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10篇

2019-08-20 23: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10篇

  《我能够到星星吗?》是一本由[德] 布丽塔·泰肯特鲁普 / Britta Teckentru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一):一本引人思考老少皆宜的问题之书

  此前在一本书里看到过一个观点:每个有孩子家庭都应该有一段“身心时间”,这个时间段父母、孩子都需要放下手中的工作任务,互相陪伴共同做一件事,这段时间被称为高质量陪伴时光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玩玩具、读简单绘本,再大一些,就可以玩一些互动游戏了,这其中就包括亲子问答游戏。但很多父母在面对与孩子沟通问题上很头疼,总是找不到合适话题,面对再熟悉不过的孩子,仿佛是置身于陌生人聚会

  会聊天也是一门技术,但当你不大会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图书来帮忙,在《我能够到星星吗》这本书里,有90个天马行空的问题待回答,而这些问题,也都配有一张美妙插画

  《我能够到星星吗》虽然是一本儿童绘本,但在逐一翻阅后,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很有兴趣思考回答,还拍了好几个我觉得不错的话题发到了我们的好友群,大家对这些问题也展开讨论回复,若是朋友聚会害怕无聊,带一本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本书里的问题,有一些很现实。比如这几个:

  有一些很有哲理性,比如这几个:

  还有一些有前后相关性

  现代人生活都是快节奏的,匆忙追梦的同时容易忘了自己,也就缺失了很多向内思考的时间。这本书很适合不忙的时候随手翻开,然后闭上眼睛合上书,就思考问题本身。这些问题也能带来很多启发。或者跟朋友,跟孩子一起探讨,也是一个不错的互动过程

  对了,这本书对初学插画、缺乏原创灵感的我来说,还有另外一个妙用,那就是看文字配图。这本书里的插画都是天马行空的,若是只看问题,让你来配图,你会怎么画?不需要很复杂表达,只需要简单几笔,或者记录自己创意灵感,也是一个很好的插画创意练习方法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二):妈妈,我能够到星星吗?只要心中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每天晚饭过后,就会带孩子们出去散步,在这个时间里,我们可以讨论哪种冰激凌好吃,也可以谈人生理想,甚至人类起源,反正畅所欲言,无所不谈!

  一天晚上散步时,星星和月亮仿佛被什么东西蒙住了,灰蒙蒙的。小宝不停地把手伸向天空用力往上跳,我很疑惑,问她在干什么。

  她反问:“妈妈,我能够到星星吗?我想拿抹布给它们擦擦,你看它们的脸脏兮兮的,都没有以前那么漂亮了。”

  大宝马上说:“肯定不可以啊,你看你伸手跳了半天都够不着,不过我猜姚明叔叔应该可以。

  “是啊,今天晚上的月亮和星星都不太亮,除了姚明叔叔,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够到星星给它们擦脸呢?”我问。

  “我知道,我知道!”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说。

  大宝说:“我们可以做一个超大的秋千荡上去。”

  小宝说:“还可以做一个很长很长的梯子爬上去!”

  那个晚上,孩子们讲了很多种方法,除了秋千,梯子,甚至还有土豆丝火箭竹子,钓鱼竿,冲天炮,弹弓,飞毯,曲奇饼干等等。

  后来孩子们问我,她们真的能够到星星吗?我说能!只要心中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我很羡慕她们这种状态,能带着好奇心和没有世俗条框限制包容态度,以及广袤视野看世界的状态。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核心动力和内驱力。

  美国一个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孩子1-2岁时,想象力创造力高达96%;6岁上学后就开始骤降;到10岁时,想象力、创造力只剩下4%。

  温柔真诚对待孩子好奇的提问,不要再用我们的司空见惯少见多怪,去扼杀了孩子旺盛求知欲

  几岁的孩子,对世界和未来都充满着好奇,经常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那些问题看似好笑幼稚,却能推动孩子主动积极观察世界,是创造性思维源泉。我们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如何更有深度的思考。

  一个人有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去学习正确答案。在孩子好奇心最强的时候,多鼓励赞赏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陪伴他们一起去发现,一起去感慨,一起去探索。

  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谈到他的求学格言: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插画家作家布丽塔·泰肯特鲁普,在《我能够到星星吗?》里,就集合了90个经典的,关乎人生与世界的问题,配上插图,让它们一起构成一个完整追问

  比如:

  1,双胞胎愿意总待在一起吗?当他们老了,他们仍然在一起吗?他们一道走他们所有的路吗?

  2,为什么当人与人之间最拥挤时,反而互相之间最疏远

  3,我可以像鸟儿一样飞翔吗?如果我会飞,鸟儿会不会认为我是它们中的一员?

  这里面的每一个问题,看似没有答案, 其实问题本身就是我们想要的答案。

  举个例子来说,双胞胎愿意总待在一起吗?当他们老了,他们仍然在一起吗?他们一道走他们所有的路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让孩子们先观察,小姑子的那对双胞胎女儿。她们和大宝同龄,因为每年寒暑假都会在一起玩,所以彼此很熟悉。

  经过观察和思考,她们发现双胞胎姐妹总是喜欢待在一起,一天都不愿意分开。哪怕上幼儿园,也是在一个班级,虽然有时会有矛盾,但更多是亲密无间。双胞胎说不知道老了以后会不会在一起,但至少现在要在一起。

  总之,这是一本富有诗意哲理的书,当孩子对人生和世界产生好奇,甚至疑惑的时候,让他们去看看这本书吧。教会他们如何去寻找答案,让他们仰望星空,去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 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三):人一生经历过多少次的追问,才能成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我最期待的成长,是改变自己与认识自己。殊不知,改变容易,推翻也有可能,难的是认识自己,又何谈改变。或许,认识自己一词也会有点复杂,那就理解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或者自己在世界的位置。总而言之,18岁之后的自己总是在想,在世界和生活这个大频道里,自己怎么微调,才能找到自己喜爱音频

  一本《我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就罗列了一生中所要面临的90个关乎自我与世界的终极追问。每一个问题便是面向自我的心灵的叩问,也是自我需要长时间思考参与的人生体验。或许,其中看似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就需要好久好久的时间和经历才能解答

  记得我还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安排一个任务让我至今难忘。现在看来,那也是一个极具观察力与好奇力的前沿教学理念。我们的任务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在老师的小本本登记,两周下来谁提的问题最多,谁就能领取小红花。果真,这竟然是“好奇宝宝养成记”,那两周每天我都是在幼儿园东看看西看看,看看天看看地,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能提出一个像样的问题,哪些现象是我不懂的。比如:小朋友们为什么会从滑梯上滑下来,后来学习了物理才知道竟然是重力作用。但对于自己来说,这是激发了观察力,自己发现了现象并埋下一棵好奇的种子。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奇宝宝“,随身携带好奇的基因。虽然已经忘了老师具体是谁,但当时找问题的我的样子依旧清晰,现在越发觉得这位启蒙老师竟然这么早就get到了教学的前瞻性和前沿性。看到这本《我能够到星星吗?》的时候,真的感叹如果在小时候能看到就好了。里面的问题不仅是孩子的疑问,也是我一个近30岁成人一直对世界乃至自我的追问。时而感到,人生就是一场密室逃脱游戏,一个环扣一个环,每个房间都有一个主题,就看如何依靠自己所在的关系中,走得更远,探索的更多。

  小书很简单,文字上就是90个问题的字数,每个问题配有一个插画,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由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童书奖得主为小书的每一个问题配上每一幅插画,让思维飘絮的更远,让思考更加意味深厚。如果是亲子的阅读时光,父母和孩子可以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必然不同,问题能给孩子思考,也能让父母自我观照,是否依旧像孩童时期一样怀有赤子之心?是否坚持了梦想?在芸芸众生中,心中是否已经蒙尘?不同年龄的交谈会让人更有启发。

  举几个书中经典疑问:

  当我长大了,我将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我会找到我的位置吗?

  我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世界在我之内,还是在我之外?

  人们为什么总是争吵?

  究竟为什么所有人都想受人喜欢?……许多问题依旧是醍醐灌顶一般,许多问题依旧无解,许多问题可能在经历,许多问题好像已经有了答案……或许,人生的构成也就是问题的构成,问题都解密完了,也就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有许多人,连一个问题都没想明白呢?

  在我看来,《你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就是给我埋下种子之书,在懵懂年龄中遇到的那位恩师,激发我对人生、生活、世界、自然产生思考,即使当下无法获得答案,带着这些问题也将会让我在一生中拥抱世界和生命。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四):人一生要经历过多少次的追问,才能成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我最期待的成长,是改变自己与认识自己。殊不知,改变容易,推翻也有可能,难的是认识自己,又何谈改变。或许,认识自己一词也会有点复杂,那就理解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或者自己在世界的位置。总而言之,18岁之后的自己总是在想,在世界和生活这个大频道里,自己怎么微调,才能找到自己喜爱的音频?

  一本《我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就罗列了一生中所要面临的90个关乎自我与世界的终极追问。每一个问题便是面向自我的心灵的叩问,也是自我需要长时间思考参与的人生体验。或许,其中看似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就需要好久好久的时间和经历才能解答。

  记得我还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安排一个任务让我至今难忘。现在看来,那也是一个极具观察力与好奇力的前沿教学理念。我们的任务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在老师的小本本上登记,两周下来谁提的问题最多,谁就能领取小红花。果真,这竟然是“好奇宝宝养成记”,那两周每天我都是在幼儿园东看看西看看,看看天看看地,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能提出一个像样的问题,哪些现象是我不懂的。比如:小朋友们为什么会从滑梯上滑下来,后来学习了物理才知道竟然是重力作用。但对于自己来说,这是激发了观察力,自己发现了现象并埋下一棵好奇的种子。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奇宝宝“,随身携带好奇的基因。虽然已经忘了老师具体是谁,但当时找问题的我的样子依旧清晰,现在越发觉得这位启蒙老师竟然这么早就get到了教学的前瞻性和前沿性。看到这本《我能够到星星吗?》的时候,真的感叹如果在小时候能看到就好了。里面的问题不仅是孩子的疑问,也是我一个近30岁成人一直对世界乃至自我的追问。时而感到,人生就是一场密室逃脱游戏,一个环扣一个环,每个房间都有一个主题,就看如何依靠自己和所在的关系中,走得更远,探索的更多。

  小书很简单,文字上就是90个问题的字数,每个问题配有一个插画,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由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童书奖得主为小书的每一个问题配上每一幅插画,让思维飘絮的更远,让思考更加意味深厚。如果是亲子的阅读时光,父母和孩子可以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必然不同,问题能给孩子思考,也能让父母自我观照,是否依旧像孩童时期一样怀有赤子之心?是否坚持了梦想?在芸芸众生中,心中是否已经蒙尘?不同年龄的交谈会让人更有启发。

  举几个书中经典疑问:

  当我长大了,我将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我会找到我的位置吗?

  我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世界在我之内,还是在我之外?

  人们为什么总是争吵?

  究竟为什么所有人都想受人喜欢?……许多问题依旧是醍醐灌顶一般,许多问题依旧无解,许多问题可能在经历,许多问题好像已经有了答案……或许,人生的构成也就是问题的构成,问题都解密完了,也就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有许多人,连一个问题都没想明白呢?

  在我看来,《你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就是给我埋下种子之书,在懵懂年龄中遇到的那位恩师,激发我对人生、生活、世界、自然产生思考,即使当下无法获得答案,带着这些问题也将会让我在一生中拥抱世界和生命。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五):不忍孩子一生与“深刻”无缘?这本问题书了解一下

  孩子到底应不应该学哲学?这是个不置可否的问题。

  周国平曾说:如果你只想让孩子现在做一架应试的机器,将来做一架就业的机器,当然就不必让他“学”哲学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哲学就是“必修课”。

  通过对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无用”又“无解”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必将造福整个人生。

儿童适合学哲学吗?

  当然!

  以世界畅销书《苏菲的世界》掀起哲学小说阅读风潮的乔斯坦·贾德曾公开表示,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有好奇心,而所有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

乔斯坦·贾德

  周国平在《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中》曾高度赞扬了孩子的好奇心。他认为,孩子提出的那些既不实用又无答案的问题,其实正是典型的哲学问题。可惜的是,他们往往被毫无哲学听觉的大人们扼杀了,同时也扼杀了许多未来的哲学家。

  贾德与周国平的观点相似。他认为,如果家长能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那么,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就能培养出孩子的哲学素养。而一旦把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弄丢了,就只能通过一些学术性的语言和艰深的文字在学习哲学了。

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好奇心的外在表现就是不断发问。

  因此,鼓励孩子提问,引导孩子提出更多问题,是家长培养孩子哲学思维的第一步。唯有不断追问,才能看见更广阔的的世界,才能拥有更充盈、丰盛的内心。

  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童书奖得主、插画师布丽塔·泰肯特鲁普创作的《我能够到星星吗》,就是一本适合引导孩子提问、帮助孩子开启哲学探索之旅的问题之书。

  书中不仅有关乎自我与世界的90个终极追问,更有90幅直击心灵的艺术插图。文字与图画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追问,引导孩子们从问题出发,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感受思考的美与自由,逐渐养成受益终生的哲学思维习惯。

  90个问题含括了生活维度的方方面面。

  既有对人生的思考,比如“我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有对自然界的好奇,比如“鹰为它的幼雏捕食,是否就像去工作一样?”

  还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追问,比如“别人对我保有什么秘密吗?”等。

  本书既适合两三岁,正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阶段的小孩子,可以引领他们更加天马行空地去提问。亦适合十几岁,正处于对自我和世界有着强烈探索欲望的青春期的青少年。而作为一个成年人,亦能从这些跨度极大的问题中,获得一些启发或灵感。

如何跟孩子一起阅读这本问题书?

  《我能够到星星》一书,只有问题,没有答案。

  当然,这些关于人生和世界的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一起利用好这本书,读好这本书呢?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家长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一定要给出一个答案。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孩子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如果家长着急给出答案,反而压缩了孩子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且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认为思考是大人的事情。

  因此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就一个问题给出尽可能多的答案。或者自己先给出一个答案,鼓励孩子去推翻、去延伸。

  童年和少年时学习哲学的黄金期。这一时期,好奇心开始觉醒,孩子开始直面世界和人生。这一时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由游戏的心态,让他们天然具有哲学思维;这一时期,他们尚单纯懵懂,比汲汲于世俗功利的成年人更容易接近世界的真相。

  因此,对儿童的哲学启蒙并不难,只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并加以有效引导,孩子的哲学天性就会释放出来。当孩子在思维中天然加入了哲学,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深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