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宿牛仔》读后感10篇
《原宿牛仔》是一本由[美] W. 大卫•马克斯著作,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宿牛仔》读后感(一):我的第一本时尚杂志
好cool一本书。日本50年时尚发展史,就着时装顺便触及了日本人的文化性格,和之前看的《菊与刀》奇妙契合。前两三章有些散漫,后期干货多到记不住。最后的总结篇目尤其棒,本来单纯希望看时装来着,没想到内涵深度的剖析也是有的。另及,神风敢死队的暴走服以及皮夹克配白裤子double cool.不止是这样,还粗浅的了解了一下服装业的运行销售的背景知识。作为阅读的第一本时尚书籍,非常大补了。嗝。两个有意思的短语记录:果冻色调的衣裙,糖果色的运动鞋(都有卖竟然!)随手记
《原宿牛仔》读后感(二):一部讲述关于日本男装文化潮流行程的一个商业案例书
我认为本书是一部讲述关于日本男装文化潮流行程的一个商业案例。日本就是一个这样神奇且有韧性的民族,他们擅长于处理外来文化,在融入他们独特的思维,并将其融会贯通发挥到极致,再作为他们自己的文化对外进行推广、同化。这种思维可以追溯到花道、茶道、空手道的学习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先模仿再创新。
这里所说的“原宿牛仔”指的是VAN的石津和黑须拼凑了一种美式风格的得体穿法,通过媒体+品牌双管齐下的模式将古板的日本男士服饰传统转变为现在的世界潮流标杆的过程。
石津谦介可以说是一个时尚天才,他好像天生就有特别好的品位,一下子就能抓住潮流。大学毕业后石津创立了一种媒体加品牌(VAN)双管齐下的模式。他一边做衣服,一边靠写文章推销自己的衣服。他和朋友联合打造了时尚杂志《男人的服饰》,在上面给读者写各种穿搭建议。很快,这本杂志不仅成了很多人的着装指南,还成了行业参考书,零售商会拿着它进货。
随后石津在普林斯顿大学找到了他想要的。他发现,普林斯顿的男生充满个性,跟只穿深色制服的日本大学生气质完全不同。他用相机拍下了一个学生,穿着白色纽扣领衬衫,灰色法兰绒长裤,肩上还挂着一件外套。这张今天看来很平常的照片,成了他新一期杂志的封面,吸引了第一批常春藤风格的狂热粉丝。
黑须敏之第一次看到石津介绍常春藤风格,就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拥有一套常春藤风格的衣服。他在大学里组织了一个社团,定期举办研讨会讨论怎么才能穿得更常春藤,还找裁缝把他们想要的常春藤服装做出来穿,毕业后黑须也顺利加入了 VAN。黑须觉得,如果杂志的读者看到街拍,就会认为穿常春藤风格上街的人真的存在,而且是全日本最酷的。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穿常春藤风格了。他们在杂志上开了一个专栏,专门点评在东京银座拍到的、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其实就是穿成常春藤风格,尤其是穿着VAN服装的年轻人。
在黑须加入之前,石津在给《男人的服饰》写文章的时候就已经在定规则了。他不只关心款式、面料、剪裁、颜色和搭配,更关心场合。他认为男性应该根据场合,包括时间、活动的性质,来选择衣服。石津把这个规则概括成TPO,也就是“何时何地穿什么衣服”。
VAN的石津和黑须的表达方式就像花道或者空手道大师,告诉你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他们的读者、员工就是学徒,一开始只能一丝不苟的模仿,在模仿中,对于时尚、对于传统的理解,就深入到学徒的骨子里。多年以后,学徒们就可以打破规范,建立自己的模式。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就能做到保存文化的核心部分,又能让它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这种日本独特的文化经验,今天已经影响到了全世界。
现代男装虽然来自西方,可却是日本把它改造成了一种着装规范,这个规范里最典型的搭配,就是衬衫、休闲西装配卡其裤。优衣库基本款的概念,其实也是从这套规范来的。
《原宿牛仔》读后感(三):说一下在阅读这本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体现在第八章)
关于第八章里提到的“涩休”:在“涩休”兴起之前,来自法国的 “Bon Chic Bon Genre(风格优雅、仪态大方,缩写BCBG)”和“Futur Directeur General(未来将登大位的青年,缩写FDG)”这两股着装浪潮已经在日本流行快一年了。”涩休“兴起没过多长时间就受到这两种浪潮在细节上的影响(骨架仍然是美式的)。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日本时尚界出了个大事件,就是法式休闲服彻底冲上台面,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是在《原宿牛仔》这本书里你是看不到的,作者对1990年代前期是光速交代一笔带过。可能是由于作者是美国人的缘故吧。
模特儿:竹野内丰模特儿:江口洋介模特儿:田边诚一模特儿 阿部宽下面是平凡社《POPEYE》等日本杂志介绍BCBG、FDG等法国着装浪潮时的内页和封面
《原宿牛仔》读后感(四):我的时尚十年
看了这本书,其实还是挺意外brooks brothers的地位这么高,穿了三年的POLO衫除了感觉越来越松松垮垮,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感觉还是Tommy的衣服更好看些。去日本玩的时候,在银座的一家手工西服店看了很久,但是最后还是没有下决心买。就像是在银座那家最早的Tiffany店的店员跟我说的,“希望先生五年后十年后,还可以来我们店里买一些更符合您身份的东西”,感觉自己还是需要更多的积淀,才能配上这么好的衣服。
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同学对衣着很讲究,我一个小镇青年哪里知道那么多。跟着同学在逛银泰百货,同学的消费能力真的让我惊呆了,我只能默默地在延安路口的美特斯邦威买买大街货。同班同学低头不见抬头见,穿的平凡多少还是有些自卑,但也没觉得同学买的什么卡宾、杰克琼斯能好看到哪里去?这些衣服审美和我高中的衣服都没法比嘛,于是我让爸妈把我高中买的那些衣服就寄过来。那个时候还不懂牌子,visvim、undercover是啥不知道,高中时候只知道这些衣服爆帅,而且比以纯、真维斯要便宜。当然县城这些大牌都是代工厂的假货,二十世纪初胡建这类潮服横行,给我们这代高中生做了最好的时尚启蒙。当我穿着这些衣服出现在同班同学面前的时候,他们的狗眼被亮瞎了,那种惊讶的眼神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然后好景不长,过了一个星期就听到同学在楼道里窃窃私语,“那个人穿假货。”“那个哼~(傻逼)才穿假货。”
人是社会动物,不可能一点也不顾及同学的看法。但是你没有同样的消费能力很难和做朋友,然后么加入了同乡会尝试着和老乡抱团。但是我感觉老乡好像也普遍不够自信且缺乏审美,比如有个莆田学长每个月就要省下一半的生活费买衣服,他跟我说他最喜欢的是美特斯班威一件888的大衣。后来一次聚餐我看到他开心地穿了这大衣,我当时心里在想为啥不花500买个杰克琼斯夹克里头再搭件保暖内衣,又有自尊又保暖还相对便宜。
因为觉得部分老乡不够自信也没啥志气,自己这么混下去还不如忍受一点自卑回班里混。这个时候,班里那些同学开始迷恋潮流文化,对陈冠希的clot推崇之至。然后我跟他们一起花了个周末时间去长乐路朝圣。结果同学失望至极,“就clot店可以看看,不过也都是Tee,三四百买买不值啊。周围那些摆摊的也估计都是假货,上海也不过如此。”那个时候潮牌还有李灿森以及李晨的nic is coming,李晨不是用心形鹅软石骗女星最后骗到范冰冰一起代言I DO的那个李晨,是YP被曝光的那个主持人李晨。衣服都不是很好看,但是都很贵。
为了提高审美,我几乎每期的《yoho》都买,那个时候yoho还是以杂志,不像现在就是个炒鞋平台。那个时候最喜欢的杂志还有《新周刊》,但我看《yoho》的时间更多。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要彰显自己的品味。其他同学买的《男人装》我也看的,只不过不想花自己的钱罢了,就像凯恩斯说的,“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除了看杂志另外就是会留心周围牌子的打折信息,例如我曾以三折入手esprit衬衫,庆春路超人清仓以3折入了带个大S的牛仔裤,搭配美特斯邦威最素(黑白灰永远不会错)的线衫,陪伴我走过时尚的寒冬。如果我未在寒冬中冻馁,感谢这些打折货曾带给过我的温暖。
最后和一次和同学去逛商场,是去国大。有个同学的表哥和他说国大新开的一家I.T.,那个时候说在搞活动基本5-7折,很划算。我跟着过去看了下价格衬衫打完折还是要六七百。别人的划算未必是你的划算。那个时候心里素质差,我翻吊牌心里那个慌啊,其实放现在六七百算个屁,六七千我也买得起。结果店员斜着眼睛盯着我看,少年穷是真的可怜啊,随便一只野狗都可以欺负你。我走出店门,对着店门外大嘴猴大口喘气难过了很久。之后I.T.旗下的牌子包括izzue也就都不考虑了,不是不好看,是真的被伤到了。这几年电商火爆,实体店开不下去,感觉好像也就在下沙的奥特莱斯看到过一次I.T.。之后类似的羞辱就是去湖滨的卡地亚修手表,一个店员说:“先生请问你要买什么?”,另一个店员:“一看就是来修手表的。”然后在给我弄修手表的手续的时候全程臭脸。那个时候也没那么穷了,所以也没有很受伤,我还反思了下自己身上的屌丝味还那么重吗?罢了罢了,大不了以后都不买卡地亚就是了。
后来大三有一次听到银泰店庆的消息,说力度很大很多牛仔裤只要4折。于是在晚上10点搭着最后一班公交到了银泰,结果发现门都没开而且没人排队,之前同学里传说的什么通宵排队都是骗人的,在旁边找了家破网吧花了十块钱包夜,那个夜晚我看了铁血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真的很冷,看电影看得我手脚麻痹。买了杯可乐提神,没想到还是睡着了。醒来的时候连忙赶去银泰,结果排队的人人山人海。跟着这堆人挤进拿了一件黑色的399元的杰克琼斯牛仔裤,回头还看了一眼Levi's,心里暗下决心我以后有钱了一定要买条真维斯,偶不,是真的李维斯。那天中午一回到寝室抱着这条我心爱的牛仔裤幸福地睡着了。
那年最火的手机是诺基亚N78,我破天荒地说服爸妈给我钱,我拿着钱去通讯市场买了手机。过了两天,有同学在校内网上卖报纸。那一年经济不好,拿着报纸就可以去领500块钱的消费券。我想都没想就买了四份报纸坐着公交车去领钱,结果拿到消费券发现只是打折券,基本都是九折。回学校的路上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不就是花一千元能抵一百块嘛。我哪有一千块啊。更糟糕的是,上公交车的时候,我的N78被小偷偷走了。因为不敢和爸妈说,最后只能借用室友的备用机用了一年。
会后有次出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和一个公认的时尚潮男聊天,我那个时候还买不起Levi's和他吹牛,“我觉得Levi's也没啥好,不明白为啥那么贵?”
“你不懂了吧,Levi's可是牛仔裤的祖宗。”说完他抬了抬他的Levi's眼镜。
“噢,其实我也就穿穿esprit。我不是很懂。”
“esprit其实和优衣库差不多。”
“优衣库我知道,价格和美特斯邦威差不多。”我一边说一边露出了同学曾鄙视我穿美特斯邦威的眼神。
“切,那不是的。优衣库还是很不错的牌子。”
从那以后,我穿优衣库至今。其实优衣库也未必有多好看,只是我知道穿这个再也不会被人看不起了。
大学毕业了,第一份工作工资也不是很多,但是我拿到工资就去买了条Levi's。那种刻骨铭心的喜悦,就像是慕道已久之后的洗礼,之后有能力买了赤耳单宁、501,甚至更贵更潮的evisu,但好像再也没有这种快乐的感觉。
《原宿牛仔》读后感(五):欢迎来到20世纪下半叶的日本,请选择你的理想战袍
https://mp.weixin.qq.com/s/aZfXiS2AmJi7z39Y5ga85w
人们常说“时尚是一个轮回”,以现在的流行时尚去反观过去,你真的能够把握时尚脉搏,引领时尚风潮吗?现在给你一个机会回到,体验服装背后的时尚之路吧!
方案A 有着盖袋口袋及大颗钮扣的休闲西装外套,白色纽扣领衬衫,搭配深色领带,方便穿脱又具有一定正式感的乐福鞋,适合一定的正式场合,也有些许不羁和休闲感,仿佛是顶尖大学的高材生,端庄稳重的学院风,美学与实用统一,引领时尚浪潮就选它。
方案B 时尚单品怎么少得了牛仔裤?它拥有舒适的棉质和与众不同的蓝色,经过长期穿着、水洗还能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纹理、形状和磨损程度,搭配休闲T恤和一双舒适的鞋子,经典个性不过时。
方案C 帅气的黑色皮夹克或是横须贺纪念夹克,一条黑色紧身裤,油头发型,再配上一副墨镜,跨坐在重机摩托车上在东京街头呼啸而过。听说街头还有人比我更飒?
方案D 宽松舒适的都市风格,比学院风更宽松运动。Polo衫、连帽外套、裤腿卷起的Levi’s501牛仔裤、运动鞋,不局限在特定的品牌风格之内,用自己希望的方式穿想穿的服装,在搭配组合中寻找灵感,就是属于自己的时尚。
时光隧道的大门已然开启,带着你的答案探索服饰背后的时尚史吧。
A.初步接纳美式风格——常春藤
1960 年代的日本仿佛时尚的荒漠,如果你穿了一身常春藤的美国校园风走在银座街头,很可能被警察逮捕,因为当年的日本官方害怕这样穿会吓到因奥运会而来的海外游客。然而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代表队的红色西装外套,却又是常春藤风格的典型代表。
1964年9月,日本警方在街头扫荡御幸族 ©每日新闻日本奥运会外套图 ©百度贴吧历史吧《影像丨1964年东京奥运会》这一矛盾的局面真实反映了美式时尚风格初步为日本接纳的艰辛过程。上世纪50年代,石津谦介创建VAN公司并在普林斯顿找到了日本可以效仿的时尚灵感——常春藤联盟时尚。当时,为每天穿着相同的学兰制服而感到乏味的黑须敏之与穗积和夫几个年轻人也被美国大学时尚风格深深吸引,与石津祥介(石津谦介之子)一起通过杂志以及自创品牌推广这种服饰风格,从零开始让大众接受。《Men’s Club》作为VAN的宣传媒体之一,是将常春藤风格引进日本的开路先锋。1964年4月28日的《平凡パンチ》创刊号的一炮走红,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常春藤时尚并开启了日本男性打扮自己的时尚意识,掀起一阵常春藤热潮。
《平凡パンチ》1964年5月发行的创刊号,封面插画是大桥步的作品 © MagazineHouse然而,日本对于西方服装的传统观念成为引进过程的一大阻碍,父母也将服装视为孩子叛逆的征兆。当时的日本成年人相信,流行服饰不仅预示孩子日后不孝,还表示潜藏犯罪念头。这种在美国代表富有阶级的纽扣领衬衫,在日本却与犯罪行为产生联结。为了改善常春藤时尚的形象,消弭大众的疑虑,作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代表队制服设计师的石津谦介设计出了鲜红色常春藤风格西装外套。1965年黑须敏之、石津祥介等人前往美国,拍摄《Take Ivy》影片向日本展示美国常春藤文化。
《Take Ivy》的封面和封底 ©妇人画报社在 2010年推出英文版后在全球卖出了5万本 ©www.huhmagazine.co.uk 在日本的时尚史中,常春藤标志了1960年代的关键时刻,男人从此开始打扮。不过更重要的是,这种造型为日本之后五十年输入、消费与改变美式时尚的方式立下了典范。B. 从美国来到世界去的服饰革命——牛仔裤
第一条牛仔裤诞生在美国,但现今最原汁原味的美式牛仔裤却在日本儿岛,这个日本冈山县下属的小镇,可以说是全球牛仔狂热粉的朝圣地。 1950年代末期,转售二手的美式工作外套和长裤给服装店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尤其是这种被称为“美国大兵裤”的靛蓝色工装裤。相比当时大多是羊毛材质的男性长裤,棉质的美国大兵裤更适合在温带气候的日本穿着。这种服饰进入日本便有着稀有得到精美服饰与黑市味道的三流属性的双重身份。而当正统的美国牛仔服饰进入日本,消费者却对这种布料僵硬、颜色深的牛仔裤反应冷淡。
《Men’s Club》杂志上的进口美国牛仔裤,1963年春季 ©妇人画报社丸尾服饰在1964年底决定踏入牛仔裤生产领域,设法生产出日本最好的牛仔裤。从美国进口所有材料和缝纫机,尝试“一次水洗”改变原始牛仔裤的质感。丸尾服饰成立了自己的原创牛仔裤品牌“Big John”并在1967年首度推出直筒、防缩水的Big John M1002牛仔裤,以其合理的价格而在市场上销售强劲。随着日本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日渐增长的影响,服饰风格也受到波及,在60年代末,青少年认为牛仔裤是对抗常春藤风格的最强大利器,为牛仔裤开创了市场。70年代男女皆宜的喇叭裤,使得牛仔裤市场规模倍增。
1968年Big John牛仔裤的销售标签 © Big John品牌店铺 ©搜狐博客佳策《牛仔丹宁资深爱好者必逛之地——日本冈山儿岛牛仔裤街,逛BIG JOHN 》80年代中期,Big John等品牌让所有人都穿上了牛仔裤,此时纯粹主义者则渴望回归黄金标准,对牛仔裤古着的需求带动了二手市场规模的扩大。复刻成为此时生产商的应对之道,与此同时尝试新路线、跳出美式风格使得牛仔裤更具日本味,如45rpm运用东方设计主题,强调日本原创精神。Evisu将自家牛仔裤定位在比现代美国牛仔裤更正统的地位。
美国文化的确影响着日本文化、服装史和时尚风格,但日本最终青出于蓝,把完美复刻的美式军装、复古牛仔裤返销回美国,影响着全世界。C. 属于叛逆青年的时尚——不良洋基
山崎真行生于1945年,父亲是一名矿工,母亲则在商界人士的豪宅内兼职清洁工作。山崎研究名人杂志上日本巨星的照片,追求光鲜亮丽的事物。不过,在北海道的煤矿小城赤平打扮得最好的人一向是邻里间的流氓。山崎真行在中学时踏出了不良少年时尚的第一步,穿上了“曼波裤”,高中毕业来到东京依靠常春藤时尚进入男装店工作,并担任起《平凡パンチ》的模特,展示常春藤造型。然而,在他见到横须贺男孩身穿黑色皮夹克、黑色衬衫、黑色紧身牛仔裤,梳着油亮飞机头的装扮时,他迅速放弃了常春藤风格,梳起了飞机头,辞去了现有的工作希望能更接近横须贺曼波风潮。
做横须贺曼波风格打扮的年轻人,横须贺1967年 ©东松照明70年代初,山崎真行在翻阅《花花公子》时在摇滚乐团Carol里发现了四个“灵魂伴侣”,1972年由矢泽永吉组建的Carol乐团希望再现成名前的披头士在汉堡破落街头的夜店中进行的那些马拉松演出。他们将头发梳成飞机头,穿着黑色皮夹克与皮裤,跨坐在重机摩托车上,被称为“洋基风格”。这个乐团与山崎真行的“怪人二十面相”酒吧吸引了模仿美国不良少年的时尚精英和真正的不良少年与暴走族。
摇滚乐团Carol(右二为矢泽永吉) ©Universal Music1975年末山崎真行在伦敦购入大量古着,并在原宿开设了他的第一家纯零售空间——“奶油苏打”,也是原宿的第一家古着店。其复兴1950年代的心愿,也在原宿的街头实现,原宿街头开始变成全日本的青年时尚中心。
整个1970年代,日本流行文化都在东京之外寻找灵感。1950年代热潮则让东京又重回聚光灯下。D. 富裕青年的无意识风格——涩休时尚
1970年代末期,日本年轻人的奢侈品消费的增加和物质主义的盛行开始让日本家长忧心忡忡。日本社会称在后石油危机年代长大的年轻人为“新人类”,不知贫苦为何物,而常春藤正是这些新人类的时尚风格。1978年常春藤风格复苏,但当时的青少年对较为年轻、现代的常春藤形态更改兴趣,即“Preppy”(学院风)。 日式的学院风虽是移借美国风格,却又有自己的创新,其风格差异主要在于社会脉络的不同。进入都市环境的学院风服装不再是基本的学生服饰,而是强烈风格与竞争性购物的结果。
东京街头穿着学院风服装的年轻男子,1982年 © web-across.com,PARCO Co., Ltd.1980年代中期东京富裕郊区的青少年设计出一种新风格“アメカジ”,意指美式休闲。到1988年蜕变成更独特的“涩休”(涩谷休闲)风格。涩休在本质上与美式学院风类似,是天生具有好的品味的富裕青少年所穿的休闲服装风格。社会学家难波功士曾言:“涩休之所以酷,原因在于涩谷,而不是美国。涩休的所有时尚单品都属美式风格,但是‘美国’却不在它们之上。涩休是一种自己的风格。”媒体也对这种风格进行分类、系统化并加以传播,涩休风格成为日本最火的造型。但是,涩休风格是一个比DC品牌更需要金钱堆砌的风格,涩谷休闲风格的兴衰也不幸呼应了日本整体经济的起落。在日本“失落的十年”的前几年,DC热潮和涩休都从时尚圈消失无踪。
年轻人喜爱DC热潮中原宿设计师时尚的独特性与品牌力量,然后又在涩谷轻松的美式休闲风格中发现了同样迷人的对比。1990年代能够结合这两种特色的品牌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不只在日本,而且在全世界。日本街头时尚的50年,是日本接纳、重新挪用最后反向输出美式风格的故事,也是充分展现文化全球化的故事,更是这些推动改变之人的故事。《原宿牛仔:日本街头时尚五十年》日本的时尚之路,等你体验。
原宿牛仔9.4[美] W. 大卫•马克斯 / 2019 /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