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秒钟》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秒钟》的观后感10篇

2019-09-19 23: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秒钟》的观后感10篇

  《一秒钟》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张译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秒钟》观后感(一):看了影,重新对张艺谋燃起了

  

可能有很多人会诟病张艺谋,以前是,现在也是,长城我骂过他,但是影的确对我口味,我不能要求张艺谋再像拍活着一样那么肆无忌惮,但是这样的电影张艺谋拍得还是不耐的,拿出归来的水平

  《一秒钟》观后感(二):00后没有的70年代记忆

  电影还没看,就给五星。是为了我这个生在80年代的对70年代的情怀。张导的那个年代的情怀是值得回忆的,在满是宫廷剧、谍战剧、雷人的抗日神剧氛围中,这个年代是值得回忆的。物质匮乏的年代,是精神世界饱满时代,谁不曾青春过,只是不太一样。离不开手机的我们,是不是该安安静静的去读一本书。

  《一秒钟》观后感(三):张艺谋为什么总选这些题材

  张艺谋无疑是华语电影的大师,但除了古装剧,题材总限制在上个世纪,题材多为苦难型的。我个人觉得真正的大师应该能驾驭所有年代所有类型,比如李安、卡梅隆等等。每次看到电影人物兮兮的,难免让人觉得你这是在讨好外国评委说白了就是为了获奖,满足外国人中国落后面貌意淫。我个人倒是觉得什么题材都可以拍,但你是大师,不能总为了得奖而拍电影。

  《一秒钟》观后感(四):我沒看過,但是我淚目了。

  很多评论比电影内容还大……

  我只想说

  我们都深爱着这片土地,可土地伤害了我们,我们就不可以喊出来么?

  你们这些人凭什么用“不够爱国”,来剥夺我们呻吟权利

  敏感不是我们的错,我们和你们一样爱这片土地这片天空不然我们为什么会痛呢?

  如果你真的不想我们喊出来,那就请sha了我们吧。

  让那些不会痛的人成为所有。

  《一秒钟》观后感(五):即使是微弱星光,也需要用它来照亮前程

  2019年以来,多部电影撤档下映,其中就包括了这部国师的《一秒钟》,国师触及wg的电影有《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归来》,从反思wg的角度来看,其犀利程度每况愈下,而这部《一秒钟》,据说是《陆犯焉识》里面劳改农场未拍的部分呈现,其实我还是很期待的。而按照国师的地位,从筹拍,过审,拿龙标到上映应该是一气呵成的,而现在却没了消息,还有说龙标给收回去了,这只是说明了这部电影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途径观看,也说明国师已经找回了90年代初拍片的初心,或许这部电影就是下一部《活着》,虽然看不了,但是它终有面世的一天。某一天,后代会说,看啊,这就是那个时代一颗微弱的星星,虽然光不强,不够显眼,但是它的存在,却说明了那个时候天空并不是只有深蓝色

  《一秒钟》观后感(六):别搞砸了

  不怕被人泼脏水,就怕没人泼你脏水,某些网友心胸应该宽广些,懒得理你,居然写了一篇影评批判另一篇影评,也算是很有创意了:)

  ———————————————————

  70年代文革背景,内容不说,放在今天已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这个经济大热的年代,改革开放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文革仿佛离今天已经很远,中国要继续前行必须与那个保守的时代割裂,这个电影放到国外,外国人还以为我国还在文革中,就这还代表中国。国师的陨落也许是时代的选择,现在充满活力的中国已经不属于老一代

  所以一些国师粉对国师的期望很切合实际,就是别搞砸了

  ———————————

  影评让某些人不舒服,可能是由于观点过于激烈,无妨,这里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权力。这影评10号就发了,11号电影突然被撤柏林,到今天外国记者外交部上的提问,再到网上各路人马的舆论大战焦点已不是是影片本身,而延伸到其背后所代表的种种。这影评的观点,包括我之前在《影》的讨论里面对于艺术是否应该是大众的的看法,如果能为网友提供一点思路,很是荣幸

  ———————————

  今天柏林电影节的一封信,让这件事越来越有意思

  《一秒钟》观后感(七):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希望有所斩获!

  来自微博博主“黑光乍泄”的消息一直被期待,希望更动人!希望老谋子这次有震撼人心表现!看十分有限简介,影片背景应是七十年代,也是导演自己的芳华岁月,人总是最难以忘怀自己最闪闪发光的日子,这次老谋子似乎是要把电影和青春在一起讲述。突然想起好多年前,陈凯歌参加的那个每个导演三分钟的戛纳电影项目《朱辛庄》,也是七十年代孩子们露天电影的温馨场面,期待这次老谋子,也能书写出最刻骨铭心的属于自己的光影回忆。

  《一秒钟》观后感(八):这代电影人心理都是很灰色

  这代电影人心理都是很灰色的,暗淡无光的。他们永远生活在过去的年代中,真心是陶醉于拍一些很脏乱、落后的东西,让人心情压抑,然后拿去给外国人看,难怪外国人这么看不起中国人,深究起来就是他们真是功不可没。说轻点是个自闭症患者,说重点民族败类。而让他们拍现在,拍一些美好的,向上的,他们是不懂拍的,拍出来的东西都是假大空的垃圾虚假的,浮夸的,比如张艺谋的奥运会开幕式表面上看很热闹,其实他一点都不懂民族文化的真正价值

  ———————看了留言真是感慨,这就是当今社会一些人的素质,我只是一个普通劳动人民一员,我只是代表沉默的大多数,说出大众真实心声,却被一群跳梁小丑无理围观甚至是粗俗谩骂无所谓看看电影市场票房人们已经用电影票投出自己的选票。一帮只会审丑的所谓大导演们、大影评家们正在被扫进故纸堆。

  ———————送完早上的包裹,再来看看不禁摇头,这些人都是一些什么人聚在这里,统一答复:1.骂我败类的,请问我哪里败类了,爱个社会爱个国就败了?就该这样被群起攻击吗?你呢,发个言都要反党反社会,你自己觉得很光荣吗?你在犯法。你光荣啥?有种你再亮亮你都做了哪些好事;2.看我是快递员让我去国外看影展的那位,瞧不起人是你的自由,你牛你天天飞美国巴黎,你就去,你去吧去吧有本事就别回来了!看你能耐的,有本事你叛国叛民族都可以啊,有本事你缩回子宫重新投啊!3.故装高深莫测状天天反省反思民族之丑的,说你那,长得丑跑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去自己玩自己吧,别出来祸害人,社会大众已经用电影票狠狠甩了你们响亮耳光,不要再用所谓的深沉、揭丑来污染社会了。

  《一秒钟》观后感(九):评不是乱评,论不是胡论

  刚入豆瓣的时候,我把豆瓣当权威,跟着榜单推荐看电影,以评分和靠前的影评为衡量电影好坏标准。 随着阅片量的增加和自己电影评判体系建立,我慢慢觉得豆瓣的部分评价,尤其是对部分国产片的评价过于苛刻,有些甚至存在着极大误解。再后来我发现,豆瓣也好,知乎也罢,一方面,它们都会受时代局限性影响,随着社区用户的增加,“杠精”“喷子”“带路党”等的涌入,这些知识型社区会变得越来越鱼龙混杂客观的评判往往会越来越模糊,最后甚至会完全变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聚集的群体,社区又不可避免的具有着群体特质盲目从众、易被煽动而又屈于权威,在这里,个人的智慧往往被深埋,取巧且不负责任的批判浮于表面。

  比如对于国师这部新作,其实在点开豆瓣找到这部电影前,我已经大致能想到影评中会出现什么了,果然该有的基本都有,比如这位

  也怪我多嘴,驳了几句,没想到我…我真炸到屎了

  屎一样的用户,屎一样的用户,屎一样的用户啊,“中国电影要和过去割裂”,“以改革开放为主题”这样的大标准不是你定的吗??最后给我整出个“没有标准就是标准”,幼稚中透露着可爱天真中凹显着无知。还不知哪来的神逻辑,给我扣个莫名其妙帽子,你有脑子写下来,没脑子给我解释清楚吗??你的观点是你自己思考的还是随大流听来的??

  比如这位

  “脏乱,落后的东西”不是因为你拍它,它才在那里,而是它本来就在那里,它不“脏乱”也不“落后”,它或好或坏的影响着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很多人,比如这一位给这段历史定义敷衍潦草偏激,而他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或许仅仅局限于这几个定义本身。

  他们眼中的电影不是艺术的表达,而是政治载体,他们自卑,而且把这种自卑归于这个民族,但最为讽刺的是他们这样自卑着却从未去真正探寻过 ,也没有去反思过。他们只会下定义,去抨击,当反思的人将历史给他们呈现出来时,他们却说,这是为了给洋人看,这样会让洋人因此看不起我们,其实

  最看不起中国人的,恰是部分中国人

  自己跪着,却拉着国民一起跪

  自己无知,却指着鼻子骂别人

  这样的人哪来的资格去评价一部电影,也难怪他会说出奥运会开幕式没有表现民族的价值了,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是什么。

  最后说说国师

  《长城》出来的时候,国师彻底名誉扫地,关于他,当时的我没有个人意见,只是大流意见,“国师”是反讽,其现实作品消费国人取悦洋人,武侠都是华而不实内容空洞,还有抄袭,消费处女,等黑历史。

  后来看了张导的作品,并且深深了解后,我真的觉得大家欠张导一个尊重。早期作品把中国电影推向国际,后转型商业片外文输出(别章口就莱那不是中国文化,你给我说说中国文化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呈现),如果你细细品味过张导的作品,你就会发现,张导一直在求变,一直在以拓荒者的姿态推动着中国的前进。

  另外关于本片因为技术性原因…的一点薄见,怕被hexie,所以看图吧

  《一秒钟》观后感(十):张艺谋别无选择

  前些天,柏林电影节传来消息,王小帅执导电影《地久天长》,斩获影帝影后双座银熊奖杯,这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久违的殊荣。王小帅的电影,讲的是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两个家庭30年间的苦难和生活。网友们在祝贺欢庆的同时,许多媒体影迷也为同样入围金熊奖的中国电影《一秒钟》而惋惜,《一秒钟》是张艺谋导演的新作,从仅有的信息来看,讲的是文化革命时期,一个梦想看一场电影的普通人追逐路上的遭遇。然而电影节展进行到一半时,《一秒钟》却因为技术问题,退出了竞赛,无缘金熊奖。 在国内外媒体影迷的一片惋惜声和期待上映的呼声中,却不乏有一样的意见,并且也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有人说,“中国观众更愿意看《流浪地球》这种面向未来的新电影,张艺谋等老一辈只会反思历史,已经跟不上时代。”还有人说,“张艺谋、王小帅之辈拍这些中国人惨兮兮的电影,只是为了讨好西方世界的评委,只是为了洋人的奖杯。”更有人说,“新一代中国电影人已经在眺望星辰大海,而第五代导演只会在泥土挖掘肮脏人性。”看了这些评论以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真切地感到紧张难过。 如果一个狂奔中崛起大国,只会抬头望天摇旗呐喊,却没有人回望过去低头看路,那么狂奔的终点,将会多么的可怕。 在我们身处的时代下,仰望星空和回望历史并不矛盾,甚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5000年文明历史,是智慧经验宝库,新中国建国后七十年的艰辛历程,更是当代人记录历史、总结经验、思考民族命运落脚之处,而电影正是记录历史反思人性的最生动最具传播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张艺谋导演是我最崇拜的导演之一,大多数人对他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英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他对光影变化掌握,对鲜艳色彩美学创造,让所有观众叹为观止。“光艳夺目”,似乎是他的一个标签。其实,张艺谋本人之所以在中国影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是因为他的电影中总是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并且蕴藏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坚实的文化基础。他早期的代表作《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不仅大胆直接地展示近现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还潜藏着中国人在苦难中活下去的坚忍和希望。这部电影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而他创作中期最为成功又饱受争议的《英雄》,则阐述了以天下为重的历史观,张艺谋借由这部电影显露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动作构图色彩剧情上的超前尝试,又是他商业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巅峰。那次创作在中国毁誉参半,很多人十几年前骂完以后现在又跑回来给他平反。从去年的《影》开始,能明确感受到他的创作步伐已迈入后期,只使用单调黑白二色意欲撕下大众强加给他的“工于色彩”的标签,却得到出乎意料水墨画风,惊艳四座,隐晦精妙剧本观影行为设置难度,这是他在向票房说话的市场逆反示威。 年逾古稀的张艺谋要做回自己,不顾及广电总局审查制度和市场娱乐至上的风气拍摄《一秒钟》看样子就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和自己属于的那个时代。王小波曾经写道,“老三届的人缺少平常心。”张艺谋就是老三届的一员。那些特殊时代的遭遇,是他一生的记忆,下乡知青是他内心深处不可磨灭的身份,即使四十年过去了,缺少平常心的他又怎么会释怀呢?反思历史的作品,一方面是对过去做个交代,另一方面也是给下一代的我们,留作遗产。 常常感慨,第五代导演以降,中国再不见电影大师。再看看那些狭隘刻薄短浅的评论,我又想起王小波二十四年前写过的一段话,放到今天仍然适用—— “我在我在影视圈有个把朋友,直到拍片子难,上面审本子审片难,这是一,找钱难,这是二,还有三和四,就没必要一一列举,但其中肯定有一条,那就是观众水平低,不过我不知该怪谁。” 在一路狂奔的同时,不要光顾抬头望天,还需注意身后和脚下。新时代中国需要记录历史反思人性的文艺作品。就电影一门而言,这样的影片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拍得深刻透彻,还要有成熟求新的创作技巧,才能够拍的生动好看,试问,中国兼具此二者的导演尚余几人?1座金熊奖,2座金狮奖,5座金鸡奖,1座金马奖,功名早已铸就,张艺谋何须再贪求什么多余的名利。他曾经说过,他到现在还不休息,只因为他是劳苦命而已。依我看,还不止于此,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坚持艺术创作,影耕不辍,在后期尝试《一秒钟》这样的作品,为的是保存民族的记忆,也为了对一代人做点交代,虽然困难重重,虽然不赚大钱,但记录和反思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过往,何尝不是第5代导演的时代使命,张艺谋有创作热情,有历史责任,有社会压力,于是张艺谋别无选择。我们都应该对“张艺谋们”多些敬畏,少些讥讽。 新时代的中国,要从骨子里自信,不吝宽谅,不惮反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地久天长,又怎么会容不下区区一秒钟呢。 2019年2月25日凌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