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聊聊《我和我的祖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聊聊《我和我的祖国》

2019-10-01 22:45:19 作者:检票小哥 来源:3号厅检票员工 阅读:载入中…

聊聊《我和我的祖国》

  前面 其实25号我就已经提前看了《我和我的祖国》,后台大家也都催得很紧,但我一直拖着,实在知道该怎么写。。 一方面,它其实已经不太像是一部电影了,在很多人眼里更像是一个礼物,现在的豆瓣评分,评价大部分都是从礼物属性出发的,已经失去了影评价的参考性。 评论礼物好坏,听起来好像就有些荒谬 另一方面,它是七个短片拼起来的,看下来有的意外特别好,有的又确实特别差,打分就变得特别困难,总不能取一个平均数吧,对创作者公平。 所以我们现在也只能暂时抛开礼物的这个标签,也不给出打分,就是挑几个短片聊聊吧。 《我和我的祖国》单纯去说电影,总体肯定是好于预期的。 当所有人都以为这又会是一部不能评分的《建XXX》系列时候,它意外“松解”了,把主旋律弱化了。 它叫“我和我的祖国”,但重点不再是我的祖国,而是作为主语的“我”。 与其说是歌功颂德,更像是在从各个阶层行业民族的不知名小人物视角出发,去呈现“我”爱这个国家方式 “我”,终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体,这点算主旋律电影的一次大进步。 七个短片相比起来,我个人还是最喜欢徐峥的《夺冠》和宁浩的《你好北京》。因为这俩拍的最没有距离感。其他五个虽说也都是个体,但都很默契的在拍时代节点里的无名英雄,修旗杆的黄渤,备用飞行员宋佳,退休的扶贫旗长田壮壮,升旗手杜江,原子弹工程师张译,他们更多都是从职业信仰出发的“爱国方式”。 只有徐峥的《夺冠》,宁浩的《北京你好》是市井化的,真正在贴合普通人 这两部最能让我感受到时代大事件和市井小民的碰撞感,或者说,和永远在旁观的自己的碰撞感。 你说对于那小孩出租司机大爷来说,爱国是啥? 他们没法像那些人一样,把爱国的方式去具象化成一件需要完成工作。 他们就是普通人,首先会考虑的,还是今天喜欢的小女孩什么时候来,玩什么玩具,吃什么零食,是今天拉了几个客,怎么给儿子过生日,怎么在前妻面前长个脸。 但当某个大事件真的扑面而来的时候,他们又会主动的去关注,去把自己置身其中。 我们可能每天都在经历葛优这样的出租车司机。甭管他们在车里和乘客吐槽过多少国家的事,奥运一开,女排一胜,他们心里就是会有那股子劲去发自内心自豪。这才是大部分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意识,是骨子里的。 吐槽也好,自豪也好,这都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爱这个国家的方式。 而两位导演把这种家国意识引出来的方式,我也挺喜欢。 本来命的题,都是奥运精神,女排精神这样意识型的东西。 但没想到,徐峥和宁浩只是把女排和奥运当了一个背景,只是电视转播里的一个画面,甚至就是新闻报纸的一个标题用它们来当镜子投射市井小民在大事件面前的反应,而且这种投射都是精准的。 里面的角色都是能在我对这个国家的记忆中找到对应的。 我的父母辈也确实这样看过女排的比赛。 小时候我也用各种“方法调整过家里的电视天线。 中国踢进世界杯那年,我也看到过我的父辈集体热泪盈眶。 上面这些,才是真正的“我”,和我的祖国。   夸完了好的,再聊聊最让我一言难尽的。 总导演陈凯歌自己的《白昼流星》。 倒也不是说差,只是他那一部分的观感不知道怎么了,特别分裂。 它有特别好的地方,是电影里不多的几部可以去分析视听语言的短片,它不是从头到尾拿文本在叙事,而是拿镜头故事,比如多次用远景,倒置的非常规构图去拍那两个迷途年轻人,几乎没设置什么台词,只是用镜头来表现他们的渺小茫然。这是陈凯歌最擅长的以影像表意弱化情节表意。 好几个场景你还能看到陈凯歌自己往里加了一些浪漫主义的私货,底子完全寓言性的,有点《黄土地》的意思。但问题还是在于,它始终是一篇命题作文。 导演像是一个高考写作文写嗨了写跑题的考生,临了结尾才想起来自己有题目规定。 没法子了,给硬扣了一段点题的结尾,从航天出现开始,电影就急转直下,成了另一个风格,前后年代呈现的都不是同一个。 我当然不否认航空精神的振奋,但它始终是抽象的,你要把它用一个结尾具象出来是很难的,一个短篇的叙事空间也完全不足以达成。 那怎么把前半段的“黄土地”故事和后面航空精神鼓舞人心结合到一起呢。 就只能让田壮壮的角色莫名突然暴毙,两个年轻人突然就冲上去给航天员抬座位。当时的氛围已经奇怪到让我担心他们接下来就要开口团结就是力量了。 实在是有些可惜。  至于其他的几部,就不展开说了,一起聊一下吧。 管虎的《前夜》在我个人这,可以放第三,它最好的地方不是黄渤这个角色,而是在建国前夜里那群义务帮忙的人民,那时候的人民对于新中国,纯粹的让人想掉眼泪。文牧野的《护航》最大的价值还是在这样一部礼物电影里代表中国的女性,拍的也确实有反刻板的意思,结尾男飞行员对宋佳的致意太帅,但除了帅,这部也就不剩什么了,人物实在太单薄了,完全无法支撑后面的抉择。 张一白的《相遇》有作者意识,冲洗辐射口罩出血那一幕尤其惊艳,那个长镜头也看得出想法,两位演员表演也确实很见功力,但上了车之后,在执行上还是有些泄气,密密麻麻对白,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回归》算是我最不喜欢的,不明白薛晓璐为什么要在一个短片的体量里选择多线叙事,最后的结果就是故事完全没有重点,虽然关于一秒不差的互文做的挺好,但东说一段,西说一段,导致任达华和惠英红那段看不出港人的打动,中英谈判也丝毫没有交锋感,杜江的升旗其实你放到任何一个事件也都能接上。 最后 好了每个片子都聊完了,也聊聊我自己吧。 其实今天网上冲浪看到那些东西的时候,感触挺深的。我们这一代比上一代更幸运,我们要为了集体去牺牲的更少,享受到的发展红利更多,但同时相比80和90年代,我们头顶的能看到的天,也有些微妙不同。 我们大部分都是从出生就能吃饱饭的一代人,这是国家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国家在一边成长,一边给我们更好的生活 但很多东西都是一体两面,我们吃饱意味着我们要为下一代争取除了物质以外的东西,或者说是为这个国家更好的未来。 所以我不反对赞美,也不反对批评,我只希望两者不要互相掩盖。 我希望赞美是自由的,往后的批评也应该是自由的,我们需要关注的,只是两者的本质是否来自同一个叫真实的东西。实事求是 而我此刻和以后的每一句赞美,每一句批评,都是希望她更好,更加包容,更加自由。 这是我爱这个国家的方式。祝她生日快乐音乐/我和我的祖国-zy合唱团配图/《我和我的祖国》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