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线城市,也未必能出人头地
读者来信:
曾少啊曾少,我是你的忠实粉丝,虽然现在才上大三,离毕业还有点距离,但自己从小就是一个焦虑型人格,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焦虑。
最近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寝食难安,就是到了毕业的时候,自己应该选择一线城市,还是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回老家考公务员,从此过上安安稳稳,一眼就能见到头的日子?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文章,说大学生一定要到一线城市发展,因为那里机会多,而且竞争透明,几乎没有什么潜规则,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要去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一旦回到老家,人生就会被废掉,从此过上波澜不惊的生活。
请问,我该怎么做选择呢?
曾少说:
人性有一种倾向,就是在面对一个复杂,难以抉择的问题时,通常会更加愿意用「简单化」的思维来进行思考。
这种简单化思考,有一个通用的句式,这个句式就是:只要......就......
只要你一毕业去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工作,就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否则,整个人生就废了。
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想要找到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自己即使花费了,付出了,也不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很容易采用简单化的思维来进行思考,因为这种思考方法,简单粗暴,一经采用,就能立刻得到答案,这样一来,自己就不用去面对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了。
我承认一线城市,有很多很多优点,像什么就业机会多,竞争透明,没有什么潜规则,而且生活极其便利,博物馆、游乐场、图书馆,什么都用。
就是因为有这些所谓的优点,给很多年轻人以幻想,以为自己只要、只有去到了一线城市,才能发光发热,回到老家,就是死路一条。
但实际上,如果你对这些优点,进行一定的推敲,你就会发现,其实所谓的优点能不能成立,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线城市有没有潜规则,有没有走后门,这个嘛,当然是有的啊,只不过是因为大城市相对来说,样本大,机会稍微多一点,即使走了后门,还能剩下一些给别人来进行选择。
至于一线城市那些博物馆、游乐场、图书馆,你觉得自己进入职场,真的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看,去消费吗?很残酷的一个事实是,很多人一毕业后,除了加不完的班,休息的时候,就只有补不完的觉。
况且,读大学的时候,有那么多空闲的时间,你都没想着去泡图书馆,去逛逛博物馆,怎么,一毕业了,你突然间就开窍了,想要去珍惜了,这不太符合人性吧?
至于说什么只有呆在一线城市,才能认识、积累更多的人脉,这个想法就更加扯淡了。
之所以说是扯淡,是因为当你进入到职场之后,所认识的人,其实就被固定下来了,而且,随着你组建自己的家庭,你所拥有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是不断收缩的,这就是我经常提起的「圈层固化」。
我以前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人到了中年之后,就很喜欢去参加各种高中、大学的同学聚会。
后来,我慢慢才明白,人到了中年,真的没有什么机会去认识其他人了,只能退化到以前的群体之中,来消解孤独感。
看到这里,你应该能明白,曾少反对的,是简单化的思维,是认为只要到了一线城市,就能怎么样怎么样的认知方式。
一线城市,固然有一线城市的好,老家,也有老家的好,但根据我的观察,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他有没有致力于突破自己的圈层。
圈层有两种,一种是能力的圈层,一种是人际的圈层。
所谓的能力圈层,就是人倾向于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做着做着,就会陷入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之中,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圈层。
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是不能带来成长的,想要成长,就得突破自己的能力圈层。
这就好比,你打羽毛球,经常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来打,还没有累的时候,就要停下来休息了,这种所谓的打法,无论坚持多久,都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原有的打法,每次只有到筋疲力尽的时候,才停下来休息,这样,才能慢慢突破自己的能力圈层。
不管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在三四线城市,拥有不断突破自己圈层意愿的人,最终都混得不差。
因为他们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反观那些没有突破圈层意愿的人,即使身处于一线城市,在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过程中,早就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留在一线城市。
最后每次过年回家,都只能用一线城市虚假的光环,来让自己好受一些。
所以啊,只要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并且愿意为了这个东西,不断去突破自己,不断去给自己制造新的变化,那我认为,去哪里发展,都是可以的。
比起城市选择,我更愿意和你谈一谈,怎么更好地热爱生活。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启发。
这是曾少最近写的干货:
不做单身狗
站绝对是个好东西!
正在拖垮你的3个思维方式
强烈反对你买5000多块钱的椰子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