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的读后感10篇

2019-09-06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的读后感10篇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是一本由[美] 欧文 D·亚隆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440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01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一):读书会与亚隆团体体验

  亚隆的新书《成为我自己》,是对自己一生反思总结

  读自传就是与伟大人物对话,我们该如何理解亚隆的一生?

  如何从头到尾把它读懂,用亚隆的经历激励自己,挑战属于自己的成功

  来读书会跟大家聊聊吧,一起碰撞出新的思想

  我们以书为媒介,透过他人的言语经历和故事,去发现了解认识自己的想法感受进行分享。 15110260331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二):读后感

  没想到最后是在地铁上读完这本书的。前面的章节看的纸质书,后面发现有电子书才在微信读书上接着看的。简体中文版发布那天,我去了现场,那天正好是亚隆88岁生日,他还特意给中国的读者录了一段视频,虽然我不记得他说了什么。以前亚隆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慈祥老头儿,读了这本传记我才丰富了对他的印象,原来他也曾经是个自卑焦虑少年,是个拼命学习帅气青年,原来他那么幸运,15岁就遇到了一生挚爱,也许这花光了他们家所有的挚爱好运,才导致他的孩子们婚姻都不太顺利(当然纯属瞎说)。他的经历让同样学习心理学的我既羡慕嫉妒又无力追随。有幸在这个年纪了解到心理学工作者这样精彩的一生对我是个莫大的激励。这个时代可能将他的经历再走一遍,也无人能够重造他那样精彩的心理治疗的一生,但是这样的灯塔可以指引我们向我们原本就想走的方向走的更远更安心,因为有人已经做到了,而且做的那么好,那就一定是可以的。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三):读完顺手写写心理咨询领域中我所崇拜喜爱的三位老头短评放不下的内容

  终于在清晨4点看完了这本书。依旧展现了我所喜欢的亚隆的全部特质。也正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为什么我如此喜爱这个老头。

  在心理咨询这个领域里,我想我所崇敬和喜爱的老头大概有三个。其中罗杰斯和亚隆就像我自体客体般的人生导师,而荣格更像是我的偶像,因为在荣格身上,我看到了我永远也不可能拥有却羡慕不已的近乎于魔幻灵性。太奇妙了!

  回到罗杰斯和亚隆。之所以说他们是我自体客体般的人生导师,大概是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所想要呈现的所有。

  罗杰斯像是我生命中理想极,他像灯塔一样伫立在远方闪耀着永恒的光,告诉我心理咨询这条路前行的方向与榜样,告诉我什么叫做被选出的天生的咨询师。那是一种天赋,一种我确信自己拥有着却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而无法完全发挥和展现的天赋。但他在那里,永恒的灯塔,让我鼓励自己,有一天我必然会行至于此。或者终其一生我都将会行进在这条路上。

  而亚隆则更像是我生命中的孪生极。通过亚隆的书写表达我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普通人身上的那种闪光。(尽管亚隆才不算是一个普通人!)他那么真诚地站在那里,站在这里,站在我的无处不在相似位置,一次又一次地敞开自己,真实、真诚、温情地表达出他的此时此地,毫无修饰,毫无遮掩(即便有,也都被他表达出来了)。那些让我感到共鸣描述也让我意识到,噢,原来这一切也都是可以表达的。它们让我多了一分坦然,对自己普通的,努力发光的生活的坦然。更是对自己普通的,无法发光的时刻的坦然。他的存在,让我的这个朝着灯塔行进的过程多了许多的坦然与安稳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正在努力发光,并且坚信自己会持续闪耀着。但我也有那么一些时刻,是无法闪耀的。我的光芒亦无法穿透世界的所有。我的世界里也存有很多的黑暗混沌。但这些都并不影响我的闪耀,也并不会剥夺我朝着我自己想要的方向行进。

  我可以去做我想做的,并且获得相应的回报与闪耀。哪怕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哪怕我也有光无法照到的部分

  嘿,谢谢你,亚隆。

爱你(如同那50句的我爱你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四):更好的成为自己

  欧文亚隆的新书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也许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能够更好的成为自己。

  这句话,在前几日国内新书推介座谈上,几位心理咨询师和作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也思忖好久这其中的差别: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成为自己,是有哪些差别。

  非常巧的是,没过几天,我在一篇公众号文章里恰好看到了尼采的文章《成为你自己》,原来欧文亚隆的这本书,也是受到尼采的启发而作。而尼采的短短几千字的文章中,写出了他对于“成为自己”的哲思。原来,我们并没有好好的尊重自己意愿,或是懒惰或是懦弱,让自己过得并不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欧文亚隆作为当代美国存在主义团体治疗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今年他已经88岁,《成为我自己》这本书是他85岁时完成作品。他是欧洲犹太移民后代父母经营了一个杂货店,家中还有一个姐姐。他的童年回忆里,对于读书的爱好、对于移民身份还有对母亲粗暴管教方式记忆犹新。而幸运的是,他15岁的时候遇到了他的一生所爱,这让他的生活从此明亮起来,并与他的爱人相伴至今。

  欧文亚隆作为犹太裔学生,在中学大学里学习非常刻苦,也非常勤奋参与神经医学临床研究中。在实践中他不断总结出自己的独特方式,尤为重要的是他对来访者真切关怀,这与冷冰冰的、有距离感精神分析截然不同。他重视与来访患者建立坦诚关系,从梳理自己的感受做起,对患者的行为、想法做出积极回应。在团体治疗中,他更加重视团体成员之间互动力量,正如他引用尼采的观点,处于痛苦中的人,当他能够给别人帮助和建议的时候,他能够找到生活的动力

  在书中,他用40段故事,串起了他的生命回顾小时候,为了买自行车而“骗”父母要周六骑车去图书馆,自此看了更多的书,也拥有了持续至80几岁的爱好——骑车驰骋;和小伙伴参加家庭派对,门口人太多而不敢走进,小伙伴带他从窗子爬入,结果认识了一生的爱人;在写《当尼采哭泣》时冥思苦想出莎乐美的弟弟介绍大学教授给尼采心理辅导,后来得到尼采信件整理者的反馈,确实莎乐美曾有此意;在印度旅行时结识了三个美丽的印度女子,虽然对“冥想不得要领,但是略懂了“未来心不可得”的奥妙;曾在维也纳小住并参观弗洛伊德故居,40年后欧文亚隆的书成为维也纳年度最佳书,政府免费向市民发放10万册亚隆的书……在回顾一个个故事中,那些奇妙、感人快乐让人更加对这位老当益壮的咨询师充满好奇敬重

  书中最后他写到, “我总是让我的患者去探索遗憾,并督促他们追求一种无悔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我也几乎没有什么悔恨。而且,我每天收到的邮件提醒我,我曾经帮助过遥远地方的某个人。因此,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所说的话很适用于我:‘这就是人生?那么,再来一次!’”

  也许我们尽力而为也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只要努力去过没有遗憾减少懒惰、直面懦弱的生活,就能更好的成为一个“本来就很好的自己”。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五):翻译欧文•亚隆《成为我自己》

  【前言:这本书2018年5月交稿的,原来说是赶在万生心语(将亚隆人际团体治疗师培训引入中国的培训机构)十周年庆的时候将书出版出来,结果下半年出版行业整顿,之前报书号审批通过的,全部重新审核一遍,所以交稿一年之后才出版。】

  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翻译完亚隆自传《成为我自己》(Becoming myself)。原著是一本300多页的英文书,我和世彦两人各翻译一半,我翻译前面一半(第一到二十二章),他翻译后面一半(第二十三到四十章)。我负责的部分翻译完,超出之前七万字的预期,竟然超过了10万字。不过好在亚隆的这本书偏文学写作语言简单易懂,很平实文字,所以翻译起来并不觉得是一件苦差事,反而有点乐在其中。

  说起翻译这本书的机缘,实属巧合。我平时会翻译一些精神分析领域的论文,有时候会上传到李孟潮老师的群里;群里有人问翻译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我有时间都会参与解答讨论。或许因此给李老师留下了一些不错的印象,所以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心理找李老师推荐翻译亚隆自传的人选的时候,他想到了我,并给了华章心理编辑我的微信号。我第一时间想到拉世彦下水,因为他是亚隆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忠实粉丝,而我个人虽然也喜欢存在主义,但是更钟情于精神分析,尤其是克莱因学派。接下来,是5000字的试译,由我翻译世彦审校,然后两人一起讨论修改,并在一周内返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主编和出版社领导认可并顺利签下合同

  不过签合同的时候有个小插曲。世彦提出来,翻译一本书不容易,希望出版社可以给一个十年的合同期限。英文书籍翻译成中文的版权支付周期是五年一付,所以每隔五年续签一个合同。十年也就是两个周期之后,如果再用我们翻译的版本需要再次支付费用。出版社找了一些理由拒绝了。就这个问题,我后来想到一个馊主意:以后在国内找个出版社和出版亚隆书籍的Basic Books出版社签到这本书的版权,然后我和世彦翻译的部分掉个个,他翻译前面部分,我翻译后面部分,就又成了一个版本,还能再挣一次稿费。这当然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一是华章肯定会一直签下版权,二是就算有出版社签下版权之后也不一定会找我们俩来翻译。但是我心里还是有这么一个念想,如果这本书卖得很好,有出版社觉得有利可图,或许真的会来找咱俩呢。

  翻译这本书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事情是:这本书已经有了台版。译者不是学心理学的,是学英文专业的,翻译起来笔下生花文采斐然——然而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风格。再加上文白夹杂,繁体字横排竖版,我觉得不一定适合大陆读者来读。一开始我是拒绝接受有台版存在这个事实的,所以一直也没有弄一本作为参考——世彦倒是很早就买了一本。到翻译的后期,我也终于忍不住买了一本。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台湾译者确实高超,对汉语本身的掌控能力在我之上,然而确实也有一些为了雅而伤害到信的地方。最后两个译本出来,可能有好事者会加以参照比较,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后记:心理学领域有两个很有特色的出版公司,一个是出版这本书的华章心理,另一个是万千心理,加上开头提到的万生心语(作家史铁生给起的名字),这三家公司的大老板是同一个人(孙立哲)。将书稿交给华章之后,编辑也转给万生心语的工作人员看了,然后十周年庆的时候,来了两位大牛,莫林(现任美国团体治疗师协会主席,亚隆《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合著者)和朱瑟琳,然后找到我,给莫林做了口译。】

朱瑟琳和莫林,在联合带领示范组期间对谈和莫林(Molyn Leszcz)、朱瑟琳(Ruthellen Josselson)一起参加十周年庆典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六):成为你自己的存在

  普鲁斯特问卷里有这么一个问题“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对于选择困难症来说,真是要了老命。可是,我还是可以立刻想到欧文亚隆博士。我想,可能他就是我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吧。

  最早接触欧文博士还是得益于那本《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那是一本直接就彻底征服了我的书。书中的问题是我早就思考而不得其解的,无论是死亡、自由,还是孤独与无意义,所有这些命题早早就堆积在我脑海深处,它们不断地提醒着我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就像尼采所说,“我太热了,被自己的思维灼烫着,常常因此而窒息。”我在黑暗中摸索着,没有方向,就在这时,Doc Irvin 出现了,他耐心指导着每一个愿意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告诉他们,如何走出自己给自己的画地为牢,如何找到自己的路,他用意疗法告诉人们,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我喜欢存在主义疗法,可我也恐惧团体治疗,不是因为我那严重人群恐惧症,而是因为我实在不能忍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可能我始终觉得不应该去寻求同类支持吧,那种超脱是建立在看淡一切的基础之上的。我一直也在思考着我对这些命题的重新理解。

  对于死亡我的想法不尽准确,我总会畅想一番,问自己:我们人类为什么眺望不到这苍穹下的人世变迁触摸不到在云端的璀璨星途?莫非人是可以通过死亡之路,去往那一片无尽的归途,踏上那真正的回家之旅?所以,我认为人们所害怕的生命消逝的那天,实际上却是永恒的开端,是朝着星海的徜徉漫步,是走出了时间的无尽桎梏。是我毕生追求而不强求的事情。但是在死亡之外,我同时追求的,还有人道的虚无。我追求的一直都是我心中的cowboy 精神。我所理解的cowboy精神,就是时时刻刻准备好迎接人生的终点,却也能在时候未到时不忘尽力的成就诗意的生活。就像我热爱的一切老套的西部片,总对它们没有抵抗,在其中你可以看到,无论如何厉害的人,总可能随时死去,cowboy们从不把自己的一切看的很重,他们可以随时为了帮助穷苦的农民对抗恶霸而死去,也可以为了一文不值的奴隶的尊严而拔枪相向,甚至为了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利益而毅然选择决斗……在经历九死一生的枪战后,或在中枪后平静地点根烟等待死亡,或独自在夕阳下远去,什么也不留下。这样带给他人的人道,和留给自己的虚无才是我欣赏并向往的。所以,如果我感觉时候未到,就依然会在这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只是我并不排斥死亡,也渴望着它。

  而自由,我想,人们终其一生,可能就是为了追求爱与自由吧,可是爱从来都是让人们失去自由的。所以,你必须要有所选择。怎么说呢,就像我喜欢的西部片《原野奇侠》中的肖恩,他曾想过驻足,可是却只能选择再次出发。“人必须忠于自己,不能违背自己的本性,带着杀戮活下去很艰难,这条路没有退路,是对是错你都要背负,直至一生。现在快回去找你妈妈,告诉她一切都好。山谷里再也不会有枪声了。”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无法彻底地改变。而我是那么厌恶被束缚的感觉,厌恶一切条条框框,厌恶一个灵魂必须捆绑在另一个灵魂之上才能有所寄托。其实,我是知道我自己的,无论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我都会孤独地一个人生活下去。不是所有人都甘愿完成结婚的契约,生育,抚养子女,再照顾孙子孙女的。我不能想象那样的人生。所以,我想要用一生来探索无限的未知,它们对我的吸引力大过这世间的一切,我也想随时抽身离去,因为我眷念的都已远去,没有遗憾了。也许,这才是我对自由的终极追求吧。

  奥威尔说,“也许比起被爱,人们更渴望被理解。”可是,我觉得人类的本质就是独行,没有人可以相伴。而人们为什么就恐惧着孤独呢?也许只有明白了为什么恐惧,才能理解孤独。我不禁去想,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对孤独的厌恶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样理所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费神创造什么字母表,或是从动物的叫喊中总结出语言,也不会穿梭在各大洲之间。所以,真正的孤独可能就是人们已经遗忘了你,可你却还以为在他们中间。就像欧文博士写的,“我只是打算说,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可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增长。因此,如果人不能放弃一桩婚姻,那么这桩婚姻就注定要失败。”而我一直是孑然一身,我会一直保持孤独,我接受那样的宿命。 选择你的命运,热爱你的命运,像牡蛎一样,神秘、自给自足,而且孤独。

  意义或者无意义又是什么呢?设想一下,如果视觉的镜头慢慢拉长,一眼望去穷尽一生,那种及生至死的缓和感就会令自己觉醒,原来在十岁经历的父母离异,或是二十岁时和初恋女友分手,更或是许许多多某一刻的痛彻心扉不堪回首,在这些事情里的感受全在时间的洪波里不足挂齿,总会被片片冲蚀掉,总会被带走,只有生活着的过程才是永恒。也许,所有的人都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切,但是大多数人自己却不知道,追求意义的过程就是丧失意义的过程,意义其实就是无意义。毛姆说,“只有诗人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我想,正是因为我渴望着那株百合花,所以才赋予了我活着的追求吧。而追求,从来都不是强求。我可以被某些人间的欲望所吸引,我也可以坦然接受肉身的湮灭,这对我来说没什么区别。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去走我们自己的道路,而我的宿命就是在孤寂遥远的彼端去探索无限的未知,成为我自己的存在。我感谢Doc Irvin 让我更加看清了这点。就用叶芝的诗来结尾吧,

  我就要起身走了

  因为从早到晚 从夜到朝 我听得湖水在不断地轻轻拍岸

  不论我站在马路上 还是在灰色人行道

  总听得它在我心灵深处呼唤

  伟大的Doc Irvin,所有想说的话,都只想凝结成一句,谢谢你。谢谢你讲给我们你一生的故事,让我们有幸听到那些精彩十足的故事。就像你所说,Things fade, Alternatives exclude.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七):成为你(我)自己——读欧文·亚隆回忆录有感

不会写小说的精神科医生不是一个好的治疗师

  在人生的最后关头,这个85岁的老头已不屑于再用过多笔墨去描写心理治疗的具象化场景。他在简短的第一章里写的全是感受:潜意识、梦,这些象征性的符号化的东西。他的每个故事带给人的都是无尽的思考,但没有答案。故事,总是短小隽永,而又意味深长的。这确乎是一本关于他自己的小说。

  真实。为何难以做到?难以感受?难以表达?难以践行?难以反思?

  亚隆,从老人的视角,重新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年青时的经历,仿佛是又一次的个人体验和自我分析。

  以年老时平和的眼光来回忆那些年青时的慌乱、焦虑和不安,也都带着脉脉的温情。

  亚隆的婚姻生活在他的笔下显得很美好,至少他自己是相当愉悦及满足的,从身到心。而且精神分析对他完全不管用,人际以及叙事(文学)又让他如此痴迷,这是他治疗的良好基础和开端。

  15章开始,从业的早期阶段(1957年左右),伴随着尝试,他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学习与摸索,少不了一些重要的榜样与同道。当然,更少不了对自己的诚实。

  亚隆自创的团体治疗,完全是冒险式的开放,但收效甚好。这得益于他的导师的引领和肯定,当然更与他本人自由大胆的尝试和个人经历(性格)分不开。

  亚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很敏感,尤其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亚隆在不断地探索中,一直在变幻着自己的职业方向。当然,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患者的帮助。

  从医学到人文,从存在主义哲学到文学。他不断汲取其他领域的养分来充实自创疗法的理论基础。精神病学是远远不够的,当治疗越来越关注人的本质问题:爱与感受,哲学与文学似乎成为绕不过去的门槛。但是,并不是完全转舵。早期的科学训练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始终是他能完整建构团体治疗理论的基石。

  焦虑,伴随着的是勇气的激荡。转向抑郁,则是勇气的消殆。

  《爱情刽子手》:亚隆就像一位天使,书写着围困我们的魔鬼。

  婚姻危机,摇头丸解决一切

  同时,玛丽莲开创了全新的事业领域,这种因为一个人的突然变动,而导致两个人的聚少离多,引起了亲密关系危机。结果,那个神奇的夜晚,在罗洛·梅的家里,夫妻俩尝试了摇头丸,之后,一切美好的感觉又都回来了,并且不再复发。

  《当尼采哭泣》:小说是可能发生的历史

  1882年,尼采深受抑郁症折磨,而弗洛伊德还未横空出世,后者那时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医学生,也没有心理治疗师执业。

  但不代表没有其他心理疗法,弗洛伊德也有老师。

  后来,电影问世后,尼采档案馆工作人员来信,证实1880年确实有朋友写信给尼采推荐他与大名鼎鼎的维也纳布洛伊尔医生讨论病情。后来众所周知,这项提议被尼采的妹妹阻拦了下来。

  亚隆的特别动人之处就在于坦诚到近乎虔诚,宗教般的虔诚,虽然因为出身就是犹太人的原因,导致他本人无信仰,并是一个坚定的宗教怀疑论者。

  同时,他又是小说家的身份,对构造故事非常在行。也许,成为心理学家是个偶然,但成为小说家却是必然。

  《叔本华的治疗》:悲观厌世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可能正如患者所说,亚隆的个人生活比较幸福,所以他觉得尼采、叔本华这样的天才都需要治疗。

  太深的痛苦无人能承受,而亚隆之所以如此畅销,与时代和他个人风格不无关系。和平年代的人没有大的创造性创伤,自然也难以接受大爱,而亚隆他也把自己保护的很好。和当年一起从犹太国家逃往美国的其他心理学家相比,比如弗洛姆,他无疑是迟钝而又幸运的。

  《直视骄阳》:死亡焦虑,50岁,开始与罗洛·梅探讨死亡。

  伴随着回忆,我们又进入了亚隆的早期生活。那么多晚年的泪水,亲人好友、儿时玩伴,一个个悄无声息的说离去就离去,那么多早年生活的快乐温馨的回忆,那么多爱和不舍,我们晚年会有吗?

  当无人与我一起回忆(见证),我消失,记忆也就消失了。

  虽然他带领过那么多年、那么多的临终关怀团体治疗,但是却无法接受自己的被遗忘。

  理论上的“知道”与情感上的“知道”,完全不一样。

  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走,终将会到达

  团体,什么样的团体是有益的?

  基于兴趣,最原始的、共同的、互助的发心,而组建起来的。

  而后,可生出同理心、人性化的、共情的、真诚的氛围,可提供友谊、指导、个人成长、甚至危机干预。这样一个以强有力的原则联系起来的团体,非不可抗力不能缺席,在那之中的20多年中,他们几乎讨论过人生中的每一个议题,生老病死、爱恨别离、分合动迁······却始终抱持如一的坦诚和开放。多难得!

  这当然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最伟大的冒险。

  结语

  这本书,更多的是在讲“情感”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亚隆也承认有些治疗能起作用源于患者对他的信任。信任让彼此的关系更有力量,信任让治愈成为可能。

  而情感,当年艾瑞克森在用催眠来治疗一些心理的疑难杂症时,也是如此强调的。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异化的今天,短信和视频、音频成为新的治疗方式并被成人广为接受,情感的传达如何能够更有效,除了常规化的训练,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又或者是各人的课外功夫呢?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八):活出我自己--读《成为我自己》有感

  活出我自己,是致敬欧文.D.亚隆的《成为我自己》,更是对理想化自我的期许。

  “成为我自己”,是终生课题,作为一个88岁高龄的长者,很适合,还算年轻的中年人,更应该“活出我自己”。

  十年前读过老爷子的小说,那时正自学心理学本科课程,对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2017年参加了欧文.亚隆读书会的全球网络直播,目睹过大师风采。《成为我自己》读书活动在即,趁此机会,买来读读,读完回味,感慨万千。

  以下是我阅读过程中对三个问题的思考:

  1.关于人生导师的思考

  文章开始于一位获奖的物理学家再访,距离上次咨询20年。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竟然在获奖时要见心理医生,让人大惑不解。荣耀时刻,晕头转向找不到北,不知道自己是谁,自我怀疑、焦虑。为什么?

  此人是二代移民,没家世没背景,也没遇到过人生导师,全靠自己一步步攀上巅峰。即使成为了顶尖人物,仍感觉像浮萍一样毫无根基。亚隆对此形容——感觉自己像是长在沼泽地里的野百合--花儿虽美但是根基不牢。(《成为我自己》,p5)

  更有意思的是,见过这位来访者之后,亚隆一直以来的一个白日梦被激活了。

  一个拎着公文包的男士来到亚隆家的杂货店,告诉他父亲:你儿子是棵好苗,将来会出人头地,一定要送他到私立学习好好接受教育……没有看到父亲的反应白日梦便戛然而止。

  为什么出现这个白日梦?并且出现过几百次。

  来访者扰动了亚隆的心。他也是二代移民,父母也没背景,开杂货店,也没遇到过人生导师,也曾经渴望被提携、被赏识。但是,没有。因此,卑微的出身也困扰他多年。

  正因此,才能非常精准的共情这位来访者。

  按照自体心理学的观点,这位来访者在夸大自体和理想化自体方面是有缺陷的。大胆设想一下,可能早年生活并不理想,比如幼儿园或读书时得了奖励与父母分享没有得到回应,优秀总被重要他人忽略,无论成年后取得多么重大的成就,自己一点儿感觉也没有。

  再看亚隆,他与这个来访者相似,但情况在他的掌控内。亚隆的母亲很强势,父亲内敛而温和,文章中提到父亲经常与他下棋,可见父亲很爱他,在强势的母亲面前,父亲的存在感太弱,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亚隆的理想化自体偏弱,总渴望被一个理想人物所引导、赏识,这也是那个白日梦出现几百次的缘故吧。

  可见,在早年生活中,父母(或照顾者)对孩子的回应多么重要,“被看见”是形成稳定自体的关键因素。一个能够得到父母(或照顾者)爱的回应的孩子,能够将理想化父母的影像内化,更能有效应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而被忽视的孩子,也会长大,只是成年以后的人生总处于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人生导师,每一对父母都应该好好思考如何当好这个天赋的角色?

  2.关于同理心的思考

  文章开始于亚隆的一个梦。这是发生于73年前的一段少年往事,为了引起女孩注意,给女孩起绰号,恰巧被女孩父亲听见了,这父亲问他,如果站在女孩角度,是不是感觉很不好?如果你被人起绰号是不是也不爽?

  女孩并没在意,还邀请他一起玩儿。虽然没被打也没被骂,但那一刻,他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他没跟女孩玩儿,也没给女孩道歉,灰溜溜的走了。

  给女生起绰号,是许多小男生的鬼把戏。这种事没在谁的心中泛起过涟漪,但在亚隆的心中埋下了心理学的种子。

  少年时的恶作剧,潜入老年后的梦中。如果当时亚隆给女孩道歉,这事还会念念不忘吗?大概不会,也可能因此少了一位心理学大师。

  亚隆说——这个封存了73年之久的脓包,里面装满了内疚,突然在今晚胀破了。(《成为我自己》,p3)

  时已暮年的那个少年,终于说出:原谅我,爱丽丝。(《成为我自己》,p3)

  他可以不用将这段说出来,即使说,也不用写在书上,即使写了也不用放在第一章。我想,对亚隆而言,这件事非同小可。选择了直面自己的逃避,我们看到了大师的坦率。

  朋友说:同理别人容易,同理自己很难。

  的确如此,亚隆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中提及,他们母子关系并不融洽,起因于14岁的那个晚上,父亲突然胸痛,极度焦虑的母亲对他大吼“你——你杀了他!”,(《成为我自己》,p14)从此他对母亲关上了心门。过了很多年,母亲对亚隆抱怨:带着自做的蛋糕乘车四小时去探望住在养老院的外婆,从没得到过一句赞美。按说是应该安慰母亲的,但亚隆对此冷漠以对。

  直到晚年,他才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他说:现在,我的感觉不一样了。很明显,对我妈妈来说,她唯一的儿子完全不欣赏她。我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不同情她?……真的,对我来说,说那些话怎么那么困难呢?啊,我多么希望自己足够心软,能够将那些话都说出来。这种简单的感激之举,对她来说可能意义重大。也许,如果我说出这些话,她就不会在我的梦中萦绕了。(《成为我自己》,p297)

  亚隆走了73年,达到了圆融。

  作为个体,同理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论面对至爱亲朋还是在职场、商场中,如果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理解。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同理心本身没有善恶,只有用于利他行为中才是好的,如果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也同样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作为心理咨询师,同理心是必备的专业素养。有人比喻成拿自己的脚穿来访者的鞋,才能体会到来访者的感受。当我们面对来访者的时候,时时提醒自己要穿一穿来访者的鞋子。

  3.关于喜欢的事的思考

  看一个人是不是真喜欢某件事,只看投入时间便知晓。

  不管哪行,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对所做事情着迷,投入的时间越长越发迷恋。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导演、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88岁还出演了《骡子》,老爷子深得亚隆的心。俩人很相似,都是瘦高型身材,都一直在专业领域内拼命,80+的年龄还演戏还做咨询,一定是因为热爱。

  每当看到如此优秀又持续拼命的人,我都肃然起敬。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为此拼一生,不为名利,如此简单的活法,多么令人羡慕。

  亚隆喜欢阅读,小时候读人物传记,按照作者的姓氏从字母A到Z,这样的阅读量已经令人咋舌了。而这仅仅是开始,阅读持续终生,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医学的,突然写起小说,文笔简洁而优美,既具有专业性,又深得普通读者的喜爱。

  每当看到墙内开花墙内外都香的双栖优秀人物,不免陷入白日梦的奇想之中。人家能做到,为什么我做不到?随即跳出答案,几人做得到?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万事不困惑。以疑问结束追问,阻碍了其他可能性的产生。

  这么问,说明有想法,不再追问,说明只有想法没什么卵用。

  如果喜欢,就做,如果真喜欢,就不问收获的做下去。糊弄自己容易,老天可是有眼的。

  题外话:与自己和解,才能与他人和解

  亚隆用了73年,真正做到了自我和解。

  无论给少女起绰号还是对母亲漠然,内心始终处于纠结之中,梦才会萦绕不去。走过大部分的人生,越接近终点,发现曾经在乎的其实没那么重要,看似一件件的小事,却让他彻底打开内心给世人看,告诉全世界:人之为人,重要的是对亲人的爱、对他人的尊重

  与他人和解,才能一生无悔。自我和解,才能今生无憾。

  活出我自己,进而成为我自己,也许仍会有悔恨或遗憾,毕竟更接近理想自我了。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九):成为我自己、成为你自己

  只有勇敢充分地活过,才能平静坦然地迎接生命终局。(欧文·亚隆)

  前几天晚上跟老同学在微信上唠嗑,我们都共同感慨接近不惑之年生命依然充满重重迷惑,命途多舛的职业生涯,未来人生的不确定性,以及生命脆弱的人生本质之类;算起来我们这班老同学刚过而立之年这还没几年,已先后有三四位同学离我们而去了,真是呜呼哀哉奈若何,生命之无常脆弱可见一斑。

  其实只要稍微留心,取生活中任意两点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没有任何两点你的情绪状态、生命感觉是一模一样的。生命与其说是固定不变的实体,不如说更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包括我们的情绪、念头、想法、感觉、身体状态、甚至深层价值观、人生体验等等,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发生我们能够意识到或者无意识的动态变化。

  因此我们要学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执著无明地活着,而应尽可能地保持清醒觉察、观察生命河流、觉察当下生命状态、不执著过往、不寄托未来、安住当下,顺其自然地生活。当然这些道理说起来是那么回事,实际做起来就几近于空话了。

  周末没事在家看了一本好书,美国伟大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自传《成为我自己》。自从大约十年前接触欧文·亚隆的著作,我就被深深地迷住了,他不仅是伟大心理学家,更是杰出的小说家。估计稍微对文艺感兴趣的读者,都听说过或阅读过他的《叔本华的治疗》《当尼采哭泣》《生命及妈妈的意义》等经典心理小说。

  在《成为我自己》这本自传中,欧文·亚隆老先生在85岁高龄时用温暖文字,从容回顾总结其一生丰富经历。他从“一个贫穷的移民杂货商惶恐不安、自我怀疑的儿子”,最终成长为一代伟大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他的人生历程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有何启示呢?

  与自己的关系。该书前半部分书写了欧文·亚隆的童年及青年求学生涯,他的父母亲是从俄国移民至美国的新一代犹太移民,没有知识、没有背景、甚至刚到美国时一句英文都不会说。他们靠在贫民区开杂货铺艰难地养家糊口,并尽可能给大女儿和小儿子(欧文·亚隆)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在欧文·亚隆的叙述中,父亲是个亲切、善良、勤劳朴实的人,他唯一的缺点就是太顺从母亲、太听母亲的话。而母亲则是个粗俗、不讲礼貌的人。在欧文·亚隆14岁那天晚上,父亲突发心绞痛,母亲情急之下大吼着儿子,“你——你杀了他!”“她让我知道,我的任性、我的不敬,我对家庭造成的动荡——所有这些——杀死了他。”最终大约凌晨三点钟,曼彻斯特医生连夜赶来,安慰了亚隆,并很快帮助父亲解脱了危机。

  但从此儿子的心门就对母亲关闭了,长达好几年没跟母亲怎么说过话。长大之后,欧文·亚隆在书中说,“我有一些模糊的感觉,我的童年早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精神创伤,并且感觉我没有归属感,我没有其他人那么有价值,或者值得过上好的生活……”

  直到85岁高龄时,亚隆还经常在梦中梦见母亲,他把母亲用过的家具一直放在客厅里,从来不曾丢弃,他在自传快结尾时认真反思一生,“我的生活是如此富有、优越、安定——主要得益于我母亲的辛勤工作和慷慨……我一生都在探索、分析和重建我的过去,但现在我意识到,我的内心充满了泪水和苦难,我可能永远也无法摆脱。”

  正如那句鸡汤名言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忙着治愈童年。”老同学在前几天聊天时还问我是否感觉生活无聊,当时我一听是多么羡慕他啊!只有那些精神真正放松或者说过于放松的人,才会感觉到生活无聊;而我的精神几乎时刻都是紧绷着的,焦虑才是我多年来始终不离不弃的好朋友,它就像狗屁膏药一样黏着我,你说我怎么可能会感觉无聊呢?你说这种人生状况到底算是幸还是不幸呢!?

  当然作为成年人来说,不管有任何情绪问题、生活问题、人生问题,都应该百分百负起自身责任,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怨天怨地怨原生家庭都没用,只有靠自己持续努力,才可能会早点见到人生微光及美好希望吧。

  与他人的关系。人天生是社会动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几乎构成了我们人生幸福的主要源泉,当然也可能是主要的痛苦纠结之源。我们与他人的友爱互动、沟通互助、心灵抚慰等等,统称为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越丰富、多样、完善,他的主观幸福感越强,活得越开心自在;而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单调、脆弱、甚至若有似无,他可能活得越痛苦、疏离、封闭,他选择自我放弃、自我毁灭的可能性越高。

  我真的好羡慕欧文·亚隆在自传里描述的他与自己的大家族、与妻子孩子、与朋友、同学、同事、导师等人的一系列复杂多样又美好温馨的人际交往啊。亚隆与妻子可谓青梅竹马,自从初中相识以来,大学毕业后结婚,一辈子相互扶持、温暖互助书写人生故事。他和妻子养育了四个孩子,他从来不觉得温馨的家庭生活对于他来说是负担,或者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激励和动力,助力他在职业生涯上更加努力耕耘、创造出惊人成就,同时收获了很多温暖的甚至持续一生的同仁友谊、朋友之谊。

  再看看我自己,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多年来也承蒙同学帮助提携、家人朋友的温暖关爱之类,才能顺顺利利活到现在。我有时自我反思,可能与其抱着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老想着他人有没有帮助自己、有没有温暖自己,还不如多想想有没有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幸福、而开心、而温暖呢。抱着这个出发点自我反省、自我改善、努力行动,可能才会有利于我们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吧。

  与社会的关系。即使已经85岁高龄,欧文·亚隆也从来没有停止工作。他的办公室距离住处只有50米,他每天通常上午写作、下午接待患者。由于一生非凡成就给晚年的他带来的卓越声望,每天他都能收到世界各地读者的若干邮件,但这一切都没有让他产生高高在上的傲慢感。多年来他坚持每封邮件都亲自回复,他对待每位上门患者也都尽可能地敞开心扉,尽力提供心灵帮助与抚慰。他说坚持工作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了意义,同时每天工作、每天回复读者邮件就像佛陀提倡的慈爱冥想一样——每天都做些力所能及增加众生福祉的事,这一切都实践了他穷尽一生想要尽力帮助他人的信念。

  他永远忘不了14岁时父亲突发心脏病的那天晚上,正是由于曼彻斯特医生的及时赶到,安慰了年幼的他,才把他惶恐无助的幼小心灵从母亲的责骂中解脱出来。欧文·亚隆从那时起就发誓,“我决定我要像他一样,我将会成为一名医生,将他给我的安慰传递给其他人。”——他要把这种从医生那里获得的帮助和安慰传递出去。

  欧文·亚隆一生都致力于用自己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尽可能地给他人带来心灵抚慰与帮助。他在书中经常提到著名的涟漪理论,即以你所做的事情为中心,就像投在池塘中的一颗石子一样,涟漪一圈圈扩大,可能在你看不到、或者意想不到的地方,也会有人因为你的积极作为而受益、而得到难得的心灵抚慰和心理成长,就像当年曼彻斯特医生对他的小小安慰让亚隆一生难忘一样。

  欧文·亚隆提出的关于“死亡、自由、孤独和意义”等存在主义心理学思想,曾深深地影响了像我一样的成千上万的普通读者。他的数十本著作,曾带给生活在遥远东方古国的我很深的教益和帮助,估计未来还将会使我受益。这一点正好验证了他的涟漪理论——他虽然不认识我,但他发起的涟漪却在数万公里外影响到了我。

  欧文亚隆在自传结尾处深情写道,“我总是让我的患者去探索遗憾,并督促他们追求一种无悔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我也几乎没有什么悔恨。而且,我每天收到的邮件都提醒我,我曾经帮助过遥远的地方的某个人。因此,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所说的话很适用于我:‘这就是人生?那么,再来一次!’”

  在投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鱼龙混杂文化及多元价值观盛行的当下,欧文·亚隆的思想及人生历程,也许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启发,让我们能够活得更加清醒而智慧。在有生之年尽力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向上向善,可能我们身边的人、或者我们看不见的某些地方,也会有人因我们的努力贡献及些微善行,而受益、而成长、而开心吧。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十):成为我自己

  2013年下半年和朋友参加一个存在主义团体课程,课上朋友送了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当时并不知道欧文亚隆是谁,而且那个时候读书很少看作者的,更不要说是教科书了。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3年才读完,又3年忘的已差不多。

  2016年参见挺身而说淬炼班课程,第一天有一个训练:如果你在电梯里遇到一个人,你有1分钟时间跟Ta对话,让Ta答应你一个小要求。有两个人可以选择,其中之一是欧文亚隆。我当时正在读他的《当尼采哭泣》,就把此事作为契机,让他帮我在书上签个名。

  《当尼采哭泣》是我读亚隆的第一本小说,几天就读完了,拿起来就放不下,亚隆虚构了在心理治疗发展初期,尼采和弗洛伊德的老师约瑟夫布洛伊尔相互治疗的一个故事。他本来想写尼采和弗洛伊德,但是他俩之间年龄差的比较多,产生交集的可能性不大,后来选择了布洛伊尔,正是由于布洛伊尔治疗安娜O,才有了后来的《癔症研究》,甚至启发了弗洛伊德的谈话治疗。从这本书开始,亚隆好像找到了另外一条路,不仅仅只是写心理治疗的教科书,能不能用小说的方式来呈现治疗的原理和过程?用他自己引用纪德小说《梵蒂冈地窖》里的话叫做: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小说,小说是可能发生的历史。

  从此他就开始了用小说写心理治疗的征程。

  上面这一段来自于亚龙的自传《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中文版于2019年6月份出版,亚隆在书中说,这本书有可能是他最后一本书了,也是他在真正的面对日益临近的死亡。

  英文版是2017年出版,我更喜欢英文版封面的这个树的年轮,每一圈都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色彩也代表不同的事件。

  欧文亚隆,1931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今年88岁。父母是俄罗斯人,第一次大战后移民美国,目前担任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与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和罗洛梅(Rollo May)并称存在主义疗法三大代表。

1934年,和妈妈、姐姐10岁时候的亚隆

  整本回忆录从亚隆的出生一直写到现在仍然在坚持的教学,他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在心理学领域执业的经历化作一个个故事,勾勒出了他的一生。如果真整书有一个主题的话,我觉得就像书的标题所代表的那样:亚隆为什么成为现在这样的亚隆?背后还有一个我觉得可以作为副标题的就是:我如何面对死亡。在亚隆很多的书里面都会谈论死亡,甚至在他的《存在主义治疗一书》中四个核心议题:死亡、自由、孤独、意义,篇幅最长的就是死亡。

1967-1968年,家庭在伦敦

  他自己也经历过很多次生命中重要人物的死亡,比如他去的第一家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遇到的负责精神科的令人敬畏的约翰怀特霍恩(John Whitehorn),他对精神分析持极度怀疑态度,但他能看出亚隆的潜力,在亚隆离开的时候还特意嘱咐他不要放弃学术研究的道路,甚至在去世的两天前找了他在病榻前,亚隆亲眼经历了这位导师临终前的反应:“我......我......我害怕极了。”还有罗洛梅的死亡,都会一直让他思考自己的死亡。

1980年和罗洛梅

  虽然不可避免的会面对丧失,但是这些前辈对自己的赏识和认可是亚隆一辈子都记得的,甚至在他的老年他仍然在梦中梦到自己小时候待在父亲的杂货铺里,有一个人来告诉他,他可以由全额奖学金去大学深造。能赏识并且帮助你的人在每个人人生中都很重要,而我觉得亚隆一生中最大的伯乐就是他的老婆玛丽莲了,从高中时就开始在一起,她们一起渡过了大部分的岁月。

1954年婚礼2006年和玛丽莲在旧金山

  他们俩爱好迥异,又相得益彰。玛丽莲研究的是文学,尤其喜欢巴黎和希腊。所以他们俩一生中去过很多次巴黎。所以虽然书是按照年代来书写,但是还有另外一种读法,就是按照他们去过的城市来读。

  除了巴黎,有两个地方给我的印象最深,一个是伦敦,亚隆在那边接受了塔维斯托克的训练,这个成为他发展团体治疗的一个关键点;另外一个地方是维也纳,亚隆曾经在那里上过一个暑假的课,因为弗洛伊德的缘故,他也在那里得到了很多的写作灵感,并且拜访了著名的写《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弗兰克尔,虽然过程不怎么愉快;后来维也纳市政府还免费发放亚隆的书《当尼采哭泣》。

2009年,亚隆在维也纳免费发放《当尼采哭泣》专柜旁

  在读书过程中,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一个怎么样的人才能够把自己这么真实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以前只是从他的小说或者教科书中认识这个好玩的老头,但当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害怕、徘徊、犹豫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一个我愿意成为的人。

  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希望有一些人类似于怀特霍恩和罗洛梅甚至是玛丽莲一样能陪伴我们,或者给到我们一些建议,使我们不至于太孤独。有的人能够找到,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寻找,如果你现在处在一个徘徊期的话,不妨读读亚隆的《成为你自己》,可能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成为我们自己的启发。

2016年雕像欢迎关注“体验PI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