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好多年轻人都这么丧?
*成长总是痛的,置顶我们陪你*
穷,应该是很多年轻人丧的最主要原因吧♥
文丨七天路过,图丨网络
1
前同事浅浅来跟我抱怨:“七天,我又准备辞职了。这段时间我真的觉得自己很糟糕,工作不顺利,写不出稿子。跟大家聊天的时候也只想抱怨,公司不重视啊,领导不理解啊,自己憋屈啊,就蛮难受的。
工作没有什么成就感,也就顺其自然地佛系了,下午去公司天台上呆一会,再去快递室溜达下取下快递,顺便去咖啡机的那栋楼里买杯咖啡,公司设施挺全的,自己也觉得蛮满足。
反正工作中得不到满足感,不如就放任自己轻松一下。
这段时间,真的挺丧的,工作上找不到成就感,自我效能发挥不出来,想要放松,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越放松越迷茫。”
浅浅是最近一周内第三个跟我吐槽说准备离职的90后了,开口不到5句话,总会出现一个关键词:我好丧。
其实前段时间我也有过这样很丧的时刻,挺迷茫的,但总觉得是自己*问题。
发现问题的时候其实有点晚了,源自我跟朋友的一次聊天。
这半年内朋友自己创业,虽然一开始很难,但挺过去之后,已经开始慢慢盈利,最艰难的时候一天睡三个小时,满脑子想的是我第二天醒来怎么样赚更多的钱。
我对这位创业的朋友说说:我好像欲望不是那么强了,不那么想赚钱。
“那你最近获得的满足感是什么?”
“满足感吗?好像真的没有了。我的人生,现在没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成绩。”
“这就是你的问题,你不是丧,你只是闲。没有创造力的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你不得使劲琢磨人生意义了么。可是意义不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在你迷茫的时候,吃力的时候,要做的不是停下来,而是咬咬牙坚持过去,你不一定能看见繁花,但一定会逃离谷底。
任由自己留在谷底,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想起一个词语叫“坐井观天”,大致就是那样的感觉,你以为这已经是你看到的极限了,可是这只是一小片天空,外面辽阔美好,你的目光触及不到。
2
在微博上看过一个街头采访,一个男生说:他的舍友告诉他超过5块钱的社交活动不要叫他。他们出去玩的时候,他的舍友就独自一人呆在宿舍里打游戏,他不是不想出去玩,只是他没有钱。
穷,应该是很多年轻人丧的最主要原因吧。
无论是校园贷还是大学生创业,95后甚至00后这批人都进入创业市场,一方面看是有希望有活力的,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其他普通大学生来说,他们是被迫上了赛道,站在起跑线上,眼看着一些人遥遥领先。
我上大学的前两年,大部分同学的*还是做家教或者去超市做促销,能去肯德基麦当劳的也不算多,因为已经算是某种体面的*,且*。
但是现在很多面向大学生的文章都会以一种高姿态来告诉大家,不要去做服务员家教这些无意义的工作,不要浪费自己的青春。
事实情况是,在三四线城市的大学,有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工作机会,也根本没有太多的选择,而且有很多学生,可能是贷款上的学,她们想的是能利用课余时间挣点钱,就能为家里减少点负担。
我大学的生活费是一个月600块,谈恋爱的时候要攒2个月的生活费坐硬座去看恋人。我从大三就开始实习,用挣的第一个月工资给自己买了一套玫琳凯的化妆品。
穷太可怕了,它不仅困住了你的脚步,也困住了你的视野。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办法战胜它,就只能坐以待毙。
可是穷又没有那么可怕,身穷但不要心穷,为生活找方法而不是为贫穷找借口,总会有属于你的机会。
3
第二个是年轻人的情绪管理能力。
我发现很多文章传达的信息是及时满足,里面的内容也更多是以情绪宣泄为主,而非提供实际的问题解决。
看完文章的年轻人们习惯在社交平台说:没有人关心你的遭遇,困难,甚至你绝望的内心,更多的只是幸灾乐祸和八卦调侃。
这句话对吗?我想是对的,凭什么别人要关心你的人生呢?你的人生是靠你自己创造的。
这个世界你要想走的更远,真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你要学会自己平复情绪,恢复能量,增加自己的抗压力,疏通自己的内心,增加自己的业务技能,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前进。
祈求别人的关照只是内心戏,而看着“爽文爽剧”放下自己必要的工作也只是一时的逃避,甚至连爱情,也成为平凡生活下的避难所。
生活不见好的时候,起作用的并不是情绪而是能力。有句非常非常见效的名言跟大家分享下:忙,是治愈一切矫情的良药。
只有认真投入自己当下的工作和生活里,而不是任由情绪蔓延,成为自己心情的奴隶,我们能做的,是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轻易交出自己的选择权。
第三个,或许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家对于“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状况的“认命”。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罗伯特 · 帕特南教授有一本新作叫《我们的孩子》,在写作过程中,帕特南教授带着他的团队采访了107个家庭,并翻遍了三十年来美国社会的各种统计资料,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在美国,阶层流动几近停顿,穷人再努力,也是出头无望。
虽然美国的情况,不一定完全会在中国发生。但阶层走向固化是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稳定的标志之一,它不以我们的愤怒、委屈、焦虑为转移。
很多已经有了娃的同事,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已经焦头烂额,择校和费用支出都不容小觑。
我想起来自己的学生生涯,就真的是一个非常普通孩子的求学路,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有转过学转过班,父母也从来没有为我的学业操心过,就是顺其自然地从一个普通的学校到另一个普通学校。
甚至在高三那年,还面临过是不是还要继续上学的抉择,妈妈把我叫回家里,说家里拮据,如果供我上大学,他们压力更大。我哭着说自己想上,或许是妈妈见我目光坚定,自己咬牙把重担承担了下来,才没有中断自己的学业。
或许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我也算是寒门学子,但是我的母亲从小对我的教导,就是不要依靠别人,要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要乐观向上。
我不知道这十年之后的教育行业会有怎样的波诡云谲,但我想道理是相通的,无论上升的通道多么狭窄,无论落到个体头上的命运是多么残酷,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放弃自己是万万不可的。
物质的贫穷是一时的“穷”,心理贫穷就是一世的“穷”,是无法改变的,渗入子女血脉的,穷人心态不摆脱,注定一世卑微、贫寒。
4
我们一直期待的,或许是最好的人生。
年纪轻轻有房有车,轻轻松松瘦成仙女,真爱招之即来,有一个重视你的领导和从不找你麻烦的公司。
可是事实上能获得这样人生的几率少之又少。
稻盛和夫在《活法》里说起过怎么样才能获得成功的方式,提到的一点就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这个世界上总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能做的,是成为不确定性中确定的因子。
得过且过就能过得还不错,好像会有那么一些人不愿意拼死拼活地向上爬了。
如果在你面前有两碗鸡汤,一碗喝完让你相信努力就有收获,一碗喝完告诉你这个世界不会再变好了。
丧的年轻人端起来后面那一碗。
丧的背后,是我们的懦弱。
并不是所有时候你都有那种坚持做自己特别棒的感觉,大多时间都是沉浸在浮躁的世界里不断的自我否定,然而,总有那么一刻,开心得想起飞,这不就够了么。
在微博中看到一个博主提起搏击俱乐部的故事: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我们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
这是我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非常的愤怒。”
这可能就是很多人丧的本质呀,不是因为真的讨厌乐观、成功、幸福,而是因为自己做不到,从而披上一个丧的外衣,对生活丧失信心,心生怨怼。
近段时间的最大感受,就是大家都不容易,创业有创业的心酸,上班有上班的疲惫,自由职业也有其迷茫和焦虑。
普通人的恐慌是没有用的,我们享受过好的年代,也必然要接受坏的时刻。
也有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红利期过后,有人意兴阑珊,但往往也会成为其他有野心人的突破口。
我的喜欢的一个博主微博里看到一段话:
这样的低谷,这样的危机,一定是我们这代人卡位的机会。长跑对你我来说都是一样的。可能在别人一个放弃、绝望、懈怠的时候,我们就偷偷卡位上去了,等他们反应过来,就再也追不上了。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马拉松,现在半场还未过,我们谁又有,停下来休息的资格呢?
“今日一聊:你最近丧吗?”
:说个值得期待的事情,《马男波杰克》新剧开播了,
七天追过前面4季了,一起追起来呀!
-End-
猜你想看(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在抖音年入百万的年轻人,都做对了什么?
如懿,你为什么那么"弱"?
我是个年轻人,我过得不开心
♥
七天路过
专栏作者,多本畅销书营销策划人,
理智谈成长,诗意聊人生,
用读书与写作,加上自己的好奇心,
书写一切可能。
公众号@天天成长研习社()
兔子新书开始发货啦~扫描下面*可以买买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