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界如梦 唯心如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三界如梦 唯心如幻

2018-10-30 19:30:37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界如梦 唯心如幻

  三界如梦,唯心如幻

  诸譬喻中,梦喻最胜。叔本华认为,在经验的形式下比在思辩的形式下更容易理解所谓“外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这种经验形式就是梦:“我们都有梦,整个人生是不是一场幻梦呢?”叔本华不赞同用“生动分明”来区分梦和现实。因为“人们只能把对于梦的回忆拿来与当前的现实相比较”,所以根本无法判断何者“生动分明”。或谓梦境往往突破一贯的经验联系。这也似是而非。“梦境却也同样地在自身之内表现出一种联系。”叔本华的结论是:梦和现实在“本质承认入世是一场大梦”。以佛法而论,六根对六尘对六境而生六识,内外俱转,即通常所谓“现实”。而梦中只有独头意识内转。这是梦和现实的一般区别。然而,梦中独头意识也假作眼耳等根与梦境相对而发识。就梦者而言,梦境也与现实一般,是内外俱转的。反之,在现实中也有独头意识所生之色。如想像一境一物,谓之“觉寤独头”,禅定中呈现的境界,谓之“定中独头”(参见《宗镜录》卷五四)。可见梦和现实并无质的区别。

  诸法空义,大略有三,谓缘起如梦,唯心如幻、无常如化。如《华严经?十行品》指出:“一切诸法……如梦、如幻、如化,诳惑愚夫。”幻、化二喻可以摄入梦喻之中。证知境由心现,尘由识变,心境双亡,如幻如化,谓之“如梦智”。经中多说一切喻中,梦喻最胜,如著名的《金刚经》“六如偈”即以“如梦”居先。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三说:“即患梦缘,种种外境相现,体实自心。借梦喻以明唯心之旨,最为亲切谛了。阿赖耶识有觉和不觉二义,梦喻不觉。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四说十重梦喻以明凡夫随缘生灭、流转五道的始末。兹概括其语,略说如下:

  一、一切众生皆有本觉真心——犹如富贵人在宝库中昏睡。

  二、法尔不觉——睡去不知有财富。

  三、法尔念起——昏沉有梦。

  四、生能见之相——梦中起想。

  五、妄现根身器界——梦中见有自身及种种好恶境。

  六、执为定有,名为法执——梦时执所见一切为实有。

  七、见自他之殊,名为我执——梦时认梦中之身为我。

  八、贪爱顺境,嗔嫌逆境,种种愚痴计较——梦见顺违苦乐等事,而生贪嗔等情。

  九、造善恶等业——梦中行善或作恶。

  十、业成而受业系苦乐等相——梦中因作恶受苦或因行善得乐。

  众生以“无明眠力”而恒处于“生死长夜”之中,宗密指出:“患梦力故,心以种种外境相现,梦中执为实有外物,寤来方知唯梦所受。我此身相及于外境,亦复如是,唯识所变。”(《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所谓“实有外物”,指出了梦的两大特点,一是非有而似有,一是非外而似外。众生及其世界虽似实有的色碍,外在的境界,实与梦中所缘不异。但是,众生不自知觉,“如梦中无喜事而喜,无嗔事而嗔,无怖事而怖。”

  他心,外识也是自心变现的相分。《成唯识论》卷八指出:“外识实无,宁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谁说他心,非自识境?”外识是内识所变,他心是自心所现;一心观一切心,一识涵一切识。所谓“一切心一心,如彼醒寤”(《摩诃止观》卷九)。如一人梦中见众多人,觉来方知,只是一个梦心而己。我心以他心为相分,他心亦以我心为相分;互相摄入,唯是一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三界如梦 唯心如幻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