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莉: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请不要对心理学和健身失望
【回复 婚姻 给你一个特别推送】
文 | 小莉
01▼就算有一天我死了也请大家不要对心理学和健身失望前两天体检时候做了个肿瘤筛查。没什么,常规检查而已。
做完之后忽然想到个问题:要是我真得了癌症怎么办?
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儿子。想到儿子有点不敢往下想。我觉得唯一的办法是让孩子多去教会。我儿子是基督徒。他有一个永远不离开他的好父母,就是上帝。
第二个想到的就是我的读者。我觉得可能有一些人会因此,对我一直以来所鼓励大家去做的事情感到失望,比如健身和心理学。
大概有人会说:
看来健身也没啥用,她天天健身,还不是会生病?
心理学也是没用的,学了那么久,也救不了自己。
虽然我的化验结果没什么问题,但我觉得,就算我现在没问题,也不保证一辈子没问题;就算我没问题,也不能保证,其他健身的人没问题。
因此我决定写这篇文章:
就算有一天我死了,也请大家不要对心理学和健身失望。
02▼不是健身把身体搞弱了是身体弱才健身
某天我写了个鼓励大家健身的文章,有读者留言:小莉,你身体好吗?
这问题着实让我为难。
我常年受甲状腺问题困扰,不是甲亢就是甲减,需要终身监测,必要时服药;我常年手脚冰凉,大夏天盖冬被,脚上还要穿毛袜;
我免疫系统不知道是太强还是太弱,慢性荨麻疹如影随形,冷不丁就来场急性的,通体毁容既视感;
我特别容易疲劳,每天只能干半天活,顶多约两拨人,多说几句就感觉气血不济。
这个就是真实的情况了。
也许有人会说:你看她还健身呢,身体还不是这么差。运动过量了吧。
我想说:身体弱这个锅,健身不背。
我健身三年,但病了,却是三十几年。
你能说我十几年前得的病,是三年前健身引起的吗?
还有人说,那至少也说明健身没啥用。
我想说:健身可以强身健体,但是健身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
健身的目的是增强体质,预防生病;增强免疫力,辅助我们已患疾病的恢复;而不是替代医学治疗。
如果有人说,生病了不用看病,健身就行了,他绝对不是健身的真正爱好者,而是来坑健身的。
前段时间,一位著名的主持人患癌离世,他生前是一名健身爱好者,而且练的很不错。
有人就说了:你看他肌肉练得那么好,还不是得了癌症。。。
这是一个荒谬的逻辑:说一样东西好,它就必须是万能的;如果它不是万能的,它就是一无是处的。
打个比方,水必须是万能的,它必须解渴、管饿、包治百病,延年益寿、长生不死;如果做不到,就说明水也没啥用。
在这里肌肉必须是万能的,一个人有了肌肉就有了一切健康,如果肌肉不能预防所有疾病,肌肉就是无用的。
如果你真要比较健身到底是否有益于身体健康,应该看大数据,大概率,而不是盯着某一个人。也许他有遗传问题,也许他经历过突发事件,也许他虽然健身很好,但有其他不良习惯或者情绪问题 。
如果你非要盯着一个人,那大概也要比较他在其他各种因素都一样的情况下,健身和不健身的区别。
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没办法去对比这个医学数据,但是健身后我心情好太多了。
是的,即使健身了,我可能还是会死;但如果不健身,我可能死的更早,或者活的更差。
有些人总是致力于从我健身中去寻找破绽。也许这只是为了他们自己不健身找个合理化的理由。如果这样,自己舒服就行,也没什么。
我真正在乎的是那些热爱健身的人;尤其是刚刚升起了一点热爱的人。
相信你自己的感觉。
别人证明不了什么。
你并不了解她阳光灿烂的挥汗如雨背后,还经历着什么。
你不需要用任何人的故事来决定你的人生。
即使有人在健身房里休克,
但更多的是,
健康阳光,活力四射。
03▼不是因为学了心理学才变得抑郁而是抑郁了才来学心理学
很难说我是从哪天开始抑郁的,但确实是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才理解了自己的抑郁。
但不能因此说,在我不理解之前,抑郁是不存在的。
我是从2017年11月,开始正式学习心理学的,在此之前漫长的哲学、文学的浸润,其实都是底子。学习心理学后,我看了看之前写的文章,毫无违和。
只是那时候不懂得心理学的一些专业名词,用的都是非常日常的话,说的道理,和我学了专业之后,没什么分别。可能因为通俗易懂,还更好看些。
心理学到底帮了我什么?
对我个人而言,可能是让我从婴儿变成了一个成人。
痛苦依然存在。
只是学会了用一个成人的态度去承受痛苦。
这个说法可能会让一些人崩溃,因为他们希望的人生是没有痛苦。
希望没有痛苦本身, 也是婴儿的想法。
大多数人还是渴望有个好母亲,永远把TA抱在怀里。
这渴望没有错,我也想要。只是我知道,我得不到;然后接受了这个事实。
明白真相之后,我并没有一跃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
只是决定了,从此以后,这个肉身,这条性命,都归自己。
好也是自己,坏也是自己;
生也是自己,死也是自己。
这个决定的意义在于:从此以后,我在任何痛苦面前都有了真正的选择权:
既不幻想
用自己的痛苦来勾引父母的拯救;
也不期望
用自己的毁灭来对他们进行报复。
我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04▼心理学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核心人格的确很难改变。即使我们看到了,也需要极大的耐心、极大的勇气、可能还需要一点运气,才能改变。
而培养一个健康的人格,相对容易。
不敢想象,如果不学习心理学我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母亲:
抑郁、焦虑,自己每天忧心忡忡,却想把孩子教育的健康快乐;
控制、完美主义,容不得自己有一点育儿上的错误,也不能允许孩子犯错;
共生、融合,童年被抛弃的创伤,让我迅速在儿子这个新生命中得以补偿,以爱之名,将自己的生命彻底和孩子绑在一起。
。。。。。。
妈妈越完美,孩子越遭殃。
不敢想象,我要是把锻造自己身材的劲头用在儿子身上,会发生怎么样可怕的事情。
而现在,我不敢说自己是个多好的妈妈,事实上我也不需要做一个非常好的妈妈。用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话说,足够好的妈妈,养育出健康的孩子。这个足够好,指的不是非常好,而是够了就行了,过了反而不好。
我花心思疗愈自己,一方面让我和孩子之间保持了一个恰当的距离,另一方面 ,我人格的每一点修复,就是对孩子养育环境最好的修缮。
05▼你唯一的信仰是你自己我很喜欢一名身心灵作者,她的书对我有过很大帮助。
有一次,我在书中看到她和父亲的对话,大吃一惊:天啊!她和父亲的相处模式怎么这么狗血!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啊!
后来又陆续听到一些她的消息,知道她两性关系也出了很多问题;她本人也在公开场合坦言,她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好,就是两性关系处理不好;她也非常敞开的说起自己目前依然有着很多孤独、痛苦和迷茫。
我感到非常失望。
她的书写的那么通透,应该早都了悟了人生,怎么也还会有这么多痛苦和烦恼啊!
我不死心。
但凡遇到认识她的人,我都要问一下:某某现在怎么样啊?疗愈了没有啊?
随着心理学的学习,我渐渐的觉得自己这个问题真的很可笑。
啥叫疗愈了没有?
人生除了地狱、天堂,这中间还有很多很多层。
人除了彻底的痛苦,和完全的疗愈,这中间还有很多很多道。
她的确还有很多伤痛,但是她已经离原来的起点很高很高了。
就算她按照自己的修行方法没有去到100层,也不代表你去不到。因为她的基础可能比你差的多,她的创伤可能比你大的多。
她走了100层从负100楼走到了一楼;你如果本来就在一楼,那不就直接上到了正100层了嘛!
许多天赋来源于创伤。
你看到越多的才华,也许都是越多的苦难换来的。
虽然这不是主观想要的礼物,但一切就这么发生了。
所以即使有天,这位作家真的比所呈现出来的还要痛苦,我也不会因此质疑她教会我的那些东西。
当然,我希望她幸福。
但是我不会用她是否幸福来限定我的幸福。
所以亲爱的朋友,如果有天我真的死了,也并不代表我没有变得比之前更好。
也许没有心理学,我早死了;也许没有心理学,我活着的每一天,还不如死了。
亲爱的宝贝:
谁离婚了,你都不必对爱情失望。
谁过得不好,你也不必对心理学失望。
谁也不能证明什么,
谁也不能代表什么。
这世上你唯一可以去信仰的,
就是你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这世上你唯一值得去追求的,
就是那个
最最宝贵,
最最唯一,
最最与众不同,
最最不可复制,
最最无与伦比,
最最值得你去爱的人,
那个人就是
——亲爱的你。
爱你们的: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