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谎言心理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谎言心理学读后感10篇

2019-11-12 2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谎言心理学读后感10篇

  《谎言心理学》是一本由[英]米兰达•道尔 著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谎言心理学》读后感(一):谎言在身边,你要怎样?

  当你发现生活中不对地方时候,你会想努力的找出答案,想问自己为什么做着如往常的事情的时候,会觉得得厌倦麻木累,但这样的念头一闪而过,因为这样凡善可陈的生活是你所习惯的,现在的我正处于谎言生活的边缘上,不知道是沉沦,还是永生,生活真的很累很累,每天要面对的东西太多了。

  生活真的跟我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到底是生活欺骗了我?还是他欺骗了我?现在犹豫徘徊的日子,真的很难熬,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你要活成一束光,我一直在问自己,我的那束光到底在哪里?他会出现吗?当看完这本《谎言,心理学》真的通过一些细微变化女人直觉,绝觉察到了不对,也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但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办?现在的生活真的很迷茫,有人跟我说要放空一切,做一个正能量的人,通过调整自己,来改变周遭的一切,我现在的情绪不光影响到了我的生活,我的家庭,我的孩子,现在的我正处于人生低谷,到底神会不会赐予力量把我拯救出来? 希望天空不要老是这样乌云密布,希望一个大大太阳感快出现在我的面前,温暖着我,融化着我,把握从生活的纠结中带出去好吗?阳光,请你赐予我力量吧! 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生命永远焕发着青春活力。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炼狱能造就金石困难激励斗志,用爱去点亮人生,生命就会灿烂美丽

  生活从来都是公正公平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希望你不要晦气,不要焦急相信美好的日子一定会来临。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爱因历尽考验而益愈执著,欺骗的背后潜伏着真实失败的身后影随着成功的芳姿。既然我得不到我想要的爱,那我就先给予吧,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你先感觉温暖起来,给你一个大大的笑脸,让你先开心起来,给你一个安慰的吻,就当是最后的礼物

  现在的我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选择相信,相信你的谎言是善意的,是出于爱的目的。因为生活有爱,所以欺骗中有真实,软弱中有坚强平凡中有伟大;因为生活有爱,所以树根坚韧鲜花盛开,硕果甘甜;因为生活有爱,所以灵魂不屈,身姿伟岸精神永恒

  《谎言心理学》读后感(二):谎言再认识

  英国作家米兰达·道尔日前出版了一本名为《谎言心理学》的畅销书籍,旨在通过探查人类内在的行为逻辑,来洞察谎言背后的真相。这本所谓的《谎言心理学》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著作,或者你可以更简单的将他看做是一部小说一个故事,但是你也并不能够因为这样一种认知而对他有所轻视。因为在这个故事里,你很可能将发现在字里行间随处游荡的都是你的影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将看到那个在生活中说谎的自己! 《谎言心理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作者米兰达·道尔在本书中并没有引用过多的心理学术语,而是试图用最浅显语言与故事来阐明日常生活中有关谎言的那些小事。其更令人信服的地方在于,这个故事似乎是真实的,是米兰达自己与家人的故事。因此,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止一次的被米兰达所感动,为他们一家遭遇情感经历或是哭泣、或是大笑,或是惊叫,然后归于沉寂,思考。。。 说谎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孩提时代的我们对于说谎是无师自通的,没有人去教,自己也没有刻意的去学,谎言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发生了。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不并认为说谎者与谎言的存在会是多么的让人厌恶实际上,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大多数谎言的出发点我相信都是善意的,都是出自于我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既保护自己也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最简单的例子在于家长对于孩子,当我们的孩子调皮捣蛋不老实吃饭的时候,我们会如何,很多的家长会装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出来,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吃饭,就让人把你抓住,诸如此类。这算的上是家庭中最常见一种谎言,但是你能说他是坏的吗?再比如,当我们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之后,面对家长的诘问,我们本能的反应也在于不是我的错,而不是坦坦荡荡的说出来对这就是我做的。这又是出于一种什么的缘故呢?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家长在自己心中所留下的那些犯错就会被责备被责打的阴影的话,没有人不希望去做一个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而选择做一个谎话连篇的坏孩子吧!所以,当我们面对家庭中的谎言的时候,我更希望我们可以不要那么理性,稍微感性一点,稍微多思考一点,不要那么早的去下结论才好。 在米兰达·道尔的《谎言心理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在我们的家庭中似曾相见的场景,看着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谎言们,我们心里又会作何想法呢?或者谎言的初衷并不一定是坏的,只是为了圆上一个谎言,而不得不去编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才更加的让人伤心难过吧?!

  《谎言心理学》读后感(三):经得起谎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诺言

  世界着名的作家巴金曾说过:“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讲真话。”

  关于“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就像小时候学习的那篇课文狼来了,每天都喊“狼来了”以寻求开心,而当狼真的来时,他再怎么喊叫也无济于事,也不会有人再来帮助他。谎言多了,就没有诚信了。

  但是我们的周围充斥着谎言,比如我们在网络上买东西,都会首先看诚信度和评价,但是有多少评价都来自于刷单和有礼好评。家庭中为了不让对方误会猜忌,把与异性接触说成团队聚餐等等,想来,其实我们自身有时候也会不经意的去撒谎,但是往往谎言也不都是不好的,如果加上一个善意的形容词,似乎谎言也可以变得美丽起来。就比如《谎言心理学》中的为了两个年幼的孩子,爸爸隐瞒前妻刚刚离世的真相一样。由此揭示了一个家族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谎言世界。

  当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往往都会说不要说谎,要学会诚信,但是说谎似乎是人的本能一样,不教则会。如何去掌握谎言给我带来的利弊,从这本书里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米兰达·道尔先生的《谎言心理学》探查人类内在的行为逻辑,洞察谎言背后的心理真相。教你读懂谎言思维打开充满欺骗的心理世界。辨别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谎言,是善意还是欺骗?

  这部作品,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几十个真实的谎言事例,为读者解答说谎者是如何通过肢体动作掩盖真相,受骗者如何识别骗局问题,帮助读者破解谎言圈套

  有时候我们会说,如果你撒了一个谎,就会用一连串的慌去圆。其实谎言不都是欺骗,在很多谎言背后有着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谎言制造者不安的心。只有读懂谎言的真相,理解谎言的深层含义才能洞察人心

  从这本书中我们总是能看到独特有趣观点。让我们不禁陷入沉思。

  有人说你可爱,也许不是真可爱,而是说你傻,有人说你漂亮,也许不是真漂亮,而是在安慰你,但是人这一辈子,应该经得起谎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诺言!

  《谎言心理学》读后感(四):说谎也需要学习

  谎言,我们通常还将它分为善意的谎言。可这个善,也只是说谎者自己的所思所想,当事人未必会觉得其言善意,那么,谎言终究还是谎言。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谎言心理学。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体验。米兰达的爸爸为了两个孩子,对初见的米兰达妈妈撒了谎。肖恩以为妈妈真的想认回他,结果同母异父的家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米兰达一直以为妈妈不爱她,实则是不能面对自己等等,他们的谎言背后都离不开恐惧懦弱自私逃避等心理因素。谎言不是单纯的想要去说一个谎,而是不想自己的隐私被窥见,不得不用更多的谎言去完善它。这是心理问题,是有价值的值得花时间研究课题。 作者通过自己的家庭和人生经历,将72个谎言放大话。那里面有对父母愧疚,有对自己鲁莽行事的后悔,有人生岔路口盲目的选择,一步错,步步错,谎言过后终究是害人害己。区别于以往鸡汤类的告诫法,此书真实的案例让我们沉思,说谎将要付出代价。为大家诠释究竟为什么要说谎,又怎么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去破解谎言,结合事例更有说服性。

  我们每个人都说过谎,据“谎言侦探估计,在遇到陌生人时,平均每个人几分钟就会说谎三次,一天说谎十次到两百次不等。这个惊人数据让我想到身边一个男性朋友,几乎每次见面他都夸夸其谈自己的作为,哪怕是辛苦、艰难,也被他说的很伟大。我将他话里的谎言称之为吹牛,其实吹牛就是说谎。一天两百次那种。 作者米兰达·道尔说,女人说谎大多为了取悦与自己说话的人,而男人说谎则为了拔高自己。取悦别人的同时刷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并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拔高自己就是吹牛,就是说谎。看,多简单,一个人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谎。可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说谎,难道说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吗?

  我渴望从书中找到答案。作者有理有据的出示调查结果,抛出一个观点,再以自己和家人的事例串联起来,不得不说,更能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发了思考。到底要不要说谎,又要怎么说谎才不会适得其反。 我们每天为了鼓励别人,总要说着“你真棒!”这是谎言同时也是一种激励,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说话技巧,可你不得不承认,这其中水分很大,就是一种变相的说谎,你无非是希望通过此话收获预期的希望。所以,学会说谎也是一门艺术。不是不能说,而是如何说,我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谎言心理学》读后感(五):只有来自原生家庭的谎言,才会影响我们一生

  最近在微博上看了一则“闹剧”,某创业公司推出一款女性保健用品,请顶级流量带货大V推荐,全公司坐等大V推荐视频播出后蜂拥而来的购买者。结果几百万的视频播放量,几百人留言说“已经购买”,带来的却是零销售尴尬局面老板觉得被骗了,在微博吐槽大V是假的。围观群众却意外发现,这款女性保健用品本身也疑似假货,有网友点评笑称:骗子找骗子做广告,这真是一条谎言产业链啊!

  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认为来自商场职场的谎言不用太在意,毕竟那都是生意和“生人”。但是在家里,或是对亲朋熟人绝对不能说谎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真相可能不太乐观,有专家表示,就夫妻双方来说:为了避免对方产生不满情绪,我们在婚姻关系中说的谎其实要比在其他任何关系中都要多得多。“我从不欺骗家人”,本身就是最常用的谎言之一。

  不但大人说谎,孩子也一样:儿童在三岁左右开始说谎,而且他们一旦掌握窍门,到小学时就完全刹不住了。实际上,学说谎是我们学会吃饭、走路和说话之后的又一个必经发展阶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是还没学会胡说八道,那就还没发育完全。

  关于“谎言”的更多真相,可以看看《谎言心理学》一书。该书是英国作家米兰达·道尔(Miranda Doyle)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以自己原生家族几代人的关系为实例撰写的心理学畅销书。从中你能看到谎言千变万化伪装——自恋、作弊、辩解、自欺、伪记忆工具性谎言……足以颠覆人们对“谎言”的传统认知。

  米兰达在《谎言心理学》中写道:为了两个年幼的孩子,爸爸隐瞒了前妻刚刚离世的真相,初见才几个小时,他就对自己未来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我(作者米兰达)的妈妈,撒了他们之间的第一个谎……而这个“谎言家族”还包括我关闭心门大哥,说谎成性的二哥,总是被欺负弟弟,失踪的祖父,不忠的外祖母……以及叛逆的我。

  当我有一天能够用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回放我们这个六口之家和整个家族的往昔时,我才震惊的发现,那些谎言,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小谎,后面都有极其复杂动因和惊心动魄的故事。从中我发现了更多潜藏的谎言,甚至有些还是从我嘴里说出去的。

  那些有目的性的、漫无目的的:炫耀的、愧疚的;善意的、恶意的;甚至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的谎言,到底因何出口?又会为原生家族带来怎样连绵不绝的影响?

  我力图绝对真实的还原家族故事,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每回忆一遍,记忆就会被刷新一次。重温记忆与编造谎言其实并无二致。都会用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假设,填补空白……

  《谎言心理学》堪称是一部来自原生家庭的谎言追踪报告,影响我们一生的根源追溯。是一部颇具心理学研究价值例证之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毕竟跟踪收集一个家族与“谎言”相关的资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建设性且很有难度的事,这些内容涉及了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个人成长、社交等多个方面。作者通过事件回忆与心理学分析的不断切换,终于理清并让我们看懂了我们所有人都曾遇到过的各种微妙谎言的深层含义。

  谎言的目的,远非“欺骗”那么简单。每个谎言之下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心理诉求,思维逻辑。上至家暴、出轨,下至小孩之间的排他、霸凌,其背后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原生家族每一个被遗忘的细节。看后不禁让人沉思,有多少谎言是因人性本能脱口而出,有多少是特殊家庭遗留之祸,又有多少只是因为我们一再刷新的记忆早已变成了“伪记忆”。

  《谎言心理学》最与众不同的点在于,它是一部罕见的极具文学价值的心理学图书,说通俗一点就是“非常好看”。

  这本书让米兰达收获不少赞誉,其中就包括欧文・威尔士(世界知名作家、著有《猜火车》,后《猜火车》被搬上银幕,成为经典电影之一)、约翰·伯恩塞德(作家,艾略特奖获得者)、比·威尔逊(英国历史学家、作家、记者)。刚看见这个推荐阵容时,我还好奇,一本心理学图书何以得到文学界的高度肯定?

  原来。作者本意是借由揭露隐秘家族史来呈现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谎言世界,因为文笔太好,意外的也成就了一部家族传奇故事。情节冲突与画面感都非常有张力。可见作者写作时是付出了相当的勇气和觉悟的。

  因自卑而说谎报复的父亲,因自责而说谎掩饰的母亲,为自保而说谎逃避的兄弟姐妹——埃德里安、肖恩、艾德和“我”。尖厉与柔软交织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又一个谎言出口的真实瞬间,说谎者身不由己、可恨亦可怜的形象,让人心生同情。最后,你甚至可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没有这些谎言,又该怎么过这一生!

  最后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大家都熟知谎言是用来掩盖真相的,但却忽视了说谎这种行为自身也有“真相”。只有了解了这个真相,我们才能清楚的看到说谎者的内心。而在那之后,才能谈理解,甚至预防。

  【《谎言心理学》金句赏析】

  ●女人说谎大多为了取悦与自己说话的人,而男人说谎则大多为了拔高自己。

  ●爸爸还是不相信我们几个子女能接受真正的他,尤其是我。他说了很多谎,为的是不让我失望。

  ●说一个谎所付出的努力是诚实的两倍。我们要先看看需要隐藏的是什么,评估一下其重要性,再编造一个谎言,说的时候要表现得真实可信,最后,还不能把这个谎给忘了。

  ●妈妈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不再编造谎言,脱口而出皆是真相,这要归咎于认知负荷,也就是说她的大脑疲累了,支持不了说谎了。但她没认识到,谎话说着说着圆不下去要勒令自己闭口以免说漏嘴时,才是最消耗脑力的。

  ●我们说谎时所感受到的担心、愧疚和后悔,这是大脑在抵抗。

  ●这已经不知是第几回了,都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我一点儿教训也没吸取到。我还记得那个把我骗到楼上的谎言——上面能看到整个城市的景色。从小就被教育不能和陌生人出去,可我还是和酒吧保镖搞在了一起;一直被告诫要警惕有床的房间,有了便利条件想不发生什么都难,可我还是把这话当成了耳边风。

  ●愧疚感有着近似爱的气味、触感和外表,当你对一个人怀有愧疚感,就会产生你爱上对方的错觉。

  ●当你和肖恩怎么都学不会时,爸爸就会痛打你们,希望能把知识打进你们的榆木脑袋里。每当这时我就坐在楼梯上试图通过心灵感应的方式给你们传答案。我很想进去制止他,但我没那份勇气。我把自己关在自己想象的城堡中,日久经年,那座城堡就吊桥高悬,甚至向每一个靠近的人挂起一块牌子——请勿靠近。那时我六岁或七岁。

  ●我们的记忆会按照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来构建,这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本能。记忆和说谎一样,都是一个再加工的过程,会将片段拼接起来,用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和假设填补空白。记忆的构建与谎言的编造并无二致。

  ●肖恩经常跟我念叨他的一个愿望,那就是他非常希望爸爸去领养他时,他是醒着的,扭动着小小的身体发出声响,证明自己是上帝的赐福。可那个夏日的清晨,爸爸发现他时他睡得正香甜。关于这一点,肖恩如今依旧很是遗憾。

  ●作弊者玩的是一种“超游戏”,其他玩家在认真玩游戏,而作弊者玩的是自己的对手。所以“作弊”又是“不忠诚”的代名词。

  ●张伯伦曾说:“当希特勒承诺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我感觉他的承诺是值得信赖的,他这个人也是可信的。”但直到几十年后我们才知道,精神病患者在说谎时是不会露出破绽的。他们在说谎这件事上可谓独领风骚。200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精神病人获得假释的机会是他们那些正常狱友的2.5倍。

  ●小孩子的确容易被父母骗,但这只因为他们愿意相信自己爱的人。

  ●有些科学家的研究领域非常稀奇古怪,他们发现,能够很好控制膀胱的人,其说谎能力也差不了。不然为什么每次和爸爸说谎,我都有一种急切地想要小便的感觉?

  ●我们会教导孩子说谎就是犯罪,有时还会因为他们说谎而揍他们。可几小时之后,或是过不了几天,他们就会听到自己的父母说谎,甚至会被要求成为某一方的“帮凶”去圆一个谎。人们惯于让自己护佑着的人替他们保守秘密。

  ●我后来才知道,把事态升级是赢的关键。

  ●我们会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一个把握和感知,当这种心中的自我认知受到威胁时,我们就会拿谎言来捍卫它。

  ●一个极度渴望自由的男人,他甚至觉得自己的名字都是一种束缚。

  ●自欺欺人的程度也衡量一个人撒谎能力的很好的标尺。人处在自欺欺人的盲目状态时最有说服力,他的心中只抱着一个信念,就算铁证如山也不能改变他所坚信的。我们会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没有说过多少谎。

  ●那些对自己能力实事求是,对人生不太抱幻想的人,长此以往很可能被临床诊断为抑郁症。抑郁的人谎说得少。

  ●我们有些人很容易被人诱导。洛夫特斯认为记忆就像录入维基百科词条一样,我们自己可以录入修改,其他人也同样拥有这个权利。

  ●故事就像记忆一样,在复述和经年累月的打磨中固化。每个人储存的记忆经过编排和讲述后,形成了我们区别于他人的个人身份。这些自我故事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属性,但在叙述时,我们更关心它们精不精彩、有没有听众捧场,并不在意它们是否真的发生了。

  ●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认为,如果在大脑中搜索自我,我们会被误导。自我是一个故事,故事中我们是“首席虚构人物”,这个故事起草后经多次修改,最终盖棺定论形成单一口径。

  ●说服自己某个谎言是必要的,这是为了对方好,也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那条裙子好看,我为他感到高兴,完全没关系,你的孩子没问题,真没那么糟……每天不说上这么一两句,就感觉这一天没过一样。可这每句话背后都另有隐情。

  ●人们道歉后会在心理上感觉好受,但拒绝道歉却能给死不认账的人更大的快感。在向他人叙述不道歉的事情时,他们反而会出现极强的正直感。

  ●自恋者为了逃避道歉,会采取转移注意力的策略——用礼物代替道歉,或者将道歉的意思糅进自我辩解的说教中。更有甚者会在言语上大肆鞭挞自己,说自己多么多么不是东西,好与受害者比惨。

  ●忘记了,这真的是再简单不过的谎言,“忘记了”其实是我们与不堪回首的过往最直接了当的和解方法。

  ●过往的事实只有一个人留存记忆,这可谓是全世界最孤独的事了。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隐私要比真相重要。秘密既是压在心头的负担,又是别人不懂的窃喜。知道的人是自己人,不知道的则是局外人。

  ●宽恕是回忆的最高品格,很少有人达到这个境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