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用此章论孔子与老子的境界高低,这是不客观的。宇宙中最大
宪问篇第十四
367(2015年12月 22日)
【三六】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无生心解
图/无生书法(篆书,本章原文)
有人问孔子说:“以德报怨,何如?”德,有一种解读是恩德,个人保留意见。另一种解读则是“德者,得也”,也就是找回本自具足的清净本心。它是有无恶无善、无我无私、无欲无求的特征特性。怨,怨气、怨恨。意思是说:“以德报怨,怎么样呢?”这里“以德报怨”是《道德经》里的话,也是宇宙中最高等的心灵品质。
上章解读的良马,它对人类有哪一点不利呢?它是不是全心全力又无欲无求地利益人类呢?而人类不顾它辛苦、疲惫,让它载人载物,甚至有时当它走不动,就用鞭子鞭在它身上,而它毫无怨言,这难道不是活生生的“以德报怨”的实相吗?
图来自高心灵
还有天地父母及万物,哪一样不是无我无私、无欲无求地以德对待每一个人呢?而人类却报之以怨呀!
回到当下深观实相,万物各安其位,过着合乎道的生活,唯有人心不安分,不知足,把整个地球弄得乌烟瘴气。在孔子的年代还没有今日这么严重,但也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
图来自高心灵
孔子知道“以德报怨”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是宇宙中最高的心灵品质,唯有利根上器的人才能明白,也才能做到。
所以他听到后,就根据当下实际因缘,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不偏私,无过无不及。意思是说:“那用什么报德呢?”又自己直接回答说,“有怨恨以直报,有德以德报。”
图来自高心灵
这里的深意是,孔子担心有的人智慧不足,做不到悲智双运,于是直接将具体怎么做描述出来。若是遇到怨恨时,报之以直,也就是不偏私,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譬如,该痛斥就痛斥,该柔和就柔和。其实这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因为这是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条条框框、标准的“直”,是以归零的心去做,已几近中庸之道,是能无过无不及呀!而遇到有德的就用德相报,则是自然而然的事。
图来自高心灵
当下整个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是中下根器,这样的回答适合中下根器的人,让他们逐渐成长为有“以德报怨”这样高等心灵品质的人。也就是《易经》所云“与天地合其德”的圣人,无我无私、无怨无悔又无欲无求,利益天下苍生呀!
编者札记:
根器,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
人之性譬诸木而曰根。根能堪物曰器。植物之根能生长枝干花叶,器物能容物,然所生所容,有大小、多寡之不同;修道者能力亦有高下,故以根器喻之,俗谓学道者为有根器即此义。
大日经疏九曰:“略说法有四种,谓三乘及秘密乘,虽不应吝惜,然应观众生,量其根器,而后与之。”(整理自网络)《论语心解》是种茶人创始人无生的原创体悟,以497天的每日一则分享为底本。孔子到底发现了什么秘密、密码呢?就隐藏在《论语》的每一句每一章里。王阳明把《论语》读透了,非常佩服孔子。不读《论语》一生遗憾呀!该书于2017年7月出版,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遇见。《论语心解》纸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