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荒潮》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荒潮》读后感10篇

2019-09-13 23: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荒潮》读后感10篇

  《荒潮》是一本由陈楸帆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荒潮》读后感(一):【雨枫试读】也就一般吧,不是太好看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陈楸帆老师作品,第一本看的是短篇小说集《人生算法》。

  先说封面:读客一贯的审美色彩饱和度之高老远就能看见。

  张着嘴的女孩有点不知所谓,不如封皮里面的简约版封面好看。

  再说一下书的内容:以广东汕头贵屿镇为背景原型,讲了一个末世环境融合多种元素科幻故事

  具体故事一句话概括不出来,也就是阶级对立反抗吧。

  最后说一下我的看法:怎么说呢,不是陈老师写得不好,但《人生算法》和《荒潮》我读完都没太大感觉,不是很喜欢,只能说是不符合我的口味

  拿《荒潮》来说,潮汕文化+赛博朋克+环保主题立意尖锐又有新意,本该是一本很惊艳中国科幻小说

  但故事相对较弱,格局也相对较小,剧情推进全靠叙述而不是描写,看着让人打不起精神

  而且,作者华丽文笔在本书中反而成了败笔,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偏要想方设法来个比喻,简直就是卖弄。

  就感觉作者把重心放错了位置,过于注重自我的表达,而忽略了读者的感受

  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写得很爽,但读者看得不怎么爽。

  或许是我科幻小说看得不多,不知道本书放在国内科幻小说里算作什么水平,也就难以横向比较

  但我还是觉得,不管啥类型的小说,只要是类型小说,那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故事写好。

  故事写好了,人物塑造好了,内核立意啥的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

  但《荒潮》的故事差强人意,也根本没有能称为“高潮”的段落,人物塑造也比较单薄脸谱化,看完也就能记住设定

  反而是书里夹的那本小册子里面的“荒潮2”让我眼前一亮。

  在我看来,好的科幻小说,应该是既能影射现实,又能“预测未来的。从这一点来说,《荒潮》倒是不负“科幻小说”之名,可除此之外就真的没什么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本书在各个方面都比较一般,书荒时可以一看。

  但起码它比读客的《AI迷航》之流好太多了,是一本真正的科幻小说,虽然差了口气但看完也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如果能把故事和人物再好好打磨一下,拍成电影,应该会蛮好看。

  最后,希望香水老师再接再厉继续写出更好的作品!

  《荒潮》读后感(二):What remains of us?

  《荒潮》所讨论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垃圾岛、激进环保组织国际寡头、人工智能、赛博朋克、社会分层、集体意识等,每一个都可以单独拎出来扩写成一部回味悠长的科幻。但《荒潮》偏生将上述林林总总一锅炖了,辅以信息量爆炸到近乎炫学的设定铺陈,坚硬到彷佛在反光修辞手法,以及兼具土腥气和机油味的华丽文笔——它绝不是一本易读的书。

  说到文笔,此处想插一句题外话,曾以为青春伤痕文学和科幻之间应是有一道泾渭分明。《荒潮》应是沾了点最世的味道,却也恰到好处地用震撼人心的硬核内容充实了染着几许破碎而绝美忧伤笔触框架,也因此,颇有独树一帜的感觉。

  无论如何,新版《荒潮》删了郭导的序,是好事。《上海堡垒》的风波或也辅证了这一点:太商人作家做不得科幻。

  我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甚至产生轻微的割裂感。一个深沉迷幻压抑绝望的中国闽粤乡村式的赛博朋克世界,宛如一支降调的狂想曲从口哨声中倾泻而出,或是一个在烟光缭绕人声鼎沸酒吧跳着探戈的远东吟游诗人。这往调皮了说,叫要素过多;但往书面了说,这也能归溯于一种以小见大,以虚映实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一种交织在近未来垃圾岛世界中的矛盾自洽。

  而此间江湖几何茶楼评弹,觅雨听风,终是难以尽兴,还是推荐兴趣的读者移步书中,一窥究竟

  可能和之前做过的课题使然,《荒潮》一书中,我个人还想一叙的,是有关“义体”这个概念的设定。

  这个设定来自于“cyborg”(即赛博人),作为赛博朋克中最鲜明的几个文化标志之一,和赛博朋克本身一样,它也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Elaine Graham教授在1999年就曾在《CYBORGS OR GODDESSES? Becoming divine in a cyberfeminist age》一文中明确写道:“新的数字生物遗传技术,包括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基因改造和技术假肢(即‘义体’的概念),预示着人类科技自然之间界限变得更具可塑性后人时代的到来。”

  然后,或许,我们就将用过的义体弃掷逦迤,连带着金属污染生物体液,和对昨日时光不屑一顾,任它们漂流向世界深处某个名为硅屿的地方。就算“义体已经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它储存着你的喜怒哀乐、你的阶级、你的社会关系、你的记忆”。

  酷,但是恶心

  突然想起,我曾经和朋友玩笑地说:“想象你扔了手机过活看看,是不是自己难受死了,手机像不像一个体外金属器官?”

  .S. :如果想对“赛博人”有一个更直观认识,也可以观赏一下游戏《cyberpunk2077》的资料宣传片

  《荒潮》读后感(三):这样的未来是否会来临

  未来离我们究竟有多远?未来的世界究竟是好是坏?无数人试图预测未来,有人乐观地认为世界即将迎来大道为公的大同社会,亦有人担心技术的威力终将毁灭一切。而在陈秋帆老师的笔下,未来的世界被定义成一个光怪陆离、波诡云谲,技术反噬了一切的反乌托邦。

  不同于许多科幻小说家天马行空畅想遥远,陈老师将目光聚焦于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近未来。《荒潮》中存在大量和现实可以连上的接点:大量接收电子垃圾的中国小镇,未来版的跳大神,烧给死人的电子币,电子毒品使用在线检测监测食物是否被污染,这一切都令人毛骨悚然,如此这般的未来仿佛就处在我们所在世界的延长线上,静静等候着我们的到来。陈老师精确把握住了未来的内核,人类对于科技的过度依赖,人类纵欲本性,人类无处寄托思绪。科技异化的时代,人类有了无数发泄精力手段,可以透过大脑享受到提纯后的快感,可以借助假肢感受到超越人体感官,可以利用眼镜看到他人的视界,但褪去表面浮华喧嚣,人的内心正逐渐被消费主义盛行的世界掏空。困在技术的迷宫里,人类逐渐丧失了本我。陈老师就像一名疯狂预言家,将未来异化的技术,复杂人心,崩溃的社会一样样呈现在我们眼前。

  《荒潮》在风格上,非常迷幻绚丽,破得赛博朋克之精髓,其丰富而直击要害隐喻,变幻无穷的文字风格甚至有几分“语言之神”大卫米切尔的风采。跟随陈老师的文字,游走在近未来是一种无与伦比却又痛彻心扉震撼体验。未来和过去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不变的甘愿被欺骗的人心还在孜孜不倦寻找着寄托,与救赎神明宗教没有在未来失势,而是改头换面,寄生在技术身上再次浴火重生。一个新生的怪胎正逐渐睁开自己丑陋的双眼,恶魔身上却散发着淡淡的微光

  一直以来,关于类型文学如何本土化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国产推理小说通常充斥着一股浓浓的日系风,而国产科幻小说也受到了欧美科幻文学的强烈影响。很多文学作品换了个中国地名人名活脱脱就是一本山寨的国外文学。当然,每个国家的类型文学的发展都会经历这个阶段,通过模仿借鉴类型文学输出国的经典作品,再逐渐本土化和创新化来实现二次演进。类型文学尤其是在科幻文学上,我国已经逐渐逼近这个奇点,大量作家带来了优秀的作品,前有刘慈欣,老王等宗师级作家,后有江波、冉爷、阿缺、夏茄等优秀作家。而陈老师在其中也必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他的书对于科幻本土化的贡献前所未有的。前几日的新闻报道中还出现了对于广东贵屿常年处理电子垃圾,污染严重标的新闻。陈老师将故乡最丑陋的一面勇敢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字里行间也充满了中国特有的乡土气息

  贵屿已经回不到原来的模样,而更多的城市还在步上后尘,垃圾掩埋了世界,黑烟弥漫在空中,仿佛世界被泼上了浓硫酸。你我生存的状况难道真的比书中的硅屿好那么多?如果不加控制,在不远的未来,你我是否也只能呼吸污浊空气,喝着不净的淡水拥抱着垃圾的海洋而死?这样的未来随时可能来临,这样的未来不能让它来临。

  《荒潮》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

  将人类整体及其生存地视作一个系统,系统之外称为环境。系统总是趋向熵度(即混乱度)增加,因此一个系统想要维持有序,必须从环境摄取负熵,或者说向环境输出熵。

  在文明初期,系统以散点状分布在地球上,系统熵的输出远低于环境产生负熵的效率。但是系统的扩大会不断将环境内化,系统的熵输出与环境的熵消化能力此消彼长平衡的打破是必然

  局部不平衡在农业社会就已经很常见,过度垦荒使得环境失去了约束水土有序的能力,黄龙起舞成为影射兴衰长久主题。不过在这个阶段,系统总是会受各种影响而周期性地缩小,平衡的偏离虽然振幅变大了,但大体上还没有质变

  工业革命的滚烫黑烟,使系统扩张不再受体力限制能源革命闪光弧火,使系统扩张不再受空间限制;信息革命的密集晶体,使系统扩张不再受算力限制。行至今日,系统已经从散点扩张至连片,也几乎不存在不受系统影响的环境,换而言之,系统已经将原环境吞噬,原环境已经内化成了系统的一部分。

  系统已经成为地球本身,而面对的新环境却是茫茫星海,现在的系统还不具有向新环境大规模输出熵的能力。没有了负熵来源,系统终于要走向无序与混沌

  不仅失去了负熵来源,以往输出的过多负熵还没来得及消化,就又被系统吞回了体内。现在作为一个近似封闭的系统(除了能量流动),混乱与有序格格不入却又一体双生,越要维持局部有序,就越要承担另一局部的混乱,系统内部当然产生了冲突。

  冲突体现在多个方面,有序为了维持有序,会与混乱冲突;有序为了更加有序,会与另外的有序冲突;混乱为了趋向有序,会与有序冲突;混乱为了不更混乱,也会与另外的混乱冲突。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本质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站队,撕裂看起来不可避免

  其实冲突一直都有,但当系统尚有稳定的负熵来源时,系统就有扩张的空间,冲突的主流争夺增量的冲突,得多得少尚且有得;但系统失去了稳定负熵来源的时候,冲突的主流转为争夺存量的冲突,此得彼失可能终究要走向你死我活

  然而没有负熵输入,系统整体上终究要走向崩溃。热寂很遥远,水气声渣的包围式污染却兵临城下。局部有序再怎么表面光鲜,不过是画地为牢。也不是没有人在当前技术允许范围内试图探寻出路,但探寻本身也不得不在利益、站队、冲突、撕裂的过程中扭曲,最终能到达的结果往往与初衷想去甚远。就好像一台破旧汽车山顶高速滑下深渊,在车上的探寻者却试图把汽车改造成飞机期待能在临界点前起飞。然而系统已经过庞杂,即使所有人都知道改变收益,却没有人能支付或者愿意支付改变的成本

  本书的原型地非常明显,稍加考证就能得知。情节在这个“溪石何曾恶,江山喜姓韩”的地方展开传统与未来杂糅,本来就很具戏剧性。然而这并非作者凭空想象,而是确有扎实的现实逻辑,就更有斑驳陆离魔幻感。情节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存量争夺时代的各方冲突,也具有充分合理性必然性。虽然我认为本书的HE并不可能发生,但也理解可能是为了出版的妥协。

  反复推演,路径似乎已经锁死。《文明·太空》假设了深渊之下的三条道路,至高、和谐纯正,本书作者似乎倾向于至高,你愿意选择哪一条呢?

  《荒潮》读后感(五):【雨枫试读】荒潮中最可怕东西就是现实性

  如果说刘慈欣的三体胜在宏大壮美,何夕伤心者妙在结构精巧,那么陈楸帆的荒潮赢在真实

  在过去十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垃圾进口国,那个肮脏小岛几乎和现实中一模一样场景,海蒂拉玛的背景陈述,还有陈开宗居高临下犹如救赎和同情般的感情,作者几乎恨不得在纸面上写下非虚构字样

  巧的是,前几日刚听了得道讲书的《废物星球》,里面对于垃圾产业描述几乎是中立甚至正面的,作者认为垃圾产业的经济价值很高,但是我对里面提到的月收入8000-10000这个数字十分怀疑,这里面到底包不包括各类社保和对未来健康的透支,有没有算进加班的工时,以及是否计算后代DNA永久损伤代价

  我还看到万维钢对于垃圾产业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填埋处理符合经济目标,也是先进国家的经验,在此说一句,作为一个屌丝,我个人十分崇拜万维钢的精英范儿,但是非常显然,他们看到的真相以及得出的结论,依然和书中“垃圾人”太过不同,可能他们都没有亲手捡过垃圾?甚至他们亲手倒垃圾的机会都很少吧,不弄脏双手,没有在异味中度过,当然只看得见产业和背后的经济价值,因为他们只需要计算产业数据,却完全没有被毒害的风险。我不相信,如果他们的亲属或自身,曾经在没有完善保护的工厂工作过,染上尘肺病,感染过病毒,自己的孩子吃了重金属超标的大米之后,还愿意继续进口各类垃圾,还会说这项产业很好很健康?

  人类从来没有感同身受,丛林社会直白又坦率,你强,你就保护家人和自身,你弱,你就忍受有毒和有害。可悲的是,本书中,垃圾人几乎在电子毒品的毒害下连反抗能力都没有,若非李文因为自己妹妹的私仇来到他们中间,小米因意外感染获得异能,恐怕他们永生永世都将在垃圾中沉沦。在这个小岛,人人都盼着孩子离开,这才是人类的本能,老一辈火中取栗,目标是让子孙远离伤害,很多人高喊口号支持垃圾经济,要么是因为他离得远,要么就是他从中获利,当然,还有一大部分人单纯的蠢。

  人与垃圾的关系最终会变成人与人的关系,人生而不平等,所以书中垃圾人会被视为异类,这其实只是人为形成的对立,因为一个产业生态系统,是以他们身体被毒害为代价而存在着,人人都知道,人人却都是帮凶,陈开宗的父母选了一条看似更好的路,但现实中未必能够逃离原罪,阿耐的《不得往生》曾说过一个案例,因为无法保护产权,主角为了保住自己租来的海边货场,拖来一船废油倾倒污染了整个滩涂。在经济和生存中,环境总是率先被牺牲,被交换,甚至被糟蹋。

  许多人都自诩环保主义者,其实只是喜欢欣赏和享受被别人保护得很好的环境而已,而自己连最简单的垃圾分类都勉强。我们与其空谈环保,不如从自己开始,先认真分好垃圾再说,从源头开始控制,远比让别人收拾要环保的多。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陈开宗那样的条件,没有李文那样的智商,更没有小米那种奇遇,根本没有逃离的能力。对他们来说,是否保护环境是一种选择,而对我们来说,保护环境是提高生存指标的唯一方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荒潮》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