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的读后感10篇

2019-09-09 23: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的读后感10篇

  《人到了美术馆好看起来》是一本由祝羽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一):有耐心的人太少,整个世界都在慌张

  “这一本需要耐心阅读的书,倘若深入其中,你就会发现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传递作者和美术馆之间炙热情感。”

  经过四个明媚阳光的午后,这趟“欧洲美术馆之旅”圆满结束了。这当然不是一本美术馆导览合集,更生动也更有人情味,如果能在去美术馆之前了解一下书中的这些故事,我们一定能对这些艺术作品感受更深。

  作者在序章里的一些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如果你也曾感同身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谈起她对美术馆的热爱,她说:“有了美术馆之后,过去那种不被艺术填充的生活就再也回不去了,我无法想象生命中没有美术馆。”

  我们为了某幅作品或某个展览专程拜访时,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心情——“我带着朝圣般的激动虔诚,却迟迟不敢走进存放那幅著名小画的房间”,“就像太喜欢一个人,想象了无数种见面的方式”。

  我们是否能和高更一样感觉到生活中无趣的人已有很多,人们城市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依傍,却不了解彼此。”

  文明社会消磨心智时间浪费应酬上,渴望财富带来的尊重

  生命热情何在。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简单,只为片刻地抽离,体验生与活。作者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她只是给了我们一把蓝粉色钥匙,说:“你打开这扇门,看看太阳尝尝风。”,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我喜欢的作品,我喜欢这个自己扩充更多知识过程

  我感受到了马蒂斯的教堂带给心灵平静,被透纳的光与雾拥入怀中,去到了高更的世外桃源

  作者说:“还没有爱上雕塑的人,一定是还没有遇见贝尼尼”,我想告诉她的是,我现在真是爱极了贝尼尼。

  在了解艺术家蒙克的故事之后,我和作者感受一样,“它太压抑了,让我根本办法笑出来”。我终于能够体会,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欣喜、折服、感动,还有绝望、孤独、厌恶,甚至是疯狂愤怒,我想这正是艺术作品的最大魅力

  “世上的人生又过去了一刻。”外界是非都与我无关,也无足轻重。你看日月换天,哪个生命长得过艺术?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二):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

  几年前,工作压力也大,我是一个不怎么读书的人,对美没有概念,不论文字颜色线条光线环境、健身还是其它方方面面绝对是个钻到钱眼里的人,脾气也暴燥。家里一个才华横溢水瓶座的人也曾经被我压迫欺负,现在想想以前自己是多么差劲。 自从那年读了祝小兔的书,懂得了许多,也读出了一条水脉。读了她的书,也知道她和她关注的人在看什么书,在读什么诗,一眼喜欢的就去找来看看,一年不知不觉也能看20多本。当然数字不是主要的,能看到心里去,能从每一本吸收一点营养也是好的。 从美兔的文章和她发的动态中不难看出,她总能以开阔视野明辨是非,也不乏流露草木月亮之心。时间久了,潜移默化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思想面对人生逃避不是办法,更多的是要改变不好的,就算没有什么结果,也是积极的。 这两年我对朋友亲人多了包容鼓励肯定,不再是一味地强求和责备。在个人爱好上,也增加了许多,有空喜欢逛美术馆和博物馆,喜欢融入大自然,喜欢发现生活细节里的美好了。 八月预定美兔新书《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封面设计非常喜欢,很清新,还有一个好看的粉色竖条,可以当书签。 每天有空就读两章,慢慢看,不想好东西一下子结束。如钢琴家弹奏好的曲子,你要慢慢欣赏。何况同首曲子,不同的人弹奏,会赋予不同的心境,同一幅画看它的人因为经历、知识和审美体系的迥异,也有不同的心情和体验。 美兔用了十年时间漫步那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然后写在一本书里,集专业知识、技巧美感经验以及情绪体验于文字当中,作为我们阅读者实在幸运的。况且书里的画作又如此清晰,一定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做到。 有些画提到名字和他们的故事,比如《维纳斯、丘比特、放荡与时间》等,即使没有上画,那么也激发我们的悬念想象力,我觉得这也是文字的魅力之一吧。 她曾说过,“虽然我们不能经历各样人生,在书中,我过了无数种人生。”那么,也让美兔指引我们来到美术馆吧,穿越时空去欣赏那些古典和现代的画作。去感受美丽愉悦、不堪、脆弱坚强纯洁静谧,去看看美人已然来临、原始风光朴实无华流光溢彩;去看看艺术家是如何奇思妙想的,每一幅画祝小兔到底发现了哪些与众不同的细节。 我想,一定有你喜欢的艺术家在书里与你邂逅,也或者通过你的仔细品味,能找到与他们心灵相通的蛛丝马迹。 再送一段文字给新书,谢谢小兔带来的美好:

  初秋黄昏 别样风雨 别样的字画 在窗口降临 雨中 书里方块字 闪耀 书里的画作 会飞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三):这里有我想要的生活

  快节奏生活中,人们被大量的信息裹挟,在离不开网络的世界中,已经很难体会到什么是慢下来的人生。不同的讯息袭来又离去潮水中的我们好像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开始渴望一段静下来的时光,我们开始期盼那种长久伫立在一幅艺术品产生共鸣的情感。

  我想要的是在美术馆中的得到的生活

  任何知识也许都能从书本中找到最佳答案,而只有艺术,必须通过所见所闻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或许只有身处美术馆,才能意识到艺术是一种何等真实伟岸存在。在美术馆内,无论是观赏画作或宏大或日常的情绪,是聆听作品中那仿佛来自历史回响,是阅读艺术家那难以言说的遥远灵魂,还是为了某一个艺术家、某一件作品进行一次关乎艺术的远足……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平淡生活中的另一个出口,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作品都可以带给我们对这个世界新的看法和体验。

  在这本书中,祝羽捷用数十个欧洲美术馆的艺术故事,用浸透着她的热情的名画解读文字,用她在不同城市辗转的旅途之诗,告诉我们,艺术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也许,它能够成为你生活中或不可缺的一部分

  美术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想到要参观美术馆,对艺术的好奇仿佛瞬间就会被将要面对众多展品无力感所代替。浩瀚的展厅、迂回的路线迷宫般的建筑、知识匮乏尴尬……都让人望而却步。是走马观花的看完所有展品还是长久停留在一幅画前细心感受?如何了解每个美术馆的重要馆藏才能不虚此行行程满满,怎么才能让在美术馆的时间精彩充实

  《人到了美术馆就会好看起来》可以给你以上问题的所有答案。祝羽捷虽然在书中讲述了数十个美术馆,但这绝不是普普通通的旅人游记。在牛津大学修读艺术史的她也没有在书中植入晦涩难懂的知识体系。她只是记录了自己走进艺术殿堂美妙感受,讲述着美术馆代表作背后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有了这本书,我们脑海中便有了美术馆里的游览地图,面对艺术品的文字说明也不会再是一脸茫然。你可以深入地与“大师”交谈,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汇集成对某件艺术品的独特观感。在祝羽捷为你提供的美术馆打开方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打开方式。

  业界知名人士鼎力推荐

  《人到了美术馆就会好看起来》怀揣着艺术之心和诗意之情,将逛美术打造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该书由陈丹青老师赠名,也得到了众多知名人士的推荐。

  作家纪录片导演、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提到这本书时曾说:“每一件艺术作品,经受着时代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美术馆的画作有数不清、猜不透的身世之谜,走进这本书,听羽捷讲艺术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读完这本书时表示:“我们每个人的痕迹终将被岁月抹去,只有这些美术馆、古作会留下来。让我们跟随祝羽捷的脚步,走近一幅幅作品,聆听大师的声音。”

  演员、导演徐静蕾认为:“美术馆是通往历史与文化宝库,祝羽捷所讲的一个个艺术故事,为读者走进美术馆观赏,又增添了一个新维度。”

  演员姚晨总结道:“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欣赏者跨越性别年龄种族国界。羽捷的这本书,还跨越了时间,将带领我们与艺术大师邂逅、畅聊、拥抱彼此。”

  每件艺术品都是穿越了时空前来与我们相见,我们要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清楚它的来历,才能不枉这场关乎艺术关乎美的相遇。正如新锐导演麦子在推荐《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时所说,这个时代追求的美,不单是一张脸,一副躯壳,而是内在的审美。

  拿起这本书,在艺术的世界里觅得自己所爱,和祝羽捷一起在美术馆好看起来。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四):我愿意,每一年都在美术馆优雅老去

  而立之年生日,很幸运地跟最爱的人一起在奥赛美术馆中度过,没有一丝丝的遗憾。跟小兔的感受一样,“我的手机里涌入许多生日祝福,原来国内已过零点,我正式步入新的一岁。心安静了,时间也溜走了,能与巴黎在一起,能坐在橘园里,不知不觉地老去,也算是一种幸福。”

  以往每一年的生日要么在工作中度过,要么在浑浑噩噩中走完。母亲幸福痛苦的一天,应该好好歌颂美好和生命,对于我来说,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走进“让人变美”的美术馆。

生日那天在奥赛美术馆度过,开心到飞起:D

  说起“好看”,我的理解从小时候的多读书,到青年后的化妆穿衣,再到现在的了解艺术和生命,每个阶段有所不同。这本书提到的“好看起来”,其实是各个方面的,也许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从容,又或者是一种气质沉淀

  如果只是粗略地看一眼目录,很容易以为这仅仅是一本介绍各大欧洲美术馆的百科全书,但其实并非如此。书中涵盖的几十个欧洲美术馆/博物馆/画廊,不仅仅包含了小兔对一些重要作品的理解、艺术家的精彩故事、美术馆的历史、当地有趣活动等等,更重要的是小兔对待生命的看法,一种从容、包容的姿态,却不乏趣味视角新颖内涵异常丰富。非常适合静下心来阅读,往往会爱不释手

  以下是一些书摘感想

比起奥古斯特•罗丹那充满激情的作品,亨利•摩尔的作品安详平静,就像雨果说:‘极端的痛苦,像极端的欢乐一样不能经久,因为它过于猛烈。’

  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曾经以为那种天翻地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后来发现追求平静的心才是我的人生目标。从不同的艺术家可以看出不一样的人生姿态,没有谁对谁错,只有最接近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姿态。

成年之后,时间才是真正奢侈的东西,愿意在哪里花时间也就是发自内心意愿了。

  越长大才越懂得时间的珍贵,也许是因为所剩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年轻时候可以肆意挥霍青春,现在已经不再愿意见不想见的人、聊不合意的天,哪怕别人再怎么“撩”,也抵不过做上一件喜爱事情

我们并不需要样样都好,不需要‘全面开花’,但确实应该像莫里斯那样在手头的工作上加上一些思索和想象力。人不应该像机器一样劳动,也不应该只在一个团体中心中甘心当一颗沉默螺丝钉。”“一个人在编织挂毯的时候,若不能同时想出一首好诗,他就永远不会有什么成就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中、工作中的艺术家,多一些观察,多一点创意想法,生活和工作也会慢慢变得有趣,美也在点点滴滴

相比于阴沉孤独的劳瑞,霍克尼的人生仿佛浸满了阳光。不过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哪种境遇,也许只有创作本身才是自己的,艺术能带走一部分的绝望,对抗生命的虚无。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境遇,有的人凄惨、有的人精彩、有的人起起伏伏、有的人一路平坦,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影子,某个人生阶段的影子,从而鼓舞着自己继续前进。

也许古典艺术在不断给人‘我永远做不到这样’的震撼,而当代艺术则让人产生‘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的由衷敬佩

  这个观点让我对当代艺术有了新的思考角度。自己并没有对当代艺术太感冒,但是这启发了我以后在接触当代艺术时需要注意地方,也许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会觉得人类异常渺小;又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会察觉到人类的伟大,伟大到竟然可以创作出如此浩瀚的杰作

  艺术和历史,让我们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如此渺小,但有一些作品,却又让我们看到坚实的力量。

桑拿原则’除了为不被关注的艺术家提供平等机会以外,也想让观赏者放弃名气执念用心感受艺术。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读的一本《失落的艺术》,它提醒我们,我们现在熟知的艺术家的一些艺术品,并非使他们最伟大的艺术品,往往只是碰巧幸存的作品,在滚动的历史骰子中最终胜出而已。而有一些因战乱、个人损坏、偷窃等离开公众视线,“丢失了”的艺术品,也同样重要和值得赞美。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读后感(五):序

  晨光熹微,我买了三明治和咖啡,乘火车从阿姆斯特丹到海牙,去看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到了莫里茨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 Royal Pictures Gallery),我带着朝圣者般的激动和虔诚,却迟迟不敢走进存放那幅著名小画的房间。在美术馆不同的角落仰取俯拾,直到走得双腿发软,我才去跟那位少女对视。也是怕更早看到这幅画,对馆内其他杰作失去兴趣,我只好努力延缓满足感的到来。

  默默地看完画走出来,我什么也不想说,就像太喜欢一个人,想象了无数种见面的方式,当这一刻真的到来时,却成了非常平静自然的事情。

  十年间,我去美术馆的频率大幅提升,从最初的在旅行里添加逛美术馆环节,到为了逛美术馆去旅行,再到为了某幅作品或某个展览专程拜访,对艺术的热情不断升温。我成了许多美术馆的会员,是朋友口中的美术馆达人,是他们喜欢同行的导览员;能说得出很多美术馆的看点,能背得出某些作品的摆放位置,还能讲讲艺术家的八卦,为艺术欣赏平添趣味。

  如果没有遇见美术馆,那么也许我的生活三平二满,也许我会用别的什么爱好打发这漫长无趣的一生。可有了美术馆,过去那种不被艺术填充的生活就再也回不去了,我无法想象生命中没有美术馆。美术馆不是终点,走出美术馆用审视艺术的目光看待生活,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也许才是真正的开始。

  我在美术馆的咖啡厅约见喜欢的人;在遇到挫折时,坐在马克·罗斯科的大型画作前孤独地流泪;被莫奈的《睡莲》环抱,静静地度过国内的跨年夜,迎来新的一岁;在美术馆的狂欢夜,跟陌生人一起喝酒跳舞;在古罗马雕塑和古埃及石棺间秉烛夜游;看累了作品,就观察美术馆里的人,陈丹青老师说过“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在布雷拉美术馆(Pinacotecadi Brera)一边看画一边听现场音乐会,年轻演奏者的琴弦声在巴洛克大师们的杰作身边震颤;担心不能时常见到某些作品,只好不辞辛苦地扛回画册;在美术馆商店,写过无数张明信片,投在门口的邮筒里,寄给朋友也寄给自己。

  在英国学校的一节课上,导师跟我们讨论了一天,有关在当代社会,美术馆正在悄然代替教堂的功能和职责。教堂里歌颂着真善美,美术馆里安放着公认的美和经典。几个世纪以来,教会都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资助人,艺术家为宗教服务,用湿壁画、彩色玻璃、马赛克、雕塑、肖像画装饰着教堂庙宇,传播着教义。美术馆现在在做的,与之颇为相似,不但寄放着人类伟大的文明,也承载着人类的生活和灵魂。

  我们躲进美术馆,短暂地逃离现实。艺术家通过作品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表达个人观点,宣泄情感,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帮助自己思考,提高感知力,挑战既有的观念,最终重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

  有很多次,艺术作品带给我的是不同的滋味,折服、惊喜、沉默、感动、厌恶……与艺术作品碰撞,其实是对自我的审视,能激荡起我内心的波澜,感受自己的情绪。艺术甚至让人疯狂,有人感受到愤怒就想要摧毁一件艺术品。有个叫兰迪·萨姆(Rindy Sam)的女人,到法国阿维尼翁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竟然情绪失控亲吻了塞·通布利的作品。她被送上了法庭,她为自己辩护说是被画作迷倒了。

  遇见第一眼不喜欢的作品,我会试着多看一会儿,花点时间去了解,就像汲取其他的知识一样,走出自己的认知舒适区,会有意外收获。逛一次美术馆不可能把所有的作品都看完,我不希望不停地路过一件件作品,最终又通通把它们遗忘。

  你至少可以选择几件感兴趣的作品,花时间去深入地了解,让它们成为打开故事大门的钥匙。达利融化的钟表里藏着人类共同的欲望;维米尔的帽子把我们带回17 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预言了绘画和欧洲的命运;扬·凡·艾克的凸镜里呈现着艺术家本人的愿望——这场爱情的见证人。

  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不但是艺术家的生命结晶,还是艺术史的冰山一角,它们像达·芬奇的密码那样,等我们去发现它们的技法、风格、流派、意识,甚至它们的一个微小之处都隐藏着雄厚的力量。拿起手术刀,切开一个小口,我们可以揭秘一个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欣赏艺术是非常个人化的一件事情。比起那个曾经渺小和自卑的自我,我越来越相信和尊重自己的看法,不再轻易迷信权威,不再压抑真实的感受,不再轻易否定自己。

  艺术的真谛在于它有无数种答案,有不同的意见,我不仅不争且乐于倾听。审美是一场哲学思辨,鉴赏力因人而异。每个人各有所长,也都有自己的审美缺陷,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补偿。

  那些逛美术馆的美妙感受,我也一点一滴地写下来,成了自己成长的笔记。

  在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时,我在结尾部分找到一段话:“毋庸讳言,如果有一个研究领域光靠阅读无法精通的话,那就是艺术史。艺术爱好者都会寻找机会去旅行,花费尽可能多的时间亲自考察建筑遗迹和艺术作品。”这正是对我为什么一次次出门走向美术馆的解释。

  爱艺术有很多种方式,无论如何我都始终坚持去现场感受艺术的气息。

  只有身在那些美术馆中,你才能意识到艺术是一种何等真实、伟岸的存在,人类的精神就蕴藏其间,触手可及,呼吸堪闻。有好多次我庆幸地想,这就是我想要的——在美术馆中得到的生活。我想我并不是必然拥有生活,而是必须去实现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