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10篇

2019-09-22 2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10篇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是一本由菲奥娜·斯塔福德著作,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19-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一):在生长及生长以外存在树木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一书在书名干脆地点出了树木本身最为纯粹也最具力量意义——生长。而在具体写到红豆杉、花楸、柏树冬青、欧山楂等十七种树时,作者开掘了这些漫长的生长过程,细述树木们在自然环境人类文明历程中所承载象征记忆文化探寻它们在生长之外所具有或独特寻常的更为深广的意义。 图书标明的分类为科普博物,却只成为一个基点,甚至是文章铺垫。在串联文明史自然科学同时,作者对于树的美的捕捉让人神往,恰到好处思索与发问使章节值得回味咂摸,更是穿插了诸多文学艺术故事气息丰沛实在好读。在花楸树一章中,作者所探讨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某种代表性力量的依赖,也就是赋予花楸抵御邪恶能力根源实则是人类渴望某种安全感的基本需求,这一切尽管看起来使人讶异,却在漫长岁月里有着不可撼动的、笃定的地位。这是人文价值。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不仅是可存活上千年的红豆杉和橡树,也还是存活虽相对短暂、但既可代表远古又具有永恒意义的苹果树,亦是那些如人类一般在更迭换代中长远地存在下来的柏树、松树杨柳、桑榆……只是一个人可能亲身见证经历千岁的光阴,亦难以定义理解。在《树之生命木之心》一书中有“以千年为单位时间”一文,讲述匠人对于时间的独特心境:“能够耐得住时间考验的人,一定能理解时间的长度,能理解千年这样一条时间的长河。告诉现在的孩子们时间是什么,时间是怎样的,他们也不会理解。如果想要了解“时间”的话,必须要体验忍耐”,这是很关键的。”这种沉静大抵是同时间的力量匹配秘诀诗人维吉尔称赞橡树时也提到忍耐:因此冬天的风暴狂风暴雨都不能将它拔起;它自岿然不动,比一代一代人活得长久,在静静忍耐的同时看着他们渐渐被岁月带走。这里的忍耐中蕴藏更多的是勇敢坚韧,这种隐隐体现了古罗马精神的忍耐同日本匠人的感悟既相异又互补,勾勒出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的轮廓——挺拔谦逊。 《冯异传》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说,不必哀婉垂暮晚景,快抓住岁月流逝终点前还拥有时光罢。而书中所提到的榆树“象征着力量的失去、永恒的消逝和对过去的怀恋,更令人心酸的是,它暗示青春希望的破灭。”拜伦也在用榆树做青春的最终告别,刘禹锡却作“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时树木的意义相差无几,诗化的体验却迥然不同。尽管如此,此书在科学之外对于人文情怀展望,仍然是漂亮而又关键的,毕竟生命的非之处,便在于丰富本质。此书读完不甚过瘾地方在于东方元素的匮缺,只是在樱树、柳树等文章中有稍微提及,实在难解心头之渴。但读完十七种树的历程,喟叹之余,最大的收获应是作家读树多元的视角精妙思绪细腻情感。如此,哪怕没有文化学识上的支撑,我们也可对于生活中稀松平常的树木作出回想。譬如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乡村,树木存在绝不只是矗立在土地上那般牝牡骊黄,每人心中都会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回想,这将是最好的事情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二):共存于这极为短暂的一瞬

  文图 / 左叔 菲奥娜·斯塔福德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主攻英国文学。可能是学院派的关系吧,由她所创作的《那些活了很久的树》这本书,文字密度字里行间里的能量都是比较大的,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位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 她们都是女性写作者,也都在知名学府里主攻各自语言的文学,也都在从事文学创作,她们的文本段落都是庞大细密的,失落着很多需要推敲和考证内容。当然,这本书的主题更像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草木》的“百家讲坛”版。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草木》是借着草木写回忆、写人情,而菲奥娜·斯塔福德借着“那些活了很久的树”写的是树在人类文明史中穿行而留下的身影。 这本书写了红豆杉、樱树、花楸、油橄榄、柏树、橡树、白蜡、杨树、冬青、假挪威槭、桦树、欧洲七叶树、榆树、柳树、欧山楂、松树、苹果树等十七种树。很显然,因为植物分布范围的关系,这些树我们不可能全然尽知,但是这些树的名字有超过一半是我们生活中极有可能曾经听过,它们也极有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背景之中那些无言的角色。 在书中读到这些树穿行欧洲文明史,自然会就想到在我们文化中的树木留下的影子,比如“昔我往已,杨柳依依”“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等等。很多时候,虽然文化不同风俗不同,但在自然面前,人类很多的认知是共通的、朴素的、可以交融到一处的。 树、植物、环境都是我们生存的必需,也是我们文化意象重要审美对象。树之于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在现实层面,除了审美,我们还要利用树作为生物质的价值,取柴薪、做用器等等。因为它们与我们有这样的物质层面上的联系,进而被我们贴上了认知的“标签”。 菲奥娜·斯塔福德在书中提到了两个疑问点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她反问:“但是,一种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呢?为什么一定要依其衡量为人类做出贡献呢?”那些被放弃修剪而蓬勃而生的树篱,那些已经材质优良而被砍伐殆尽的良木,那些因为人类的喜好而不断被选育改变性状的果树等等,如果没有人类,它们也许有“更自由”的“活法”。 我理解她的想法,在人类文明尚未出现之前,很多树就已经拥有“自己的疆界”,它们的生生灭灭不需要人类来左右,所以它们的价值同样不需要人类来定义。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它们不需要定义的话,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是一本讲述人类文明史里是如何定义和看待这些树木的书,通篇都是树木投射在人类文明史中婆娑的身影。 悖论本身说明了一种特别复杂的关系,我们与树木之间就是拥有这样千丝万缕的依存,我们以为它们只是人类文明史中那无言的背景,它们也许以为我们只是亿万年进化史中极为短暂一瞬。事实上,我们就在这样极为短暂的一瞬中共存。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三):你看到人走过,你曾经看到许多世代的人走过

  翁贝托·艾柯有一个著名比喻,叫“植物的记忆”,用来形容书籍贮存的人类的文明。艾柯说,书籍被制作出来就是为了作为时间的见证,而在书籍要传播给我们的指定记忆之上,又附加上了它自身所渗透的“物理记忆”,书籍自身故事的芬芳

  在这个比喻的结构里,其实还可以加入一种,那就是——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树的身上承载着书写。年轮记录时间的痕迹枝干伸展的方向叶片留存的斑驳,深藏一些秘密。在林间、在园中、在街旁,在每一处廊檐侧畔,树看着人们劳作日常,静静守望人世分合悲欢。人们也愿意把树当作最好的朋友,向大树倾诉自己的秘密,为树木吟诵、画像、谱曲,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以寄托人类的各类愿想。

  英国自然文学作家菲奥娜·斯塔福德的作品《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不仅是一部博物学传统的浅科普书籍,还指向长期的历史文化所积累的人与树的亲密关系,红豆杉、樱树、油橄榄……松树、苹果树,作者翻查“植物的记忆”,每一类树,都是一部另类的书籍。

  写于树身的文字,激起人们的往昔追念。缅怀失去的爱恋,纪悼阵亡的战友,或者像莎士比亚的某位女主角那样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行为不妥之处,怀抱自然生态忧思,大树有多么珍贵。作者说写作灵感直接来自于她有幸见到的那些树,但一切的根源在于与树木更早的、无意识的邂逅篝火听来的故事,林中散步捡到的树叶书房里的诗歌与文学,那些千百年漫长生命以及孕育出的文化联系。

  红豆杉是“死亡之树”,在所有树木中,它最易挑起不安害怕或者恐惧情绪。红豆杉的材质很适合制作成长弓,因此它的名字连接了古罗马的古战场、中世纪的英法对决,红豆杉叶片提炼毒素演绎着无数暗黑的传说墓园挽歌

  油橄榄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它引发的战火古典城邦时代一直燃烧到中世纪的地中海沿岸。油橄榄最著名的亮相是在《旧约》里,落在诺亚方舟上的白鸽,带来了一根缀有绿叶橄榄枝,那是世界复苏的最早迹象。这就是现在通用的希望与和平寓意

  因为树木本身的特质、生长的环境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历史事件,渐渐地,它们纷纷拥有了各自的文化符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这些文化符号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在凯尔特神话里,花楸是众神之树,天上的珍馐,拥有保护家人免遭凶险的超自然能力;柏树非凡的增高能力常被用以作为家园屏障,然而它浓密阴影又让人们觉得不祥;不列颠男子汉理想人格有赖于血肉相连的人文历史传统,橡树是山精灵出没的地方,也是绅士庄园,长途贸易和探险的航海船只原料;白蜡的疗愈作用让它成为人类取之不尽药品,也预示着未来幸福;英国本土黑杨的树叶是非明显心形,当它掉叶子之时,就像是凋零的心纷纷坠落……

  英国人对植物具有他国难以匹敌的罕见热情。本书没有谈及那些以收集稀有物种使命的“植物猎人”的事迹,不过,他们毁誉参半的活动确实促使文化交流。比如,在20世纪初,与樱花一同抵达欧洲的,就是日本的物哀美学。作为中国人,我更感兴趣的当然是有关中国的叙述。作者说,尽管《圣经》中就有柳树的记载,但英国的柳树其实来自中国,一直到18世纪才在英国站稳脚跟,这还要归功于大诗人蒲柏对于中国垂柳喜爱与诗歌创作,与此同时进入英国的,还有绘满了柳枝的中国瓷器,代表了东方的奢华与西方的向往

  借助作者的整理和阐述足够资料让我们与历史文化发生交集。树木难道真的具有那些神秘的力量吗,真的指向我们所认为的各种象征吗?从伊甸园那株苹果树被咬的那一口开始,所有的故事,无非都在展现人类本身的复杂。时间在飞逝,大树静默,持久矗立。站在树下翻开书,我们想象树木看到过什么,思考瞬间与永恒的平衡,就像某句诗所感叹的:“你看到人走过,你曾经看到许多世代的人走过。”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四):你看到人走过,你曾经看到许多世代的人走过

  翁贝托·艾柯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植物的记忆”,用来形容书籍贮存的人类的文明。艾柯说,书籍被制作出来就是为了作为时间的见证,而在书籍要传播给我们的指定记忆之上,又附加上了它自身所渗透的“物理记忆”,书籍自身故事的芬芳。

  在这个比喻的结构里,其实还可以加入一种,那就是——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树的身上承载着书写。年轮记录时间的痕迹,枝干伸展的方向、叶片留存的斑驳,深藏一些秘密。在林间、在园中、在街旁,在每一处廊檐侧畔,树看着人们劳作日常,静静守望人世分合悲欢。人们也愿意把树当作最好的朋友,向大树倾诉自己的秘密,为树木吟诵、画像、谱曲,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以寄托人类的各类愿想。

  英国自然文学作家菲奥娜·斯塔福德的作品《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不仅是一部博物学传统的浅科普书籍,还指向长期的历史文化所积累的人与树的亲密关系,红豆杉、樱树、油橄榄……松树、苹果树,作者翻查“植物的记忆”,每一类树,都是一部另类的书籍。

  写于树身的文字,激起人们的往昔追念。缅怀失去的爱恋,纪悼阵亡的战友,或者像莎士比亚的某位女主角那样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行为的不妥之处,怀抱自然生态的忧思,大树有多么珍贵。作者说写作的灵感直接来自于她有幸见到的那些树,但一切的根源在于与树木更早的、无意识的邂逅,篝火旁听来的故事,林中散步捡到的树叶,书房里的诗歌与文学,那些千百年漫长生命以及孕育出的文化联系。

  红豆杉是“死亡之树”,在所有树木中,它最易挑起不安、害怕或者恐惧的情绪。红豆杉的材质很适合制作成长弓,因此它的名字连接了古罗马的古战场、中世纪的英法对决,红豆杉叶片提炼的毒素也演绎着无数暗黑的传说与墓园挽歌。

  油橄榄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它引发的战火从古典的城邦时代一直燃烧到中世纪的地中海沿岸。油橄榄最著名的亮相是在《旧约》里,落在诺亚方舟上的白鸽,带来了一根缀有绿叶的橄榄枝,那是世界复苏的最早迹象。这就是现在通用的希望与和平的寓意。

  因为树木本身的特质、生长的环境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历史事件,渐渐地,它们纷纷拥有了各自的文化符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这些文化符号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在凯尔特神话里,花楸是众神之树,天上的珍馐,拥有保护家人免遭凶险的超自然能力;柏树非凡的增高能力常被用以作为家园的屏障,然而它浓密的阴影又让人们觉得不祥;不列颠男子汉的理想人格有赖于血肉相连的人文历史传统,橡树是山精灵出没的地方,也是绅士的庄园,长途贸易和探险的航海船只的原料;白蜡的疗愈作用让它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的药品,也预示着未来的幸福;英国本土黑杨的树叶是非常明显的心形,当它掉叶子之时,就像是凋零的心纷纷坠落……

  英国人对植物具有他国难以匹敌的罕见热情。本书没有谈及那些以收集稀有物种为使命的“植物猎人”的事迹,不过,他们毁誉参半的活动确实促使文化交流。比如,在20世纪初,与樱花一同抵达欧洲的,就是日本的物哀美学。作为中国人,我更感兴趣的当然是有关中国的叙述。作者说,尽管《圣经》中就有柳树的记载,但英国的柳树其实来自中国,一直到18世纪才在英国站稳脚跟,这还要归功于大诗人蒲柏对于中国垂柳的喜爱与诗歌创作,与此同时进入英国的,还有绘满了柳枝的中国瓷器,代表了东方的奢华与西方的向往。

  借助作者的整理和阐述,足够的资料让我们与历史文化发生了交集。树木难道真的具有那些神秘的力量吗,真的指向我们所认为的各种象征吗?从伊甸园那株苹果树被咬的那一口开始,所有的故事,无非都在展现人类本身的复杂。时间在飞逝,大树静默,持久矗立。站在树下翻开书,我们想象树木看到过什么,思考瞬间与永恒的平衡,就像某句诗所感叹的:“你看到人走过,你曾经看到许多世代的人走过。”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五):地球上要长出一棵树,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乐善好施,为贫苦百姓看病,分文不取,只让他们病愈后在他住所前后栽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几年后,杏树已成林。每当杏子成熟,他就用来换米救济贫民,被后人称颂“誉满杏林”。

  同样是三国,蜀国名相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感慨。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大运河,并在两岸种柳树。他在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的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的美称。

  相传,项羽看到一个老人要砍桂花树,就上前询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个抠字,有这颗树就成了困字,不吉利。”项羽听后灵机一动说:“照这么说,院中去树留人,便成了囚字,更不吉利了。”老人觉得有道理,于是不再砍树了。

  地球上有许许多多树,它们笔直笔直地站立着,吸收二氧化碳,放出让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为净化空气做贡献。树木真实地活着,在神话中出没,在传说中穿行。

  树木承载了太多人类的经验,是人类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纽带。世界之大,一树一木,仪容堂堂,意蕴玄妙,形态俊美,让世界上的生物为之深深陶醉。

  埃及树之女神哈索尔,为众生分撒补给;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偷尝了智慧树的禁果;佛陀在菩提树下经过四十八天的静思默想,经历了种种心魔困扰,终于参透了宇宙的根本,领悟了人生的真理。

  可是,地球上要长出一棵树,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给了我们答案。

  比如红豆杉,在古罗马时期,被人们紧密地种在笔直的街道两边,每一棵树都修剪成整齐的方尖碑或者身体直立、有棱角的动物形状。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延续了这种风格,将这些树种成茂密的迷宫或是几何形状的花坛。

  然而这种遍布全球的树,却有着致命的毒素。人们为了防止附近田上的牛马吃了这些树叶毒发身亡,只能把红豆杉种植在教堂墓园里。

  1907年12月21日,美国报纸上报道了一桩无法解释的死亡案件,直到验尸时在死者的胃里发现了大量红豆杉叶片。就在整整一百年后的2007年12月,爱尔兰警察在都柏林也遇到了一桩令他们困惑的自杀案,直到法医在受害者的茶里发现了红豆杉所含的毒素——紫杉素B,案件才真相大白。

  红豆杉是欧洲现存的最古老的生命。英国的第一批教堂往往建造在红豆杉树的旁边。北约克郡的泉水修道院有一片古老的红豆杉树林,当这座修道院在12世纪进行修建的时候,这些红豆杉就已经大得能为僧侣们遮阳挡雨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这些老树被视为上帝提供的庇护所和天然祷告室。

  生活在英国境内的某些红豆杉甚至比巨石阵和金字塔还古老。泰晤士河兰尼米德段岸边有一棵红豆杉,1215年在这里签署《大宪章》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棵魁梧的老树了。三个世纪后,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亨利八世在这颗树下向安妮·博林求婚。

  红豆杉拥有罕见的再生能力。虽然有些红豆杉会在生长几百年后剥落柔软、纤薄的树皮,但非凡的再生性使得它们还能继续茂盛生长,因为内部会有新的根从树冠向下扎进土里,然后长出新的树皮。这为依据年轮测定树龄的办法增加了特别大的难度。极为缓慢的生长速度意味着相邻年轮之间的距离往往不足1毫米,就算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横切面也看不清,这增加了古老红豆杉树的神秘感。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在红豆杉树中发现了一种可能对治疗某些癌症有效的化合物,经过大规模的实验后,紫杉醇这种药品在1992年被批准用于化疗。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更深入的研究使更多提取自红豆杉的新药被研发出来,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新抗癌疗法的研发是一项重大的医学突破,但突然产生的医药需求也有其负面影响。剥下古红豆杉的树皮能为药物的制造供原材料,但这样也会杀死这些树。千百年来一直生长在尼泊尔、阿富汗和中国部分地区的西藏红豆杉,如今成了濒危物种。

  由于紫杉烷可以从红豆杉的针叶中提取,所以比起电锯这种简单快速的方式,精心栽培和采摘红豆杉更能保证医药资源的长期可持续供应。但这也意味着更少的短期利润,而短期利润是深陷经济危机地区的另一种救命良药。

  你看,貌似普普通通的一棵树,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复杂而又令人吃惊的秘密。在《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里,还记述了樱树、柏树、松树、苹果树、杨树、冬青等十几种常见树的前世今生,着眼于人类与树木长达几千年的紧密关联,引人入胜,富有趣味性。

  季节如同规律,不论什么美好的理由,都容不得违背和侥幸。尊重季节的更替,吻合规律的成长,不被任何的外力诱惑左右,小树苗才能真正长成参天大树。

  人也一样。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六):于心灵深处播种

  ©李自健/初秋的森林 120✖180cm佛祖在菩提树下开悟 于是 后来的佛教寺庙里常常可见一种榕树的背影--菩提榕 因为传说 因为人 树与神圣挂上了钩 而两次世界大战时 士兵们将阵亡战友之名刻于树皮上 形成了“树雕” 因为树 人又得已追思过往 得已深忆悲痛⋯⋯人与树 联系悠远 也许探索树木的意义 管中窥豹 可见一斑

  今天 舒子想给大家推荐一本刚看完的未读好书 书名叫《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定有不足 还望赐教与补充 其它书影音推荐 也可查看舒子的豆瓣相关动态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Fausto

©Faust Shu/舒子家乡·红豆杉

  红豆杉

  这种不常见的树由来已久 古罗马时期 它们便被紧密地排列于街道两边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又被种成茂密的迷宫或是几何形状的花坛

  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 红豆杉又是最令人不安甚至恐惧的一种树 因为它们的每一部分都有毒 例如枝条 而用红豆杉做成的弓结实且具弹性 乃战争中的致命武器 另外 红豆杉属的英语为Taxus 拆一拆 便是tax(税)等词 让人不禁头皮发麻

©Faust Shu/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樱树

  樱树

  樱花 新鲜却短暂无常 最受欢迎却又最转瞬即逝 而承载着此花的樱树 尤其是观赏一类 它们的起源地却一直存有争议 乔治·华盛顿畜意毁樱树的故事更是教人奇怪不已

©提香·韦切利奥/樱桃圣母 81✖99.5

  樱桃不必多说 有颜值 有味道且有益健康 此外 这种树的果实与灵魂也有着密切关系 在基督教传统中 樱桃是天堂之果 品德高尚者才能享有 常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圣母主题绘画里 如提香的作品《樱桃圣母》中 圣母便手持着一根樱桃枝

©斯蒂芬·麦肯纳/英国橡树 200✖️150cm

  橡树

  常去英国的朋友也许曾去“皇家橡树”点过啤酒 吃过腌鱼 这家店名带有橡树的小酒馆乃腐国境内最流行之一 置身其中 仿佛为橡树包围 一排排被橡树皮鞣制的黄铜马饰 一个个渗出单宁的橡木桶 一堆堆用于熏制食品的橡木锯末⋯⋯除了酒吧 在英格兰 橡树似乎与一切有着联系 它乃国树

©托马斯·庚斯博罗/安德鲁斯夫妇 69.8✖119.4cm

  坚定健壮而坚韧不拔 橡树的品格引人敬仰 甚至带有男子气概 大庄园主们对拥有橡树一事似乎引以为豪 在找人画像时 富绅们常出现在自家的橡树前 如庚斯博罗的《安德鲁斯夫妇》

©李自健/大漠胡杨 300✖150cm

  杨树

  卢梭1778年去世后被埋葬于埃默农维尔花园里的珀普利耶岛 岛原名为Île des Peupliers 法语字面意为“杨树岛” 其掩映在杨树中的坟墓成了自由 平等和博爱的象征 渐渐地 杨树便成了自由之树

©Faust Shu/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实拍

  除了这些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一书中还介绍了柳树等等 妙趣丛生 喜欢就赶紧行动吧 另外 这本未读新书的封皮触感真心大赞 树的纹理仿佛集于书封皮上 栩栩如生 应题应景 但探索家系列少见彩图 略显可惜

  最后 分享一下作者菲奥娜·斯塔福德教授在序言中提到的本书愿景:今天种下的小树苗将成为子孙后代的参天大树 如果任何一位读者受到触动 将这本书放下 动身寻找一棵树或者一把铁锹 那它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如是

舒子的微信公众号:Fausto

  如有更多好书需评或推荐

  欢迎豆瓣私信 迟续更新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七):当我们关注树的生态价值时,这位英国文学教授选择聆听树的故事

  “树木对我来说,曾经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写道。在他的散文《树的礼赞》中,黑塞为树确立的一个哲学形象,以饱满的、崇敬的感情礼赞树。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树并非罕见的文学主题。黑塞只是众多作家,诗人,艺术家和哲学家中的一员,在几个世纪以来他们的创作一直受到树木和森林的启发。甚至树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民俗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荒野中的基督莫雷托-达·布雷西亚(Alessandro Bonvicino,1498-1554)1515-1520年

  在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随处可见树的形象特征以及符号象征。达芙妮为了躲避阿波罗猛烈的求爱,变成了一棵月桂树。在某些文化中,它们同时标记着起点和中心。据说,生命之树和智慧树都矗立在伊甸园的正中央。在维京神话中,整个宇宙被理解为一棵巨大的白蜡树,人们称其为“世界之树”,它的树枝是“众神之家”,它数量繁多的根向外伸展至“巨人之国”,向下延伸至“死之国”。

  图片源自:《地图中的历史》

  在人类出现以前,树就已经存在了,长寿的树在历史的长河中缓慢地生长,默默见证了世界的发展和变迁。树的意义点缀着传说和历史,随着岁月的积累而逐渐厚重。你无意间遇到的每一棵看似平凡的树,都蕴藏着无数有趣的故事。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菲奥娜·斯塔福德(Fiona Stafford)在其作品《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The Long,Long Life Of Trees)中着眼于人类与树木长达几千年的紧密联系,用一种轻松、有趣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历史认识树木。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实拍图

  这是一本讲“树”的书,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和树的形态十分相像——以“树”为根,树枝延伸向神话、历史、生态、宗教与私人情感共鸣,枝叶错综庞杂。从民间传说、自然科学、文学、文化历史、欧洲艺术、宗教、古代神话和现代医学、日常用途等方面揭示包括红豆杉、樱树、花楸、油橄榄、柏树、橡树等在内的17种树在西方文明中的历史流变、文化意义和重要影响。你无法猜到她将把话题延伸至哪个领域,但无论她将你带到哪里,你都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实拍图

  在菲奥娜·斯塔福德笔下,树于有趣的现实和名人轶事之中,显露出神韵、节奏和真正的智慧。

  斯塔福德喜爱在林间漫步,如果在室内停留太长时间的话,她总是感到窒息。对她来说,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她能感受到生命在树枝上的律动,也熟知每一种树的性格和时间表。在BBC第3广播频道的《散文》栏目中有她转告并朗诵的节目《树的意义》,在英国广受好评。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The Long,Long Life Of Trees)正是来自这个栏目。本书以散文体裁书写,文字如清晨的树木般优雅动人、清新自然,颇具韵味与美感。同时,书中大量引用华兹华斯、雪莱等著名诗人的优美诗篇,以及别有风味的英国民间歌谣,还涉及并展示了莫奈、等著名画家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使得文章更具厚重感。

  图片来源:未读·探索家《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涉及很多科学知识,为确保本书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作者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调查,也寻求了多位现代森林学家的帮助。

  本书一经上市引起了英国媒体的轰动。英国第一主流大报《星期天泰晤士报》评选其为年度最佳自然图书。《标准晚报》称赞这本书“注定是经典”。其简体中文版近日由「未读·探索家」引进出版,2019年5月隆重上市。刚刚上市便得到了博物文化传播者、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教授的推荐:“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很多很多的树,丰富我们枯燥的日常生活。”

  书名:《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副书名:探寻平凡之树的非凡生命

  作者:菲奥娜·斯塔福德

  译者:王晨 王位婷

  出品方: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上市时间:2019年5月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诞生于树的自然现象的外在之美、这些千百年漫长生命以及孕育出的文化联系。作者也展望这样一个未来:今天种下的小树苗将成为子孙后代的参天大树。如果任何一位读者受到触动,将这本书放下,动身寻找一棵树或者一把铁锹,那它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