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黑马逆袭!
文:小狼女
《中国机长》破18亿,看这趋势,我甚至觉得它会反超成为国庆档电影黑马。
票房之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电影拍的怎么样都没关系,背后的故事太加分,放在了70周年国庆档,情怀和热血可以掩盖很多瑕疵。
有个看电影超挑的闺蜜,看完后大半夜给我发微信:“中国机长,太牛逼了,好牛逼,太厉害了,是个奇迹。”
电影优点有,缺点当然也有,但今天不探讨电影,探讨电影背后这段故事能给青年人什么样的成长启发。
01
电影还原的是川航的一次奇迹: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由重庆飞往拉萨,机型为空客A319,机龄6.8年,飞行次数达1859次,已超过87%的中国民航客运机,却在成都区巡航阶段突发意外。
驾驶舱右边座位前挡风玻璃破裂脱落,舱内瞬间失压,副驾驶被吸出机外,所幸腿部有安全带护着。飞机内部失压,气温骤降-30度,驾驶舱仪器多数失灵,机长刘传健在这样的条件下,紧急备降到成都双流机场,119乘客平安落地。
这一备降创造了中国民航史上的一次奇迹,航班机组也被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刘传健被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
电影好评如潮的背后,相当多人对电影背后的故事更为好奇:到底是什么神技术,刘传健才能在当时那样的情况把飞机成功备降?
人们大多把注意力放在了飞行技术上,因为刘传健机长曾是空军,在部队开轰炸机,受过各种严苛的动作训练。
很多人也搬出了《萨利机长》—— 这部基于航空奇迹事件改编的电影作比较:
2009年1月15日,全世界见证了航空史上的一次奇迹。
那天,全美航空1549航班从纽约起飞,爬升过程撞上了一大群加拿大鹅,飞机两个引擎同时失火,完全失去动力。
电影《萨利机长》剧照
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纽约命脉”哈德逊河上进行水面迫降。机长萨伦伯格(昵称萨利)和机组人员、救援队的努力下,155人全数生还。
这是史上最成功的一次飞机水上迫降事件,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
事件发生后,57岁的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三世成了全世界瞩目的英雄。
《纽约邮报》用了这样的大标题:“美国机长是一位低调的飞行英雄”;
ABC新闻将其称为“哈德逊河上的英雄,德国报纸称之为“纽约英雄”,法国媒体、西班牙媒体也陆续报道;
小布什总统亲自电话向他比奥斯感谢,奥巴马邀请他和他的家人参加活动;
在当地,人们为萨伦伯格举行游行,书商则与他签下了300万美元的出版合约。
萨伦伯格确实是个不简单的人,16岁就学会开飞机,青年时期在空军训练过。
于是,全世界都只关心一件事,萨伦伯格是用了什么驾驶技巧,或者有什么天赋,才创造出航空史上的书面迫降奇迹。
就像现在,大部分人都在讨论刘传健机长和萨利机长,谁解决的难题更难,谁的飞行技术更厉害一样。
人们好像觉得,奇迹之所以诞生,是因为英雄的个人能力。
02
当无数摄像机对准萨伦伯格时,他给出答案:
“驾驶滑翔机是多年前的事,当时的滑翔机和现在的喷气客机不同,那些经验没有太大作用。奇迹的诞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机务组合作的结果。”
萨利机长原型人物萨伦伯格
这是萨伦伯格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他认为,飞行技能固然重要,但团队合作和坚决执行标准程序更重要。
“严格执行标准程序”,是这件世纪奇迹诞生最关键的因素。
漫长的职业生涯里,飞行员有着严格的执行清单。
全美1549号航班当天下午3:25起飞,机长是萨伦伯格,副机长则是杰弗里·斯基尔斯,两人在此次飞行前从没合作过。
斯基尔斯飞龄和萨伦伯格相当,主飞机型是波音737,一直担任机长,后因公司精简人员,才改飞空客A320,并降格副机长。两个经验相当的飞行员合作未必是绝对的好事,中国有句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
但在飞机离开登机口和发动机启动前,两位飞行员严格执行了标准的操作流程:每位机组人员进行自我介绍;进行飞机简报,对飞行计划、可能发生的问题,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讨论。
两位机长经验丰富,所有机组成员飞龄加起来150多年,他们有足够的理由跳过这些程序,但经验越丰富的机长,绝对不会跳过这些看似枯燥的程序。
这是他们面对危机时最大的筹码。
03
事故发生后,萨伦伯格第一时间接管了飞机的所有操控权,用了35秒时间决定在哈德逊河迫降。斯基尔斯则负责执行发动机停车清单,尝试再次启动发动机。
我们可能以为副机长是摆设,但现在的飞机非常复杂,飞行员一个负责操控飞机,一个负责各种仪表和执行清单。
当时那架飞机滑翔时间只有3分半钟,副机长认为求生最大希望是迅速启动一台发动机,便将精力集中在执行发动攻击停车清单上,要以最快速度执行完毕。
最后他居然完成了重启两台发动机所需的操作,调查人员事后模拟,惊讶于他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完成那么多操作。
更关键的是,斯基尔斯还让飞机成功发出了遇难信号,尽全力让飞机的各种装置和操控面符合水面迫降要求。
同时,座舱内的乘务员也在执行着她们的清单:
要求乘客低头俯身,用双手抓住脚踝以缓冲着陆时的巨大撞击;
飞机迫降后,空乘人员指导乘客穿上救生衣;
确保飞机停下后迅速打开舱门;
确保乘客不会因为拿行李而浪费宝贵的逃生时间;
确保他们不会因为救生衣提前充气而被卡在飞机里。
4个紧急出口只有2个能开启,但在空乘人员努力下,所有乘客在3分钟内全部撤离随时下沉的飞机,没有比标准要求多用1秒。
疏散工作进行时,萨伦伯格来到座舱,查看乘客撤离情况,检查飞机迫降后的状况;斯基尔斯则留在驾驶舱里执行疏散清单,防止起火等情况发生,直到所有程序执行完毕,才撤离。
飞机的邮箱只装了一半油,里面的空气让整架飞机稳稳漂浮在水面上,萨伦伯格则最后一项检查:沿着过道走遍整个座舱,确保没有一位乘客落单。
最后,他的身影终于出现在舱门口。
谁是真正的英雄?我实在给不出答案。
他们运气很好,事发当天天气不错,机长也很优秀,但只有这些条件,飞机上155人还是会命丧黄泉。
真正拯救他们生命的,是比高超飞行技艺更不寻常、更难得的一种能力:千钧一发时刻,全体机组人员坚决执行重要清单,保持沉着冷静。
回到《中国机长》,仔细发现,这些镜头都在电影里有所体现。
从飞机起飞前的逐项检查,再到飞行过程机长操作各项仪表,还有飞机准备落地时空姐大声喊的口号,所有人都在严格遵循自己岗位下单清单。
川航事件和全美事件,比难度还是比个人能力,都没什么意义。都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奇迹,但奇迹背后绝不是个人能力那么简单,是团队配合。
团队配合能成功,则是危机下每个人能严格执行标准程序,严格执行一张张清单的结果。
04
在30多年前,飞行员是不会那么认真执行清单的——他们不想让自己变成机器人。
1977年的特内里费特大空难来说,这两架波音747大型客机在大雾弥漫的跑道上高速相撞,导致583人死亡。
肇事飞机的机长错误将塔台发出的等待起飞指令理解为准许起飞指令,随机工程师觉得塔台指令不清,发出警告,但机长置若罔闻。
随机工程师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他从未想过自己有责任打断机长,让他停下来搞清楚状况。整个机组没有为这一时刻做好准备,没有成为真正的团队,一意孤行的机长将所有人送上了黄泉。
“错误往往就发生在你认为没错的时候。”
这句来自张涵予之口的经典台词,恐怕是全电影中最亮的一句话。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喜欢清单这么枯燥的东西,总觉得它束缚了我们的创意。
可现代科技越来越复杂,人的大脑在精神压力极大时是发挥不出作用的,清单增加了人们对抗风险的能力,也收集了很多前车之鉴。
05
清单对高危职业很有帮助,最大程度地解放人的大脑,其实对我们日常生活也极具指导意义。
现在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人们应对不来的时候,就会怪自己的自律能力和意志力,然后深度焦虑。
国庆期间,新年期间,估计不少人都会做旅行计划,或者学习计划,但奈何都没有执行的动力和信念。
很多人就认为是自律不自律的问题,实则自律是个模棱两可的概念,人们大多是缺乏了切实可行和清晰明了的清单。
享誉全球的个人事务管理系统—— GTD系统里强调过一个概念,就是“下一步行动”。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难题、目标、梦想而激动,又会因为实现不了而焦虑。
《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一书中提到了列清单的好处,比如减少焦虑、解放脑力、强化自尊理清思路等。
具体怎么将清单应用于我们的生活,有兴趣可以看,这里不细说。
很多人忽视了笨功夫的威力,正如人们看了《中国机长》更期待知道机长是不是有什么过人能力,而不是背后有什么“笨动作”可以复制。
但其实,生活中很多精英,都是清单控,他们有日常清单、社交清单、居家清单、工作清单、愿望清单等。
刘传健英雄机长,川航英雄机组创造的奇迹,其实也是清单的力量。
精英之所以是精英,必然是遵循了某种客观规律;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也必然是遵循了规律。
我们不用神化谁,也不用神化任何事,觅得最客观的规律,应用在我们的生活,或许才是读书观影最有意义的地方。
作者:小狼女,商业观察者,青年成长博主,人清醒时最痛,最痛时跃迁,时光有限,狼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