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手术室等救命,门外3个孩子不愿多拿一分钱”
苦难,是最检验人心的时刻。
机场比婚礼殿堂见证了更多诚挚的亲吻,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祷告。
当然除了祷告,还有争吵。
这周我们收到一封来自医院的信,字里行间比戏剧更荒诞,更心酸。
现经整理后发布。
来信
我是一名护士,上周我们医院急救送来一个老头。
老头是农村人,被子女接过来照顾放暑假的孙子。大热天的老头顶着太阳去菜场给小孙子买葡萄,结果突发心梗,就给送了进来。
过了二十分钟,先来的是一对中年男女,说是老头的大儿子和儿媳。男的夹着个皮包,带着块表,女的穿金戴银,看起来都挺有钱的。
我们跟他俩打过招呼,手术费和术后护理都不是一笔小钱。
女人站在门口叮嘱男人“要掏钱就你们兄弟几个一起掏钱,他们不掏你也别掏!别又跟个冤大头一样,上次你妈走了,把治病的债都留给你来还,我们家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啊。”
男人唯唯诺诺的在一旁点头。
紧接着,老头的剩下两个子女陆陆续续都到齐了。
起先四个人还是和和气气,没想到商量着声音越来越大,音调越提越高。
二儿子说,自己当初辍学打工供大哥读书多不容易。
小妹妹哭诉,自己丈夫不争气,欠了一屁股赌债。
老大说,小妹这份工作他找人托关系打点也花了不少钱。
一家人都吵嚷着委屈,可陈芝麻烂谷子的帐哪里理得清。
还是老二先摆明了不出钱,“都说出力不出钱,这些年爸妈养在我家,我和我媳妇儿也没少操心。”
小妹不愿意了,“要不是爸给你带孩子,能现在进医院来了?要说出钱,这些年大哥每月都给爸打生活费,一个月三千,他一个人能用的完?剩下钱哪去了,你当我们心理没数吗?”
老二指天发誓,没动过老人一分钱,“谁隔三差五就去找爸要钱谁心里清楚,连家里的俩鸡蛋都要顺走。”
吵吵嚷嚷着外面天色就暗了下来,隔壁病人家属的老太太看不过去,上去劝他们别争了,出去吃点晚饭吧。
老大老二出去吃饭,留下小妹守着。
小妹拉着劝架的老太太长吁短叹的倒苦水,“唉,让你看我们家笑话了。其实谁家不难呢?我知道大哥开的公司今年生意特别不好,二哥工资也不高,孩子花费更是无底洞。但是我更累啊,我老公那一屁股外债我拿什么还啊。”说着嘤嘤呜呜的哭了起来。
两个哥哥吃完带了饭回来,小妹一边吃饭,一边自言自语说“刚才咱们那些话,咱爸可别听到了。”
没人接话,大哥过去拍了拍她的肩。四个人都吵累了,靠着医院墙壁,谁也不再说话。
晚些时候,手术门终于开了。
老头儿没抢救回来。
我看见四个人听到消息齐齐松了口气。
小妹第一个没忍住,“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老大跪坐在地上,“爸呀——”的哀嚎起来。
下午的争吵仿佛一出闹剧,在四个孝子的痛哭中完美谢幕。
院长说
自古百善孝为先,可“钱”字当头,有些人就把仁义孝道放到一边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在为自己争取利益时,可还记得手术间躺着的是自己的父亲吗?
人们的悲喜并不相通,也许每个人确实都有自己的苦楚。
子女害怕倾家荡产的给父亲治病,最后人财两空。
千病万病到头来都不过一个“穷”病,倘若老二小妹条件再好一点,能帮老大分担一些,或许情况就不会这么糟糕了。
所以人啊,不管什么年纪都不能放弃努力。不管是为了家人,还是为了自己。
谈钱固然俗,但是确实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却可以帮你抵御90%的烦恼。
最让我觉得心酸的是老人去世后,儿女们如释重负的叹了口气。
或许老人也隐约听到了门外争吵,这一病,就再也不愿醒了吧。
院长来信,为你提供身边的倾诉平台。
投稿流程如下
把你想说的话或故事,在公众号以消息模式发送给我们。
▲ 这样院长就能收到你的来信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