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与道理
马东有一句话大致是这么说的:当事人喜欢谈感受,而围观的人都在跟他讲道理。
这或许就是很多人觉得无法沟通的原因所在,我们觉得那点痛算什么,走出来就好了,或者我们引用一些名言,比如尼采的话:每个不能杀死我的,都会把我变得更强。但是对方就是听不进去,真是急死我们这些劝解的人。
我曾经遇到一位失恋的姑娘,请我吃饭前她说想征求一点我的看法。她说自己多年的恋人背叛了她,辜负了她。其实这样的爱情版本我们看过了太多太多,随便翻开一本爱情小说,里面所贩卖的爱情悲剧,都远甚于她这个版本。于是我想跟她讲讲道理,我说:我的看法是——
但是还没等我继续讲下去,她就打断了我的话,开始继续滔滔不绝眼泪横飞地讲起了这段感情了的一些细节。吃了两个小时,听她说了两个小时,临别的时候她跟我说:先生,跟您沟通好愉快。然后打车走了。
留下我一个人在街上不断地反思:我到底说了什么,让她愉快了,我根本插不上嘴啊?!
台湾大学教授欧丽娟在解读唐诗的时候,提到了辛弃疾的一阙词《丑奴儿》: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人阅尽人生百态,尝尽了愁苦,按理说应该很多谈资可以跟人诉说,但是他想来想去,想说,想想算了吧,又想说,再想想还是罢了吧,只从嘴里讲出一句:天凉好个秋。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感?
这种孤独不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理,而是一种我即使说出来,别人也不会有所触动,所以还是算了吧。因为他要说出的东西,对那些听他说话的来说,毫无分量,对方只会把它看成是一种普通感情,一种大量制造、在市场中心贩卖的又一则伤心故事罢了。
其实更可怕的是,当你说出来的那一刻,别人有无数的道理等着你,以论证你是多么的愚蠢和不值一提。这事不怨经历的人,因为他自己的事再小,对他来说,也是很大的一件事,大到他无法用任何道理来让自己释然。
这事也不怨劝解者,因为所有人的事,古往今来,无非是万千案例中的一份,你的失恋,你的失败,在他们看来,又有什么可值得留恋沉浸中无法自拔的?
因此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的情景就是:当事人悲痛不已,说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他们期望你能从中得到同样的感受。倾听的人随时接过话茬,说出一番道理。结果就是彼此都觉得是在小题大做,都感觉夏虫不可语冰。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对经历了悲伤的人,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倾听,而不是劝解。只要他愿意表达,我们就陪伴,要知道在心理学里,陪伴本身就是一种倾听方式。因为有人陪伴,他就有了倾诉的欲望,在表达完宣泄完后,他觉得乏味了,也就放下了。
这样你就能明白,一个人会突然想通一件事,如醍醐灌顶,如振聋发聩,从此境界大不相同。这或许跟时间有关系,也或许跟阅历有关系,但不到那个节点,无论别人如何苦口婆心,都无法消除困顿。
所以给别人提意见,不必着急上火,他需要的或许不是建议,他需要的其实是时间。
-独立思考 | 做你自己-
琢磨先生
公众
哲学 | 文学 | 心理 | 电影 | 旅行 | 脱口秀
生活,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在荆棘中穿行。
即使被刺伤,亦不改初衷。
长按上方
加入我们,一起披荆斩棘。
点阅读原文买我的新书《终有一天你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