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到北京给我看孩子,公公竟然……
儿子张北从北京打电话来,说丈母娘的儿子刚生了孩子,回老家了,希望张兰或者李华去给他看孩子的时候,张兰刚给老伴儿李华泡好茶。
他这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就喜欢喝茶,并且是茉莉花茶,总说饭后一杯茶,刮油,醒后一杯茶,提神。
张兰听完儿子的请求,没有立即答应,只说:“我跟你爸商量商量。”说完便挂了电话。
李华问商量什么?张兰说完后,两口子都沉默了。
他们这辈子,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在身边,她婆婆身体不好,看不了孩子,他们老两口就负责接送,也没觉得什么。
可是儿子在北京,那可是离家几千里外的地方啊。
既要帮儿子,又要帮女儿,不帮哪一个,都要落个不是。
门对面的老孙老两口儿,就因为带孩子的事落下了埋怨。
老孙说他们不帮着带孩子,儿媳妇就放话,老了不帮他们养老,也不让他们看孙子。
老孙的媳妇经常偷偷抹眼泪,最后还是屈服了,可因为没一开始就答应,到底还是得罪了儿子儿媳。
唉……人老了,也还是身不由己。
张兰在电话里问儿子:“能不能把孩子送回来养?”
儿子却说:“孩子三岁前,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万一,以后性格出现问题,怎么办?
要是你们没人愿意来,我就只能让孩子他妈辞职了,你也知道,现在保姆有多不靠谱。”
张兰赶紧说:“谁说不去了,我们又不懂什么性格养成不养成的,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唉……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尖尖?可是哪个父母又曾被孩子放在心上考虑过?
帮儿子就意味着两地分居,李华苦笑:“你说咱们十七八岁就结婚了,从来都没有分开过,临了临了,让两个孩子给整‘离婚’了。”
是啊,在他们这个年纪看来,分居不就意味着分离,意味着“离婚”嘛!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儿子在北京安家,没让他们操半分的心,甚至娶媳妇的彩礼都没让他们管。
他们总是人前人后的骄傲,有一个能干的儿子和懂事的儿媳。
现在他们遇到了难处,他们怎么拉下脸说个不字呢?
张兰也试着探了探女儿的口风,她说外孙上幼儿园了,其实放学后,可以放到小饭桌的,等到她下班了,接一下就好了。
女儿警觉似乎有什么变动,说:“妈,您没看新闻吗?小饭桌也不安全啊!
西安不是有个小男孩,就是被小饭桌的男的在电梯里杀害了吗?
我可不放心小饭桌,我情愿把工作辞了,也不可能把孩子送那去。
可是孩儿他爸挣不了大钱,我们也是没办法,才让你们帮忙的,知道耽误你们晚年享清福了,可是……”
女儿带着哭腔了,张兰不忍心,只说:“这孩子,瞎想什么呢?我们不知道多疼我外孙呢!
我就是……就是,你哥让我俩谁过去,给他帮忙,我怕我想外孙。”
“我爸去不行吗?”
“你爸啥都不会做,怕儿媳妇给他难堪。”
“她敢?”
“唉……到底不是自己闺女,说不得,说的多了就会生怨,你毕竟是亲闺女,可以多担待你爸。
反正,你还是要给婆婆老公做饭的,多双你爸的筷子就行,不麻烦你!”
女儿一直都很懂事,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打个电话,女儿就带他们去医院,从来没说烦、没说累。
女儿的老公是跑业务的,经常不在家,家里家外的都靠女儿,女儿够苦了,他们怎么忍心不给她搭把手。
就这样吧!
张兰去了北京,李华留在了家里。
老两口商量的时候,张兰就直接说:“我去北京吧,我好歹会做饭,你泡个茶都泡不好,去了还得儿子儿媳照顾你。
他们工作忙,时间长了,该不耐烦不高兴了。
女儿反正回家要照顾婆婆,顺便把你给照顾了,你就把孩子给接送好就行了。”
老伴儿李华转转手里的茶杯,好大一会儿,才缓缓地点了个头。
分别的那天,两人都是整夜未眠,张兰摸了摸老伴儿的脸,湿的。
他们相依相伴了50多年,好像也没吵过架,是最典型的中国夫妻,男主外女主内。
他挣的钱一分不少的上交,她就把家里打理地井井有条,负责一切的人情往来。
退休后,他们帮女儿看娃,女儿把娃接走后,他们就一起散步、一起打太极、一起逛公园。
高兴了下个馆子,吐槽一下左邻右舍,不高兴了,就窝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日子过得虽平淡,但也很知足。
张兰走的时候,是秋天,她给老伴儿织了一条围巾,软软的,暖暖的,她说:
“你个老头子,冷了也不爱戴口罩,我不提醒你,怕你忘了,这条围巾是三角的,你戴上了,能当口罩用。
我把你喜欢喝的茶叶,用小密封袋一包包分好量了,你想喝了,就往茶杯里一倒就好。
我给女儿说了你的饮食要注意的,放心,逢年过节,他们休假了,我就回来看你,你也可以来看我。
儿子给买了两个智能手机,我们随时可以视频通话,就跟在身边一样的。”
说完,俩人都沉默了,怎么能一样呢?
枕边有人和没有人,对他们这种半截身子埋进黄土的人来说,有天和地的差别。
张兰每天都把儿子家收拾的干干净净的。
儿子两口子回到家,就能吃上热乎的饭菜。
由于看外孙得出的经验,让她看起孙子来得心应手,不像当年看外孙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让女儿好不生气。
儿媳怕她闷,一下班就自己照顾孩子,让她去小区外边,跳跳广场舞,跟别的老头老太太多交流,她总说不用了,不喜欢。
其实,她是怕她不会说话,给儿子儿媳丢脸。
更怕触景伤情,以前也总跟老头子一起去广场的,现在自己一个人,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她跟李华视频,李华总是乐呵呵的。
可她看到他的头发乱糟糟的,眼角边还有眼屎,衬衫的领子上,隐约可以看到一条黑黑的线,心就莫名其妙的疼了起来。
他还是学不会照顾自己。
怕自己忍不住哭了,就撒谎说孙子哭了,不说了。
视频里能说什么呢?
你吃了吗?你喝了吗?你生病了吗?
问一下又能怎么样呢?我没吃,你给我做吗?我没喝,你给我倒吗?我生病了,你陪我看医生吗?
既然什么都做不到,又何必多问多看多说呢!
她总是盼啊盼,盼啊盼,盼着节假日。
可是节假日到了,儿子却说,平时都是您照顾的,孩子的饮食习惯什么的,我们都不知道,您一走,孩子生病了怎么办?
张兰说,她可以把孩子带回去。
儿媳又说,孩子还小,路上颠簸不说,要是不习惯老家的天气饮食,会生病的。
她无奈,李华那边也是。
老年人在儿女的问题上,永远身不由己。
李华死的很突然,上了个厕所,不小心摔倒了,第二天早晨,才被送孩子来的女儿发现,脑溢血,没醒过来。
也就那天晚上,张兰做了个梦,梦见老头子过来看她了,说想接她回家。
张兰说我收拾一下行李,没想到一不小心醒了。
她正懊恼呢,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说买了机票,说带着媳妇孩子回家看看。
张兰想还美梦成真了,生怕有什么变故,换了衣服就要走。
回来后,看到院子里的花圈,一股不详的感觉涌了出来。
直到看到李华的遗照摆在那里,她当场就昏了过去。
李华的葬礼后,儿媳带着孙子回了北京,儿子请了年假,按照习俗,他要守到三七,才能工作。
他也后悔,或许真的不应该把母亲叫过去帮忙。
如果,当时家里但凡有一个人,发现的及时,或许,他还有在父亲面前尽孝的机会,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妹妹也自责,如果她早一点回家,或许也能挽救一下父亲。
可是他又有什么脸怪妹妹呢?他自己还不是上了班之后,就身不由己,一年也回来不了几次。
现在父亲死了,他跟妹妹就要考虑母亲的归属问题了。
他希望母亲跟他走,因为儿子养母亲,天经地义,何况妹妹的孩子大了,可以放到小饭桌。
他不同,孩子还小,现在保姆虐待孩子的新闻,铺天盖地的,他需要母亲。
好在,妹妹也没什么意见,她对父亲的死,始终抱着愧疚的心理。
张兰表现的很正常,做饭接孩子,有时候,还自己去公园转转,也不需要人陪。
整个人也很乐观,也是啊,七十而死,也算是喜丧了。
只不过,她保留着每天都给李华泡茶的习惯,总是两个人一人一杯茶,儿子看见了,只当是她想念父亲了。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竟是她抑郁症的前兆,直到她自杀。
她上吊死的那天晚上,还看人打麻将。
儿子推开门的时候,看到她睡在床上,就回房了。
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就发现她把那条亲手织的围巾,绑在窗子上,把自己吊死了。
她留下了一行字:你爸说要来接我,我就先走了。
他们都推断,父亲走后,母亲就得了抑郁症,只是所有人都没有发现。
儿子和女儿哭的肝肠寸断。
他们想,他们但凡多替老人考虑一下,或许就不会是今天这种悲惨的结果了吧。
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爱情。
不是年轻人的爱情才是爱情,老年人的爱情也是爱情。
甚至,他们相依相守的日子更长,感情更深厚。
当我们有了小家以后,我们总是容易重心偏颇,忽略老人的感受。
为了自己方便,就让本该相守的人,硬生生的分离;
让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年迈的父母,远赴他乡,去适应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用道德、用亲情来绑架着父母,硬生生的将他们逼成了“老漂族”。
我们也明知道,让老人独自留在家里是危险的,可还是自私的认为,他们没有任何问题,他们身体都好着呢,从未想过意外的来临。
等老人永远的离开我们时,我们才发现,即便没有他们的帮忙,孩子的问题能解决,工作的问题也能解决,不管什么问题我们都能想办法解决了。
然而,当我们明白这些的时候,代价却是亲人的离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