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我开跑车送孩子,老师,您越界了!
文 / 熊太行
有一位家长在网上说,自己被踢出了孩子班级的家长微信群。
他问老师,“怎么了”。
老师的回答是“会引起孩子们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
这应该是一所教育质量不错的公立学校,公立学校的特点就是,每个家庭的财富水平或许相差很多。
比如有的家庭可能是高级干部,托人找关系进来的。
有的可能是咬牙狠心买了学区房的程序员工程师。
还有的家庭可能是因为孩子父母甚至祖父母的老公房在片区内进入学校学习的。
老师努力让孩子不感受到贫富差距,确实会做一些事,这些事往往针对更富有的家庭。
比如发现某个孩子拿着特别贵的手机、游戏机,就联系家长,不让孩子带来。发现某个孩子穿的衣服、鞋子是名牌限量款,也跟家长沟通一下。
这就叫减法,你比别人高出来太多了,你减一点,大家就差不多了,你看行不行。家长其实没有太大损失。
好多学校和老师做这件事,可谓相当艺术。
校服制度就是这种艺术的顶峰,强制所有学生穿校服,避免了衣着上的贫富差距。
让体育老师来提要求,要求大家都穿双星飞跃这样的田径鞋,自然就把限量版的科比同款排除在校园之外。
理论上,穿衣服穿鞋子,确实关乎自由、关乎个性。
不过如果你把孩子的阿玛尼换成优衣库就能让老师更方便,别的孩子对你的孩子也没有那么多嫉妒的眼神,那你就可以考虑做一点改变。
这样的成本最低。
但是“不要开跑车送孩子上学”正好相反。它要求孩子家长做的是加法,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加法。
家长开车送孩子上学,说明家离学校不近,而且可能公交地铁都不顺。
不让开跑车,就只能“换一辆普通车送孩子上学”。
买辆普通车哪有那么容易,要摇号的。
两辆车,就是两个车位。车位也不好买的。
可能还要改掉家长的驾驶习惯,适应新车需要时间。
老师上嘴皮一碰下嘴皮,给一个家庭增加的代价可能是几十万级的,这就是老师越界了。
我们提到一件事,经常会分析正义不正义。不过如果再加上一个成本的维度,就能变成一个体贴的人了。
如果我是这个班主任,遇到其他学生家长告诉我,“谁谁的家长开跑车送孩子上学,这不是增加孩子之间的攀比吗?”
我会这么劝这个家长:“我了解了一下,他家就这一辆车,我们总不能为了孩子们的感受,让他的家长去买一辆新车吧,现在的号还这么难摇。”
“这样,我们下星期开一个环保主题的班会,留一个作文,让大家都来关注绿色出行,写一下坐公交地铁的好处,让孩子们都为节约能源而骄傲。”
这位老师的错误在哪?
1、她把其他家长撺掇、怂恿她的一些做法不假思索直接传达给了一个家长。
2、她在家长群里说这件事,那些满心嫉妒、说酸话的坏蛋们趁机一拥而上,激化了矛盾。
3、在争吵发生之后,又立马把家长踢出群,使得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做老师的艺术,就是维持均衡的艺术,不要有太多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谁攻得咄咄逼人,就请他让一让。
谁被人挤兑、苛责,就给他帮一帮。
多想想每个人的苦衷,而不是被所谓的“公平”和“正义”所驱策。
何况你看见的未必就是真相。
开跑车送孩子上学的人未必是家庭条件最好的人。
好多家境不错的家庭其实住在学校隔壁最好的房子里,走着去。
而一辆跑车(能刺激其他小朋友的肯定不是那种轿跑)坐不下三口人。
只有跑车、没有第二辆家用车的家长,也许是单亲家庭。
一个人抚养孩子,难。
背后多少不容易、多少伤心事,说不出来。
☉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没看够?再来几篇
不骗不坑,郭靖是如何把夫妻店做成大集团的
她人生的第一个欺凌者是亲妈
情侣去迪士尼真的容易分手吗?
如何得体地请陌生人吃鸡
我只想告诉你,一个女生拒绝老男人的灌酒有多难
童话 | 影评 | 问答
恋爱 | 婆媳 | 骚扰 | 离婚 | 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