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篇

2019-08-09 23: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篇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是一部由田梅执导,撒贝宁 / 康震 / 廖昌永主演的一部音乐 / 真人秀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观后感(一):经典的美在歌里

  文化节目难做,歌舞类+文化节目更难做,很高兴看到节目组的用心编排,把一首首经典结合现代旋律人物本身故事的结合,不生硬,并很好的统一在一起。无论是明星或是素人更给予了一种传唱经典的责任感,在耀眼的明星也是为了衬托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美,但又特别符合当代人审美要求,那些歌听起来朗朗上口,我想这就是经典所要带给我们那种亲近的文化感。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观后感(二):期待经典咏流传再创经典

  第二季终于开始了,看了第一期我觉得,我生出强大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自己一事无成而能生在中国,真是占了祖国便宜了。

  希望这一季也能出很多像《别君叹》《墨梅》这样好听的经典。

  期待更多优秀的有故事的中国诗词走到这个台上,让更多人认识它们,流传它们,使它们成为经典,代代铭记。

  继续期待接下来的《经典咏流传》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观后感(三):印象深刻的几首作品

  喜欢乡愁。赵照真是有才,他的几首歌都特别好。

  巴山夜雨,口簧琴古朴,川音娓娓道来,特别有味道,是值得凝心聆听的。应该多搜集这样真正走心的作品,不是为传唱而唱。

  精神矍铄的老教授们多语种传唱白日依山尽,非常感人。他们贡献青春的故事,加上嘉宾解读,使我对更上一层楼的勉励之意有了更深的感悟

  小松,意境与第一季的苔花有点神似

  打算回味一下第一季的几首经典之作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观后感(四):看了半集,想说说

  去年节目播出的时候觉得很好,文化传承是要做成这种易于接受东西传统文化不是故纸堆里的废品,也不是束之高阁锁进神坛神像诗歌选的也很突出主题,很贴近普罗大众情感,是有情绪互动,且用歌曲方式能够迅速传达给观众。也诞生了很多经典,《定风波》、《墨梅》、《木兰诗》、《青玉案元夕》等等。今天满怀期待打开了第二季,想着终于那位香港嘉宾走了,还是很开心的。。。看完半集,如果说上一季是煨好汤,让你慢慢品,那今年,恨不得直接插管子给你灌进去,硬来我真的不行啊,哎,往后看看吧,真的希望央视的节目跟别的不一样慢慢来,让观众慢慢回味。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观后感(五):经典的力量

  第一季就觉得很好,每期看完都有那么一两首旋律抓耳,要特地找来反复听好几遍的歌,配合着诗词深度解析,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对自己生活启示,这大概也是经典的力量。

  承载经典的形式需要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平心而论,用现代人心境诠释古诗词的意境,还要考虑到大众接受度和对诗词内涵阐述难度不言而喻

  《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再次创作呈现,让人有机会重新解读、接受传统经典,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对经典满怀敬意又不敬而远之

  这期节目里最喜欢的是《乡愁》和《长歌行》,从小念到大的诗,不期然又一次被戳中心底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观后感(六):给经典以时间

  2018年春节,一篇刷爆朋友圈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让《经典咏流传》热度爆棚,让人感慨央视一出就是大招,以诗和歌的方式让声律启蒙,墨梅,使至塞上,定风波等诸多美丽的诗词以别样的方式走进大众,国语粤语外文流行乐民族乐戏曲的多样化也展现出节目更是中华诗词的包容性

  而最让我惊喜的,是杨洪基,巫漪丽,陈彼得,汪明荃,罗家英,赵季平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亮相~

  2019年春节后,《经典咏流传第二季》来的猝不及防,新的一季又有了新的感慨~

  过去对tfboys嗤之以鼻觉得是没有营养的小鲜肉,如今看到王源讲出的责任担当和喜提伯克利感觉少年偶像也自有其正能量

  过去会烦刻意的伟光正,如今在清华大学均龄70岁校友以及他们造飞机造核潜艇一路行来的经历中仿佛看到祖国的历程

  罗杰斯一家精彩亮相两个萝莉牛逼普通话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是意外更是震撼,夏鸿鹏这样的素人有坎坷一生却也向阳生长

  或许岁月沉淀真能让心境更平和,也或许国家的强大真能在文化中润物细无声~ 很多人认为有各种瑕疵,但瑕不掩瑜,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生命,给优作以期待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观后感(七):经典以更多种方式被听见

  这阵大风下,文化节目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做到传承文化的实在少数。多数情况是,随着节目的收官,传播戛然而止

  但是也有特例

  直到《经典咏流传》第一季结束了将近一年之久,我们依然会想起《明日歌》用“洗脑”的旋律提醒少年们惜时;虽然我们不再代父从军,还是会在尚雯婕的《木兰辞》里找到现代女性独立的共鸣;而我们的孩子们也会在《声律启蒙》《三字经》的旋律里更自然地接受启蒙教育

  有人认为古风始终是更适合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但单一风格始终是小众需求

  从节目“流传”的立意来说,民谣摇滚、流行、民乐……多样化表达才能为经典被更多人听见创造足够多的机会。今年节目在各种宣传中反复提及的“读诗成曲”,不但将多样化表达升级,也是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播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

  这周反复被王源和《长歌行》刷屏。在大众审视成长起来的三小只,虽然仍颇受争议。但比起教条式的背诵,小孩的经历和对未来规划通透理解,无疑是“少壮要努力老大伤悲”最好的表达。

  第二季回归得猝不及防,希望能听到更多好听的歌。

  最后恭喜王源喜体伯克利。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观后感(八):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之我见

  感觉不如第一季好看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关键是诗词本身所具有的内涵,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咏流传,就是在诗词本身的内涵上加一个曲谱的外延,让它更具有传唱性使之易于流传。所以经典咏流传的内核应该是诗词本身的魅力加上朗朗上口易于传承的形式!

  但是感觉节目中,特别是第二季节目中,唱歌的人的比重太大,与他(她)所唱的诗词无关的东西夹杂太多,让人感觉节目所要表达的东西不是这首诗词的伟大与经典,而是唱这首歌的人的故事。

  本应该人是载体,诗是内核,现在成了诗是载体,人是内核了。

  我所关注的是诗词本身的意境,背后的年代作者当时创作的心情,以及诗作从诞生到现在这么多年来历代文人的解读等等,这首诗词自带的内涵及外延,其中代表的文化符号和对我这个现代人的现实意义

  至于唱歌的人,你生的是儿子还是女儿,有哥哥还是弟弟,学中文还是外语,今天赚钱了还是昨天潦倒了等等等等,有意义吗?!

  所以打一星,代表我的失望

  5月2日补:另外,并不是在节目中请几个外国友人用生硬的汉语表演一番就表示中华诗词走向世界的,文化的传播自有其途径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歌赋精美绝伦。伴随着祖国的富足强大,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主流文化之一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势。中国人应该有这个文化自信!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观后感(九):刚刚又推荐给了自己家的家族群~

  记起小时候也是有不少小动画,讲古诗的,但是真心没有这档节目内容这么丰富!!

  还有上课的时候,老师偶尔会播放一些朗诵大师视频,怎么说呢,作为一个小朋友真的比较体会那种美感呀!!

  这档节目有诗、有歌、有故事,看起来特别容易投入进去,而且诗歌又有诵读人来朗读、又有传唱人来演唱、又有康震老师来讲解、又是和传唱故事联系,真的好记了很多啊!!!那么丰富的内容设计起来肯定是很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给工作人员们点个大大的赞!!!

  第一季大部分内容我也看过了,这一季更丰富了,还有了小互动,真实可爱啊这个小互动!适合带动家里的小朋友老人一起玩起来,特别合家欢,就是反应速度有点点慢,可选曲目有点点少,相信随着节目播出会越来越完善的~希望节目组的工作人员看到哦,给你们加油!!

  对了,最近因为在B站刷经典,还发现了一部特别好的动画短片《中国唱诗班》,内容也做得特别好,可惜只有五集,可能制作团队资金人力比较有限吧,还是央视爸爸比较壕,像《经典》这种大制作应该制作成本巨高了,一年能出一季也是不容易,但是很多歌真的够听好多年啦!!第一季廖俊涛和毛不易的《月下独酌》真的是宝藏歌!《苔》可以听一辈子!

  最喜欢这一季的《乡愁》了!!!还有《长歌行》也不错,真的很励志,也特别期待张靓颖的《春夜喜雨》!唱功好的人唱我特别喜欢的这首诗,心里还是很踏实的!!!

  要是我能年轻个十几岁就好啦,当个小朋友也太幸福了呜呜呜,我一定会爱上背诗词~

  《经典咏流传 第二季》观后感(十):简单谈谈对于第二季的一些看法

  没有什么预告,节目第一期突然就播了,甚至连官微都是开播当天才公布的开播信息,显得有点仓促。但是看完第一期之后觉得虽然定档仓促,但节目内容并不仓促。

  首先要说的是文化感。

  第二季节目在文化感上依旧保持了一定的文化高度。虽然很多节目(尤其是文化节目)很难保持在第二季依旧水准持平,但是经典第二季虽然没超越,但我觉得至少至少是持平的,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文化不是一座高山,是通过更加通俗的方式让更多人去读懂。开场康震老师对诗词的解读是新加的流程,这个流程设计得很好,解读也很通俗,使诗词文化不至于阳春白雪,更易于让人去接受。同时在听歌之前也更加使观众读懂了诗词本身的内在含义。这一点是要点赞的。

  第二是包容性。

  在节目的宣传片中我看到了许多外国面孔元素,克丽丝叮、包括第一期里的罗杰斯女儿、五种语言的登鹳雀楼,这意味着这一季不再局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而把目光放得更广阔,对世界文化的文化互融共鉴有了包容态度,这种格局提升对于这样的舞台是不容易的。(尤其在文化节目泛滥,各家始终沉溺于传统文明无法自拔、善于煲传统鸡汤的今天)新鲜血液是值得表扬的。

  第三是情感向。

  第一期节目印象最深的就是《乡愁》。这张情感牌打得很好,不得不说赵照是有才华的,重新作曲的《乡愁》配上齐豫倾诉般的嗓音,让本就老少通吃的诗句,更像一把柔软刀子直戳人的内心。听着听着,甚至还没反应过来,眼泪就已经流下来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乡愁”,这个“愁”不只是对“乡”的愁,而是一种对于过往时光的牵挂。节目组很聪明,在临近春节的小年夜放《乡愁》,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本就让人难以自控,会让每个人都将自己代入,这样一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第四是对“经典”的再定义

  细心的人应该已经发现,第二季节目不再局限于传统诗词,把现代诗也加入进来了。就比如刚刚谈到的《乡愁》还有谭维维的《山高路远》,虽然会有人对选取现代诗的行为是否配得上“经典”持保留意见,但是个人认为,这些现代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说明它们已经经过了、扛得住时间的打磨。“经典”本就是跨越古今的,从《诗经》到唐诗,从元曲到现代诗,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在每个年代,每年都有许多人在创作“诗”这样的体裁大浪淘沙之后,能够让人记住,就已经是它们的能耐。在这一点上,节目对于“经典”的重新定义,显然更加准确了。

  第五是科技创意

  第二季玩了一个“读诗成曲”,还蛮逗的,扫一扫,读一句屏幕上的诗句,就可以转化成自己声音的歌,据说是用了AI,这个创意还挺有意思的,也应该是这一季跨界传播的亮点。我玩了玩这个东西,感觉挺逗,但是希望界面可以更简化并美观一点,生成的歌曲再长一点,曲库再丰富会更好。

  第六来说说时代价值。

  谈央视节目这一点是绕不开的,大家也都知道央视节目总喜欢“上价值”。相比第一季,这一季的价值输出其实还蛮自然的,把价值嵌套到入歌中,比如五种语言演唱《登鹳雀楼》,作品做到了做歌、诗、人物故事的统一,不至于生硬,这一点是个进步。

  最后我们来说说问题

  当然,天下没有完美无缺珠宝。就算再好的东西也是有瑕疵的。第二季节目还有需要改进地方。比如访谈过程节奏略慢的问题,很容易让人恍神,这一点对于电视节目来说比较危险,因为大家会调台。对于带有音乐属性的节目来说,大家可能更愿意听歌。所以听听解析、听听歌、简单听听鉴赏评论就挺好的了,个别朗诵、评论的节奏还可以再简化。

  综上所述,第二季节目还是有进步的,对于撑到第二季这件事来说,能够在第一季的口碑、传播都很高的前提下做到再创新,大胆突破,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希望节目组能够继续改进,毕竟刚刚开始,后续还有许多进步空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