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11-01 23: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精选10篇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圆脊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一):民以食为天 不可辜负美味

  最近看了一本梁实秋的作品,大家都熟悉这位作家对于生活中点点滴滴认真表达。尤其是对于吃的方面有着独特见解。而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做《人间食色 至味清欢》,看到这样的书名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明白中将讲述什么样的内容,而且这也是普通百姓所最为关心事情了,毕竟民以食为天,吃对于人们来说是排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见重要性,那么怎样吃就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了。相信这本书就会让读者跟随作者思维来一次美味之旅,开阔眼界大饱眼福

  《人间食色 至味清欢》的作者是梁实秋,作者的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号均默,生于北京,祖籍浙杭州。作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名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个翻译家以及学者。作者对于中西文化都有着深入了解,给中国文坛留下了几千万字的著作。在作者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涉及到生活中的点滴,在他的散文中描摹柴米油盐探讨琴棋书画家常便饭,而且很接地气,通过简单的生活,表现不平凡智慧。作者的创作风格独特,有着极大魅力。因此受到读者的关注喜欢

  在作者的作品中,介绍了近百种美食,这些美食只从名称来看就让人觉得有滋有味,而且充满了意境。这些美食原自不同地区,但是都是比较特色食物,都有着各自的故事。正如作者所言,不管什么样的味道都是人间的滋味,这是多么真实话语啊。人活着就应该多品尝一些不同地域的美味,不可辜负。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而且各个地区的美食都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特色。八大菜系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这些,不同地区的菜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果没有亲自去品尝,那么很难明白。到了一个地区,去当地的小食街品尝一下美食,感受一下风土人情,不仅享受了美食,更能明白当地的文化习俗。这才是最为直接的体验方式

  每个人口味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美食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食物,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能够认真的品尝这些食物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几个小菜,配上一壶好酒,那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啊。看到作者在书中介绍的如此多的美味,也是让人大开眼界,通过作者介绍的不同地区的美食,还了解美食的典故以及所属地域,实在一举多得。而且通过作品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亲情眷恋,对于美好追求

  《人间食色 至味清欢》是一本非常不错文学作品,作者是文学大家梁实秋,作者用平实语言为我们带来了各个地区美味食物,而且同时讲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习俗,让我们对于美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二):梁实秋的美食笔记

  梁实秋的美食笔记 中国文人里,写美食的作品,属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名。袁枚是清朝人,明清时代,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经济繁荣带来的是社会文化的整个繁荣,饮食文化也不例外。正因为其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文人学士们在这方面的记录著述也就多了起来。而对于袁枚的专业记录饮食的《随园食单》,是兼具了文人笔记和饮食配方制作方法的,不但具有可读性,而且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虽然没读过这部饮食名著,但是在好多文章里,都看过引述的其中一条“年府小炒肉”。这个记录说的是清朝盛极一时的大将军年羹尧家制作小炒肉的工艺。吃猪肉,要吃里脊,而且猪要小猪,用杠子不断击打那块,让肉充血,宰杀后专吃这一条。因为这样的猪肉最新鲜,真是穷奢极欲的典范。这样的暴殄天物奢侈浪费老天爷不收了他才怪,年羹尧最后身败名裂,看来确也是罪有应得,自己作的。 这条记录许多电影电视剧都把它使用了,无形中也算是弘扬了中华的美食文化了。中国饮食文化里,梳理下来有八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等等,这些是比较传统的。后来一些地域,经过发展总结创新,又开发出了新的菜系,也比较有特色。但是,都不如老的知名度高。而梁实秋这本《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讲的不那么系统,比较随意,都是身边触手可及的小制作,属于家常菜。没有涉及到经典菜系,但是和地域特色有关。 比如《故园食话》里,记录的都是北平的特产。北平是民国年间叫法,现在叫北京。那时候南京是首都,北京就改北平了。梁实秋在北平生活了好多年,自然对于当地的美食有很深入的体会。像北平烤鸭,现在豆汁儿,现在也有名。不过,烤鸭阔步走向世界,豆汁儿还是在小门店诗意栖居。但是,不管怎样,它们都是老百姓口中的挚爱。还有白肉和满汉细点、油条,都非常有北方的地域特色。 人生颠簸,江湖沦落。浪荡四海,也会浮云略影,梁实秋后来离开北平到全国各地,也就有了不少关于饮食的记录。有一些,还是从历史角度来引申开来的。第二辑《一方水土一方人》中,记录的就是这方面的例子鲍鱼鱼翅火腿等,普通人都是听说过的,但是里面有些什么典故,你就不一定知道。看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无疑会增加不少知识。也有他到外国去吃的美食的记录,那有点异域色彩了。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挡不住的。他不仅自己会探索生活,尝试生活,还会观察研究生活。所以,第三辑都是记录他研究参考资料的体会。如《媛珊食谱》《饮膳正要》《烹调原理》,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饮食教材。普通人看看,会增加自己的做菜质量,梁实秋这样的文人一看,就会发掘出里面的文化内涵,或者说他会阐释其中的饮食密码,使之更通俗易懂,更让人容易理解了。同时,那也是普及版的简介。读者见了,兴许就产生兴趣按图索骥,看了大长见识,自己也成为梁实秋一样的美食家了。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三):好好地享受吃货乐趣

  《孟子·告子上》上提到了告子的一个至今都非常有名的观点:“食、色,性也。”告子肯定说过很多观点,但唯独这一个,让更多的人记住了他。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都知道,孟子、荀子时代所谓“性善论”与“性恶论”之分。而告子主张的却是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对人性的三种认识。至于谁对谁错,按照今天的观点说来,倒并不一定非要争出个一二三来。但争一争无疑是有好处的——所谓“理不辨不明”就是这个意思。重要的是要借此机会大声讲出自己的观点,进而用周密论证说服别人。

  话说得有点远了,还是赶紧返回来吧。之所以想到告子的这句话,完全是因为今天所看的这本书,也就是梁实秋的《人间食色,至味清欢》从头到尾、字里行间散发出的都是美食,也就是确实可以与“食、色,性也”这句话紧密地联系起来。

  梁实秋的《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讲的就是关于美食的故事。很显然,不同的人对于美食也会有各自的定义,这一点倒是不必相同或者相似。但是一般来说,美食爱好者,或者说是“吃货”,肯定都喜欢这一类的书——既可悦情,又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进本领,那该多好!

  什么样的水平才是真正的美食家或者说“吃货”所应具有的水平呢?或者标准会有很多、说法也会不一。但何必说得那么复杂呢?倒不如举梁实秋这本散文集里的一句话来说更为恰当。梁实秋在散文《铁锅蛋》中这样写:“常听人谦虚地说:‘我不会做菜,只会炒鸡蛋。’”但是先生却觉得,“说这句话的人一定不会把一般鸡蛋炒得像个样子”。看戏要听音,能听出梁实秋所说的“说这句话的人一定不会把一般鸡蛋炒得像个样子”这句话里实际上蕴含着的满满的揶揄味的,其实基本都是明白人聪明人。

  “吃货”的标准、内容肯定会有很多,但在“吃货已然转化为一个纯粹正面词汇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吃货”已经不是一个贬义词了!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吃货”多指喜欢吃各种美食的人,并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美食客、所以,这注定是一个动态的词,千万不要走进“死胡同”,要多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多去考虑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为人为己,都是在苦口婆地告诫每个人,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切实提起精神来,休息好了就要开始做事情,而且一定要做好。

  一本关于吃的书,尤其是在梁实秋这样的“大家”的笔下,一定会充分展示出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品牌的那种绰约风采的。可惜,更多的情况下显然不是这样,更何况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明清小说,其实都是有寿命的,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自行其是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四):梁实秋:“馋”是近乎艺术趣味

  山河远阔,不如一碗人间烟火

  咸有咸味,淡有淡味,

  不论咸淡,都是人间滋味。

  中国文人好吃者实在不少:苏轼、汪曾祺、郁达夫、董小宛、袁枚、梁实秋,如果说把美食正儿八经写出书来的名家,首推袁枚、汪曾祺、梁实秋。

  他们都是尝尽百味人生大作家,不仅道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写起美味珍馐同样令人垂涎。写过的食物不下百种,南北东西,硬菜点心琳琅满目

  但是我更喜欢梁实秋的。他笔下的美食的样式繁多,从食物的渊源、菜系、烹饪方法、餐馆、社会环境言及人生经历包罗万象,从谈吃窥见社会之变化。从书中能让我“垂帘三尺”。

  他说:“沿街担贩有卖“老豆腐”者。担子一边是锅灶,煮着一锅豆腐,久煮成蜂窝状,另一边是碗匙佐料酱油、醋、韭菜末、芝麻酱、辣椒油之类。这样的老豆腐,自己在家里也可以做。”读他的文章你会被带入进一个情景有种身临其境感觉

  梁实秋喜欢吃

  《海上花列传》中写道:“那些封建旧文化培养出来的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置国事于不问,整天吃花酒,作艳诗。”

  这句话不一定客观,但不难看出文人墨客有两大喜好——吃喝及做诗。

  梁实秋曾经自嘲说自己嘴馋:“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他这是为自己的“馋”找理由?)

  梁实秋一生写过无数关于吃的文章,探索食物的根源,谈品相、谈火候、谈馆子、谈文化、谈传承、谈做的人,篇篇风雅精致,令人大快朵颐

  无论是写记忆故乡的味道,还是异域美食,无论是有名的茶馆,还是农家小菜,他都能娓娓道来,无偏无颇。他的文儿我觉得在这些大家中算是可以直中我的心的,通俗又有画面感。

  在《人间食色,至味清欢》中他说腊肉该如何吃:

腊肉刷洗干净之后,整块地蒸。蒸过再切薄片,再炒一次最好,加青蒜炒,青蒜绿叶可以用但不宜太多,宜以白的蒜茎为主。加几条红辣椒也很好。在不得青蒜的时候始可以大葱代替。

  简单明了很家常,有时候也会很“挑”。

首先取材要精。细嫩猪肉一大块,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须筋络纠结于其间。切割之际最要注意,不可切得七歪八斜,亦不可剁成碎泥,其秘诀是多切少斩。挨着刀切成碎丁,越碎越好,然后略为斩剁。其次步骤也很重要。肉里不羼芡粉,容易碎散;加了芡粉,黏糊糊的不是味道。所以调好芡粉要抹在两个手掌上,然后捏搓肉末成四个丸子,这样丸子外表便自然糊上了一层芡粉,而里面没有。把丸子微微按扁,下油锅炸,以丸子表面紧绷微黄为度。

  人生在世就应该想吃的时候吃,想喝的时候喝,这才是生命的乐趣。所以他在吃上,可谓是百无禁忌。不论何种吃食他都乐意去尝试。

  梁实秋懂得吃

  大隐于市的美食,散落江湖的佳肴东奔西走,只为吃口热乎的;一个人的饭馆,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南来北往,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

  只要翻开《人间食色,至味清欢》就能确认梁实秋是一名有追求、有要求的美食家无疑。他会根据时令吃东西,对选材有着极致的要求,对烹饪方法有着深入的研究。

  对于鳝鱼描述

河南馆做鳝鱼,我最欣赏的是生炒鳝鱼丝。鳝鱼切丝,一两寸长,猪油火爆炒 加进少许芫荽,加盐,不需其他任何配料。这样炒出来的鳝鱼,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极可口,不失鳝鱼本味。另一做法是黄焖鳝鱼段,切成四方块,加一大把整的蒜瓣进去,加酱油,焖烂,汁要浓。这样做出来的鳝鱼是酥软的,别有风味

  猪肉该如何吃:

北平人家里吃白肉也有季节,通常是在三伏天。猪肉煮一大锅,瘦多肥少,切成一盘盘的端上桌来。煮肉的时候如果先用绳子把大块的肉五花大绑,紧紧捆起来,煮熟之后冷却,解开绳子用利刃切片,可以切出很薄很薄的大片,肥瘦凝固而不散。肉不宜煮得过火,用筷子戳刺即可测知其熟的程度。火候要靠经验刀法要看功夫。要横丝切,顺丝就不对了。白肉没有咸味,要蘸酱油,要多加蒜末。川菜馆于蒜酱油之外,另备辣椒酱。

  炸鱼中的玄机:

炸鱼说来简单,实则可以考验厨师使油的手艺。使油要懂得沸油、热油、温油的分别。有时候做一道菜,要转变油的温度。炸鱼要用猪油,炸出来色泽好,用菜油则易焦。鱼剖为两面,取其一面,在表面上斜着纵横切而不切断。入热油炸之,不须裹面糊,可裹芡粉,炸到微黄,鱼肉一块块地裂开,看样子就引人入胜。撒上花椒盐上桌。

  他的文不仅仅是隐藏在美食背后舌尖上的味道,更是一种人情味儿,在掺杂一点文化的味道。

  真正的生活者,源于对食物的无比热爱。要想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不仅要爱吃,更要懂吃、会吃。

  蔡澜先生说过:没有比吃东西打发时间更好的了,而且饱腹的感觉,永远是一个很好的感觉。

  人生苦短,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五):食色之秘

  《礼记·礼运》有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谓食色性也,对美食的追求是人的本性。诗坛才子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留下《随园食单》供历代美食家赏玩;汪曾祺在面对美食时处处显露自己的真性情,高邮的咸鸭蛋不知让多少人垂涎欲滴。而著名的文化大家梁实秋亦对“食”一字情有独钟,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人间食色,至味清欢》便收录了他关于“吃”的名篇。

  翻开这本“吃”的书前,我对梁实秋先生的美食之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想到这位文坛大家竟是出了名的贪吃,在清华就读时,他一顿饭竟可以吃下12个馒头和三大碗炸酱面!如此“饭桶”行径,却显现出老先生在食物上追求一种大快朵颐的快感,潇洒快意,藏在餐餐美食之中。而这样的美食爱好也并非是一时之意,而是一朝一夕熏染的结果。他的父亲梁咸熙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常年带着他奔走于北京有名的饭庄、酒楼。因此他比常人多了一分对美食的热爱,也多了一分对美食的独特见解。他惊叹于人间食色,品尝至味清欢,谈笑间,满是优雅闲适。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食色之秘,主要分为三部分:故园食话、一方水土一方食、口有食味,心有食法。

故园食话:味是故乡浓

  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会思念家乡的美食,梁实秋也不例外。少时走街串巷,便尝美食,他渐渐明了北京美食文化的真味。

  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豆汁儿是老北京特有的美食,不过味道有点“怪”,外乡人恐怕难以下咽。

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

  梁先生细数起家乡的美食儿,真真是一个地道,可见爱到了极致。而作为外乡人的汪曾祺先生也曾在北京尝过豆汁儿的味道,他说,

豆汁儿是什么味儿?这可真不好说。这东西是绿豆发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

  在汪老眼里,梁老对豆汁儿的感觉怕只是酸香,可那“酸”“辣”“烫”三字所包含的意味,远不及“酸香”可比。酸到舌尖,烫到舌头,辣到心里,最后梁老喝得满头大汗,畅快淋漓,正是这样的喜爱,让他离开北平后便想念豆汁儿到不能自已。在济南、在台湾的时候他也曾试图品尝家乡的豆汁儿,可又有哪个地方能复制家乡的独特味道呢?

可见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勉强不得。汤包烧鸭

  故乡的味道早已深入骨髓,烧鸭、酸梅汤、烧饼油条、汤包、粥等等,这些北平的食物通过先生的妙笔,跃然纸上,融进了家乡的味道。

一方水土一方食

  每个地方总会有那么几个特色美食,引得外乡人跃跃欲试。北平如此,其他地方亦是如此。梁先生曾赴美国求学,品尝那里的美食。其间亦是发生了不少趣事儿,刚踏上美国本土时,美国人不识豆腐干、燕窝,反复盘问再三,不由地让人感慨东西饮食种类大不同。而饮食文化也是大不同,在美国,“吃货”梁老只得入乡随俗,吃一些温冷的食品,也不能放肆地大快朵颐,大碗面、大碗饭与之告别,午餐总是牛肉饼夹面包,只求果腹。

  梁老本人并无地域歧视,南方菜和北方菜都能吃下,到美国也能入乡随俗,只是较之写家乡美食的几篇散文,这部分的美食总带着一点对家乡美食的怀念。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别人家的美食终归还是自家的好,自家的美食,从制法到色香味,极尽描写之极,而别家的美食,虽用尽心力描写,却总不似家乡味浓。不过梁老另辟蹊径,针对同一食材,对比了不同地区的风味,倒是让我平白生出到各地品尝,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

西施舌两做鱼狮子头

  我想起舌尖上的中国里各地的美食,一幅幅美食图像让人垂涎欲滴。中国饮食从来都是多样的,八大菜系——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味道各异,广东人永远也欣赏不来川菜的麻、辣;四川人也不能忍受浙菜的甜、淡。

  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根本不需要合并为一个味道,因为这味道来自它们发育、成熟的那片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食,每个地方的人们都需要一份家乡的味道。

口有食味,心有食法

  武侠小说里常见武功心法,我们觉得挺正常的,可没想到梁老指出,食也有所谓的食法。

大家庭的膳食是有严格规律的,祖父母吃小锅饭,父母和孩子吃普通饭,男女仆人吃大锅饭。

  梁老那个时代的规矩早已过时,可是这规矩中尊敬长辈的思想却是一直流传了下来。主人与客人进餐时,要客人或长辈坐上席,我们一般称为"坐上"或"上座",小辈坐在次要的位置。

  更有请客时的规矩,首先要考虑请什么人,主客内定,但陪客要仔细斟酌。还要拟好菜单,吃饭时要敬酒寒暄。这些传统的习俗早已深入我们平平淡淡的生活里,留下简单美好。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整本书散发着浓浓的美食味道,梁老虽然心怀浓情,却不多煽情,味中有情,味中有理,他笔下的每个人吃得那么快乐,那么幸福,那么美好。

  山河远阔,不如一碗人间烟火。

  万千话语,尽在一本人间食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