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猴子》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猴子》影评10篇

2022-04-10 03:00: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猴子》影评10篇

  《猴子》是一部由亚历桑德罗·朗德思执导,索非娅·布埃纳文图拉 / 朱利安·希拉尔多 / 凯伦·金特罗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猴子》影评(一):猴子

  讲述了八个哥伦比亚游击队少年在山区基地中看守一名美国俘虏的故事,他们经历的一系列事件让人开始反思成长、反叛、规训等主题。雨林、山丘、激流的壮丽背景与叙事的残酷相辅相成,精彩的配乐和变幻莫测的剪辑同样令人赞叹。本片获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猴子》影评(二):又一部豆友一看热评不敢打低分的作品

  不喜欢,又一部北影节才看完豆友一看热评虚荣心作祟不敢打低分的作品。(上一部是《罗马》)看完感知到导演的沾沾自喜神情像极了毕赣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自我陶醉(说起来毕赣还在试图叙事)这部导演压根就放弃了叙事,并不觉得导演未来可期,能力不足只能执掌片段,每个片段都让人叫好但整体叙事就兜不住了。诚然视听语言接近满分,稳健的推镜很喜欢。但奇诡的音效低音轰炸除了骇人就只剩下喧宾夺主了。与其说大型音响测试,不如说是检验共情理解能力。相信和我一样共情理解能力强的都会感到生理不适,头疼。试图通过观察一些符号去推测背景和时空设定,但都被导演刻意隐瞒,报纸电视机墙上照片屋内陈列都推断不出。人物行为动机无刻画,有的只是展示,太浅表。换个编剧能成为类似《猩球崛起》的神作,末世有太多有意思的设定可以玩了,像《佛罗里达庄园》一样浮于孩童无思考视角沦为儿童电影可惜了。

  一开始我也把这部片子当作群像电影,瞬间数人数记特征记人名,试图辨别性别,但导演可以弱化模糊

  最后的凝视只觉得空洞。

  《猴子》影评(三):题外话,谈谈哥伦比亚反政府武装

  记得在2016年,哥伦比亚最大的话题就是当时的SANTOS政府和反政府武装的和平谈判(这个电影里的应该是QUERRILLA,游击队,最大特色就是居住在雨林里);当时的背景是政府花了很长时间,也花费了很大军力去围剿游击队,但是还是很难一举拿下,抛开有财团支持以外,很大的一个因素,游击队都身处雨林里,藏匿雨林之中,很难一举歼灭;区别于Uribe政府对反政府武装的强硬态度, SANTOS偏向于和平谈判,其实是一定程度上的妥协;16年和平谈判协议内容,有一点印象深刻:饶恕反政府武装分子所犯的罪行,同时安排相应的工作,提供就业; 16年9月底10月初,整个哥伦比亚最大的话题一定是关于和平谈判协议的全民投票YES OR NO,我记得投票当天,一直守在电视上关注每个区的投票结果,结果2016年10月2日,最终以50.2%的投票权和49.8%的投票赞成失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难道这些人疯了吗,希望继续武力冲突,也不要和平谈判?而且从投票的结果来看,BUCARAMANCA, BARRANQUILLA, MEDELLIN这几个大城市都是以NO占大多数,而这几个城市正是游击队冲突最厉害的地方;按照外国人看客的看法,肯定很不理解为什么战乱中间的人,反而不希望和平?可是真正的事实是什么, 谁不希望和平,谁都渴望和平,尤其是深受反政府武装侵害过的人来说;那为什么这里的人却反对和谈?我当时问了很多朋友,他们告诉我说,很多人的家庭被反政府武装杀害,现在政府却为了所谓的政绩和平谈判,名义上好像是不可拒绝的条件,实际上伤害的是这些地区人的心,他告诉我一句话,我一直记得:难道我要和杀死我家人的愁人一起和睦相处?我做不到。我非常理解他们所说的,对于反政府武装时不时的侵害,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要让他们忘记仇恨,他们做不到,我也做不到;所以16年的投票,我印象尤其深刻,因为我是在哥伦比亚工作,没有投票权,但是我的答案是NO,一个政府草率的决定,起草谈判内容文案也才1个多月时间,这样名义上的和解,谁会接受?我记得当时我在FB发过一篇贴:谁都是希望和平,我们不是傻子,但是我们希望的是真正的和平,起码不应该是草率地让深受侵害的人去投YES。而那次投票,当时首都波哥大的人大举投赞成票,很明显,因为他们并未受到真正的伤害,他们和那些外国人一样,只是看客。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由这个电影的一个片段有感,父母被游击队枪杀,家庭被毁,你们觉得那些仇恨中眼睁睁看着父母被枪杀的孩子会希望这样没底线的和平谈判吗?

  哥伦比亚是我很爱的国家,希望一切多好;

  《猴子》影评(四):一部具有多重解读可能性的人性寓言

  【柏林电影节观影】这算是在本届电影节上看到最惊喜的一部作品。印象中看过的哥伦比亚电影不多,无外乎就是人迹罕至的荒漠或丛林背景,还有就是充满异域色彩的民俗仪式。当然这些元素都能在本片里找到,但并非意味这是一部用第三世界影像奇观做噱头来讨好西方观众的“艺术电影”;相反,它却是一部具有多重解读可能性的人性寓言。

  影片的主角是一群与世隔绝的青少年游击队,他们在一名侏儒教官的严格指导下学会了格斗技术和武器使用,教官离去之后,给他们留下任务要照管好一头母牛,以及一个说英语的女人质。这一段情节在充斥古怪仪式与山峦环境里推进,而母牛被射杀后,情节开始进入疯狂而难以预测的走向。

  从模糊不清的时间背景来看(尽管高潮段落有一句交待女人质身份的台词点出来),影片似乎是在刻画一场正邪难分的战争。青少年游击队绑架了女工程师,而游击队领导自杀后,接任者独揽大权、肆意妄为,这个无政府的小团体就此陷入分裂状态;其中一名厌倦了暴力、不想服从的成员出逃到森林里一户人家,原本以为借此远离纷争,却继续遭遇其他成员追杀,最终上演一场九死一生的顽强对抗,逃出生天后回归现代文明社会。这一系列纠缠不清的、敌我难辨的混乱状况描写似乎就是过去数十年间哥伦比亚内战的缩影,而映后导演现场的解说也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导演表达的重点并不完全为了让观众观看哥伦比亚内战的混乱史,因为他模糊时空的处理手法独具匠心,给影片带来极其神秘的气息,很难让人猜想到是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而不见敌人的战争,雾气腾腾的山峦,危机四伏的森林,更给影片营造出丰富解读的可能性。

  这群与世隔绝的青少年在习武和接受纪律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紧密互助、类似家庭的组织,每人分工明确,谁负责看管母牛,人质逃走了谁负责找回来,都有泾渭分明的界定。而当意外发生后,先是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很快便由一个专横霸道的成员掌权,却也因其残忍暴力的手段而种下祸根,导致成员的厌倦和出逃。从这个层面来看影片似乎在影射独裁专政国家从形成到兴盛,再因领导者暴政而产生群众不满而分崩离析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导致“家庭”产生矛盾和分裂的重要因素有两个: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与外来者的影响。这群青少年看上去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涉世未深的特点都写在脸上和性格里。教官训导的过程中给他们灌输了严格律己和顺从指挥的道理,另一方面也种下了对权威和秩序的反抗心理。教官离去后,他们对爱情和欲望的压抑逐渐得以释放,不断引发出无节制的暴力和无序状态。之后杀害教官以及跟外界断绝联系的描写,也印证了青少年反抗权威的天然属性。剧本将青少年安置在这个特殊的故事背景里,有极其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种处理手法与经典作品《蝇王》有着深深的渊源。同样是天真无知的青少年,逐渐退化成动物般的野蛮人和暴力狂,显露出人性中的阴暗和兽性,一如片名“猴子”所具有的双重指涉意义。然而,有别于《蝇王》及其后类似主题的影片,如去年法国片《野小子们》,本片并没有局限在一个固定的环境里讲述人性演变,而是用变化的空间来展现人性退化的过程,这算是导演又一个匠心独到之举。青少年心理及行为的变化与身处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暗含寓意的对应关系,从雾气缭绕的高山到危机四伏的丛林,他们从孤立无助、彼此团结的严密组织,转变为迷失方向、远离文明的“猴子”。

  导演令这个脱胎于经典叙事的模式更复杂化的是加入外来者视角,即女人质这个重要的角色。起初这名女人质跟他们相处不算太差,甚至有可能充当组织里“母亲”的角色。在她眼中他们都只是小孩,做出的荒唐事并非真正所想。然而,作为大人,她明显懂得更多,语言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及戒备心理都要优胜于这群娃娃兵。她成功脱逃一次后被抓回,之后再利用看管女孩的同情心和天真本性而重获自由的情节,展现出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间的鲜明对比。剧本对她的刻画以及女演员都精彩演绎出人性中黑暗而复杂的一面。

  影片的影像风格令人难忘,摄影机的运动和场面调度与扣人心弦的剧本保持着精准的契合度,从高山到丛林到激流险滩,无不彰显出创作者的用心设计。不过最为突出的还要数音效和配乐。曾为《皮囊之下》做配乐的Mica Levi此次依然炮制出耸动而震撼的效果,画面上不时浮现模拟打雷的鼓声,渲染出诡异而逼迫的气氛感,暗示情节朝着难以捉摸的方向发展,与剧本中所刻画的人性如出一辙。

  首发于电影公众号电影触觉CineTouch

  《猴子》影评(五):赫尔措格+科波拉,有意思

  今年的年初,有一部电影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横冲出来引爆了口碑,获得了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世界剧情片单元最佳影片奖。

  紧接着又入围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全景单元,而在柏林照样还是口碑大爆。

  其实早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之前,这部新片就已经备受关注。深度关注戛纳电影节的各大媒体《综艺》、《银幕》都曾经把这部电影列进去年戛纳的主竞赛预测片单中,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影片最后没有选择选入欧洲电影节而走了圣丹斯独立电影节的路数。

  影片出自一位哥伦比亚导演亚历桑德罗朗德思之手,这个导演仅有两部剧情长片作品,在维基百科上的个人介绍不足三行半。上一部作品是《波菲里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之后,入围印度国际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影片。

  但考虑到印度电影节淋的程度,下一部作品直接就被各大媒体预测进戛纳,大跨度的进步让我不由自主的就拔高了期待值。

  结果,影片愣是连柏林主竞赛都没有去,直接去了圣丹斯。柏林全景单元世界首映之后,很多影评人惊呼:这部全景单元的片子好于90%的主竞赛片!这样我就更期待了。

  能够这么早在内地看到这部电影,还要感谢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引进了《猴子》,我是真没想到北影节能这么快引进新鲜出炉的新片。它被放在了“午夜惊奇”单元展映,我很诧异,这难道是一部恐怖片?

  直到我看了之后,才明白这部影片为什么会走独立电影的路数以及被放在午夜惊奇单元展映。

  影片整个是一部寓言色彩很重的电影,它讲述的是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少年军营中,八个哥伦比亚游击队少年在看守一名美国俘虏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于是D开始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野心,企图带着整个游击队逃离军队的约束自行称王称霸。但D的独裁行为引来了A和E的强烈不满,于是这个小团队在热带雨林中开始了你死我活的相互追杀。

  整部影片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要塞中,整个要塞的八个少年外加一个美国战俘,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体系。这个社会体系里国王,有士兵,有野心家,有懦弱者,还有奋起反抗者,当然还有反贼,相当的完善。这就是个关于人性的政治寓言。

  导演将所有的人都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观察他们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本能的一面爆发出来的样子,看起来很像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式的电影。当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处在一个散乱无章的状态下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斯坦福监狱实验告诉我们的结论是,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大大小小的江湖存在,不管有多少人,也不管这些人原本是什么样子。

  斯坦福监狱实验中,人被人为的分出了阶级,警察和犯人。而《猴子》中,则看似是消除了这种人为的干预,让人性自由的释放,当然释放的结果,必然是毁灭。

  这一定是事先已经定好了主题,导演在这个主题框架之下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主题先行”。这点让我想起了德国新浪潮四杰之一的导演沃纳赫尔措格的电影,他的电影往往会设定一个极端的状态,去观察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

  在《陆上行舟》中他描述了一个探险家去往亚马逊热带雨林想要进行开发的过程,探讨了当人类社会的文明在进入到蛮荒的时候,发生的某种根本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中带着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某种担忧在其中。而这种担忧,体现在《猴子》中,就是当人类文明进入蛮荒的状态的时候,是否还能维持得住的问题。

  赫尔措格通常在探讨人类文明的过程中,会加入对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思考。在《卡斯帕豪泽尔》中,他以一种嘲笑的口气道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虚伪道义。《猴子》则没有赫尔措格那样宏大的视角,它就聚焦于一个点,并且对这个点进行了挖掘,挖掘的落脚点最后落在了人性本能上。

  影片越到后面越是暴力,八个人在丛林中相互的追逐战,就是一场派系争夺战。如果将这场派系争夺战放在成人的社会中,就会是一场儿童版的《权力的游戏》,有人野心勃勃,有人暗藏杀机,有人螳螂捕蝉,有人黄雀在后,看了以后令人胆战心惊了很久。

  《猴子》开篇所展示出来的宁静和与世隔绝,正是在塑造一个伊甸园一样的国度,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伊甸园是不存在的。

  这是《猴子》最为有趣的地方,另外就是对声音的运用是颇见特色的。这两个地方其实即是影片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令人看起来很焦虑的地方。他将影片设置成少年被圈在小范围中,缩小了格局,使得影片更有完成度,但是也丧失了把主题纵向深挖的可能。

  再加上影片剧情上出现的一些BUG,让我看到导演在掌控剧本的时候依然还是有些吃力。

  声音的运用非常好,尤其是在后半段出现的排山倒海雨声和水声,出现的点都非常自然,而基本也切合导演所要表达的人物心境。特别是后半段,少年们跳进河中游泳,瀑布、山泉、雨水交叠成一张伊甸园式的画。当枪声响起,水声褪去,你所感受到的那种震撼无以言表。

  但声音的运用依然有明显的瑕疵,影片的前半段充斥着隆隆的雷声,出现一两次的时候觉得很有特色,但是当雷声运用到第三次的时候也确实听着很疲惫,好像导演再没有什么新鲜的视听语言可以运用了一样。

  当然,尽管影片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和冗余信息,影片的叙事和主题表达完成度还是非常高的。对于一个才拍了两部剧情长片的导演来说,已经属于惊喜。

  照着这个风格继续前进下去,导演下一部可以威尼斯主竞赛单元见了。(其实这部就已经秒了今年柏林很多片子了。)

  本文首发于锐影Vanguard,版权属于锐影

  《猴子》影评(六):《Monos》(猴子) - NZIFF 新西兰国际电影节一

  与知伴行

  www.YuZhiBanXing.com

  也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YZBX_ZX

  这是我看的今年新西兰国际电影节的一部电影,本想以为这只是一道开胃菜,没想到这道开胃菜上来就这么冲(四声)。

  电影讲述了拉丁美洲某处游击队少年在山区基地中看守一名美国俘虏的故事。这帮童子军,从小被人训(洗)练(脑),年龄/身体的差别显然成了上下级的默认规则。年长,块头大的当然是头。他们一样有着成长的反思,叛逆,青春的萌动,偶尔也会流露出童真,但是他们被训练成了杀人的机器。

  本片获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如果不考虑故事,单从风景来看,从高山云间到雨林激流,可以算是非常不错的风光片。可是电影里的“现实”并不是这样,这里并不安全。

  电影的配乐非常的独特,加上猴子们被训练的场面和有点舞蹈般的形体"表演”,最重要的是他们的Commando,一个有点侏儒却很健壮男人和他的声音成为强烈的反差,视觉和听觉都极具有冲击力。这种感觉可能只能在电影院里才能感受。

  这个有点像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非洲童子军的电影《疯狗强尼》。不过这次是拉丁美州。

  当我看到电影的第15分钟我在想这些孩子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他们会被训(洗)练(脑) 成这样。有意思的是电影并没有介绍任何一个孩子的背景来历,直到电影的最后,猴子们在抓捕逃跑的同伴Rambo时,他们枪杀了救了Rambo的成人,桌子底下躲这三个孩子,这一场景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他们这些猴子最后也会自立为王,即便是个小群体,然后他们会“找到”更多的猴子,形成恐怖的循环。

  他们已经不能算是孩子,他们被训练成为杀人的机器,尽管他们有思想,有情感,依然被驯服成为猴子,他们为什么打仗,为什么这样,为谁打仗。

  .s. 我觉得演员到剧组真是够敬业和拼命的,一场戏猴子们追杀Rambo逃跑,他们都同时跳进了激流中,这种场面,一个不小心,后果不堪设想。还有那个被俘虏的女演员,被无数的蚊虫叮咬,真的让我见识了玉林蚊虫的恐怖。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能获奖,除了有好的电影,还有演员的这种敬业,也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油管Trail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Qn70iqo-4Q

  o")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

  与知伴行:

  www.yuzhibanxing.com

  也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与知伴行:

  YZBX_ZX

  

与知:如果你是一个电影,音乐,书籍,摄影或是绘画等艺术的爱好者,这里一定是你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和交流的好地方,让我们一起成长。

伴行:无论你是一个你造么(吃货), 或是旅游达人,或是运动健将户外高手,还是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实践家,看看我们有多么的热爱生活。

Eventfinda:这里为您发布各种大中小型的活动信息。比如大的音乐会,展览,当地的组织社团活动信息,甚至个人自建的活动,让您的生活丰富多彩。

与知伴行: www.yuzhibanxing.com

  《猴子》影评(七):圣碑下,一群猴子在跳舞

  注:以下内容纯凭一次观影记忆撰写,或有疏漏。

  在令人厌倦的沙漠里,有一片恐怖的绿洲。——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舞蹈,可以婀娜到指甲都优美,也可以扭曲至头发都变态。

  人常常跳舞。我们往往能够在舞台上欣赏前一种舞姿,却经常在舞台下看见后一种。

  当地时间2019年2月3日,《猴子》获得了圣丹斯评审团特别奖。2个多月后的今天,我在北影节上看到了这部作品。它在短短的102分钟里,预订了我的年度电影榜首。

  这是一个有着浓重拉美风格的故事。它关于一个国家的内战,关于一群哥伦比亚的青年游击队员,关于一个美国俘虏,关于一对因为善良暴毙家中的夫妇,关于三个父母惨死后的无路可逃的孤儿。

  有评论说这是一个像《蝇王》一样的故事,寓指人在极端情况下会从文明退化回野蛮,施展动物般的暴力。然而,这样一种看法对于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大陆的拉美人民,显然太幼稚了,甚至天真到可怜。

  暴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们。在拉丁美洲,暴力不需要一座孤岛作为它的活动场所。它活在每一个人的每一口呼吸。从某种角度来说,暴力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而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观点,一个人甚至可以宣称,暴力,就是生活的内核。

  人,从始至终就是猴子。几百万年的进化并没能来得及把我们变成另一个物种。正如窦唯所说,人类,只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的本能是生存,生存的基础则是暴力。

  这或许不够准确。因为植物的本能也是生存,并且植物为了生存同样也可以绞杀另一株植物的根系,让它活活“窒息”。所以,或许应该说,生物的本能是生存,而生存的基础则是暴力。因此,暴力有资格成为解释事物运转的一种理论。

  在高级动物的娱乐场里,拉美是这条理论最风靡,亦或是最显著的地方。电影《猴子》用最浓烈的语言,把它记录了下来。

  但《猴子》其实并不如想象中的血腥。全片只死了5个人,1头牛和1只猪。生命在这里并不像昆汀电影里那样的廉价。镜头对于死亡的描绘十分克制,在许多场景中,观众甚至见不到血。

  可同时,《猴子》对于死亡也是毫不吝啬的。前一晚还在收看德国糖果无聊广告的夫妇,第二天一早,也可以在简单的两声枪响下,就倒在自己的家门口。在拉丁美洲,死亡就和不预期到来的噩梦一样,没准哪天就会光顾一个人。

  然而《猴子》的开头与死亡无关,它讲的是诞生。

一座孤立的山

  这是一座云雾缭绕的山。卷积的云像画上的油彩,渗着一点淡淡的蓝。它们把这座山包围了起来,隔绝了起来,造出了一座不存在的天堂。

  青年们蒙着眼罩,站在两块宛如圣碑的巨石前,仿佛在等待神启。

  这让人想到《2001太空漫游》里神秘的黑色石碑。而在开场的十几分钟里,像这样雄伟宏大的画面比比皆是,让人怀疑镜头后面站着拍摄《创世纪》时的萨尔加多。

  这群青年就像是世界上的第一批人类,面对尚未打开的辽阔天地,不知所措。

  他们终于等来了神的点拨。不过,启示他们的不是上帝,不是佛陀,也不是安拉。他们等来的是他们的长官。长官为猴子(这是青年们游击队的队名)带来了一头牛和一个用以维护反政府军形象的美国俘虏,同时准许了队长野狼和队员美人的“婚姻”。

  野狼就像是亚当,而美人就像是夏娃。当两人的婚姻被许可后,庆祝自然是不可缺少的。

  晚上是一场如梦似幻的篝火晚会。重鼓点的配乐、摇曳的火光,发狂的人。这一场的效果实在是太好。声音、画面和演员组合起来,把炙热和死亡交织在一起。

  炙热地活着,然后炙热地死去,这几乎是绝大部分拉美人不得不选择的生活。

  拉美人是很奇怪的。在他们那,文学与政治、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分外的紧密——许多著名的拉美大文豪甚至就是颠覆政府的参与者。在求而不得的情况下,艺术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们的出口,死亡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们作品的必要组成。

  在这场篝火晚会上,死亡尚未投下它的阴影。但是不时出现的震耳欲聋的音乐,层层叠加,犹如阴天里低沉的雷声,时刻暗示着观众,或许在下一秒,就将有事情发生。

  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后,招致了不好的命运。我不知道《猴子》的作者是否有这个意思,但在野狼和美人睡了的第二天,不好的事确实降临了。

  没有从昨晚的狂欢中醒来的队员,拿着机枪四处乱扫,打死了长官交代必须保护好的牛。队长野狼担心惩罚,在朦胧的晨雾里饮枪自杀。

  故事的节奏就是在此进入了正轨。死亡、欺骗、背叛像一只黑色的蝴蝶,落在了这些刚受过“神启”的青年的肩上。他们不再似蒙着眼罩时的纯真,包裹上了高级动物的外皮。

  他们在无线电台里告诉长官,野狼在错杀了牛之后,畏罪自杀。

  圣碑下,猴子们跳起了肮脏的舞蹈。

一片燥热的林

  政府军发现了青年们潜藏的孤山,发起了袭击,想要夺回被俘虏的美国人Doctora。但是青年们在反政府军同伴小队的支持下,赢得了战争。

  这座神佑的山暴露了。于是,青年们走进了凡间,躲进一片燥热的丛林。在丛林里,“进化”的他们反而更像一群猴子。他们赤裸身体,在树上爬上爬下,甚至嘬手发出猴子一样的“吱吱唧唧”的叫声——这是他们的联络暗号。

  倒是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细节。在“圣山”时,野狼、美人和兰博三个人曾坐在一块石头下聊天。野狼和兰博各自用手合出一个笛子的形状,吹出了鸟叫。美人想学,但野狼怎么也教不会她。

  现在,能够发出鸟叫的野狼死了,只剩下兰博。而学不会鸟叫的美人,只能是猴子。曾经说“永远不会忘记杀死牛的不是野狼”的美人在丛林里和接任的队长大脚睡在了一块。

  兰博因此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迷惑。这个迷惑在他把试图逃跑的Doctora用锁链绑起来的时候达到了顶峰。每次Doctora对着简陋的DV念新闻之前,他都要把她的身子擦干净。他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像狗一样被拴住的女人能够维护反政府军的合法形象。他可怜她,于是在拴上锁链后,他蹲在一边,嚎啕大哭。

  长官还是发现了Doctora逃跑未遂的事情。于是,他把队长大脚带走接受军事审判。在奔涌的河上,在长官背对着自己撒尿时,大脚朝他开了枪。

  失去了长官的青年们,再一次进化,他们从反政府军变成了彻底的土匪。他们把皮肤涂成阿凡达一样的蓝色,嘬手发出猴子一样的叫声。

  他们从纯真到欺骗,再到奸诈。他们变得越来越文明,但却变得越来越像猴子。

  这一串场景又是一个音乐与视效的完美结合。高昂的节奏、绿色的雨林、占满整个荧幕的面部大特写,《猴子》的制作团队让观众产生了又一次的颅内高潮。

  兰博出逃了。

一架现代的直升机

  他在河上漂流,找到了一架悬停于河中央的船。船主是一个善良的大叔,他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家。

  这一家有三个孩子。夏天的午后,他们一家人坐在屋外的沙发上乘凉,看着无聊的电视节目。柔和的光打在他们的脸上,小屋里的时间好像将这么永不改变地流淌下去。妈妈把睡着的两个孩子抱回屋内睡觉,最后只剩下兰博一个人。他看着四周的环境,蜷缩在椅子里,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但一只猴子跳到了旁边的栏杆上。

  第二天一早,兰博醒来,他看到窗外的三个孩子在玩气球,就像在“圣山”时的他们一样。红色的风扇吹出热风,他开心地又卷进了被子里。

  然而下一个画面就是两只“猴子”的大特写。他们呲牙咧嘴,发出刺耳的叫声。老夫妇拿起枪在自己家的门口警惕地朝外观察。两声枪响,他们倒在血泊中。

  美人踏进屋里,引出了一个360度旋转的长镜头。屋里的一切摆件没有变动,时间还是那样地流淌。可镜头最后扫到了倒地的夫妇,扫到了藏在桌下的三个孩子,观众们知道,一切都不一样了。本来的时间线在这里停止,那个每到夏夜就会传出电视声响的小屋,永远只能存在于另一个时空。

  桌下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丝惊恐,哥哥拿着木棍坚定地挡在两个妹妹前。如果最后没死的话,年幼的他们或许在今天也得到了“神启”。

  兰博疯狂地奔跑。他跳进了奔涌的河流。

  Doctora意识到这个土匪窝里出现了空档。她用套在自己脖子上的锁链杀死看守自己的最后一名队员,用石头砸断钢铁,逃出生天。

  一架政府军的直升机从高空驶过,在河滩上发现了晕倒的兰博。

  这里的镜头同样很有意思。俯视的航拍视角,摄入了两条河流——一条清澈,一条浑浊。这两条不同的河汇到一块,变成了统一的颜色。清澈与浑浊,最后统统归于浑浊。

  在泥浆满溢的河滩上,兰博脸朝下地趴着,像溺死在海岸边的那个叙利亚小孩。

  政府军把兰博带到了直升机上。镜头在直升机上横扫到远方的现代城镇,显得分外突兀。在一整部片子“圣山”和“丛林”的洗礼后,面对这样一堆方方正正的土坯,人不由自主地感到猎奇。

  镜头继续平移,观众们看到了兰博。那是一双哭红的双眼。它就那么地凝视着镜头,发出无声的质问。

  究竟为什么兰博会变成这样?究竟为什么世界会变成这样?导演抛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

  会学鸟叫的兰博终于像鸟一样飞在了天上,可他却在哭。他的命运因此得到拯救了吗?电影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政府军的士兵通过电台询问长官,该如何处理兰博,一切却在这无言的凝视里戛然而止。

  《猴子》无疑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尽管为了完成这样一种神秘的风格,电影在部分叙事上出现了明显的断裂感,但我觉得这种牺牲是值得的。它的视效、配乐、演员、剧本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让影片最后抛出的问题掷地有声。

  电影里有太多出色的地方。漂亮的调度、《发条橙》式的拉镜头(由特写至全景)、积极参与叙事的配乐、神话般的置景和美术风格……太多太多了,它应该没有疑问是2019的年度最佳(我当然希望还能有更好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没有一样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它们全部是为主题服务的。青年游击队的遭遇只是大环境中一个无关痛痒的故事。正是比这些青年更文明的人,挑起了战争,勾来了死亡。

  《猴子》是拉美战乱的缩影,更是整个人类的寓言。

  我从来不写影评,这是我的第一篇。因为我确实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拉美的文学家和艺术创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我百无聊赖跳动的心脏。

  在高级动物的外皮底下,我们依旧是一只野蛮的猴子。

  《猴子》影评(八):一群孩子在森林里互相残杀,这背后的人性令人深思!

  今年的年初,有一部电影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横冲出来引爆了口碑,获得了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评审团特别奖。

  紧接着又入围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全景单元,而在柏林照样还是口碑大爆。

  其实早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之前,这部新片就已经备受关注。深度关注戛纳电影节的各大媒体《综艺》、《银幕》都曾经把这部电影列进去年戛纳的主竞赛预测片单中,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影片最后没有选择选入欧洲电影节而走了圣丹斯独立电影节的路数。

  影片出自一位哥伦比亚导演亚历桑德罗·朗德思之手,这个导演仅有两部剧情长片作品,在维基百科上的个人介绍不足三行半。上一部作品是《波菲里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之后,入围印度国际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影片。

  但考虑到印度电影节淋的程度,下一部作品直接就被各大媒体预测进戛纳,大跨度的进步让我不由自主的就拔高了期待值。

  结果,影片愣是连柏林主竞赛都没有去,直接去了圣丹斯。柏林全景单元世界首映之后,很多影评人惊呼:这部全景单元的片子好于90%的主竞赛片!这样我就更期待了。

  能够这么早在内地看到这部电影,还要感谢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引进了《猴子》,我是真没想到北影节能这么快引进新鲜出炉的新片。它被放在了“午夜惊奇”单元展映,我很诧异,这难道是一部恐怖片?

  直到我看了之后,才明白这部影片为什么会走独立电影的路数以及被放在午夜惊奇单元展映。

  影片整个是一部寓言色彩很重的电影,它讲述的是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少年军营中,八个哥伦比亚游击队少年在看守一名美国俘虏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A与B是一对情侣,B被这一群少年的教官提拔为游击队队长,每天负责组织轮班看守一个女性战俘。

  于是D开始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野心,企图带着整个游击队逃离军队的约束自行称王称霸。但D的独裁行为引来了A和E的强烈不满,于是这个小团队在热带雨林中开始了你死我活的相互追杀。

  整部影片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要塞中,整个要塞的八个少年外加一个美国战俘,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体系。这个社会体系里国王,有士兵,有野心家,有懦弱者,还有奋起反抗者,当然还有反贼,相当的完善。

  这就是个关于人性的政治寓言。

  导演将所有的人都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观察他们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本能的一面爆发出来的样子,看起来很像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式的电影。

  当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处在一个散乱无章的状态下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斯坦福监狱实验告诉我们的结论是,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大大小小的江湖存在,不管有多少人,也不管这些人原本是什么样子。

  斯坦福监狱实验中,人被人为的分出了阶级,警察和犯人。而《猴子》中,则看似是消除了这种人为的干预,让人性自由的释放,当然释放的结果,必然是毁灭。

  这一定是事先已经定好了主题,导演在这个主题框架之下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主题先行”。这点让我想起了德国新浪潮四杰之一的导演沃纳·赫尔措格的电影,他的电影往往会设定一个极端的状态,去观察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

  在《陆上行舟》中他描述了一个探险家去往亚马逊热带雨林想要进行开发的过程,探讨了当人类社会的文明在进入到蛮荒的时候,发生的某种根本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中带着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某种担忧在其中。

  而这种担忧,体现在《猴子》中,就是当人类文明进入蛮荒的状态的时候,是否还能维持得住的问题。

  赫尔措格通常在探讨人类文明的过程中,会加入对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思考。在《卡斯帕豪泽尔》中,他以一种嘲笑的口气道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虚伪道义。

  《猴子》则没有赫尔措格那样宏大的视角,它就聚焦于一个点,并且对这个点进行了挖掘,挖掘的落脚点最后落在了人性本能上。

  影片越到后面越是暴力,八个人在丛林中相互的追逐战,就是一场派系争夺战。如果将这场派系争夺战放在成人的社会中,就会是一场儿童版的《权力的游戏》,有人野心勃勃,有人暗藏杀机,有人螳螂捕蝉,有人黄雀在后,看了以后令人胆战心惊了很久。

  《猴子》开篇所展示出来的宁静和与世隔绝,正是在塑造一个伊甸园一样的国度,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伊甸园是不存在的。

  这是《猴子》最为有趣的地方,另外就是对声音的运用是颇见特色的。这两个地方其实即是影片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令人看起来很焦虑的地方。他将影片设置成少年被圈在小范围中,缩小了格局,使得影片更有完成度,但是也丧失了把主题纵向深挖的可能。

  再加上影片剧情上出现的一些BUG,让我看到导演在掌控剧本的时候依然还是有些吃力。

  声音的运用非常好,尤其是在后半段出现的排山倒海雨声和水声,出现的点都非常自然,而基本也切合导演所要表达的人物心境。特别是后半段,少年们跳进河中游泳,瀑布、山泉、雨水交叠成一张伊甸园式的画。当枪声响起,水声褪去,你所感受到的那种震撼无以言表。

  但声音的运用依然有明显的瑕疵,影片的前半段充斥着隆隆的雷声,出现一两次的时候觉得很有特色,但是当雷声运用到第三次的时候也确实听着很疲惫,好像导演再没有什么新鲜的视听语言可以运用了一样。

  当然,尽管影片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和冗余信息,影片的叙事和主题表达完成度还是非常高的。对于一个才拍了两部剧情长片的导演来说,已经属于惊喜。

  照着这个风格继续前进下去,导演下一部可以威尼斯主竞赛单元见了。(其实这部就已经秒了今年柏林很多片子了。)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锐影Vanguard作者 | 致远君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猴子》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