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SHU理生活 第一季》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SHU理生活 第一季》经典影评10篇

2019-09-21 23: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SHU理生活 第一季》经典影评10篇

  《SHU理生活 第一季》是一部由陈数执导,真人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SHU理生活 第一季》影评(一):很幸运遇见陈数。我的同频人

  HU理生活

  记录陈数去丹麦和日本探寻“什么是幸福生活”的过程采访了很多人,有设计师、小店老板、花道老师、《断舍离作者等等,去发现,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节目没有笑点,没有段子,就是安安静静地听着陈数和对方的交谈。你会发现,真正的精致不是“做”出来的,是从高效简朴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第一次见到陈数是她在“演说家演讲“因为热爱,所以闪光”,只听过一遍,现在仍然印象深刻。对她的第一印象:她好优雅,她的文字动人,好安静”。前几天看了和平饭店开始关注微博,看到她在做着“shu理生活”的节目,于是一口气看完。发现我与陈数好多观点不谋而合,包括生活的仪式感时间管理、自我管理、断舍离…虽然素昧平生,但能找到同频的人,我感到很幸福

  起初觉得,明明她现在有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让自己大红大紫?在节目中她说:不刻意追求公众视野内的存在,我追寻的是关于生命质量的自我突围

  《SHU理生活 第一季》影评(二):日子丰盈有趣 从好好吃饭开始

  最近,看记录片《风味人间》,美食这个话题一下子又成为了大家的谈资。然而,抛开诱人的各色美味,倒是陈数这档新节目《SHU理生活》所传达的意义耐人寻味

  看了下节目第一期,“好好吃饭很难吗?”,这不正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最稀松平常事情嘛,可是,对于忙碌的我们,认真对待美食,享受生活之乐,恐怕是当下最难的一件事。

  其实,问题本质哪里是吃饭,而是你是否懂得吃好每一餐饭,以及从这一餐饭中,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饮食,进而管理自己的人生

  何故?

  其一,做菜讲究技巧,一把葱几头蒜,一捆萝卜几颗白菜寻常之物在锅里烹煮之后自成一道菜,可果腹可解馋。而能将寻常之物做出别样滋味方显厨艺精湛,像是汪曾祺曾经讲到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几个朋友一家会餐,规定每人备料做一个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他做了一个菜——焖葱。结果把所有的菜全压下去了。”可见,再寻常的食材,若是懂得了烹煮,一样可以有滋味绵长,这何尝不像是我们的人生人人皆面对生老病死爱恨别离,这食材原本相差无几,可偏偏有人过得潇洒肆意,有人过得悲悲戚戚。可见这问题并非在原材料,而在烹饪者自己手里。

  其二,做菜讲究火侯,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烹饪方法,煎炒烹炸要讲究火候,还要掌握时机火力当强则强,当弱则弱,时间也要长短适宜,该收则收,该放则放。就像那回锅肉,先炖烂,去油腻,再加佐料回锅翻炒,工序繁琐文火旺火齐上,各色调料不缺,做出的菜才能单一,不乏味。那么遇事又何尝不是如此,若要一件事解决圆满,唯有学会在进退之间,在取舍之间,在动静之间适时采取行动,方能一切水到渠成。烹饪一道菜,犹如历经一段人生,皆能体现人的智慧

  其三,美食之所以美,在于你会品。于丹说:“敬一份食物其实就跟你敬畏山水与敬佛一样,怀着“戒”心,方可品得人间真滋味。”品的妙处在于,懂得品,也就懂得味道是甜是苦,是浓是淡,就连那痛苦,也像鱼腥肉膻一样,自有办法将它化解。懂得品,也就懂得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而绝非贪如饕餮大快朵颐。于是,懂得了适可而止,也就懂得了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进而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美食让日子充满丰盈的滋味,像是周作人说的:“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

  《SHU理生活 第一季》影评(三):我爸最爱让我好好吃饭,但他最近拔了牙

  我们云南人真的很爱吃,我们爱大山雨林给我们的馈赠,爱新鲜的食材,好好吃饭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很大一部分

  我爸妈不爱吃放在冰箱里的东西,他们坚持如果在家吃饭,就去菜市场买新鲜的。他们能吃出这一批米质量到底如何,而我就觉得,都是米,味道能有多大的区别

  能吃出这种细微差别的人,像我爸妈,就是被自然宠坏了的,有多少人,有机会把吃新鲜应季的食材当成日常呢?

  《SHU理生活》在索特伯餐厅里的那一段,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在家的亲人们接近200年的苹果树,从菜园餐桌只有很短的距离,看里面的画面,我都想起我的小时候

  我们全家爱吃到把山野之间都当成自己的餐桌,新鲜钓上来的鱼,去别人菜地里“偷”的菜,树上摘下来的果子,山泉水烹制的佳肴,这都是我小时候的日常。

  现在的人开始追寻有机,追寻新鲜,无论什么只要打上“有机”的标签,就能卖上价。但我常常想,这不就是我们家人的日常?我小时向往去大城市,结果看了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发现大城市的人都在追寻我十线小城的生活。

  但我想,某种形式上的追逐,对于个人来说,都是一时的。就像陈数在餐厅里说的一样,对于美食的追求,应该是两种。一种是身体的本能,你首先要让自己的胃舒服,一种是你要去品尝世界上不同的美食。

  我觉得陈数大概在说两层意思,吃首先是要满足身体的需要,让人能够正常的活下去;其次,吃是为了满足一些别的欲望,比如对糖分的欲望、焦虑时的安全感等,这些是我们为什么而吃的几大原因

  我爸最喜欢的一个打招呼方式就是:吃了吗?他总问我吃了吗?不想吃也要吃呀,不吃饭怎么行呢?

  好好吃饭,是他对于生活的最基本的朴素诉求。他吃过很多美食,以前什么都爱去尝试,现在只吃自己喜欢的那个味道的东西了。他这么热爱美食,看到什么都要尝一尝的人,现在,也只吃自己爱吃的了。

  勇于尝试、对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心很好,但是只想要当下的快乐也没有错呀。我的老父亲,尝遍世界美食,最后回归到自己爱的那一种,享受当下的快乐,我觉得也很好。

  他最近拔掉了很多牙齿,等着装假牙,我打趣他,说:你吃过这么多好吃的,浪费了这么多好吃的,这就是惩罚。他听后笑笑,说,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SHU理生活》第一集最后那句话很打动我,里面说:美食是一场自我疗愈。

  我突然想起来,我爸妈就真的很看重吃饭,一顿没吃好就要叫着我去外面再吃一顿把没吃到的补回来。小时候我不明白,长大了我觉得,他们这么看重好好吃饭有一个原因是,生活真的太苦了,吃点东西,让胃暖暖的,会觉得生活没有那么苦吧。

  吃饭就是能让人感到幸福啊,没有人能代替你感受这个东西吃到嘴里的感觉,只有你自己能亲自尝到食物带给你的幸福感,这是一种奇妙的,自我的感受。

  至于这一集的标题解读是“佛跳墙和酸辣土豆丝,哪种人生更幸福“,我想也是在回应主题”试图平庸“吧,幸福人生一定要是山珍海味吗?我看我爸妈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吃山茅野菜也很幸福。

  每个人都被告诉要去追寻不一样的人生,可是,每一天当下的人生才是真真实实在过的呀,忘掉精英主义,忘掉追求卓越,认真感受当下也不失为一种用力生活的方式啊。

  ”试图平庸“这几个字我真的太喜欢了,但是用美食的方式来表达,却是我没有想过的。也并非是完美的表达了这个主题,但有几句让我记住的话,已然难得了。

  《SHU理生活 第一季》影评(四):哪里是“人间不值得”,分明是你少了几分对世界的好奇和生活的热情

  最近留意到,一直很喜欢的女演员陈数,参与了一档网络微综艺《SHU理生活》在爱奇艺热播。在这档节目中,陈数化身明星生活家,走访丹麦、中国、日本三地,与行业精英对话,与自我探讨和解,试图通过一次次梳理,找到人生的新坐标起点。一如她在节目片头说的那句话:“我是陈数,我演绎过多种人生,却也曾不断质疑,如何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如何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恐怕不仅是陈数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都试图解决的问题。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面对自己和剖析自己的勇气,可是陈数却敢,她说“在北京生活了30年,我决定梳理一次自己的生活,找到我们焦虑的源头”。 一直以来,陈数都是自律女性代表,她一路行走一路成长,从舞蹈演员到话剧演员,再到影视剧,每次转型成功且彻底,而且还不断收获奖项。她所取得的种种成绩,都令人艳羡,也让人好奇。可是,她却始终游离于镜头之外,她鲜少参加综艺节目,不会上真人秀,也没有绯闻。偶尔参与的访谈里,也尽是知性优雅的自信和笃定。在很多女演员感慨中生代演员没有戏演的时候,她却稳拿奖杯并且感言,每个女性都有属于自己成长路线,每个女性也不一定到了特定年龄就要过大家认为要过的生活,而且她一直相信,如果没有机会,那就创造机会,就算遇不到也创造不出来,也可以好好等待,好好做自己,好好储备知识能量,机会总是会到来。 如果说这样的陈数也会有焦虑,恐怕大众并不太相信。然而,在《SHU理生活》的开播仪式上,陈数终于对大众坦言:“我也会有担忧,我最怕自己年老时眼里已经没有年轻人光彩,怕自己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也正是因了这样的缘由,才有了节目中的自我梳理,也有了她对着观众的娓娓道来:“就算不能做着自己爱的事情,也试着带着爱去做事情吧,因为,爱是能量,也是穿透时间直达内心桥梁”。 《SHU理生活》第一期,是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丹麦拍摄,第一期节目里,陈数走访了丹麦米其林餐厅,也深入丹麦古农庄品尝最原生态的当地美食,聊到美食的话题,陈数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一直很相信一句话,当我们带着诚意和热情去制作食物,品尝食物的人不仅能获得食物的美味,还能感受到这份热情与诚意”。 “热情与诚意。”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勾勒了当下人最需要的一种状态。当整个世界都追求快速,追求效率的时候,依然有人可以用发自内心真诚和热情去做事,反而成了这个时代奢侈的事,就像是朴树在最近的采访中提到的“人们用少年形容我,并不是因为我真的少年,而是大家都提前老了。” 对于这段话,我深以为然。 我曾在游走海外时特意观察欧洲人的生活,即便是年过半百之人,不管是自己还是外人都会被认为还很年轻,如果已经退休,他们还会继续在别处工作,或者学习新的知识,总之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是垂暮之年老人。而反观国内,我们的国人似乎天生具备让自己未老先衰特质,纵观网络到处散布着“我就喜欢又懒又丧”,或者“人间不值得”的句子。而年轻人只要一过30岁,似乎就要急于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之后便安于已有的日子,所有追求梦想,或者让自己保持青春的方式,便都可以绕道而行,因为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人自己“已经老了。” 可是,如果我们去看那些活得鲜活纯粹的人生,却发现无一例外他们始终保有孩童心态,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热爱,比如朴树,比如陈数。他们深信人生不只有一个维度,只有站在更大的格局里,才能看到更多一点。所以他们从不会停止对世界与自我的探索,就像是陈数在节目中说到的一样:“我喜欢讨论熟龄女子如何面对自己生活的课题。是不是到了这个年龄,我们就只能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去生活呢?不是,生活总是甘苦自知的,但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华秋实”。

  《SHU理生活 第一季》影评(五):品质生活的真相谎言

  最近出的这个片子,有听人说,我也便看了两集,有些想法,我思来想去,还是写写。

  我总觉得陈数确有种高一截的精巧漂亮,但我大概过了对“去丹麦感受美食文化,感受岁月静好的幸福感”这种tag买账的年龄。

  海底捞上市的时候,看到卖方研究机构的路演,报告题目叫“品质生活:中产阶级安慰剂”。一语惊醒梦中人。

  中国如今的消费现象其实是极分裂的,一方面居民的钱袋子都在楼市里,高企的房价成为城市生活焦虑的根源,另一方面再小一点的年轻人开始逐渐接受买不起房子事实,把缓慢增长工资投资”到更远的旅行,更有设计感的3C产品,更贵的化妆品和鞋包上。后者大致可以被概括为“品质生活”。

  前两年公众号一拥而上教导女孩子要活的贵,活的精致,这些年又对所谓“消费主义”群起而攻之。除了自媒体总要找个进攻对象才能吸引眼球之外,大概说明年轻的“中产阶级”,始终还是很焦虑。买了戴森的吹风机和吸尘器却还是要忍受房东世纪装修风格,提着价格位数包包挤在早晚高峰地铁里,凑了十天年假出境游返程时差都来不及倒就从机场直奔公司……

  我真的不是存心讥讽,我只是觉得,满足欲望已需竭尽全力,若要再优雅地粉饰欲望,岂不是太累。

  前些日子微博上火过一阵,说有网友写了个“淑女品格”小剧本设想让俞飞鸿、陈数 、曾黎、袁泉演四个不婚主义的大龄女青年,各自有各自不凡的事业,人格独立,脸蛋精致,一个比一个人设牛逼。我看了简介忍不住失笑,年轻的电视剧女观众看多了傻逼国产剧里女主角都靠谈恋爱升职加薪,个个都觉得自己的独立人格受到了羞辱,所以yy出来的“大女人”,个个都要是无懈可击的不婚主义者。

  所以我大概理解SHU理生活当真是为陈数的粉丝量身定做:那些刚走出校园没多久,刚开始用自己的工资满足自己的年轻女孩子,对“独立生活”有叶公好龙一样的向往,她们需要有个优雅的榜样,她不能太年轻,不然不够分量,太老的也不行,否则难免露出慈祥的样子。四十来岁刚好,保养得宜的话,还是有光滑的皮肤,玲珑的身材,但是眼里不再看得到路人皆知的野心和欲望,有种“见过世面”的优雅平和,往好风光里一站,就是decent lady该有的样子。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讲,做个decent lady实在是不堪一击的谎言。来北京工作之后,我在月坛附近租了一个50平米的房子,住了三个多月之后的某一天,我回上海去收拾冬天的衣服,跨进家门之后猛然觉得,尽管这里也不过一百来平,但是真特么大。我还是想要大一点的房子,好一点的车,即便得不到,我也拒绝被“优雅的、有品质的生活”安慰,因为有些“优雅”对我来说,有点多余,又真的不够。

  我无法提供应对焦虑的解决方案,但我至少相信,对富裕、对世俗温暖的欲望没那么丢人。我们大可不必费尽心思地包装欲望,大可不必这么优雅。要那么好看的姿态,给谁看。

  愿你始终有野心,与操蛋的生活坦坦荡荡地过招。

  《SHU理生活 第一季》影评(六):吃饭是最适合自我完成的一场疗愈,好好吃饭很难吗

  吃饭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日常了,日常到几乎不算一个问题,却是我们每天都会面对的课题。烈火烹油或是清汤寡水,这是对口味的一种选择,或许也是一种生活习性的体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高,好好吃饭变得愈发重要。昨天看了一档节目《SHU理生活》,第一集关于好好吃饭的话题,让我有一些感悟。

  在《SHU理生活》节目开头,陈数的独白也让我非常有感悟。“演绎过多种人生,却也曾质疑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丰富的生活阅历,也也一度迷茫自己的归属”。听完之后,其实蛮有代入感的,我也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之后,能够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毕竟快节奏的生活、超信息时代,感觉还是要抽空去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

年轻时候关于吃的理解:短暂满足

  大学时候对于吃饭的定义分为两种:一是学校食堂满足温饱的饭,二是同学聚餐或是节庆祝贺的佳肴;

  味觉与嗅觉一样可靠,可以长时间地让人保持记忆的新鲜感。记得当时刚入学聚餐,上了一道鱼香茄子煲,咸鱼和茄子焖在砂锅里,浓郁的香味让我十分难忘。于是之后的几年,隔上一周总会想去吃。等到快毕业前,餐厅整改,菜单里也已经没有了这道菜。然而硬是被我又点过几次,味道感觉变了许多。在毕业后很多年,我回到母校。餐厅已经变成了非常有格调的Ins风餐厅。晃悠几圈,发现店还在,只是菜单变了,老板也不在。最后失望而归。

  年轻时候关于吃这件事,大概只有一个大的因素:味蕾的满足。满足饥饿感,让自己欣喜地大吃一顿,没有任何的负担。这应该也是年轻时候对于好好吃饭的理解吧:味蕾的满足和短暂的场景需要。

现在关于吃的理解:生活感

  工作之后,对于吃的体验,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培养期。当工作趋于稳定,女生可能需要保持身材,男生可能不想要啤酒肚,会或多或少地注意饮食。

  记得工作起初几年,吃饭也并无讲究,只是或多或少知道,除了必要的应酬或是聚会,要尽量健康一些。倒是随着阅历和年龄增长,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开始讲究起饮食来。

旬。应季。

  当我脑子里有意识这个思维的时候,一是觉得自己的思维在向所谓的“老古董”看齐,二是开始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

健康。不贪不满。

  工作时候当有独处吃饭的时候,开始比较控制自己的口味,不一味地为了满足“味蕾”而贪吃,也注意不让自己吃得太满,减少一些胃的负担。

  我记得有一次跟表哥去BBQ,表哥一手拿起一把羊肉串,一手捏着调料洒在羊肉串上,然后突然告诉我说,烧烤的时候,用手捏着撒,是一种仪式感。我很认同,并且好笑他这么一个五大三粗的人会说这种话。

仪式感。

  吃饭要保持仪式感,这件事绝对是当有了一定生活阅历之后才会有的体验。比如,早餐是为了向美好的一天致敬,午饭是为了给努力的自己加个油,晚饭可能是为了让自己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或者温存的时光)。这种仪式感其实对于都市生活的人,是一种十分安慰的疗愈过程。比如,习惯性摆盘、让餐桌更漂亮的鲜花、周末在家准备一桌丰富的饭菜……

  经过了这些年,我试图这样理解“快乐的饮食”:味道,很有诱惑,但刺激的口感会让我们在选择里迷失;而幸福的饮食,是食材,来自当时当地,让“胃”感到舒适。最终我需要的,是去掉表面的繁杂。从“味道”到“胃口”,我的好好吃饭,就是尝试着离“胃”更近。舒适,是对身和心最大的照顾。——《SHU理生活》

  节目中说:

  吃饭无疑是

  最适合我们自己完成的一场疗愈

  《SHU理生活 第一季》影评(七):生命原本这样就好

  很久以前,看到过麦家写的一篇文章,叫做《请走慢一点,等等身后的灵魂》。文章里,麦家写到了这样一段话:“当代人精于图谋,却疏于思考,很多问题我们是不问的,因为生活节奏太快,没时间去问。我们总是在不停地往前冲,以为前面有很多好东西在等着我们,其实很多好东西是在我们身后。” 这段话曾深深打动我,只是彼时,我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小丫头,虽然觉得语句优美道理深刻,却终究自己体味不来,而如今,在俗世中摸爬滚打了许久,渐渐地,对着这段话却愈发有着别样的感受,及直近日,看到《SHU理生活》,听到陈数感慨,今天的我,开始习惯给自己做减法,丢掉“好就是多”的念头,开始减少生活的宽度,转而拓展生活的深度。蓦然地,就被节目莫名打动,于是立刻想起这段话来,果然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不知道我们的心,会在哪个时刻被哪根弦所触动。

  对于综艺,我一向是不看的,对于明星,我也一向是不追的。但是,对于那些发自内心感动人的句子,我却从来都是照单全收的。在我看来,《SHU理生活》并不是一个大众综艺,从那些文艺的标题,小众的拍摄地,以及选择极少参与综艺节目的明星陈数,都注定了这是一个小众节目。但是,正因为小众,相比其他综艺却似乎更多了几分独有的味道。尤其是节目进行到最近的北京站,若不是通过节目,我从来都不知道在距离北京最近的地方有这样一片海,有这样一群人,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阿那亚,一个来自梵语的名字,也是距离北京最近的一个文艺、诗意又充满科技感的村庄,在这里,诗歌爱好者会每周相约读诗,话剧表演爱好者会排练《窝头会馆》,在这里,还有叫做“沙丘艺术馆”以及“孤独图书馆”的地方。当人们都营营汲汲呼喊着时代发展太快,我们无暇关注灵魂的时候,却发现,在这里那座最孤独的图书馆里,藏着最动人的篇章,最有趣的日子,最诗意的灵魂。而私以为,媒体的责任,便是发现和传递那些为人们所忽略,或者不为人知的美好给大众,很显然,《SHU理生活》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说丹麦站的四期,陈数是一个观察者,倾听者,那么在北京站的节目里,她更像是一个参与者,在阿那亚村庄里,听她念诗,看她起舞, 在远离人间的修行处,跟她一起踏上寻找本我的旅程,也会渐渐理解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当中说过的那些话:“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

  是的,生命原本这样就好,那山,那海,那人,原本一直都存在。只是我们,从未发现而已。

  《SHU理生活 第一季》影评(八):当我们变得完全温柔,才能看到全宇宙的光芒

  数日前,高中同学聚会,席间聊起各自近况。几乎所有人都结婚生娃,唯独刚从国外归来的燕子还是独身一人。

  有人感慨说女孩子到了30,还没有结婚,选择面就小了很多,很是可惜呢!

  没想到燕子却不以为然,说不会啊,我觉得女孩子到了30反而是最好的年纪,往下可以是20岁的小鲜肉,往上可以到40岁的老腊肉,中间还能选择同龄人,选择可比20岁的时候大多了,末了还举了自己和24岁小男友的恩爱例子。

  又有人担忧当女性已经成熟,会不会因为已经洞察世事,不像年轻时候那般稀里糊涂就嫁了,这样嫁人结婚就更难呢?

  燕子又说了“能否过得好,并不取决于是单身还是已婚,也不是有爱人还是独身,重要的是具备独自生活的很好的能力,另一个的到来是为了给已有的生活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所以,不管是什么状态,只要具备爱的能力,具备不断成长的能力,具备不断增加自己生命深度的能力,那么生命便无所畏惧。”

  燕子一席话,说得大家皆心服口服,纷纷对她的生活态度点赞。也着实让我感慨良久,想想所有人都在忙着工作,生活,赚钱,生娃,从女儿到妻子再到母亲,不断增加自己的角色。而工作中亦然如此,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认识各种人,不断开发各种人脉,生命的宽度似乎在不断拓展,可是生命的深度呢?我们是否也在同步增加?而生命的深度和宽度,哪个更重要?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寻找答案,却意外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得出了点滴启发。

  《SHU理生活》这个节目,由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女演员陈数作为节目核心人物贯穿期间,陈数,一向都被观众认为是自律女性的代表,也始终在拓展自己的职业宽度和思想深度,她在节目中传达的某些观点,倒是着实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节目中,陈数躺在欧洲的草地上,对着光说出这样一番话:“我们年轻的时候,会以自己为中心,努力去扩张一个圆,扩张和世界的边界,而到了这个年纪,我更关心圆圈之内的丰厚程度。

  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生命的深度和宽度,哪个更重要?也许并没有答案,就像是陈数说的,年轻时候总是不断想走得更远接触更多人与事物,不断扩大生命的圆圈,那是一种直线光源的凛冽与直接,而人到中年,发现努力让圆圈的深度更深,成了更重要的事,生命的光源变成了更柔和的底色。

  所以,深度与宽度,优先拓展哪一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断让自己获得成长,让自己慢慢柔软,慢慢慈悲,当我们变得完全温柔,才能看到全宇宙的光芒。

  《SHU理生活 第一季》影评(九):每年燃烧六公斤蜡烛的丹麦人如何创造生活的仪式感

  “小女孩坐在一颗美丽的圣诞树下,圣诞树上有几千支蜡烛,小女孩把手伸过去,火柴熄灭了,几千支蜡烛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中有一颗落下来,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亮光。” 如果你还记得《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么你就不会对这段话感到陌生。这个来自丹麦的最著名的故事,让很多人记住的,不只有小女孩,火柴,还有蜡烛。

  一直以来,因为丹麦漫长的冬季和黑夜,蜡烛成为丹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养成了丹麦人点蜡烛的传统习俗。直到今天,他们不仅节日点蜡烛,平常也点蜡烛;不仅朋友聚会点蜡烛,一人自斟独饮时也点蜡烛;餐桌上、窗台旁、角落里到处烛光摇曳;特别是在星光满天的漫漫长夜,星光烛光交相辉映,无比浪漫温馨。 丹麦人究竟有多爱蜡烛?从以下数据也可窥视一斑。 28%的丹麦人每天都要点燃蜡烛。 5%的丹麦人每天点一整支蜡烛。 31%的人则一天要点五支以上的蜡烛。 在丹麦,每人每年用掉的蜡烛重达6公斤。 圣诞节期间,蜡烛更是成为了必不可少的HYGGE元素。 比较凑巧,我刚好在《SHU理生活》节目里也看到了相似的信息。

  丹麦人喜爱到室外晒太阳,享受自然;而在家里,人们则喜欢点上一个蜡烛,摇曳的烛光下不仅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更是全家人其乐融融的体现。所以在重视自然和家庭的丹麦人看来,蜡烛和太阳同样重要。就像是节目中陈数说到的一样,不仅因为蜡烛能营造最舒适的光线氛围,还因为她是一种科学,一种生活方式。

  丹麦人对蜡烛的热爱不仅源于客观因素,还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丹麦,每年12月,有很多地方几乎整日不见阳光。在没有电灯的年代,蜡烛就犹如空气和食物一样,对丹麦人不可或缺。虽然电灯等照明设备已全面普及,可丹麦人仍对蜡烛不离不弃。就连收藏在丹麦博物馆里的首部安徒生童话手稿,也讲述了一段关于蜡烛的故事。而在同属欧洲的法国历史上,路易十六也曾将诞生于1963年的皇室香薰蜡烛CireTrudon送给妻子玛丽皇后。拿破仑也在约瑟芬产子时将它点燃,祈福母子平安。 丹麦人对蜡烛颜色和造型也十分考究,如圣诞夜点红蜡烛,象征喜庆;复活节点黄蜡烛,象征生命;婚宴点白蜡烛,象征纯洁。为了迎接客人,他们会在室外摆上抗风能力很强的蜡烛,与客人就餐会使用细长型的蜡烛,而且要摆在传统的铁制烛台上才般配,除此之外,还有教堂里的许愿蜡烛,或者能够浮在水面上的浮蜡等等。尤其在教堂祈祷的时候,蜡烛象征着赤忱之心和虔诚之意。因此丹麦蜡烛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千姿百态。

  此外,在丹麦,不仅很容易买到各式的蜡烛,且香薰蜡烛的气味选择也很多,常见有:香草味道,鲜花系列味道,水果味道,甜点味道,清新系味道等。当然还有各种主题味道的蜡烛,如仲夏夜之梦,壁炉边的惬意,新婚之日等等。 那么,蜡烛对于丹麦人的意义究竟什么?是给北欧漫长冬夜带来的光明?还是生活方式的Hygge(舒适幸福)?这个问题,陈数在节目中问到了丹麦著名设计师Erik Hansen先生,老先生的回答,也许正是许多丹麦人的答案:“因为蜡烛,能为我们带来宁静,还有爱。”

  《SHU理生活 第一季》影评(十):为什么北欧设计以简约实用为主

  最近无事,扒了扒网上与设计有关的节目,其中爱奇艺一档名为《SHU理生活》的节目吸引了我的眼球。

  据说这是国内首档生活美学节目,邀请了刚刚获得华鼎奖的陈数作为生活美学家贯穿节目始终。为大家从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来提供生活方式参考,让人们驱除压力提升幸福感。且不论节目目的何在,让我忍不住想要聊聊的,是最近播出的一期,其中提到了丹麦以及北欧设计,其简约实用的设计风格让我立刻想到了欧洲生活,因着自己在欧洲生活了数年,虽然长期居住南欧,但是欧洲其他国家多多少手也有所涉足,于是想要就着这个话题聊一聊,为什么北欧设计会以简约实用为主。

  首先,地理位置决定 “我们的设计是为了功能服务的。”当陈数问起丹麦摄影师,他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对方给出了这个答案。事实上,不只是节目里的这对设计者有着这样的理念,实用性几乎是所有北欧设计的共性,纵观大家最熟悉的宜家家居,以及网络上流传的北欧设计的诸多图片,以及最具说服力的Airbnb上北欧人的房子,清一色的黑白灰、原木家具,以及大落地窗和彩色细节点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像是东北人烧土炕,陕北人住窑洞一样,都是因为地域因素所影响,北欧设计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理念当然也与地域有关。北欧纬度较高日照时间较短,采用大飘窗和大面积白色目的就是为了吸纳更多光线,否则在原本就日照不充足的国家,人们的心情自然会更加阴郁,要不然在社会福利极为完备且幸福指数常年位居世界前列的北欧,怎么会出现极高的自杀率。

  反之,如果对比中欧国家,会发现大面积白色已经不是主色调,再对比南欧日照较为充足的国家,比如西班牙,除了高档别墅住宅,普通民众的住宅都不会采用大型落地窗,而是所有窗户都安装了防止酷暑以及遮挡夜间光线的百叶窗(西班牙夏季日落通常在夜里10点左右)。与此同时,色调也变得丰富起来,不再是简洁明了的黑白灰,而且家庭喜欢各种五颜六色的装饰摆件,完全不同于北欧的简洁。

  其次,社会文化因素决定。 在欧洲生活久了,只要在街上走一圈,立刻就能看出哪些中国人是长期生活在欧洲的,哪些是出来旅行的。

  因为欧洲自从二战以后,人们更注重享受生活,不管是东欧西欧还是南欧北欧,服装虽然各有千秋,但是欧美风都以简约为主。尤其是旅行者,欧美旅行者服装大多以舒适简约为主,很多年轻人背个背包或者帐篷,素面朝条将两只洗干的旅行鞋挂在包上就可以四处行走,对于在欧洲生活久了的国人,耳濡目染也习惯了这种随性自在的方式,穿衣打扮自然也是以简约舒适为主,而中国游客则不然,尤其是女性游客,基本都会精心装扮,遮阳帽,小皮包,精致的妆容,随时准备拍照的pose,有人甚至会蹬着高跟鞋出街,完全不同于欧美人的随意。所以很容易就被认出,当然,也很容易就被欧洲猖狂的小偷盯上。 其实,欧洲的简约随意不仅适用于服装,当然也适用于家居设计,说到底,还是因为文化的影响。二战期间对整个欧洲波及较深,经历了二战的人们,对于享受过好当下变得极为重视,二战的悲惨也催生了很多人脱离宗教,开始变得更加实用主义,这一点从近年来欧洲很多年轻人并无任何宗教信仰便可窥探一二。于是,实用主义便开始显露在设计中,这样便能解释为和北欧设计会以实用为主。此外,由于北欧或者整个欧洲经济发达,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精神领域的需求,所以对于外在的装饰变得不那么重视,以自己舒适喜欢为主,反之开始更加向内探索寻求,反应在服饰上,人们也不再过分重视装扮自己,或者在意他人对自己外在的评价。

  这便使得北欧设计没有繁琐累赘的线条,鲜有璀璨奢华的元素,却通过不同色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干净利落的讲述了一个关于家的故事,给家以精致、温暖的生活气息。而且 “不多不少”主义也是北欧人的生活艺术。它意味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不贪心,但够实用。 当然,关于北欧设计为何如此的原因还有很多,今天的帖子就暂时讨论到这里,也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评论,做更多探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