听完后就问了一句:

  “如果是医生你的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选?”

  医生笑了笑,说这个问题刚才家属(蘑菇小姐)已经问过了,但他没办法给出肯定的回答,还是要我们自己决定(这个我很理解,毕竟有的家属会因为结果不好就赖上医生,所以现在的医生一般都不太敢给出很明确的建议)。

  但是他马上又添了一句,选保守治疗对于家属而言可能是一个很难熬过去的心理关。

  因为你可能会看着病人一天天虚弱下去,身体一天天浮肿起来,而且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半个月,这半个月中你们都会担惊受怕,而且可能还会功亏一篑(即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手术)。

  根据他的经验,有些家属的心理防线是会崩溃的。

  听到这位年轻医生这么说,我感觉他是在暗示我们他更倾向于保守治疗,只不过要家属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之后,这位年轻医生还告诉我们,如果选择手术,在清理掉血块之后,要对周围一圈进行止血,止血的时候会用到两个电极去烫那些部位,而我岳父的出血部位很深,靠近大脑中线,到时候可能会伤到大脑中的一些关键部位。

  听完医生的分析,我很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建议先采用保守治疗,但要做好最坏的心理打算。

  像这种关系到家人生命安全的重大抉择,其实只有直系亲属才有资格去做决定,但因为蘑菇一家人完全没有处理这种事的经验,而我已经面对过好几回了,我觉得他们还是需要一个军师的,所以我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蘑菇小姐和弟弟都表示赞同,而我岳母则在托熟人在医院找认识的人。

  04

  上午8点半左右,岳父第二次做CT。

  从放射科出来后,年轻医生给我们对比了前后拍的两张CT图,发现岳父的出血量并没有明显变化。

  我们长舒了一口气。

  这时候来了一位年长的脑外科医生,他是负责治疗我岳父的主任医生。

  这位主任医生来了之后就问XX(岳母的熟人)和我们是什么关系,给他打了好几个电话叮嘱。

  我岳母露出了一丝欣慰的表情,可能是觉得医院里有人认识,心里没那么慌了。

  但听完这位主任医生的分析之后,我有点怀疑他的话是否可信。

  因为这位主任医生在描述手术方案的风险时,只用了很简单的话就一笔带过了,但他却告诉我们,如果恢复得好,两种方案最后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但之前那位年轻医生已经分析过了,由于我岳父的出血部位很深,手术器械在进入的过程中,肯定会损伤到一部分正常的大脑。

  这种创伤是永久性的。

  所以,这位主任说保守治疗和手术最后可能达到的恢复效果一致,我是不相信的。

  我感觉主任医生是在引导我们选择做手术。

  后来主任医生问我们怎么选的时候,我们就说还要再讨论一下,他就走了。

  然后我就把年轻医生又喊了过来,并当着年轻医生的面给我岳母又讲了一遍手术的风险,年轻医生说我理解的还是比较正确的。

  蘑菇姐弟也是比较坚定要保守治疗的。

  我岳母心里则很乱。

  我们几个小辈都比较相信年轻医生的说法,而她觉得那个年长的医生是主任,按理说技术应该更好才对,但她也担心手术的风险。

  举棋不定的时候,她又打电话去托熟人。

  那个熟人其实也是个医生,和主任医生还是前同事关系,最后熟人终于从主任医生那儿问出了一个准话,说建议先保守治疗,如果情况有变再考虑手术。

  全家的意见终于达成了一致。

  05

  决定保守治疗后,医生把我岳父从急诊病房转到了ICU(重症监护室)。

  ICU里面也有一名蹲点的脑外科医生,把岳母喊进去在很多告知书上签字,我也一起陪了进去(ICU每天只有半小时探视时间,其他时间家属都不能进,而且一次最多只能进两个人)。

  在聊起岳父的病情时,这位医生说,做手术是保命,保守治疗是最大可能保全大脑功能。

  他也觉得我岳父的情况是可以先采用保守治疗的。

  我岳母又稍稍宽慰了一点。

  但从ICU出来,看着门关上的那一刻,岳母还是有点把持不住了,她一边挥动手臂一边在喊些什么。

  她和岳父平时时不时要斗嘴,但其实夫妻感情特别深。

  蘑菇姐弟也是眼眶湿湿的。

  06

  第二天和第三天,我们又给岳父拍了2张CT。

  庆幸的是,岳父的出血量没怎么变化,已经完全控制住了,于是顺利转到了普通病房。

  最初的那位年轻医生告诉我们,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当时选择保守治疗是正确的。

  听到这句话,我们激动得不得了。

  但最新的CT也显示,出血部位周边已经有了水肿,这个我们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好在我岳父身体底子很不错,气色和精神状态已经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吞咽功能特别好。

  昨天给他喂粥喝,一开始怕他吃太多,不给他吃了,他还会拼命眨眼睛示意还想要。

  今天弟弟告诉我们,给爸爸买了狮子头,看到食物的时候我岳父已经会不由自主地裂开嘴笑了(我岳父平时就是个大吃货,在ICU的时候真的把他饿坏了)。

  笑得更开心的是我岳母。

  在岳父进入ICU的第二天,我们去探视时,岳父完全摊在床上,脸色特别差,我们喊他他也只能微弱地眨眨眼,眼角能看到湿湿的一片。

  我岳母担心到整晚整晚睡不着觉。

  昨天看到岳父能喝粥时,岳母别提有多高兴了,一边喂一边说:“年轻的时候是给XX和XX(蘑菇姐弟)喂吃的,现在老了轮到给你喂了,哈哈哈哈哈。”

  而我岳父现在的语言功能还没有恢复,但他能喊出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就是睁开眼看到我岳母的那一瞬间,他喊出了她的名字。

  真的特别感人。

  希望后面的日子,岳父的身体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07

  最后说说我在医院的这几天的一些感悟:

  从你踏进医院的那一刻起,等待着你的至少有三重考验——关于认知水平、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经济实力。

  认知水平的考验主要体现在,你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判断。

  如果病情特别轻,肯定保守治疗,如果病情特别重,那也只能选手术保命,但如果是在临界状态,那真的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判断能力。

  这种判断能力不仅是医学上,还包括你能否识别谁是可以信赖的人。

  因为手术指征在临界状态,不管选哪个都是有得有失的,这个时候同一个医院的不同医生倾向也可能会不一样(我们这次就遇到了)。

  这种倾向未必完全是出于技术层面考虑的。

  而医生的倾向不一样,在表述的时候方式就会有所不同,比如他会侧重描述某一个方式的风险,而弱化另一种方案的风险,这就会给病人的选择造成一定的引导性。

  我之所以怀疑那个主任医生,是因为他说手术和保守治疗最后可能达成完全一样的恢复效果,这引起了我的警惕。

  而自从我们决定保守治疗之后,这位主任医生竟然就再没有出现过。

  这还是熟人特别关照过的……

  而我们遇到的第一位年轻医生,则从始至终都在很仔细地给我们分析利弊,而且非常耐心,所以后来我还特意加了他的微信,遇到什么事我们也都和他商量,咨询他的意见。

  我觉得他是可信赖的,而他感受到这种信赖之后,也会比较有底气来给我们一些建议。

  但是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其实不具备这种识别和判断能力。

  所以,学一点医疗方式的知识真的还是蛮重要的。

  第二个考验是心理上的。

  蘑菇小姐曾经对我说,她虽然一直也都是支持保守治疗的,但其实心里还是会害怕,害怕做错了选择会害了她爸爸。

  当时我安慰她说:

  “你永远不知道做出另一个选择情况是会更好还是更糟,但至少从目前来看,我们已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所以不管最后情况怎么样,你都不要自责。”

  说是这么说,但如果岳父的状态真的不好,无论是她还是我,心里肯定是会自责的。

  除此之外,期望管理也是面对疾病时很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一开始就抱有太高的期待,而后看着亲人状态一天天变差,很容易击溃一个人的心理防线的。

  亲人之间的感情越好,对心理防线的冲击就越激烈。

  从刚送到医院的那时候起,我就很担心岳母会接受不了岳父可能会出现的病情变化(刚到医院的时候,她一直在岳父的病床前说,一定要好起来,一定要好起来)。

  所以从第一天开始,我就不断在试图降低我岳母的心理预期。

  一开始就告诉她可能会出现的最坏的情况,她会更加容易接受。而如果之后再看着岳父一天天好起来,则会更加高兴。

  第三个考验是经济上的。

  虽然我们都说,病人的健康永远是最重要的。

  但现实是,在医院的开支是很大的。

  如果没钱治病,对一个家庭而言,就更加残酷了。

  蘑菇小姐今天还在对我说,还好她没有担心过经济上的问题。

  一来是我岳父岳母本身有一些积蓄,还买过一份保险,目前都还应付得来。

  二来是哪怕退一步,需要更多的钱去治病,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支持父母。

  所以我建议你平时还是攒一点钱,这样出了事的时候才会不慌。

  当然,最理想的是,希望你们不需要遇到这样的考验。

  祝福各位的家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

  就这样吧。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