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根本不爱我,不然怎么会……” | 情侣间最扎心对话曝光,背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你根本不爱我,不然怎么会……” | 情侣间最扎心对话曝光,背后

2019-08-14 12:30:11 作者:时差少女S 心理0时差 来源:心理0时差 阅读:载入中…

“你根本不爱我,不然怎么会……” | 情侣间最扎心对话曝光,背后

  01 大家好,我是大叔好朋友时差少女,一枚在心理学领域摸爬滚打 8 年的心理学硕士。 大叔说,有一些属于女孩子话题,我比他更懂,所以叫上了我,跟大家一起探讨那些有趣又磨人的心理学,今后也会常常在这里跟大家见面啦。 今天的文章,我们先从一段对话开始

女孩:“我给你打了 N 个电话,你怎么都不接啊!“(声音略带忧伤埋怨男孩:“这不是在赶来的路上嘛,没看手机宝贝打给我什么事啊?“(宠溺语气)女孩:“你最近一点都不关心我,我这几天忙死了,心情超差,你竟然都无动于衷,你怎么可以这样?”男孩:“对不起,我最近也比较忙,但是……”女孩:“不用解释了,你根本就不在乎我。”…… 再聊下去,就是女孩夺门而去,不欢而散,饭也不吃了。 这是我周末吃饭时,隔壁桌一对情侣传来的对话。 谈过恋爱的人,对这样的场景应该都不陌生,问了一圈身边的女孩子发现大家都曾经男友或多或少耍过这一类的 “流氓”。 学了心理学,我才明白这一招叫 愧疚诱导。[1] 它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在冲突中,A 会强调自己受的伤和委屈,以此诱发 B 感到 “内疚”;B 一旦内疚,便会做出一系列的道歉、安慰、关心、弥补行动。 这种内疚感越强,弥补行动越到位,A 越会感觉到被在乎,越有安全感;如果 B 没有任何内疚感,也不做出补救行为,甚至还狡辩,那 A 肯定会下这样一个结论: 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你一点儿也不爱我!然后问题升级了。 02 无理取闹的背后,是深深的不安全 “愧疚诱导” 的使用,往往跟一个人依恋模式有关。而成年期的依恋模式,往往与童年经历分不开。先来说说什么是依恋模式。 它最早是在婴儿身上发现的,心理学家先让妈妈们带着孩子在实验室中玩玩具,中途妈妈会突然离开,由此观察孩子们不同反应:依恋安全的孩子,妈妈突然离开时会伤心,但是当妈妈回来后,他们会立刻找妈妈抱抱,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依恋回避的孩子变现得很高冷,妈妈离开或回来他们都没有什么反应,陌生人和妈妈的陪伴对他们来说似乎一样。依恋焦虑的孩子,妈妈一走就悲伤不能自已;妈妈回来后,他们既很想被安慰,又表现气愤拒绝,之后也不想玩了,只想黏在妈妈身边。     

  依恋焦虑的孩子在妈妈离开之后崩溃大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除了遗传因素之外,日常的亲子互动也是重要影响因素。[2] 如果孩子小时候爸妈总是没空理他,每次的情感需要总得不到满足,或者父母总是在自己不留神的时候离开家,一去就是一年半载,孩子就容易形成依恋焦虑,总害怕自己被抛弃。 除了原生家庭,其他的早期人际关系,甚至初恋等经历,也会引发这种不安全感。 这时候,人们会形成自己的策略,来获取依恋对象关注。比如我闺蜜就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小时候,爸爸总是很忙,没什么时间关心她。但是当她表现得很无助,很需要父亲帮忙时,便会得到父亲的关注。 而另一位朋友则是另一种情况,他发现自己大发脾气,甚至不吃饭的时候,家人会很关注自己; 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得了这些技能通过过度激活自己的情绪,来获得他人的情感关注, 这种习惯也会延续在她的恋爱关系中,以此获得另一半的关注和爱。之后心理学家们发现,成年人谈恋爱的时候,也有类似于婴儿的依恋模式。[6] 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那段对话,其中女孩子的表现就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他们会表现得 “很粘人”,内心没有安全感,担心恋人抛弃。 一旦他们感觉不到被爱和关注,情绪就很容易崩溃,崩溃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表现得很无助弱小(比如委屈地掉眼泪,说自己多么难过),让对方觉得很愧疚,从而得到满满的关心和体贴;另一种是大发脾气,把对方痛骂一顿,甩门而去或者干脆分手(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等着对方来负荆请罪; 没错,这些反应就是前文提到的 “愧疚诱导”,它们是依恋焦虑者常用的一种应对策略。[1] 表面上看上去是对另一半的责备实际上内心都是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怕自己不够好,怕对方不够爱自己 从研究数据上来看,依恋焦虑者中女性比例远大男性,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似乎感觉日常情侣之间, 似乎女孩子更容易使用愧疚诱导,更容易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3][4] “你爱我吗?如果你爱我,你怎么会这样对我…… ” (注意:这些研究结果只是基于数据而言,并不是说使用愧疚诱导的人就一定是依恋焦虑,也并不是只有女孩子会使用这种策略,大家别乱贴标签哦。) 有朋友可能会问:有时候确实是对方做错了啊,难道让人道歉就是愧疚诱导吗? 当然不是。 知道,依恋焦虑者 “引发对方愧疚” 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仅仅是为了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因为总觉得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所以希望看到对方在乎自己的样子才能放心。 此时,人的应对能力通常是很缺乏的,只是渴望爱的感觉。  03 两败俱伤爱情,有什么解药吗?我曾经的室友,是一个典型的依恋焦虑者,她的上一段恋爱,便是以 “假分手” 结束的。 她一跟对方吵架,就容易提分手。但她仅仅是为了吓对方,内心想你要是道歉足够诚恳,我就原谅你。 结果假戏真做,有一天对方真的就不再找她了。 因为对于一个长期 “被愧疚” 的人来说,会在感情消耗很大的能量。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愧疚诱导确实能够帮助人在短期内感觉到很幸福,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但是长期以往,那些经常被诱导的人,感情满意度会日渐下降,到后来觉得 “累觉不爱”。[1] 到头来,两败俱伤。               那么,该怎么解决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意识到依恋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人会给自己贴上标签,觉得自己是一个依恋焦虑的人,没救了。 No,心理学的研究告诉你,依恋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每一段新的关系,每一个新的行动,都可以慢慢调整你的内心,产生新的体会 改变需要找到根本问题:依恋焦虑者想要的虽然是关心和爱,但是Ta们最缺的是“自我安全感”,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因此怕对方会离开自己。 因此,如果想要缓解依恋焦虑,减少愧疚诱导,除了从外界寻找爱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内心寻找自信。[5] 怎么做呢?少女给大家以下建议: 1. 试着问问自己,当你在想「他到底还爱不爱我」的时候,你到底在怕什么?是对方真的不够爱你,还是你对自己不够有信心? 其实你身边有很多爱你的人,Ta 也常常给你很多关心,但是安全感的缺乏,常常让你感觉不到这些爱。 所以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时,你才能够感受到对方的爱。 明白了症结所在,是改变的第一步。2. 锻炼自己独处的能力偶尔给彼此单独的空间尝试自己一个人去逛逛街、泡书店、甚至旅行,期间不要联系对方。 如果你每天都必须联系对方,才能睡着,那么你就学习减少频率,从每天 3 通电话减少到 1 通电话,从每个月一次独处减少到每两周一次…… 慢慢地在独处中享受自己的乐趣。 在这种单独的空间里,学会消化自己的情绪,你会发现,很多情绪你自己其实可以解决。 你不需要依赖对方的“道歉”来安抚自己的情绪,Ta 不是解决情绪的唯一途径,你自己才是。 3. 学会自己做决定培养掌控 掌控感是一种很奇妙东西,很多时候不安全感来自于自己没有掌控感,总是害怕失去很多东西。 掌控感不一定要在爱情中培养,你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你不能决定对方永远爱你,但是你可以决定自己每周末干什么、可以决定自己喜欢穿什么衣服、可以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小目标才能做大事情。 最难的,是掌控自己的情绪。 每次感觉到对方不够在乎你,想要发飙的时候,先试着冷静不说,之后再说出来。 从一些小事上培养自己的掌控感,慢慢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 04 如果你是“被迫道歉”的一方,你能做什么?在感情初期,你可能会一味去保护对方,一次次被诱发愧疚,让你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我真的不够爱 Ta? 但你需要分辨,有些时候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有些时候是对方对爱的需求太多了,并不是你做得不好。 解决的根本,不是在Ta情绪爆发时一味道歉、迁就,而是在日常中帮 Ta 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少女给 2 点建议: 1. 多肯定 Ta 各方面的能力让 Ta 感觉自己是一个很被欣赏的人,并且意识到“我本来就值得被爱”。 2. 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觉得并没有做错,而被迫道歉时,你需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情绪累积以致有一天崩溃。 刚开始表达感受时,可能会遭到对方的拒绝,或者给对方很大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这可以帮助 Ta 思考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有机会改变。 写在最后 最好的爱情,是 在一起时很幸福,独处时也很享受;被你爱的时候很甜蜜,被自己爱的时候更幸福; 总有一天,当你问“你爱我吗”的时候,内心并不是恐惧,而是甜蜜,因为你知道对方一定会回答:“是的,我很爱你。” 要相信,所有美好的东西,你都值得拥有。 

  最后,少女想说:

  在亲密关系中,爱 Ta,更要学会爱自己,辨识内心需要。如果以上几点建议你很难做到,或者还是会与 Ta 不断发生争吵,你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做出改变。

  心理咨询是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你可以在壹心理咨询平台上,匹配到适合你的咨询师,为你提供专业稳定、接纳的环境,在自我体验察觉互动中,产生新的体验,让你拓展对自我的觉察、纠正消极的自我对话、用不同角度解读身上的 “标签”。

  让改变发生在你的心理和身体上。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参考文献资料

  [1] Overall, N. C., Girme, Y. U., Lemay Jr, E. P., & Hammond, M. D. (2014). Attachment anxiety an to relat threat:the benefits an of guilt in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 Psychology, 106(2), 235.

[2]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3] Del G, M. (2009). Sex, attachment, and the of repro strategies. Behavioral an Sc, 32(1), 1-21.

  [4]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in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 Psychology, 61, 226–244.

  [5] Arriaga, X. B., Kumashiro, M., Finkel, E. J., Van, L. E., & Luchies, L. B. (2014).F the vo attachment security in committ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 Science, 5(4), 398-406.

  [6] M, M., & Shaver, P. R. (2016). Attachment in A: Structure, , an (2nd ed.). New York: The Gu Pres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