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读书的女孩》的读后感10篇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是一本由[法]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一):好书能够让人生的天地更广阔
一个就职于房产中介小公司的职员朱丽叶,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搭乘地铁。她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在乘坐地铁的时候观察周围那些读书的人,并因此与读书“传递者”苏莱曼结识。随后,发生了一系列并不寻常的事情——也都是和读书有关的。
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的作品《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讲述了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朱丽叶,并通过她的视角,介绍了读书人肯定会喜欢的很多作品。一个情节性不强的故事,却能够让人从中汲取到有益的养料,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见识——与其说这是故事的力量,倒不如说这是书的力量!正是一本本好书,才有利于人们去开拓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
关于读书,关于读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要多读书,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名家早已说了很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称赞说:“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茨威格则表示,读书“一天两小时不算太多”。宋代大儒朱熹则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画家李苦禅认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可以说,一本本好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时也是开阔眼界、愉悦和净化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房产中介的小职员朱丽叶喜欢读书,甚至她读过的一本书还帮助同事羸得了顾客。她从读书“传递者”苏莱曼的身上,领略到了读书的更多乐趣和成就感,那就是让更多的人读到书,让更多的书找到它们合适的阅读者——无疑,这样的要求更高一些,切实做到并不容易。
但在今天的中国,由于手机和网络的广泛运用,读书已经越来越受到了挑战。当然有的人会说,手机阅读不也是一种读书吗?!这样说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阅读实体书与在电子设备上读书,二者所带来的阅读体验毕竟还是不一样的;更不用说,走进图书馆、走进书店,手中捧起一本好书并且沉浸于其中的时候,那样一种油然而生的非比寻常的阅读愉悦感了!
即使是使用电子设备来进行阅读,也有所不同。当手机越来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也应该意识到,长久地停留在手机阅读,对眼睛的确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使用专用的阅读器,或许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但冷冰冰的电子设备毕竟不能和实体书的“内在温度”相媲美!
可想而知,当朱丽叶最终开上了装满了书的迷你巴士,在不同的地方观察不同的人,更准确地给他们提关于读书的种种建议,帮助他们找到更合适的书的时候,那样一种成就感一定会更加格外强烈。这个时候,她一定不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是什么负担,而是会觉得既非常充实又格外有意义。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二):读书与现实的化学反应:总有一本书,为你带来改变生活的力量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写道:“我常常暗自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书籍的力量是强大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笔下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书籍的故事——《地铁上读书的女孩》。
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从1991年开始写作,出版了五十余部小说,并获得安提戈涅奖等近九十项奖项和提名,深受读者喜爱。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本人酷爱阅读,也许正是出于对书籍的喜爱,写下了这本《地铁上读书的女孩》。主人公朱丽叶是一名普通的房产小职员,喜欢读书和观察,在每日必坐的地铁上,她喜欢观察众人。一次偶然机会她当上了书籍“传递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将旧书送给适合它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在朱丽叶传递的书中,收获了改变生活的力量。
读书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读书,其实读的是自己。在书中我们总能找到与自己相近的人物或者相似的思想,可以跳出自己的角色客观地看待发生的事情,并进行理性思考。这种做法比局限于现实角度更广阔。
朱丽叶喜欢在地铁上关注他人,上了年纪的女士、数学系的学生、鸟类学的爱好者、园林设计师,还有恋爱中的姑娘,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独有的气质,在众多人中,最为显眼的是那个总在247页落泪的姑娘。
“她贪婪地阅读大部头的爱情小说,许多书页都因为被反复翻阅而折了角。看到四分之三的地方时,她的呼吸会变得微微急促,睫毛上还缀着小小的泪珠。”这个总在247页落泪地姑娘是那么地吸引人,也许她在书中看到了与自己经历相似的情节,也许她因为书中故事有了共鸣。这就是书籍所传达的力量,你不能触碰却可以感知,在读书中也读懂了自己。
读书可以带来改变生活的力量
在《地铁上读书的女孩》尾页书写着这样一句话:总有一本书,为你揭开心中被遮蔽的梦想,带来改变生活的力量。英国《书商》杂志评价道:“小说表现了文学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讲述了人们是怎样出于对书籍的热爱而彼此紧密相连。”
当朱丽叶的领路人苏莱曼先生去世,面对图书站的全部责任时,朱丽叶犹豫了,她不知道何去何从。此时,看到的一本书中的小诗,促使她做出了决定:“我是黑人女性,高如松柏,强大得超过所有想象,对抗着空间与时间,以及各种各样的情形,我被围攻,却面不改色,坚不可摧。你看看我,然后去重获新生吧!”就是这首诗最后迸发出的激情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力量。书籍的力量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它往往在不经意间击中内心。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你与书籍交上朋友,它将会你成为你最忠实的知己。也许它不能带给你直接的转变,但是长此以往,你总会收获改变生活的力量。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三):书:乌托邦的幻影和梦
书:乌托邦的幻影和梦
喜欢书的人,这世界上自古就有。这句话说的不严谨,应该说是自打书籍出现,喜欢书的人就出现了。人们似乎有一种病,对某些喜爱的事物,会持之以恒,并且产生极为严重的依赖。这种情况,有人把它称之为心理疾病,有人却也把它当作某种理想或者坚定意志来看。但是,不论崇拜还是简单的小喜欢,书籍的宿命,在这类不排斥它的人眼里,绝对会被寄予某些神圣性的东西。也许是期望,也许是未来。
不过,事情总是存在着相反的方向。在另一些不喜欢看书的人眼中,书籍只是一种工具,尽管它承载着知识,乃至财富和命运,但是对它的看法没有那么亲切。它只是世间一种极其平常的事物,并不比一把剪刀,一把拖布和木梳更多些什么特质。人们司空见惯,而且对一些极度的热爱者,产生鄙夷和嘲讽。只有在真正喜爱它的人眼里,一切才变得不一般,并且他们会把书的额外的特质和作用,彰显出来。
就像我看这本《地铁上读书的女孩》一样,房产中介小职员朱丽叶就是这种极度喜欢书的人之一。她不但自己喜欢书,而且有些爱屋及乌,在上下班途中观察着其它喜欢书的人。她的观察是细致并且耐心的,这种持久让她产生了判断力,她的敏感和认知,在书的媒介作用下,被不断释放出来。这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小职员朱丽叶为什么如此地专注于书和读书的人。
除了用喜爱来粗略概括以外,还应该从她社会人际关系属性来观察: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奋斗者,她被社会规则压迫束缚,社会舞台很大,却没有给她提供一个像样的空间。她能干些什么呢?幸好有书,有那些古今中外的文豪作家那些大师们的作品在,读一本书,就像你和他们对话是一样的。这样,她就可以像生活在某种理想的精神状态中的人们一样,她的精神和意志都是呈现了最大自由状态的。而自由,我们都知道,那是一种珍贵的奢侈。
与这个小职员同样的人还有不少,他们像一个阶层。地铁站里有,地铁站外更多。而一个奇怪的图书馆,就如此突兀并且自然地出现在了小职员的面前。她接近了它,然后走近了它,也走进了这些书的主人苏莱曼和他的女儿扎伊德的心灵世界。这家图书馆的宗旨是推出流动更多的书,给人们看。他们就像一个布道者,要把书的福音带到更为广阔的人间。目的神圣,所以尽管条件恶劣,他们依然坚持。
这种精神性的传承力量是巨大的。当苏莱曼因病死去,朱丽叶勇敢地肩负起来。这种使命形成了神圣的惯性,让每一个接触到它的人,都会付出精力乃至生命,去为之奋斗和拼搏。这固然是书的魅力,也是生命抵抗世俗的一种方式。现实里存在的一切困难,会因为个人的意志和勇敢,而变得不值一提。聚集着图书的地方,就是一座不会垮掉的精神的堡垒和不会熄灭的火焰,更是永远光明的神圣殿堂。
一种热爱让人们不懈追寻,朱丽叶在最终了解了所有的前因后果以后,把苏莱曼废弃的小汽车车做成了流动的图书馆。她成为了一个传道者,也是苏莱曼精神的继承人,和开拓者。这世间总有一种爱,让我们蓦然心动,有时候是爱情,有时候是事业。我们要勇敢面对所有困难和挫折,剥离生活的平庸和琐屑,然后走向神圣。哪怕艰辛一生,也不后退。因为,总有我们的同路人和我们相伴,然后并肩战斗。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四):传递者与接纳者
国父孙中山曾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我想,爱书之人或大都如此。所以,当我看到这本《地铁上读书的女孩》之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当然这并不因为书封的红颜色,而是因为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位在路途中也不肯停止读书的女孩。
朱丽叶是房产中介的职员,她在每日上班搭乘地铁途中观察她的同乘人——阅读的男士、上了年纪的女士、鸟类爱好者、恋爱中的姑娘等等。朱丽叶看的最多的是正在捧阅书籍的同乘人,朱丽叶通过书籍猜测着对方的喜好、对方的职业……朱丽叶喜欢近距离地感受书,喜欢嗅闻它们的味道,尤其是二手书。因为二手书有着新书所没有故事,在翻动书页间发生的,与书中内容截然不同的故事,有味道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笔下的朱丽叶是位心细如发的姑娘,偶然的机会朱丽叶认识了图书传递者苏莱曼。
图书传递者,不能只把书放在室外或者火车上。传递者必须认真挑选一位读者,去观察他甚至跟踪他,直到有直觉告诉传递者面前的这个人需要什么书。朱丽叶对这份工作充满了好奇,同时也非常的迷茫。在朱丽叶还没有来得及拒绝的时候,苏莱曼离开了,于是,朱丽叶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图书传递,年轻的朱丽叶开启了一段神秘未知的旅程。
作者简介中说: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曾在法国著名的伽利玛(Gallimard)出版社工作,后成为全职作家。她本人狂热喜欢阅读,同时也喜欢尝试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或许正是源于这份对阅读的狂热,《地铁上读书的女孩》一书中给读者推荐了许多值得阅读的书目,这份书单之中,有一些书很熟悉,比如《蝴蝶梦》就是最近刚刚读完的。
朱丽叶将《蝴蝶梦》交给克洛埃,让她将这本书放在即将出售的公寓的卫生间浴缸旁小桌子上。当然,这个主意是克洛埃想到的,朱丽叶只是将书交给了克洛埃。但是,当前来看房的女士看到这本《蝴蝶梦》之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先前的不奈一扫而空,这位女士露出了微笑,几乎是瞬间就决定在这所公寓定居下来。
书籍,的确是有这样的魔力的。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我们每一天都在书写自己这本书的内容,我们从别人那里寻找、探寻,我们在阅读着,同时也在被阅读。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是一本非常有魅力的书,它的魅力因为提出的图书传递者这一职业,也因为书中推荐的大量等待着我们去阅读的好书。当然,这些书我们不需要一一阅读,找到适合自己的,让它成为我们自己生命书籍中的一个篇章,哪怕只是一个段落,就很好。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五):读书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么?这本书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每当乘坐地铁,最先映入眼帘的都是一群埋头玩手机的人,如果你再仔细看,就会发现在人群中有那么三五个人正在聚精会神的看书,他们有的是在读书app上看,有的则是手捧纸质书小心翼翼地看。较于后者,前者算是比较常见了,而后者可以说是地铁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总是会不知不觉地被这样的人所吸引,常常费尽心思去猜想对方在读的书名,有时我会故意移动到他们身体的斜后方或旁边,心里默默祈祷着刹车或翻页的话,我就能有机会捕捉到书名了!
几次下来,我竟然真的得手了,随着成功的次数增加,我越发的明目张胆,因此也就不难被对方发现了。好在他不知道我接近的真正目的,也许他以为我是伺机而动的小偷,也许他以为我是个偷窥狂,也许他以为我是脑子不太正常……我承认我引发了他的烦躁,可那又怎样,下一秒只见他合起书页准备收起来。嘿!正合我意,我再次成功了!
我相信只要是喜欢读书的人,都会好奇捧书人在读什么书。《地铁上读书的女孩》里的房产小职员朱丽叶就是他们其中一个,她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搭乘地铁。她喜欢观察周围读书的人:上了年纪的女士、珍版书的收藏者、在247页落泪的姑娘、反复看烹饪书的女士,还有那个看包着绿色书皮的昆虫书的男人……看上去这些日常观察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她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与他们产生非常微妙的联系。因为书,因为缘分,使他们不再是简单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了。
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在他的作品《地铁上读书的女孩》中,通过用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朱丽叶的视角,缓缓道来自己对于读书这件事的一些看法与心得,我认为他想传递更多的是书与人的关系,让一群喜爱读书的人聚集起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原本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我看什么书与周围人都毫无关系。因为对这个题材感兴趣,我才选择去读它。了解我阅读口味的首先就是自己,别人帮忙选的书未必就适合我的,即便它适合我,也未必就是我想看的,更不代表我会接受。可以说,这是读书人比较常见的心态了吧!在这本书里,我们将看到朱丽叶经过偶然的机会进入了一家秘密机构,在那里将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在这个秘密机构里,小女孩扎伊德的爸爸苏莱曼凭借着对书的一腔热血,组织了类似人肉漂流书的永久性活动。所谓人肉漂流书,指的是经过人精心挑选出适合对方的书再传递,并非盲目漂流,因为传递者要对被赠对象进行长期周密的观察,这样才能挑选出真正适合对方的书,也算是对书和人二者皆负责了,这份用心实属难得。
苏莱曼说,各种各样的东西组成了世界,书的世界也一样。生活里没有现成的鼓励。我们得自己去寻找,用我们的眼睛或者我们的热情、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总之就是你觉得能搜集到鼓励的东西。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的人从书中受到鼓励,和指引方向。他不顾妻子的反对和离去,始终坚持这一伟大的举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传递者加入,使他很有成就感,每一个被赠对象的点点滴滴都被他记录在了本子上,这样就能知道心爱的书交到了怎样的人手里了,看起来像极了父亲将女儿的手交到女婿手上。
朱丽叶误打误撞的开启了她的传递者身份,起初她做得并不用心,经常敷衍了事的将书赠与别人。有次她在地铁上送书还吓坏了对方。在她从房产公司离职时,索性一股脑将书全送给了同事们,她没想到的是,他们后来竟然被这些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书与人的关系吧!都说人与人的相识相知需要缘分,其实书与人之间更需要缘分。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疑惑,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离开了学校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我们真的需要读书么?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这本《地铁上读书的女孩》里面找到答案。总之,这是一本对读书人非常有意义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