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传》回顾 | 这才是一个女人的终极安全感
文 | 年方拾柒 · 主播 | 赏新晴
回顾:
张幼仪在爱与婚姻中一败涂地,但她却像一只不死鸟,从不放弃求生的渴望,从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她在苦难中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用不懈努力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在她身上,尊严与独立的信仰融入了生命,刻进了骨髓。
正如她自己所言:你可以爱了又爱,最终葬在了风花雪月里,我却可以淡淡的自立不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张幼仪凤凰涅磐般的人生,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回顾吧!
注定悲剧的开始
以媒妁之言开始的缘分,以沉默无言为基调的7年婚姻,以被迫离婚收场的结束。
短短数十字就能概括一段失败的婚姻,但其中的曲折与艰辛却需要用人生最美的年华去诠释、去赔付。
或许15岁的张幼仪也始料未及,她的丈夫会对这段婚姻嫌弃到连装模作样都不愿意。对所有人都谦和有礼的丈夫,唯独对她冷酷刻薄,没有什么比这更伤人了。
其实,徐志摩对这段婚姻的反抗,与张幼仪无关,换成任何一个女子,他的态度都是一样,他反抗的是封建礼教,是包办婚姻,看不起的是缺少自主意识的传统女性。
只不过这个“传统女性”正好是张幼仪,于是他甚至连了解都没有,就直接下了定论——“乡下土包子”。
小脚与西服是不相配的,这段婚姻的“先天不足”也就注定了它的悲剧收场。
一段人生的终结同样意味着另一段人生的开始。
被逼离婚,痛失爱子,再没什么可以失去的张幼仪在绝望中转身,逆流而上,在生活的磨砺中洗尽铅华,并在晚年收获了一段美满的爱情。
张小娴说:“一个女人,最重要还是活的好。只要活得好,从前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伤害,所受过的白眼,一切恩情爱恨,后来的一天,都付笑谈中。
曾经的伤痛,曾经掉过的眼泪,不过是生命中无可避免的历练。”
张幼仪深谙人生的大智慧,懂得自我排解,所以坏的婚姻并没有将她变成怨妇,而是将她打磨成了上好的美玉。
求学
因为结婚无法继续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学业,使得张幼仪一生都耿耿于怀。
一方面是因为没能到“像丈夫所爱的女人读的那种一流学校上学”,另一方面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
女人,如果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她就要学会低头,如果她一再低头还是不幸,那么她就需要昂起头来了。
1918年,在徐志摩出国的第一年,国内《新青年》的“易卜生号”发表了剧作《娜拉》,这个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的“娜拉”迅速引发了中国青年的激情,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女性解放的偶像。
张幼仪就是要找到途径做一个叫“娜拉”的新女性。
离婚后的张幼仪没有颓废,雇了保姆,自己刻苦学习德文,进入斐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拒绝异性追求,专心学业。
张幼仪不同于其他的留学生,她得用一种安稳的心态待在德国读书,因为她是一个离了婚的女子,她必须比常人多付出上百倍的努力,以期换取一分收获。
也是在留学的那段时间里,张幼仪的干练、坚强渐渐显露,她重新找回了自信,找到了人生的支撑点。德国5年,张幼仪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事业有成
1926年夏,张幼仪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
起先,张幼仪帮助公共徐申如理财,十分得力,也算是磨练了基本功。
1927年,张幼仪收到邀请,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她每天上午9点整准时到银行办公室上班,她的办公桌摆在最后面,整个银行的状况一览无余。
除了负责银行的经营,每天下午5点,张幼仪还要补习一个小时的国文,6点整,她再到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开的云裳服装公司打理财务。
1934年,张幼仪二哥张君励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那时,银行是一个烂摊子,亏损不说,银行借出去的外债大都是死账、坏账,急需大批资金投入。
在国外的经历告诉张幼仪,女人藏私房钱很重要。所以她把目光放在了那些小姐、太太身上,她鼓励她们把首饰存在银行,渐渐地,危机也就解除了。
而且由于张幼仪为人极守信用,就算是在战时,女子储蓄银行也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徐志摩有着诗人的浪漫潇洒,他追求理想爱情。而张幼仪不同,她只活在当下,她洞悉世事,也了解自己,她很明白自己人生的重点在于做事业,脚踏实地做个实干家。
所以她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成就了一番连男人都要羡慕的事业。
美满的爱情
张幼仪1949年曲去了香港,在那里认识了他的房客苏季之。
这位房客性情温和,谈吐风雅,却被老婆抛弃。他独自抚养4个孩子。
相似的命运让房东与房客惺惺相惜,加上住在一起,宛如一家人,难免日久生情。1953年,苏季之向张幼仪求婚了。
张幼仪多次给二哥、四哥写信,因为她觉得需要如父地兄长帮助自己来做这个最后的决定,“三从四德”的思想还在她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张幼仪始终都在读书进步,却也始终都在传统封建礼教与现代女性主义之间徘徊、挣扎。
她敢于无畏地追求姐弟恋,但是结婚大事上仍然不丢弃礼节,需要经过哥哥和儿子地批准才得以完成。
四哥多次在同意与否中徘徊,最后决定让聪慧的幼仪自己定夺,然而幼仪并没有自己定夺,而是提笔给大洋彼岸的儿子写信:“母拟出嫁,儿意云何?”
儿子的回复情文并茂:“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瞻。诸孙长成,全出母训……
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儿子的这封信让张幼仪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才放下一颗心来。
人生是一场修行
人生之修行在于承受。因为只有不断地承受,我们才会不断地走向成熟,收获生命的欣喜。
张幼仪地承受是在她出嫁被莫名讨厌之时,最终,她的隐忍也换来了生命中沉甸甸的果实。
人生之修行在于淡定。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会有快乐,也会有痛苦;会有狂风暴雨的摧残,也会有艳阳高照的沐浴。
面对这些,我们无需大喜,也不必大悲,因为这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张幼仪一直都很平和,以至于一开始徐家人都以为她会是个逆来顺受的媳妇。
其实,淡定不是顺从,而是一种坚强而不露声色的隐忍,是一种沉默的韬光养晦。
人生之修行在于超脱。张幼仪不是一开始是就这么理性的。去德国后,她才明白为什么自己没有裹起小脚,却还是被丈夫嫌弃。
她开始学会超脱于愤恨之上,平静地找原因。所以她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也依然心如止水。
人生如戏,我们每个人都既是自己人生的导演,也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而如何以自己为主角,导演一部精彩的人生之剧,关键在于各自的修行。
愿我们都能在与生活的交手中,收获好的修行,成就圆满的人生。
【结语】
亲爱的小伙伴们,《张幼仪传:一个人的碧海蓝天》就要在这里跟大家说再见了。
祝福每个喜欢读书的你,做个淡然的人、超脱的人,愿你拥有最好的人生,愿你得不到的都是坏的。
【今日话题】
来说说这本书里,有哪些情节,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动着你?张幼仪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带给你启示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共读内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点赞、留言。阅读好书,自我成长,相遇十点,读你每天!我们明天见,晚安!
简单3步,置顶我们近期微信改版,很多小伙伴想知道
如何第一时间看到读书会的文章
我们特意做了一个小教程
简单3步,置顶读书会
每晚9:30,准时不见不散!
▲简单3步,不再失联
-领读-
年方拾柒,爱生活爱音乐爱文字的理工女,想和你分享每一份美好。
-主播-
赏新晴,十点人物志签约主播。夜色阑珊之时,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说一段心声。微信公众号:听晴声()。
编辑:小闲
明日共读《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